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铺和工铺?
按照顾云本来的想法,曲廊是对游客的回馈,它是免费参观的。里面不用太宽敞,容许两人并排走就差不多了。
在内部光线昏暗、仅有手中灯光可以使用的前提下,近距离观赏两侧和头顶的雕刻,应该能令进入的游客们停留不少时间,还能起到分流的作用。
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她会提上这么一嘴,也是因为初次抵达魏朝时,房壁上美轮美奂的雕刻实在令人震撼。
就……忍不住想让她的游客们也欣赏欣赏。
可要说利用它卖些什么,顾云还真没来得及深入思考。
毕竟说起商品,建成之后的长街是绝对不缺的。
但此刻魏朝率先提出来,顺着思路这么想下去,顾云发现还真挺有搞头的。
就拿灯来说吧,庆灯游街时那些游神所拿之灯无一不是做工精良。超大款的能把握,没道理正常大小的做不了。
况且——
“出售的种类先交由我们审核?”
是的,宴灵汐点头肯定。
“这是灵汐你的意思,还是……”要是后者,顾云当场就能应下。但如果不是的话,那还是等魏朝那边统一之后再谈吧。
“大家的意思,”果然问到了,宴灵汐心中松了口气,幸好来之前就把合作的方方面面想了一遍,不然来回沟通简直是折磨。
都说到这里了,宴灵汐拉起袖子,露出手腕上一指粗的黑色带子。随后,她轻轻摁了一下,半空中跳出顾云再熟悉不过的光屏。
虽说画质有些糊,但顾云还是从密密麻麻的图文中找到了关键。
她不由得凑近了些,“大魏海岛驻营计划,提案一,司衣坊;提案二,洛仙楼……”
直到几页之后,“九曲蜃楼?”
完全没印象,这是哪一家。
看看上面的“琉光斋”,再看看后面的“盛宝阁”,这个不认识的名字还高强度出现在两者后面跟着的介绍中,顾云摸摸下巴,心中浮现一个大胆猜测。
琉光斋不会指的灯铺吧?那后面的盛宝阁,工铺?不然也没有其他对得上的了。
那么九曲蜃楼就是指的曲廊了。
名字取得都挺好听的,只是——顾云忍不住指向这个名字,“为什么以‘楼’字为名?有相关的提案吗?”
“有的有的,”宴灵汐熟练地划到记忆中的位置,对着跳出来的图进行讲解,“因为云云你不是随口一提吗,所以我们也不确定你是单纯想雇佣我们建造曲廊,还是双方合作,所以就把它放后面了。”
第一张图正面透视,廊道蜿蜒,首尾各位于店铺与店铺之间,将它们紧密相连。但出乎她意料的是,这并非一条平面的廊道,它偶尔上爬,偶尔下延……肆意的在其中曲折。
而它的高度早已超过了圈出来的琉光斋和盛宝阁,俨然上一层的空间也被包括在内。
解说一下解说一下,顾云眼睛闪闪发亮。
感觉很有意思哎。
“别着急别着急,”宴灵汐被晃得声音有些颤,“这九曲蜃楼之思,还得从百余年之前说起。”
百余年,顾云没再继续动作,脑袋上冒出问号。
魏朝也就一百五十年历史吧?
“确实是这样,具体时间没办法确定,反正流传下来一长篇叙事诗,殿下下令后被整理收录在册,名为《蜃楼行并序》。”
响亮、清脆的声音重重落下,一股脑挤入她的心中。
《蜃楼行并序》开头序文,寥寥几笔讲述诗人郁郁不得志、外出游历,念头乍起决定夜游集市。街道四处张灯结彩,人影憧憧,于是始提兴趣。
复行数百米,诗文的主人公突闻愤愤喧闹声,顺着声音而去,左行右拐,进入一家门户半掩的店铺。
两人面对面靠墙而站,一人身形高瘦,白发苍苍,佝偻着腰,眉目低低望着脚边,一言不发;另一人则身强力壮,横眉竖眼,怒气冲冲。
顾云舔了舔唇,简洁、朗朗上口的诗句不断从宴灵汐口中诵出,在心间一转,便勾勒出一副栩栩如生的画面。这两个突然出现的人并非恶事而吵,而是因为意见争执。
可和她想做的曲廊有什么关系?
看了宴灵汐一眼,顾云继续往下听。
无论少者如何言之凿凿,老者皆沉默不语,摇头指着周围不同的灯。而围观的主人公再也忍不住,开口试图调解。这才了解到,原来少者与老者是一对爷孙,自祖上传了一门制灯的绝活。
观其四周,红烛殷殷,彩灯煌煌。
复问,月余前有一外姓客商,闻名而来,拜请制一华灯,为藏宝添光。老不允,因此而生隙。
少朗声道,藏宝内敛浮光,神韵天成,若巧设光影,必将栩栩如生。话毕,不待老者反应,邀至内室。外间亮如白昼,内间黯淡无光,颇为怪异。
宝在何处?
老者唉叹了口气,递过一根已点燃的红烛,指向前方。
于是主人公接过红烛,迈步向前。
初极宽,愈行愈窄,上有壁,双臂不得展,如入洞中穿行。
举烛四望,硕大鱼目凶恶欲待狩之,脚步踉跄,主人公稳住心态后,移动红烛,璧上竟雕刻着一条摇尾冲刺的大鱼。深深浅浅,线条流畅,触摸不到一点儿粗糙。
照向其他地方,更多各式的鱼群在水浪间游动,头顶凹凸不平,抬举间,光影倾斜,仿若蛛丝交织,盘踞着数千小虫,令人不禁颤颤。
复前行,地形起伏,明明摸上去仍旧是平面,但只要撤开手,眼前便被嶙峋的石柱所替换。兀地,一条大蛇出现在途中。主人公吓了一跳,匆匆向前跑去。
要是选择回返岂不是就结束了,顾云悄悄想到。
跑着跑着,脚下的路突然变得陡峭,一块石头搭着一块石头阶梯似地通向高处。艰难地爬到上方,主人格发现他好像来到了洞口,周围宽敞了起来。
休息了一会儿,他收拾好心情踏出洞口,借着烛火观察起周围。
曲线毫无规则地分布在凸起的面上,将其分成片片鳞状,但它又是薄薄的一层,上下照亮,是一棵雕刻出的大树,下侧,弯曲的草叶上还挂着露珠。
树林、河畔、村庄……
主人公慢慢被“牵引”进了一个村子,竹屋良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女老少怡然自乐。再向前去,一片桃林出现在眼前,牛羊吃草,鸡犬四散。
过了一会儿,前方大亮。提步向前,光芒竟是从两侧的墙壁上发出的。这些灯正以极为和谐的方式融入在墙壁中,融入在刻出的闹市之中。
这个时候,主人公心中大惊,联想到自己一路行来怪异,迫不及待想要逃离此处——但再也找不到前路。向后折返,更是无法回到刚进来时的洞。
当意识随着另一股力的晃动而苏醒,主人公迷茫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衣衫凌乱地躺在地上,小二打扮的店员围着他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环顾四周,昨晚见到的老人和青年并不在此处,店内摆设也都是雕刻出的制品。于是他急急询问,却得到了一个从未想过的答案——这附近根本就没有什么灯店!而且昨夜刚巧他们有事未开业。
不过他描绘的场景倒是和店内摆设的木雕屏风极为相似。
就在他躺着的位置身后。
主人格回头,屏风从左到右之景,皆为他昨夜所见!心中骇然,故掩面匆匆离去。
“但事实上,”宴灵汐耸了耸肩,“记载中这篇诗文就是突然出现在卖雕刻品的店中的,谁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因为诗风诡谲,加上店背后的商户大肆宣扬而流传了下来,成为一桩美谈。”
说到这里,她笑笑,“也有传言说,就是那商户自己找的落榜才子,用这么一篇美作给自己宣传。”
洞内、林子……顾云掰手指数了一下,诗文中主人公举着红烛看见的墙壁,刚好有九处。
“九曲蜃楼的九——”
“就是《蜃楼行并序》中走过的九处,诗文描绘的是简单了一些,不过扩充内容不难。这里的房屋不都是两层吗?我们打算在里面作九条廊道,正好蜃楼行中九处场景地势高低起伏,也算是主题场景了。”
“灵感来自《蜃楼行并序》,也算是有了背景?”宴灵汐眨眨眼睛,“你瞧,前面卖灯,出来便是卖雕刻品的店铺,一切都对上了。”
是啊,一切都对上了,真是难为你们找出这么一篇作品,顾云竖起大拇指。
“不过蜃楼行表面故事是比较奇幻的,灯铺更是存在于木雕屏风上,这样,就设定为三家店的老板是得到这篇诗的商户后人,然后仿照诗文内容开了三家店。”
反正对游客们这么说嘛,她们内部自己论自己的。
这点小事情宴灵汐自然没什么意见。
“对了,屏风能复现吗?”把这个用玻璃隔起来展示,一定很震撼,她光听《蜃楼行并序》就这么觉得了,更何况实物呢。
而且是背景的话,《蜃楼行并序》也刻在边上好了。
这个……宴灵汐有些迟疑,“毕竟是以前的诗文,我也不敢打包票,得问问宫里头的师傅。”
“行,那灵汐你先问问你那边,最好是能复现,”想了想,顾云还是舍不得这个点子,“就算达不到蜃楼行描述的那那样,稍微差了一点点也可以。”
顾云捏着手指,期待地看着宴灵汐,她相信一个朝代的技艺可以做到。
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