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华如练 > 第15章 第十五章:书落君拾询识字,低言“几个”藏清韵

嘉靖二十三年冬月十二巳时,静思堂的暖炉里,银丝炭燃到第三拨,火星“噼啪”溅在炉边的沉香块上,腾起一缕清烟。

那烟混着案上《苏弘集》的陈纸味,纸是宣德年间的连四纸,经年月久泛着浅黄,边角被人反复摩挲得发毛,漫在紫檀木书案周围。

秦练的指腹刚落在扉页那行细楷批注上,便骤然顿住:墨色不是寻常的焦黑,是泛着温润金光的浅黄,指尖轻搓纸页,墨痕不洇不散,是需经“三漂松烟、九墨一黄”工艺调成的“浅金墨”松烟需取黄山松根,经三次水漂去杂;

藤黄得用岭南陈年老藤,晒足百日去毒,按此比例兑成的墨,一两价抵农户半月粮,是嘉靖年间江南文房“云章阁”专供的细楷用墨,非书香世家或高官宅邸难寻。

他抬眼时,目光已如淬了寒的刀锋,却没带半分怒意,只直扫向蹲在地上的苏月华,声音沉得像浸了雪水的棉线:“这批注的字,你看得懂?”

他刻意绕开“是不是你写的”方才瞥见她指尖攥着粗布衣角的力道,指节泛白得几乎要嵌进布纹里,连手腕都在微颤,活像只被鹰隼盯上的灰雀,翅膀紧收着不敢展开。

他自幼见惯了内宅丫鬟的怯懦,却没见过这般“怕到极致”的模样,逼得太紧,只会让她把自己缩成一团,连半句有用的话都问不出来。

月华的身子骤然一颤,像被檐角垂落的冰棱砸中脊梁,连呼吸都顿了半拍。

那批注的每一笔、每一滴墨,她都记得比自己的生辰还清楚,十二岁那年霜降,母亲咳得夜里不能卧,只能靠在床头喝苦汤,她躲在父亲书房的暖阁里翻《苏弘集》,读到“秋风起兮白云飞”时,鼻尖突然涌上母亲药汤里的杏仁苦香,眼泪啪嗒掉在书页上。

她偷拿父亲那支“湖颖小楷笔”笔杆是湘妃竹做的,握处被父亲的手磨得发亮,蘸了父亲特意为她磨的“浅金墨”,在空白处写了批注。

父亲后来进来,见她鼻尖沾着墨,笑着用指腹轻轻擦去:“我家华儿能懂诗里的‘思亲’,比那些只会背诗的酸秀才强多了。”

此刻那熟悉的墨香混着书里的陈气钻进鼻腔,眼泪瞬间涌满眼眶,她慌忙咬住下唇,把呜咽死死咽回去。

唇上旧伤的痂本就没长牢,这一咬立刻裂开,腥甜的铁锈味顺着舌尖漫到舌根,倒让她多了几分清醒。

她的手指往袖袋里缩得更紧,粗布手套磨破的洞正好卡住红薯的焦皮,那红薯是李婆子清晨从灶膛余烬里扒出来的,皮上还带着灶灰的黑印,硌得掌心生疼,却成了她此刻唯一能抓得住的“稳”:“奴、奴婢略识几个字……就、就认得‘苏’‘月’‘华’这三个字,是娘用烧黑的柳枝在青石板上教的……娘总在灶膛余温没散时教我,说‘认得自己的名字,才不会被人唤错’……别的字、别的字都是看形状蒙的,比如‘秋’字,像左边挂着东西,右边是火,猜是‘烧东西的季节’……”

她故意把“苏”姓拆在名字里说,既符合“略识字”的身份,又藏着不敢明说的家世;

连“秋”字的猜测都编得贴合农户认知,可指尖攥着红薯的力道却泄了底,她怕秦练追问“清”“辉”二字,更怕提父亲教她临《宣示表》时“悬腕捻笔”的规矩,只能用最笨拙的方式,把“懂书法”的痕迹往“母亲教识字”上靠。

秦练的目光落在她攥着袖袋的手上,冻疮从指根肿到指尖,最严重的无名指指节泛着死白,裂口处渗着淡红血珠,沾了书页上的墨后变成深褐色,粗布手套的破洞正好露出那道最长的裂口,像道没愈合的伤疤。

他没移开视线,反而伸手翻到《苏弘集》“秋毫无犯”的篇章,指尖点在“秋”字的撇笔上,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辩驳的笃定:“你说娘用柳枝教字,可这‘秋’字的撇笔,起笔需露锋三分,手腕悬起如握鸡蛋,指尖发力像捻绣花针;

中段要中锋行笔,墨色需匀,不能有半点偏锋;收尾三分之二处顿笔,再带一道轻弧,这是钟繇小楷特有的‘折钗股’笔意,需每日临帖半个时辰,练满三年才能有这般稳劲。”

他顿了顿,另一只手从案上拿起月华前日罚抄的《秦府内规》,翻到“秋毫无犯”的条目,将两本书并在一起,书页对齐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你看这两个‘秋’字,顿笔的位置都在撇笔的三分之二处,弧的弧度都是半寸,连墨色晕开的范围都差不离。

灶膛边的青石板打滑,柳枝烧黑的笔头粗钝,怎么练得出‘中锋行笔’的匀劲?寻常农户家的妇人,连“笔分五色”焦、浓、重、淡、清都没听过,你娘倒能教出‘折钗股’的笔意?”

他自幼跟着翰林院李学士学书,李学士曾指着《宣示表》拓本说“字是人的骨血,藏得住身份,藏不住功底”。

眼前这丫头的字,看似笨拙,却在“秋”“清”这类需功底的字上露了底,那是常年临帖养出的肌肉记忆,比如“清”字的竖钩,需手腕先沉后提,像拎着水桶往上举,绝非“柳枝画灰”能练出来的。

月华的脸瞬间白得像窗外的积雪,连耳尖都没了血色,嘴唇哆嗦着,想辩解却找不出像样的理由。

她张了张嘴,想说“娘是跟着镇上落第秀才学的”,可话到嘴边,却被秦练眼中的清明堵了回去。

他太懂书法了,她的谎话在他面前,像薄冰遇暖阳,一戳就破。

眼泪终于忍不住,大颗大颗砸在金砖上,发出“嗒嗒”的轻响,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是、是娘……娘说镇上秀才是个好人,教她写‘好看的字’时,总说‘笔要正,心才正’……她没说啥是‘笔意’,只让我多画几遍,说‘画熟了,将来被人卖了,也能在契书上认出自己的名字”

她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哭腔,手指死死掐着掌心的红薯,红薯皮的焦渣嵌进肉里,疼得她指尖发麻,却不敢松手。

这红薯是李婆子偷偷塞给她的,皮上还有个小小的牙印,是李婆子咬了一口确认熟没熟的,带着老人家特有的细心,是她在这深宅里唯一能摸到的“暖”,比那些漏洞百出的谎话更让她安心。

秦练看着她这副惊慌失措到几乎崩溃的模样,指腹在“秋”字上轻轻摩挲着。

纸页的纹路硌着指尖,他忽然想起父亲书房里那本苏弘正的旧诗稿,诗稿上的小楷也有这般“藏锋不露”的劲。

他看得出来,这丫头不是在撒谎成性,是在拼命藏东西,藏得连自己都快裹不住了。

再逼问下去,她怕是要当场晕厥,反而什么都问不出;

再者,《苏弘集》封皮上父亲用朱砂写的“罪证”二字格外扎眼,父亲正为苏弘正的案子忙得焦头烂额,若是因一个丫鬟的字迹深究,传出去倒显得他“不务正业”。

他缓缓合起《苏弘集》,书页合上时发出“哗啦”一声轻响,惊得月华又是一缩。

他将书放在案上,那是宣德年间的铜包木书案,案面经数十年摩挲,泛着温润的包浆,衬得蓝布封面的书更显陈旧:“罢了。地上的书捡起来,按原来的顺序放回书架第三层最左列,方才看你掸灰时,把《论语》《孟子》的顺序理得整齐,该不会忘吧?”

这话看似寻常,却藏着两层试探:一是测她是否真的“笨手笨脚”,二是看她对书架的记忆是否细致,毕竟“记位置”的细心,和“写字不涂改”的认真,本就透着“藏拙”的痕迹。

月华愣了一瞬,随即反应过来,慌忙应道:“是、奴婢记得!《论语》在最左,《孟子》挨着它,《苏弘集》放在最后……”

她蹲下身捡书时,指尖刚触到《苏弘集》内页,就摸到一片干硬的东西,是片桂花叶,边缘卷着,还带着淡淡的桂香,是母亲当年绣封面时,从院角桂花树上摘的,落在书里没发现,如今干成了薄片。

摸到叶子的瞬间,眼泪又涌上来,可想到父亲说的“遇事别慌,慌了就露了破绽”,又硬生生憋回去,指甲掐进掌心的红薯皮里,留下几道红印。

她把书一本本摞好,按记忆里的顺序放回书架,目光扫过书脊上父亲写的“罪证”黄纸,心口像被细针轻轻扎了一下,父亲的诗文,怎么就成了“罪证”?

她不敢再多看,垂着头快步退出书房,粗布裙角扫过门槛时,差点绊倒,还好扶住了门框,才没摔下去。

刚推开那扇沉重的梨木门,凛冽的北风就裹着雪粒子劈头盖脸砸来,她这才惊觉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粗布夹袄贴在皮肤上,冻得她牙关“咯咯”打颤,连呼吸都带着白气。

袖袋里的红薯早已凉透,硬得像块宣德年间的青砖,可她舍不得扔,那是李婆子的心意,也是她此刻唯一的“暖”。

书房内,秦练看着她小跑着拐过回廊,粗布裙角扫过积雪,留下浅浅的印子,指节敲击《苏弘集》的节奏快了半分。

他拿起那本罚抄本,指尖拂过“清”字的竖钩,墨色是最普通的松烟墨,纸是粗糙的草纸,可笔锋里的“挺劲”却藏不住,像极了他十五岁时临《宣示表》的模样。

那年李学士摸着他的字说:“练儿的字有‘骨’,就是少了点‘灵’,得见多了真迹才会有。”

他起身走到里间的书箱前,那是宣德年间的铜包木书箱,铜活是苏州“周制铜艺”的云纹锁扣,当年父亲为求这对锁扣,曾与苏州铜匠书信往来三月。

钥匙是父亲送他的及冠礼,上面挂着个小铜铃,他特意卸了铃舌,怕惊扰书里的旧籍。

打开书箱时,一股陈年的樟木香气飘出,他将《苏弘集》放在最底层,压在一本宋刻本《论语》下,那本《论语》上有父亲的批注,字迹刚劲,却在“仁者爱人”旁写了句“苏弘正曾言此句,今思之,未必全错”,是父亲少有的对“罪臣”的软语。

再回到书案前,他拉开最下层的抽屉,将罚抄本与李学士所赠的《宣示表》拓本放在一起。

拓本是淳化阁帖的翻刻本,纸是澄心堂纸,墨是徽墨,与月华的草纸松烟墨天差地别,可“清”字的竖钩神韵,却有七分相似。

他指尖在拓本的“清”字上轻轻描摹,忽然想起李学士说的“字如其人,藏得住笔画,藏不住风骨”

那个缩在粗布夹袄里的小丫鬟,连哭都不敢出声,却在字里藏着这般硬气,倒比许多只会耍嘴皮子的世家子弟还强。

他没打算立刻追查,却把这份疑影埋在了心里,像埋下一颗裹了湿泥的种子,这丫头像颗藏在沙砾里的珍珠,粗布是沙,恐惧是壳,可笔尖漏出的那点灵气,还有摸到桂花叶时的微怔,都让他忍不住想知道:沙砾之下,究竟藏着怎样的过往?是家道中落的书香女,还是与苏弘正有关的故人之后?

而听竹院的小屋里,月华反手闩上门,顺着门板滑坐到地上,终于敢松开捂着嘴的手,无声地痛哭起来。

眼泪砸在冰凉的青砖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她却顾不上擦。

袖袋里的红薯硌得肋骨生疼,她摸出来一看,红薯上的牙印还在,像个小小的暖痕;指尖又摸到那片桂花叶,干硬的叶子边缘刮着掌心,却带着母亲的气息。

窗台上,那盆她偷偷种的薄荷冻得蔫蔫的,叶子却还带着点绿,是她从苏家废墟里挖来的,当年母亲总说“薄荷性凉,夏天煮水喝能解暑”,她一直小心养着,像养着自己仅存的一点念想。

她把红薯抱在怀里,眼泪慢慢止住,李婆子的牙印、薄荷的绿、母亲的桂花叶,还有父亲教她写的“清”字,这些细碎的暖,像炭火余烬,虽不旺,却能让她撑过这寒夜。

她知道秦练的疑心没消,往后得更小心:擦灰时要故意慢半拍,偶尔碰掉个小物件;写字时要把“藏锋”改成“露锋”,多留几个涂改的墨团;连说话都要多带点“笨嘴拙舌”的样子,比如把“秋”说成“烧东西的季节”,把“月”说成“圆的东西”。

窗外的雪下得更大了,竹枝被压得弯下腰,却没断,那是听竹院的湘妃竹,母亲当年说“竹有节,雪压不折,人也该这样”。

月华摸着怀里的红薯,深吸一口气,把红薯和桂花叶重新塞进袖袋。

再冷,再难,她也要像这竹、这薄荷一样,活下去,等父亲沉冤得雪的那天。

而书房里,秦练对着案上的《宣示表》拓本出神,烛火跳动,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苏弘集》的封面上。

他指尖沾了点残墨,在纸上轻轻画了个“月”字,先画个圈,再从圈底拉道竖,像极了月华说的“娘教的月亮”。

他忽然想,下回再见到她,或许该问问:“你娘教你写‘月’字时,有没有说过,这字像不像夜里挂在竹枝上的月亮?”

他想知道,那个能教出“秋”字笔意的母亲,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又藏着怎样的、与苏弘正有关的故事。

案上的沉香还在燃,清烟袅袅,绕着拓本上的“清”字,像把两人的命运,悄悄缠在了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