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玉骨怜 > 第20章 第19章 从今以后你就姓沈罢

玉骨怜 第20章 第19章 从今以后你就姓沈罢

作者:尉冕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7-13 19:09:53 来源:文学城

灯影微晃,丝竹轻鸣,席间却不知何时静了几分。

只见内侍重新上前,揭起一盏纸色已旧的宫灯。与方才诸谜不同,这盏灯纸微有卷边,朱印泛褪,却反添几分陈迹古意。灯面所绘不甚华丽,唯字迹极整,乃旧时小楷墨笔,笔力温润而内敛,灯下如霜雪初融,带着一种年代久远的肃穆。

乐声尚未停歇,席间却已无人续语。

忽有一位年资颇深的文官轻声说道:“那盏……似是钦天监旧藏,传说为沈殽沈丞相手题。”

“那位沈殽?”一旁年轻官员轻声应和,语气中带着几分迟疑与敬惧,“沈相故去一年前上元节所留灯谜?”

“正是。”老臣缓缓颔首,语气间隐含敬重,“只可惜其人骤然殒命,谜底未及示人,终成半局,局中有谜,谜中藏意。”

言语未落,一名太常寺吏便抬手,将那盏略显斑驳的谜灯高高挂起。灯纸纹理微黄,却仍可见其四角旧印交叠,正是钦天监、宗正寺、太乐署三司封章。

“‘宫闱四谜’,又称‘司契旧签’,封藏于宫内三司之手。”那人缓声而言,仿若将一段尘封往事重新摆至众目之下。

人群中渐有低语声起,或揣测,或喟叹。

白尉怜立于人后,眉目低垂,指节微曲,轻敲杯盏。他并未出声,心中却如风卷水面,波痕层起。

这些年来,关于“宫闱四谜”的传闻从未真正消散。

有言:“那是沈殽布下的权柄脉络,或军籍秘档、旧党名册,或三司密令、五路兵符,皆藏其中。”

也有传:“沈殽之死非偶,而四谜乃其留给后世之钥。”

更有人暗指:“先帝崩逝前有旨未发,沈丞相乃其遗志之执笔人。此谜中或藏遗诏线索。”

而最荒唐的,便是“藏金十万”“藏玉换玺”“藏书楼密室机关图”诸般江湖流言,真假难辨,却令世人趋之若鹜。

就在这时,一道稳重又温缓的声音轻飘飘地插入寂静:

“传言终归是传言,至于‘藏宝’‘遗旨’一说,本王听着……倒像是市井之谈。”

众人一震,循声望去。

摄政王范泽正缓缓举盏,面色温和,眼神含笑。

他斟了半盏梨花白,轻轻抿了一口,神情懒倦,却带着天生的威压:“听闻太乐署近月修库,偶得残笺旧灯,怎知一经传出,反叫人编出许多风波来。”

他话音一顿,微侧身,眸光一寸寸掠过满席权臣士子,似拈花拂面,又似刀过无声:“本王思来思去,既然人人都好奇,不若就借今夜圣宴,索性将四谜揭出,请诸位才子共赏一二。”

“若真有人解得谜底,便也不枉今夕这灯火万重。”

他轻轻一笑,“至于那‘前朝旧藏’,是福是祸,是虚是实,解了才知。”

话虽轻,却似金石落地,殿中顿时静了几分。有人眉头紧蹙,有人暗暗屏息,连丝弦也不觉慢了节拍。

摄政王倚坐在高位之上,眉目藏锋,面上却带着几分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指尖轻抚着盏沿,似不经意地扫了一眼下方灯火辉映的殿中,只见群臣或低声揣测、或沉思踟蹰,宫女执灯、丝竹渐停,唯余烛影在盏壁间缓缓流转。

他自是早知,这四道谜语绝非寻常儿戏。

虽无明旨,却由太乐署、钦天监与宗正寺三司封存,可见分量。

更有传言,“宫闱四谜”所藏者,或是权柄分线、或是旧党名单、或更甚者,藏有前朝密策、军籍、暗符。

他正是要借此局,荡一荡水面,看看那深底,是否还有未死的鱼。

范泽端起酒盏,抿了一口,淡声道:“谜灯既悬,诸位才子不妨一试。”

声音未落,殿内已有人低头冥思,三两低语,四起议论。

这正是他要的动静。

白尉怜立于人群之中,指腹缓缓摩挲着杯沿,眼底光色不明:“他这是下了钩。只等有鱼撞线了。”

朱筠钦一边执盏饮酒,杯中光影微漾,似笑非笑地望向灯影间的摄政王,语气懒散却藏锋:“这位摄政王……倒是出手极妙。既借众人之眼扫尽谜底,又借众人之口破尽旧传,进退皆有余地。”

白尉怜垂眸:“深不可测。”

说罢,又似随意一问:“朱二公子……看来对摄政王,倒是颇为了解。”

朱筠钦斜睨他一眼,眼神却不似方才那般轻浮,许久才缓缓开口:“从小便常在殿中听他议政,也见过他如何从容应变、步步为营……看得久了,自然便识得几分气味。”

他顿了顿,低低笑了一声:“你若想知他心里藏着几重算盘,那得慢慢算,别一下把自己赔进去。”

白尉怜闻言,眼底神色未动,只道:“多谢朱二公子指点。”

内侍揭灯,高举于殿顶中央,纸面微黄,朱笔淹没在沉光中,如旧日墨迹自尘封之中缓缓苏醒。

他朗声宣出第一道灯谜:

「夜行无踪影,三更点点红;东风吹不动,落叶自西来。」

殿内顿时寂静,有人轻声复诵,低头沉吟。

“夜行无影、三更点红……像是写鬼魅,又似写灯火……”一位翰林咬笔低语,“‘东风吹不动’,东风不动,是物非风;‘落叶自西来’,却逆了风向,含意更怪。”

“若是诗境解法,”礼部一人皱眉道,“可作一幅画意解,空夜幽灯,落叶西至……可难是,这谜说的是字,还是句?”

“会不会是‘灯’字?或者是‘魇’?”也有人按字形细拆,却始终难以自圆其说。

朱筠钦摇了摇头,眸中映着微光低道:“不像是寻常谜路。‘三更点点红’不似灯,倒像是……血。”

此言一出,旁人却不敢接话。

众说纷纭之中,第二盏灯谜又被宣出:

「人披虎皮笑,风吹马蹄声;水底沉银月,山间夜有灯。」

更显诡谲。

“人披虎皮笑,是不是‘伪装’之意?”有宗正寺的旧吏喃喃,“‘马蹄声’,是追兵?‘水底沉银月’,或有反射、或象迷离,‘山间夜灯’……是隐者,还是……引路?”

“水月……山灯……都带虚实并行之意。”太乐署的礼官皱眉沉思,“若按古律之解,这更像是一首隐讳诗。”

“或是描人物,或是叙行军。”文臣议论声低却急,思路纷乱却无一落定。

朱筠钦靠坐席边,语气微挑:“这谜不像寻常灯谜,像是讽刺或密语。”

第三盏灯,伴着丝竹声渐起,内侍再次宣读:

「两邦不通舟,一纸却往来;雪掩双行迹,玉封两面开。」

此句甫出,殿中更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