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满香江 [港/美国] (上流社会生存手 > 第13章 鲤鱼跃龙门

北京冬夜很冷,海淀家中暖气早已开到最大,但窗外的寒意感觉仍从窗缝切入。房间里只剩一盏护眼灯发着柔光。范琳琳躺在床上,手机贴着耳边。

“喂?”电话那头,方晴子慵懒的腔调混合台州口音,看起来像是酒足饭饱后,她靠在枕头上。

“晴子?”琳琳声音带着颤抖。

“怎麽连声‘晴子’都变得像救星似的?”晴子笑着问。

“我……吵架了。”她低低吐出三个字。手机屏幕映着她晶亮的眼泪。

晴子轻叹:“别哭,琳琳。慢慢说。”

“你吃晚饭了吗?别哭了,明天就是大年三十。”晴子声音温柔,像在用距离安抚琳琳的焦虑。

“我今天没吃。”琳琳垂下眼,看了一眼房间门,声音更轻,“我爸妈一直盯着我作品集和志愿,对我的纯艺方案又火气又说一大堆。”

晴子的语气转为关切:“什么事?争哪点了?”

“我说我想研究生冲RISD,继续纯艺术方向。他们嫌我没出息,说我又回归先前考清美失败套路。”琳琳深吸,“我受不了那套‘文凭为王、稳妥至上’的应试逻辑。这一路,他们用‘神化高考’绑住了我。高考、清华、文凭——他们当做是所有问题的答案,却压根忽略什么是真正的‘我’,以及,我适合做什么,我能学什么。”

晴子沉默了几秒:“你提到‘神化高考’,我最近在看一些资料。有篇文章说,中国高度竞争应试教育是社会问题——文凭被当作唯一通行证,所有希望都压在统一考试上,结果个体差异被抹杀,出现上独木桥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就是这样的。”范琳琳握紧手机,“晴子,我不好意思笑,突然觉得自己像条鲤鱼,被鼓励去跳龙门,然后被问:‘跳了没有?’可是跳不上,就成了失败者。这教育机制不——在压迫个体吗?它不关心兴趣、差异、适应性,它只关心‘能不能跳上岸’。”

“而且还有学历主义。”晴子继续,“去年我看论文,说在中国,文凭社会越来越严重。你看看用人标准,不是看技能,而是看第一学历。什么985、211、不重要,看哪所学校,不看你真的会干什么。”

范琳琳点头:“我不要被文凭绑架。我喜欢构成艺术、绘画、实践理论——我想活得真实一点,不想陪他们走那条统一模具的路。”

“你说得对。”方晴子肯定,“家长被这环境绑得太深。他们看不到制度问题,总以为孩子能力不够。其实是制度把人群逼成这样。”“毁了。”晴子断言,“理论上来讲,教育早就变得异化。比如学者兰德尔·柯林斯说,文凭社会让教育目的从培养能力变成区分阶层,造成所谓的‘凭证通胀’——社会越看重学历,学历就越贬值,没有能力还是被淘汰。”

范琳琳捂住嘴,轻声笑了:“晴子,你这么一句我突然明白……我争的,不只是作品集、不是央美理想,而是一个人能活在自己选择里的自由权。”

“没错。”方晴子回,“你现在争取的,是那个能被承认、被允许的人生路径。你爸妈压你,是怕你撞南墙,但他们打不了南墙的真实——你撞不痛,是撞海绵墙、玻璃墙。”

“对。”范琳琳怔怔着,“我想让他们知道,崇拜高考和文凭不是出路,只是社会对教育模版的一种偏执。”

他们都认识到高校扩招后的学历贬值,“文凭社会”让大家拼命读书,是为了进入白领圈,认为坐办公室最体面,却常常没技能和落脚点。

语音那头,方晴子鼓励道:“你现在应该跟爸妈说你看过的数据。我看那篇《文凭社会如何异化教育?》,里面说:高等教育扩招后学历通胀严重,大家都跑着读书,却培养不出真正需要的技能。我们就像被按下去的‘大锅饭’,能力没被相应激发。”

晴子继续说:“还有高考系统本身的问题——来自《语言测试亚洲》(Language Testing in Asia)指出,高考是一个高压、一次性决胜的制度,它影响课程和教学,使学生变成‘三点一线学习机器’”,而不具备应用和生存能力,它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和对一技之长,生存为主的重要性,将高中式教育代入大学,捆绑了学术研究和应用职业,造成了两边或者多种专精技术人才,纯科研人的缺失。“

琳琳喃喃:“是啊,我跟爸妈说,这体制只承认考试成绩,不看创造力、独立思考。我至少可以提出纯艺方案,他们却说我情绪化、不务正业。”

晴子点头:“你现在争的,是选择权,是活出自己的权利。你拿这些理论给家人看,让他们知道,你不是任性,而是在挑战结构性偏见。”

“这就是你呀。”方晴子笑道,“等明天开始,你就整理你的思路,还可以把这些理论和你的志向写在作品集说明里,这个作品集选题我觉得很好。反思性质的母题。要我说啊,我觉得你和你父母的争吵是个很好的引子。你刚才说的那些教育问题,其实有大量研究支撑。

我们一步步来梳理逻辑:在2025年发表的《Social impact of Gaokao in China: 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中,Yifeng Cheng和Obaidul Hamid指出:高考作为中国国家制度化测试,已被“神化”为决定人生命运的唯一准则,这种“洗出”(washback)的影响不仅限于课堂,更深植于家庭、政策、整个社会结构。它不再只是评估知识,而是重塑了教育的全貌,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危局。

Springer刊文《Influence of Credentialism on Education in China》指出,中国的credentialism——即通过学历作为“资格凭证”的做法,正在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中系统化、标准化。它使得文凭成为通行证,而非技能体现,本质上制造“学历门槛”“资格闭锁”,进一步强化体制壁垒。200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学历变得普遍化。

SSR N论文《□□ higher education a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trap’》研究指出,学历越普及,真正具备实用能力、职业素养的人反而被边缘化,学历与能力脱节已是“机会与陷阱共存”的现实。

如今保安岗位甚至要求硕士学历,这种“学历通胀”严重扭曲社会需求与教育产出。发表于SpringerLink的研究强调:“千军万马争一桥”“高考幸存者高分却低能力”,该研究指出,高考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成为“记忆机器”,缺乏创造性与批判性思考,腐蚀学生的反应能力与社会适应力,技能与生存能力,不接地气,无法适应生存需求。无法为生活在事业市场中提供保障。

这种“放弃质的能力培养”的填鸭模式正在侵蚀学生的精神健康与应试动机。

高考成为了在虚假大饼中找一张模拟铁饭碗,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饼,押错宝了,但其实更多的在社会上出现的是多角度筛选和历练,综合评分的淘汰赛,资源获得路径更多更残酷。方晴子边打语音,边打开电脑侃侃而谈:“Cambridge University论文《Educational Success in Transitional China》通过调研发现,在高考和名校文凭之外,雇主对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关注不多,更看重“学习资本(learning capital)”——但这主要反映的是考试能力,而非实际技能。从而导致“名校、不代表职场匹配”现象高度普遍。

高考“神话化”让家庭、学校、学生将所有希望押在一次考试和文凭上。这种“押宝式教育”造成三个结构性问题:

1. 因材施教被忽视:所有学生都被当作同质对象处理,个体差异被抹去。

2. 错误预期破灭导致心理危机:当预估收益(比如说范琳琳你说的清华、央美)没实现时,很多人转向仇富、绝望、身份焦虑。真实是大多数中产家庭甚至为孩子背上高额投入,形成多重债务与家庭压力。

3. 社会消化能力不足:大学扩招后,产出的“高学历”未能形成相应就业市场,导致大量人才闲置甚至反脆弱,也恶化了学历崇拜,形成就业门槛虚高、职业方向不明确的泥沼。

你想做艺术,愿意付出努力,但并不盲目押宝,你愿意兼顾职业技能和纯艺术,这不仅是你的选择权,也是对现阶段制度理性应答。你不是在对抗爱,而是在反对这种结构化的不公。

高考制度设计本来是为了人才选拔。但如今,它变成一种标准化筛选制度,把你的兴趣、潜力、创造性都挤掉。但你不必被它摧毁。选择双轨方案,一边实用技能保底,一边向艺术理想深入,就是在搭建自己的“教育资本”——按照Springer所提倡的learning capital模型,你是在人格、知识、技能之间寻找平衡。

所以,你的行动不是任性,而是对制度、对人生、对可能性的拉伸与重构。 ”

范琳琳突然笑出声,“我竟然……像个策划人员,把自己人生说成一个项目路径。”

“人生就是项目。”晴子笑着,“你要的不是文凭,而是真实价值。即使失败,也比被高考裹挟着失败痛苦吧?”

她停顿:“你爸妈是爱你的,只是被制度裹挟太深。他们不是坏人,要不你告诉他们,这话不是为反对他们,而是为更公平地让教育服务个人——要的是个性、社会对应职业和艺术共生发展,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范琳琳泪花在眼眶里闪动:“谢谢你,晴子。好多话不敢对爸妈说,对你说就顺。”

—————————

每当有人质疑高考的制度公平问题,社会上便立刻掀起激烈反弹:你想取消寒门的希望吗?你要打破唯一的上升通道吗?——他们害怕的,不是高考改革失败,而是高考一旦被否定,他们将彻底无路可走。

然而真正的问题是:

神化的考试从未带来真正的平等,反而掩盖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地域差异、家庭背景带来的巨大落差。

它让千军万马涌向同一座狭窄的独木桥。

于是我们看到,在一个缺乏结构性就业缓冲机制的社会里,学历被等同于“资格通行证”,大学不再是启蒙的殿堂,大学不再是对纯粹学术研究和科研的进修之处,而是生产“学历标签”的流水线。

这种标签,不管是否与实际能力匹配,都会成为求职市场的第一筛选器。

问题是:学历可以批量制造,但岗位却不能同步生成。

这就导致了学历通胀——一种教育悖论。90年代,“本科生是天之骄子”;到了2020年代,“硕士只能送外卖,博士改行开网店”的报道屡见不鲜。

大环境对高学历的需求早已趋于饱和,但个体却被推搡着继续投入巨大的时间与金钱,去获得一个越来越贬值的“资格证”。

而学历贬值之后,所有人只能卷得更狠。大学不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新的起跑线;考研、留学、考公,成为新一轮“学历军备竞赛”。可这并没有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率,反而制造了更多心理内耗与结构性焦虑。

大多数家庭在“不能输”的恐惧中,为孩子投入全部储蓄和情感资源;而底层家庭,在“押宝”的心态下,把孩子送去补习,只为赌一次飞跃。

但当现实不滿足幻想的預期,“希望”开始转化为“失望”,再转化为“愤怒”。于是,仇富、犬儒主义、身份焦虑、阶层固化情绪交织出现,教育的原初价值——作为自由、思考、成长的过程——被彻底异化。

这不是某个孩子、某个家庭的失败,这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系统在失速中的悲鸣。

”这是一种幻觉的社会性共谋。“人们明明知道“鲤鱼跃龙门”的概率渺小,却仍旧愿意把全部家庭资源压在这条赌桌上;他们也许明知某些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照样内卷、照样送外卖,但那种“考上大学就一生光荣”的神话,仍在街头巷尾反复传诵。人们不相信系统,却偏执地相信考试,可是考试本身就是一种系统。

这种幻想本身,就是“制度焦虑”在底层的隐秘表达。社会失去了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于是每一个个体都必须自己造神,自己献祭。

他们固执地相信:只要熬过这三年,就能一飞冲天,摆脱宿命。

而在这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惧怕多元化”“惰性思维”。高考之所以被神化,是因为它看似最公平、最清晰,最容易掌控命运,但也仅仅是看似而已;相反,职业教育、技能路线、”一技之长以傍身“这些选项,虽然可能更符合现实,却显得过于复杂、风险太高、缺乏“体面”的社会认可。

于是大多数家庭便擅自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轨迹:读书、考试、上大学,要的只是大学听上去的体面,仿佛除此之外皆是堕落、皆是失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而更荒谬的是,即使高考早已不能“包打天下”,即使本科毕业生已成“就业困难户”,人们仍执迷不悟于大学等于铁饭碗,大学等于万事通。

这种对高考的擅自幻想,已不再是理性选择,而是一种心理逃避机制——逃避面对现实的复杂、逃避系统性改革的迟缓。

就像一场集体的梦游,所有人都知道梦的尽头可能是悬崖,但没有人愿意醒来。

学者赵鼎新指出,社会秩序是一种“准宗教式的威权结构”,而高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现实的“仪式性正义”。它不只是考试,它是一种替代性的信仰,在缺乏真正社会流动的情况下,安慰着大多数人“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的精神空洞。

正因此,每当有人质疑高考的制度公平或效率问题,社会上便立刻掀起激烈反弹:你想取消寒门的希望吗?你要打破唯一的上升通道吗?——他们害怕的,不是高考改革失败,而是高考一旦被否定,他们将彻底无路可走。

然而真正的问题是:神化的高考从未带来真正的平等,反而掩盖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地域差异、家庭背景带来的巨大落差。

它让千军万马涌向同一座狭窄的独木桥,却从不告诉他们:对岸并不宽广,甚至根本没有桥;

甚至也只能让他们看到考试这一服从性筛选,而不是对生存技能的储备和对结构的反思。

范琳琳记得方晴子说:“在当代,文凭主义的蔓延,早已不只是教育系统的内伤,而是整个社会结构性焦虑的外显症候。

在一个缺乏有效就业缓冲机制与社会分流渠道的国家,学历逐渐被抽象为一种“身份凭证”——它不再是对学识的认证,而是一个可以换取社会资源的通行证。

大学,本应是通往学术、思想自由与人格锤炼的殿堂,如今却越来越像一个为就业市场代工的加工厂,流水线式地为年轻人贴上标签:一本、二本、985、211……每一个标签被群众擅自幻想成都是未来社会分层的门槛,追捧名头,文凭崇拜,而其背后真正的能力、志趣与创造力,则被无情掩埋。大学首先被当作“资格通行证”的制造场所。

过度强调学历名头,使其本意——学术研究、启蒙教育、批判思维——彻底失位。高校不再是思想的筵席,更像流水线,代工生产“学历标签”。而这些标签,无论有没有实际能力,都能在就业市场第一轮筛选中,像一道死标准,阻断无文凭者进入职场。

学历通胀严重,文凭扩张无对应市场,能力溢出而岗位稀缺。

其次,单一化的考试/高考将科研天才和领域天才的提前专业化训练关闭。真正具有独立科研潜力或手艺特长的孩子,往往无法在统一时间-内容的高考机制下被识别。

他们在中学阶段被迫进入死记硬背的轨道,失去手艺、失去思考、被“补丁式教育”“一刀切”抹平个性和生存技能,而高考继续强化这种同质化,最终丧失多元化专业人才成长的土壤。

“鲤鱼跃龙门”的神话继续在高考制度下得以延续。

它向普通家庭许诺了一种向上流动的幻觉。

在这种高度统一的升学评价机制下被迫放弃原生能力的培育,投入长达十余年的“标准答案训练营”,最终被塑造成“能考分”却未必“能做事”的高分产物。

而任何成果与技能的产出,靠的是经验,而不是名头和考分。

与此同时,大学教育的本质也悄然转向。博雅教育、精英教育、思想锤炼的传统理想被迫让位于实用主义与应试逻辑,大学本科教育蒙上了技校的责任。

但其实大学的本意,或者说大学不应为“体面校园”和“文凭颁光”而存在。它在精英教育、博雅教育和知识深入提升与传承上,本应承担启迪和批判重塑的功能,但现在往往沦为“名誉场所”“为民扩招”。

大学生辛苦考完试后,在停泊四年后,只带着一个会让人“尊敬”的毕业证,却毫无生存技能,甚至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与思辨能力。

高校教育逐渐沦为文凭制造业,学生的存在被浓缩成“学历持有者”这一单一指标。四年沉浮于课堂与课表之中,却极少获得真正面对复杂世界所需的技能、实践、或价值判断。许多人毕业时蓦然回首,除了那张“看起来还不错”的毕业证书,几乎一无所成。

更值得警惕的是,全社会对“体面学校”“体面工作”的执念,进一步加剧了文凭崇拜与学历歧视。

所谓“体面”,并不指向真正的能力或人格尊严,而往往只是某种符号化的社会认同。在这一体系之下,学生被训练去追求外在的形式美:排名、头衔、品牌,而非内容的厚度与自我的成长。他们被动卷入名校梦、考研潮、出国热,但迟早要面对生存。

“文凭焦虑”最终引发了制度性恶性循环:高校被迫扩招、研究生项目无限膨胀、教学资源被稀释,课程质量滑坡,教师疲于应付评估机制,学生疲于刷分刷绩点。

为了应对“市场”,高校主动贬值自己,用“更易入、更好出”的话术争抢生源,终致“文凭贬值”成为事实,却又被民间视为“高等教育失责”的源头。

这种荒诞的景象,使得所有角色——学生、家长、学校、用人单位——都成了被文凭神话裹挟的苦主。”

方晴子在那晚说了很多,逻辑严密,却并不冷漠。她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想告诉琳琳:如果整个社会把“成功”定义为单一路径——高考、名校、找个铁饭碗——那我们唯一的自由,就在于寻找别的可能性。

“真正的教育,”方晴子那晚说,“不该是唯一的线路,或者唯一的考试,而是你不断分叉出来的路线图,条条大路通罗马。”

“你要学会的是阅读地图,而不是在所谓的唯一的路上跑得最快。大多数人的底层需求逻辑,应该是活着。不管怎样活,但,先活着。但很多人忽略了教育的本质除了开智以外还有学会技能以生存,而是错误的认为考学和考试可以跨越阶级。这就是焦虑和压力的来源;这也是一种擅自幻想。

上名校本身并不能真正让你跨越阶级,它更像是一张漂亮的包装纸,能在短期内提升自我认同和外界评价,但真正决定你生活质量的,是你是否掌握了能被市场认可的一技之长——那是你靠实力换来的价值;而真正实现阶层跃迁的,是长期稳定的资源积累、人脉的拓展、以及足够体量和耐心的事业布局,甚至还要加上一点无法控制的运气。名校的光环会随着时间褪色,唯有你持续产出的能力,才是立身的根本。”

那一刻,范琳琳忽然觉得,夜很静,而她好像看见了别的方向。她想学她所热爱坚持的专业,那么明天一早必然是一场得严阵以待的辩论。

(注:中央美院艺术主科分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但清华大学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央美要高,不过央美还是美术院校里最高的那一档里上下浮动;范琳琳艺术分考得上央美清美但文化课分不够清华;范家父母的意思是“强行改女儿志愿”把艺术院校全部划掉换成综合类大学美术系包括清华美院,结果惨而导致女儿从艺考期间开始到高考发挥失常、填志愿预期出错滑档调剂到广州的综合类大学——前面提过是哪所)

(ps:这是设定)

(pps: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美院招考要求和分数线,作者这个报名要求和分数线可能是前几年的老版本了)

(ppps:整个连载系列75%纪实25%虚构,危险行为切勿当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鲤鱼跃龙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