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华如练 > 第12章 第十二章:府规一纸呈君前,字若寒松惹揣量

嘉靖二十三年九月初一的晨霜,把听竹院的湘妃竹裹成了白胡子老头,霜粒凝在竹梢,风一吹就簌簌落下,砸在苏月华的粗布裙摆上,凉得她刚蹲下去,膝盖就发了僵。

她面前的木盆里泡着老姨婆的粗布褥单,褥单沾了药渍和汗味,得用皂角反复搓揉才能去味。

井水是凌晨刚打的,冰得像刚从冰窖里舀出,她冻裂的冻疮渗着血丝,皂角水一沾,疼得指节都在颤,却不敢停,一停,张妈妈的篾条就要落下来。

后背上的鞭伤结了深红色的痂,粗布褂子蹭过时,像有小针在扎皮肉。

她把腰弯得更低,几乎贴在木盆上,连呼吸都放轻了,自祠堂夜罚后,她活得比影子还轻:擦廊柱时贴着墙根,怕挡了谁的路;倒净桶时算着前院丫鬟的作息,怕撞见了挨骂;连吃饭都躲在角落,几口扒完就去干活。

只有夜深人静时,她会从枕下摸出母亲的旧手帕,帕子上绣着半朵没完成的桂花,针脚还歪歪扭扭的,指尖在粗糙的床单上轻轻描“清”“辉”二字,描到“清”字的竖钩时,总想起父亲的声音:“竖要直,像咱们苏家的骨头,就算弯了,也不能断。”

前院“静思堂”的书房里,秦练正对着一叠糙纸出神。

案上摊着宋拓本《宣示表》,是翰林院李学士上月送他的生辰礼,纸页泛黄,墨痕透着晋人风骨。

他的狼毫笔悬在半空,笔尖的墨汁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黑,可目光却没落在自己的字上,反倒黏在旁边那叠草纸的“谨”字上,那是长生前日从听竹院取来的,苏月华罚抄的《秦府内规》。

“公子,徽墨磨好了,您要再临一页吗?”

长生端着砚台进来,砚台是端州产的,磨出的墨泛着青晕。

他见秦练盯着草纸发愣,忍不住凑过去:“这丫头的字也就工整些,比春儿她们强点,没看出特别啊。”

秦练没抬头,指尖轻轻拂过草纸上的“谨”字捺笔,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你看这捺笔收尾,有顿挫回锋,是钟繇小楷的路子。”

长生眯着眼看了半天,只觉得笔画收得干净,秦练又指了指“言”字的横画:“起笔藏锋,收笔回顿,是刻意练过的,寻常丫鬟连‘握笔要悬腕’都不知道,哪能写出这样的笔意?”

他自幼跟着李学士学书,临遍晋唐名家帖,对笔锋的敏感度远超常人。

指尖再往下移,触到“清慎勤忍”的“清”字,心里又动了,这字刻意写得粗笨,竖钩却藏着熟悉的弧度,像极了他少年时临《宣示表》的模样。

“可牙婆说她是南边遭水灾的农户,签的死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呢。”

长生挠了挠头,他跟着秦练五年,从没见主子对哪个下人的字这么上心。

“农户?”

秦练拿起一张草纸,对着晨光举起来,纸缝里沾着松烟墨的残痕,是写过好字的废纸裁成的,边缘还留着整齐的刀痕,“能临钟繇小楷的农户,会把半块‘桂馥斋’胰子藏在褥子底下?会在中秋夜躲在桂花树下写《水调歌头》?”

他想起中秋夜的炭笔字,清隽灵秀,带着股未经雕琢的灵气;想起她打翻汤羹时,眼里满是惊慌却无半分谄媚,只死死攥着托盘不肯求饶;

想起她雨中罚跪时,脊背挺得笔直,像株被狂风压弯却没折断的兰草,这丫头身上的矛盾感,像团缠在心头的墨,越揉越乱,她要藏拙,为何不藏得彻底些?要露功底,又为何把笔画写得这般笨拙?

“长生,”秦练忽然开口,话到嘴边又改了口,“你去把听竹院近一月的罚抄都取来,就说前院管事要核验下人是否熟背内规,别特意提苏月华,也别惊动张妈妈。”

他本想让长生去查她的来历,可转念就压了下去:张妈妈是母亲的陪房,最爱搬弄是非,万一知道嫡公子查一个粗使丫鬟,定会添油加醋地传到母亲耳朵里;

再者,父亲与苏弘正的案子正紧,他若对一个“农户丫鬟”过分关注,传出去怕被人说“不分轻重”。

倒不如从字迹里找线索,字是藏不住心事的,笔锋里的习惯,比牙婆的话更真。

长生应了声“是”,半个时辰后就抱回一叠罚抄纸。

大多是春儿、夏桃写的,字迹歪歪扭扭,有的还漏了字、涂了墨团;

只有苏月华的那几张,纸糙笔劣,却没一处涂改,连标点都标得整齐。秦练一张张翻看,越看心里越惊:

她写“月”字时,竖钩收尾会轻轻顿一下,那是父亲教他的“藏锋收笔”,说“月字要圆,收笔要稳,才像满月”;写“辉”字时,“光”旁的撇笔会带点弧度,像极了《宣示表》里“光”字的笔意,柔而不飘;甚至写最普通的“一”字,起笔时都会下意识地轻顿,再缓缓铺墨——这是长期临帖养出的肌肉记忆,不是“学过几天字”能解释的。

“公子,这丫头的字……真有这么特别?”

长生看着秦练指尖在草纸上划来划去,忍不住问,“您从前看李学士的字,都没这么专注过。”

秦练放下草纸,拿起狼毫笔蘸了墨,在宣纸上写了个“清”字,笔锋运转间,竟不由自主带了点草纸上的轻扬弧度,比他平日写的更灵动些。

他搁下笔,轻轻叹了口气:“她是在藏,把自己的功底藏在笨拙的笔画里,像把明珠埋在沙里,怕人看见,又忍不住露了点光。”

他想起中秋夜桂花树下的场景:她蹲在阴影里,手腕微悬,炭笔落在糙纸上的声音很轻,眼里却亮得像有星光,那眼神不像个擦桌洗衣的丫鬟,倒像个在书斋里练字的小姐,对着纸笔,就能忘了周遭的所有委屈。

正想着,外间传来小厮的通报:“公子,李学士派人送帖来了,邀您明日辰时去翰林院赏新得的《兰亭序》摹本。”

秦练接过帖子,是洒金笺写的,字迹是李学士惯有的苍劲。

可他的目光却又飘回那叠草纸上,落在一张纸的角落,那里有个小小的牙印,像是她写字时咬着纸角较劲,把纸边都咬得发毛,倒添了几分鲜活的憨气。

“知道了,回复李学士,明日辰时我准时到。”

他把帖子放在案上,手指又碰了碰那处牙印,心里的疑惑又深了一层:这丫头,到底藏着怎样的过去?

听竹院里,苏月华对前院的这番波澜一无所知。

她刚把洗好的褥单晾上绳,褥单沉得坠弯了竹竿,她踮着脚把边角扯平,胳膊酸得像灌了铅。

张妈妈就叉着腰走过来,手里的篾条敲着墙角的一堆脏衣服,是前院小厮换下的粗布褂子,沾了泥和汗,堆得像座小山。

“这些,日落前必须洗完。”

张妈妈的三角眼扫过她冻红的手,语气冷得像霜,“洗不干净,就抱着这堆衣服在井边跪一夜,别想着偷懒,我盯着你呢!”

春儿在一旁拧着自己的帕子,嘴角挂着幸灾乐祸的笑:“妈妈放心,她那手笨样,洗到半夜都洗不干净。到时候饿肚子、跪井边的,都是她自己,怪不得别人。”

月华没吭声,只是默默拿起木盆,往井边走。

阳光透过竹叶落在她身上,暖得像层薄纱,却暖不了她冻僵的指尖,冻疮裂了口,她偷偷摸出怀里的艾草灰,是昨夜李婆子塞给她的,说“兑点温水敷上,能止痒”。

李婆子话少,却总在她被张妈妈骂时,悄悄把干净的抹布递过来;

在她罚跪回来时,端来一碗热米汤,这些微不足道的暖,是她在听竹院唯一的慰藉。

她蹲在井边,往木盆里舀水,井水溅在手上,疼得她抽了口气。

可她不敢停,只能加快搓揉的速度,日落前洗不完,真要跪一夜,她的膝盖怕是要废了。

她不知道,前院书房里,那位嫡公子正对着她写的字反复琢磨;

更不知道,她藏在粗笨笔画里的笔锋,早已像根细针,轻轻扎进了秦练的心里。

秦练在书房里待了一下午,把苏月华的罚抄纸和自己少年时的临帖草稿摆在一起比对。

越比对,心里的疑团越重:她的笔意里,既有钟繇的沉稳,又有王羲之的灵动,像是临过《宣示表》后,又练过《兰亭序》,这不是寻常私塾先生能教出来的,得是有家学传承的书香门第。

他忽然想起父亲书房的樟木箱里,藏着一本苏弘正的旧诗稿,那是苏弘正任翰林院编修时写的,笔锋也是钟繇小楷的路子,当年父亲还指着诗稿说“苏弘正的字,有晋人风骨,可惜心术不正”。

秦练站起身,脚都迈到了书房门口,又硬生生停住,父亲正为苏弘正的案子忙得焦头烂额,要是知道他拿“罪臣”的诗稿和一个丫鬟的字比对,定会斥他“不分忠奸,失了分寸”。

他攥了攥拳,最终还是转身走回案前,把苏月华的罚抄纸小心叠好,放进书案最下层的抽屉里和他的《宣示表》拓本放在一起,像是藏了个不能说的秘密。

窗外的夕阳斜进来,把宣纸上的“清”字染成了金红色。

秦练盯着那个字,指尖轻轻碰了碰笔画,心里想:这丫头的字里,藏着的何止是笔墨功底,怕是还有一段不能对人说的故事。

听竹院的日头渐渐西沉,苏月华终于洗完了最后一件粗布褂子。

她拧干衣服时,胳膊抖得厉害,冻疮裂开的口子渗了血,把粗布染了个小红点。

张妈妈走过来检查,见衣服洗得干净,没找到骂人的由头,只能悻悻地说:“明日早起,把院里的竹叶都扫了,一根都不许剩!”

月华低低应了声“是”,拖着沉重的步子回了小屋。

她没点灯,灯油是按人头分的,省着点用,月底才能不挨冻。

屋里黑得快,她摸出藏在枕下的炭笔和半张草纸,借着窗外的余光,轻轻写“清”字。

炭笔是从苏家废墟里捡的,笔芯都快磨平了,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她写着写着,炭笔“啪”地断了,断茬扎进指尖,疼得她眼眶一热。

恍惚间,她好像又看见父亲握着她的手,教她削炭笔:“削笔要慢,笔尖要尖,像做人一样,得有锋芒,也得有分寸。”

眼泪掉在草纸上,把“清”字的笔画晕成了黑团。

她赶紧用袖口擦了擦泪,捡起断了的炭笔,重新写,就算笔断了,字写得丑,她也得写下去。

这是父亲教她的,是她和苏家唯一的联系,就算藏在深宅里,也不能丢。

窗外的竹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像母亲的声音。

月华对着草纸上歪歪的“清”字哈了口气,想暖一暖冻僵的手,却看见纸上的墨痕里,映着自己的影子,像株在石缝里钻的竹,再难,也得往上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