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在后院做什么呢?”
际想率先开口,试图打破这略显尴尬的气氛。
“啊……”于莘生回过神来,拍了拍手上的花生屑,“我喜欢安静的地方,可以写写文章什么的。”
际想回忆起后院桌上那沓泛黄的纸张,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是文章的草稿啊。”
“先生还会写文章?真厉害。”
“哪里哪里,”于莘生摆摆手,“都是些废稿,连主题都定不下来。第一次写长篇,比想象中难。”
“先生以前写过别的吗?”
“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和话剧,长篇倒是头一回。”于莘生语气里带着些许无奈。
际想突然前倾身子,竹椅发出吱呀声响。“那您想写什么题材呢?”少年人的眼睛在阴影里亮得出奇,"我母亲写过小说,说不定...我能帮上点忙。”
“真的?”于莘生眼睛一亮,“嗯……我大概想写旧阶级、社会现状、民主之类的,但还没想好从哪个角度切入。”
“这样啊……”际想沉吟片刻,试探性地说道,“那为什么不把它们结合起来写呢?”
“结合起来?”于莘生有些疑惑,“这几个主题看起来关联不大吧?”
“嗯,”际想点点头,语气认真:“乍看三者无关,但其实——”他指尖在桌上虚画一条线,“它们都拴在同一根绳上:人。”
他说到“人”这个字时,特意加重了语气。于莘生微微前倾,示意他继续。
“旧阶级的变革,说到底是一群人取代另一群人;社会现状,是这群人共同生活的样貌;而民主,则是这群人选择如何共处的方式。”
他停顿一下,观察于莘生的反应,继续道:"与其纠结于单一主线,不如让不同的人物各自发声。通过他们的眼睛,您要写的时代变革自然会浮现出来。"
于莘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道理...”
“每章可以聚焦不同的人物和视角,”际想补充道,“让读者自己拼凑出完整的图景。这样既好下笔,读起来也新颖。”
于莘生露出赞赏的笑容:“说得真好,很有见地。”
际想不好意思地笑笑:“能帮到先生就好。”
————
“炸酱面好喽!”
终于,伙计端着两碗面走了出来,放到两人面前,“诶!你慢用啊。”
炸酱面的蒸汽上腾,香气扑鼻,馋得仲际想赶紧拿着筷子拌了拌。红褐色的面条诱人,黄瓜丝掺进面条里,大大丰富了碗中的层次。际想扒拉一大口塞进嘴里,咀嚼两下,浓香的酱汁和滑嫩的面条瞬间溢满口腔,是真的好吃。
“怎么样??”于莘生笑着问道,眼里带着几分期待。
“好吃!”际想飞速点头。
看少年吃得如此陶醉,于莘生满意地笑了。于是拌了拌吃了两口,对面的际想都干了小半碗了。
少年用筷子在碗里搅了搅,随后说:“我去盛碗米饭,先生要么?”。
“啊?我不用,你去吧,小心别烫着了。”于莘生嘴里还塞着东西,推辞道。
仲际想起身离开,于莘生看着他的背影,边吃边想:现在青春期的孩子饭量都这么大的吗…他看着比自己脸还大的碗,沉思了。
另一边,际想掀开木桶盖,蒸汽与米饭的香气一同袭来,等蒸汽散去,他的视线逐渐清晰了。于是拿起身旁的碗和勺子,盛了大半碗,然后盖上木桶快步向自己的炸酱面走去。
等他坐下,仲际想握住碗边的筷子插进炸酱面的中心,迅速向旁边推出了一个洞。于莘生一脸茫然地,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于莘生刚想开口询问,结果,际想端起米饭拨了小半碗倒进炸酱面的窝里。
对,倒了进去。
这一系列连串的动作把直接于莘生看懵了,面条拌米饭?!什么鬼啊…
际想一抬头,看到了先生震惊的表情。
“这样挺好吃的,您想来一点吗?”他小心翼翼地问道。
于莘生赶忙摇摇头,这么鬼畜的东西他可不想尝试。
“那好吧。”
于是,际想低头开始搅拌自己的…“炸酱面米饭”?他快速拌了几下,颗粒分明的米饭上就被盖满了酱汁。少年盯了两秒,好像觉得米饭不太够,于是又往碗里拨了一点……
于莘生只觉得奇妙,自己活了小半辈子都不知道这两种碳水都能搭配在一起。不过看着对面的仲际想吃得这么香的样子,自己也有点蠢蠢欲动了。
少年注意到了先生的视线,笑道:“您真的不试试吗?很好吃的。”接着指了指剩下的半碗米饭,“还剩好多呢,我一个人吃不完。”
得到际想肯定的回答,于莘生想试试的心更加强烈了。
看着先生还在犹豫,际想想都没想,接过于莘生手中的筷子,还没等于莘生反应过来,孩子就夹了一筷子米饭放进自己的碗里…
“您先尝一点!”仲际想乐呵呵的把先生的筷子递回去。
这下好了,不想尝也得尝了。
于莘生无奈地在一侧拌了拌,说实话,其实他还挺好奇的。
米饭和面条交缠在一起,变成了褐色,怎么说…看起来还挺有食欲。
他夹了一口送进嘴里,细细品尝着。
味道意外的不错,米饭的加入刚好中和了炸酱面的咸味,颗颗分明的米饭和黏腻的面条在口中炸开,很好吃啊。
“怎么样怎么样?”仲际想赶忙问。
“可以啊,你怎么想到这种组合的?”
“嗐!那就是个意外,之前,家里中午吃的面,但是上一顿的米饭还没吃完,也没有菜去配它,然后我就把它们混在一起了。”际想说着说着就笑了,“正好我饭量大,现在家里吃面条都会给我配碗米饭。”
“这样啊…”于莘生随口应和道。没想到这个孩子表面看着挺单纯直率的,内心世界倒是如此丰富。
到正午了,阳光正是最烈的时候,知了不停的叫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燥热的味道。两人很快吃完了,际想收拾好外套跟着于莘生离开了面馆。
他们相伴走了一段路,在一个岔路口互相道了别,际想快步走进巷子里。
于莘生望着他的背影,无奈的笑了笑,然后转身离开。
————
小径无声,微风刚好,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唯有他们走过的痕迹,绵延在小路上。桂花的香气随风飘散,上海的夜幕逐渐落了下来。
树上的知了与蟋蟀此起彼伏地鸣叫着。于莘生结束了一下午的课程,却仍留在后院的小屋里,未曾离开。丝丝凉风透过窗棂,拂动桌上那沓泛黄的纸张。
“人……纯粹的人……”
先生回想起际想的话,灵感如泉涌般袭来。
他提笔,迅速在纸页右侧写下四个大字:《人生百态》。
或许,这是最合适的书名了。
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笔名。
当年,于莘生年少轻狂,写了不少抨击时事的文章。为了自保,他换过许多笔名。而这次,际想帮了这么大的忙,总不能再用以前的笔名吧?
他苦恼了好一会儿,笔尖在纸上轻轻点着,墨迹晕开一小片黑点,却迟迟没有写下半个字。
“仲际想……”
于莘生低声念着这个名字,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一些灵感。忽然,他眼前一亮——不如,从我们俩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拼在一起吧!这样既有了新意,也算是对际想的一种感谢。
于是他提起笔,在纸上轻轻写下两个字:“于……仲。”
“于仲……”他低声念了一遍,眉头却微微皱起。虽然意思不错,但“仲”字的四声与“于”字连在一起,读起来有些生硬,不够顺口。他轻啧一声,笔尖在纸上轻轻划掉那两个字。
“要不……换个字?”他思索着,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忽然,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字——“中”。这个字简单,却意味深长。他提笔写下:“于中。”
他轻声念着这两个字,嘴角扬起一抹浅浅的笑意。虽然听起来有些随意,但——“于腐朽中坠落”、“于黑暗中破晓”,竟意外地与文章主题契合。他越想越觉得合适,仿佛这个笔名早已注定。
“就这样吧!”于莘生下定了决心,笔尖在纸上轻轻一顿,郑重地在书名旁落款——
“于中”。
-----
天彻底黑了,屋外月光如缟素一般的光华,洋洋洒洒地镀在砖瓦上。桌上的蜡烛轻轻摇曳,照着于莘生的眼睛,映出橘黄色的烛光,屋里都是暗的,只有他的周围是微弱的光亮,影子被刻在墙上,庄重、温柔。
池边垂柳,随风而动。
屋内烛光,似火而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