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逾星记事:顶流与冰山投资人双向诱拐 > 第109章 番外十五:逾白节奏

在商业会议的严肃场域中,沈逾白指尖与桌面接触的“哒哒”声,成了打破沉闷的独特存在。这并非随意敲击,而是其“严谨脑”无意识外化的思考轨迹,意外交织出“一本正经”与“鲜活可爱”的反差萌,不仅让熟络合作伙伴忍俊不禁,更潜移默化形成了独特的“节奏默契”。

每当会议进入数据讨论环节,沈逾白的“敲桌节奏”便会悄然上线。凝视报表梳理“成本占比”时,他指尖会按“30%研发、50%生产、20%营销”的比例轻点,30%时轻触、50%时稍重、20%时归为轻柔,节奏规整如密码;推导“盈利模型”时,又会随公式步骤变化敲击轻重,仿佛为逻辑“打标点”,自己却全然不觉。

这规律的“哒哒”声,成了会场“隐形干扰源”。身旁合作伙伴本在专注记笔记,笔尖却不自觉跟着晃动,脑海甚至浮现“配个鼓点会更顺”的念头。直到沈逾白抬头询问“数据有疑问吗”,对方才猛然回神,慌忙清嗓掩饰:“没、没有,沈总您分析得很清晰!”会后,不少人还会向同事吐槽:“下次得离沈总远点,不然根本没法专心记重点!”

参会者中,半数人都曾被这节奏“带跑”。他的特助汇报工作时,总会刻意坐在斜对面,攥着笔杆抵着掌心,生怕听到“逻辑节点”对应的敲击声就忍不住晃笔。一次分析并购案,沈逾白按“尽职调查-风险评估-条款谈判”敲出三轻一重的节奏,特助记笔记的笔尖跟着顿了顿,只能低头翻文件掩饰。

常合作的律所合伙人,每次开会前都会叮嘱助理“提醒我别走神”。因沈逾白的敲桌节奏,总与他梳理法条的逻辑莫名契合。某次讨论合同漏洞,沈逾白按“违约责任-赔偿比例-争议解决”敲击,他险些跟着节奏念出条款,幸好及时掐了自己一把才回过神。

就连公司新来的实习生,首次参会也被这“隐形节拍”影响。起初紧张得手心冒汗,听着规律声响竟逐渐放松,还在笔记本边缘画了个小节拍器。散会后,实习生向同事吐槽“沈总敲桌子比耳机里的白噪音还顺耳”,却被老员工调侃“小心下次跟着打拍子被抓包”。

而沈逾白全程毫无察觉,每次敲击结束,都会一脸严肃地询问“分析有问题吗”。看着众人整齐摇头,他只当是自己逻辑清晰,从未想过大家刚悄悄跟上了他的“手指节拍”,这份“萌而不自知”的特质,成了他独有的魅力。

沈逾白的“敲桌节拍”绝非随意而为,而是“脑内逻辑可视化”的体现,每一次敲击都与思考节奏紧密相连,大致可分为“比例节拍”与“步骤节拍”两种典型模式,且会因场景和交流对象不同发生变化。

“比例节拍”多见于分析数据时。聊项目成本,提及“研发占30%、生产占50%、营销占20%”,他的指尖会按“轻-重-轻”的节奏敲击,用力度差异凸显占比高低,如同“报数据密码”;遇到“环比增长15%、同比下降5%”这类对比数据,节奏会刻意放慢,增长时轻快、下降时稍顿,让节拍自带“重点提示”功能。

“步骤节拍”则在梳理流程时出现。推进合作流程,从“初步对接→尽职调查→合同谈判→落地执行”,他会以“一轻两重”的节奏敲击,轻敲为“定节点”,重敲则“强调关键动作”;若在某个环节卡壳,如“尽职调查发现漏洞”,会反复敲击同一节奏,直至想出解决方案,节拍才会恢复顺畅。

更有趣的是,节奏会“因人而异”。与温星燃聊书店进货这类非工作话题时,节奏会慢半拍,偶尔还会因算错“畅销书补货量”敲错,多了几分笨拙;但与商业伙伴探讨项目时,节拍立刻变得精准利落,轻重把控分毫不差,活脱脱一个“行走的逻辑节拍器”。

合作3次以上的老伙伴,早已摸透沈逾白的“节奏密码”,甚至能通过敲桌声预判他的思路,形成独特的“沈式节奏默契”。

常对接地产项目的张总,对“比例节拍”了如指掌。每次开会听到“两轻一重”的节奏,就知道沈逾白要讲“成本管控重点”——轻敲对应“前期调研”“后期运维”,重敲必是“施工阶段预算红线”。他会提前翻到报表相关页面,等沈逾白开口时恰好跟上。

律所的李律师,则对“流程节奏”格外敏感。听到“连续三轻敲”,便知晓要进入“合同条款细化”阶段;听到“敲一下顿两秒”,就明白是“发现风险点要深入讨论”。

就连公司的老员工,也能靠节奏“高效工作”。特助汇报工作时,听到沈逾白敲桌节奏变缓,就知道他在“消化信息,暂时不会提问”,会趁机快速整理下一页资料;若节奏突然变快,便赶紧集中注意力,因为“接下来必是重点,可能要追问细节”。

偶尔,沈逾白也会察觉到这份默契。一次与张总开会,他刚敲出前两下,张总就准确接话,他疑惑地问:“你怎么知道我要说这个?”张总只能打哈哈:“您的逻辑我熟!”心里却暗自庆幸,没说破“靠听敲桌声找规律”的真相,生怕沈逾白较真分析“节奏泄露思路”的问题。

对沈逾白而言,敲桌节奏只是“思考时的自然生理反应”,如同紧张时攥手、专注时皱眉,完全处于“意识盲区”。即便被人点破,他首先想到的也是“是否影响效率”,这份认真反而更显可爱。

一次,张总忍不住调侃:“沈总,您敲桌子的节奏比我家孩子的钢琴练习曲还规律,我现在听声就知道您要讲哪段。”沈逾白当场愣住,下意识抬手看了看手指,皱眉反思:“有这种事?我怎么没察觉?”他还当场模拟“分析数据的动作”,指尖悬在桌上空敲两下,满脸困惑:“这只是辅助思考,没有刻意打节奏。”

后来,他真的开始“严谨求证”。开会时特意留意自己的手,可越关注越僵硬,反倒忘了原本的思路,只能放弃“控手”,心里还嘀咕:“果然是你们过度解读,我只是正常思考。”可一旦重新投入分析,指尖又会不自觉跟着逻辑敲击,旁边的张总看着他“认真求证又失败”的模样,憋笑憋得茶水都差点洒出来。

温星燃也拿这事逗过他:“你上次跟我聊书店进货,敲桌子的节奏跟‘1234’似的,我都差点跟着哼歌。”沈逾白却一本正经反驳:“那是我在算‘畅销书与滞销书的补货比例’,每下对应一个品类,不是节奏。”说着还拿笔在纸上画“敲桌次数对应品类表”,试图“用数据证明清白”,结果被温星燃笑着揉了揉头发:“好好好,是我不懂你的‘思考密码’行了吧?”

在他的认知里,所有“被当成节奏的敲击”,都是“服务于思考的工具”,从没想过会成为别人眼中的“萌点”。而这份“不自知”恰恰是关键——若他知晓,说不定会专门练习“无节奏思考”,反而失去了这份鲜活的反差感。

沈逾白的“思考节奏”,早已成为团队和熟人们的“隐形背景音”。一旦这声音消失,大家反而会莫名慌神,甚至忍不住“找节奏”。

特助汇报季度财报时,早已习惯沈逾白听到关键数据时的“轻-重-轻”节奏。那节奏不仅是他调整语速的依据,更是“老板在认真听、思路跟上了”的信号,能让他悄悄松口气。

若某次沈逾白盯着报表没敲桌,他会越说越紧张,汇报到一半忍不住抬头:“沈总,您是不是觉得数据有问题?”结果沈逾白只是皱着眉计算“环比偏差”,茫然反问:“没有,你继续说。”特助心里才嘀咕:“没敲桌我反而没底了。”

团队开项目讨论会时,若沈逾白全程没敲桌,连老员工都会互相递眼神。有人猜“是不是项目风险太大,老板在深度纠结”,有人担心“是不是自己刚才的方案没说清楚”,甚至有人会故意放慢语速,等着那熟悉的“哒哒”声。直到沈逾白突然敲了两下,大家才集体松口气:“哦,原来老板还在听!”

温星燃来公司找他时,也会依赖这“节奏信号”。往常,他在门口听两秒“节奏”,就能判断沈逾白大概讲到哪个环节——“三轻两重”是聊执行,“连续轻敲”是捋逻辑。一次没听到敲桌声,他竟趴在门口多看了会儿,直到沈逾白抬头看到他,才笑着摆手:“没别的,就是没听见你敲桌子,还以为你不在状态。”

对大家而言,这节奏早已不是“简单的敲击”,而是“沈逾白在认真思考、思路在线”的证明,是一种隐形的“安全感提示”。正如老员工所说:“听到他敲桌,就知道‘老板心里有数’,反而踏实;要是没敲,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连记笔记都没那么顺了。”

沈逾白身边最熟的人,如特助、温星燃及长期合作的老伙伴,还会把“节奏录音”当成私下里的小乐趣,只是没人敢让他知道。

温星燃堪称“首席录音师”,总爱拿着手机跟在沈逾白身边,偷偷录下各种“节奏素材”——书房算进货账的轻快节奏、看纪录片敲抱枕的慢节奏、煮咖啡时敲料理台的声响,还会将其混剪成“沈式BGM”,谎称是“网上找的白噪音”。

特助整理会议纪要时,会把“节奏片段”单独截出,和同事建群分享,猜节奏对应内容缓解压力。张总则把“成本分析节奏”设成手机提示音,助理一听便知是沈逾白相关工作。

新合作方首次听到这节奏,往往先愣住再憋笑。品牌方李总听沈逾白分析“联名款成本结构”时,被“哒哒-哒-哒哒”的节奏逗得肩膀发抖;律所王律师记笔记时,笔尖差点画出“节拍线”;社牛的文创张总当场调侃“配鼓点能当BGM”,却被沈逾白认真演示“敲桌梳理逻辑”逗得更欢。

不少合作方还会下意识模仿,却“形似神不似”。文创李总想学“轻-重-轻”,结果乱敲一通;智能家居王总练“一轻两重”,重音总错。对精准度敏感的合作方,如精密仪器刘总、建筑设计周总,会用节拍器APP偷偷测试,发现沈逾白节奏误差极小,比专业工具还稳,却不敢声张,只私下感慨“天生对节奏敏感”。

温星燃即便猜到有人测试,也绝不会跟沈逾白提。某次沈逾白吐槽“合作方总盯我手看”,他故意装傻:“是你分析得太精彩。”甚至会悄悄“助攻”,在沈逾白思考时递茶,避免节奏被打断,默默守护这份“萌点”。

对身边人而言,沈逾白的敲桌声是带着专属印记的“可爱背景音”,藏着他的投入与柔软。这声音不仅是思考的外化,更是连接他与身边人的独特纽带,让严谨的商业场域多了份鲜活与温暖。

OS:白白的“行走节拍器” 的属性,大概率源于他打小学古琴的功底。古琴对节奏、韵律的严苛要求,早已将 “精准控速” 刻进他的习惯,只是他自己未曾将这两件事关联起来。

古琴讲究 “按谱寻声”,每个音的时长、轻重,乃至抬手换气的节奏都有严格标准。例如弹奏《平沙落雁》时,“雁鸣” 的轻缓、“落沙” 的顿挫,都需要指尖精准控制力度和间隔。这种 “用指尖感知节奏、把控韵律” 的训练,早已成为他的肌肉记忆。后来思考时敲桌,看似无意识的动作,实则是小时候练琴时 “精准控速” 习惯的悄然延续,这也是他节奏比节拍器还稳的关键原因。

此外,古琴演奏需 “手脑同步”,既要记谱又要控节奏,这种 “逻辑思维(记谱)与指尖节奏(控速)结合” 的模式,与他后来 “分析数据(逻辑) 敲桌节奏(辅助)” 的习惯完美契合。或许连他自己都没发现,聊项目时按 “数据比例” 敲桌的轻重节奏,与弹古琴时 “按音符强弱” 控弦的感觉,实则是同一种肌肉记忆的延伸。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9章 番外十五:逾白节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