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永乐长歌 > 第6章 如故

永乐长歌 第6章 如故

作者:大妮鸽鸽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0-12-12 23:05:31 来源:文学城

“你在母后宫里,可住得习惯?”朱棣问。

“回殿下的话,蒙皇后娘娘关怀,一切都好。”

“母后是极善良宽容的人,又很喜欢你,还望你不要拘束。若缺什么、或有什么事,实在不便告诉母后的,来告诉我。”

“是。奴多谢殿下。”

朱棣攒了一月的话想说,此刻脑子里乱成一团,千头万绪,不知先说哪句,又怕没话说时仪华就告退走了,便道:“你说要抄书,在哪里抄?就在这里可好?我将下人们都叫回来。”多些人作见证,朱棣站得离她远些,应当不会被人污蔑清白。

朱棣已经想得这样周全,仪华没理由拒绝,便含羞答应一声:“是。”走去书案前坐下。

朱棣扬声叫了长随和徐家私婢进来,又叫御书阁的宦官们来伺候徐姑娘笔墨,他自己踱去书架那边。

仪华在看《宋史》,那他也拿一本《宋史》来看。

《宋史》卷帙浩繁,有近五百卷之多。仪华看的是第二百四十二卷,《列传第一·后妃上》。朱棣抽了第二百四十四卷出来,是《列传第三·宗室一》。才只看了个开头,便掩卷一声长叹。

仪华刚要动笔,听见朱棣叹气,便问:“殿下何叹?”

朱棣道:“开篇看见元人评语,说宋代分封诸王,只有其名而无其实,诸王手中无兵权,战时不但不能御敌,反倒在靖康之乱时纷纷被金国俘虏凌虐,不免慨叹。”

事涉朝政军事,仪华顾忌父亲身份敏感,不敢妄议。听得朱棣继续道:“父皇定是以史为鉴,才勉励我们兄弟勤学兵法,将来带兵就藩,拱卫朝廷。”

仪华道:“殿下读史书而知君父苦心,陛下知道了,定当十分欣慰。”半虚半实,是真心话,也带一点客套恭维。她无心对朱棣虚伪,但身在宫中,此处遍布皇帝耳目,她也只有这些客套话敢说。言多必失,说多了,既是给家里招祸,又有可能连累燕王。巍巍国公府,太容易招皇帝忌讳。

好在朱棣生长在宫里,也是一样的谨慎乖觉,听得出她话语的虚实,并不见怪。

反倒像是多了个稳妥的伙伴似的。

朱棣与朱橚是同母所出,自从懂事便是一条心,他并非孤身一人。但这次和徐氏心意相通,与兄弟血脉相连之情,很是不同。

明明总共才见了第二面,短短来回几句对话,彼此间奇妙地察觉到这种细微的相似,各自心里都是一动。

仪华继续抄写,朱棣则在不远不近的书架前站着读书。整间书阁,只有两人翻书页的沙沙声,和暖炉中红罗炭偶尔“噼啪”的爆燃响。

《宗室一》的第一篇,传主是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四弟,魏悼王赵廷美。北宋开国,宋太/祖与太宗约定,帝位兄终弟及,然而太宗登基后,却将廷美屡屡贬斥,令其忧悸而卒。

朱棣看了,觉得堵心,草草翻过。

第二篇,却是宋太/祖次子,燕懿王赵德昭。叔父宋太宗即位后,对其猜忌不已,最终迫其自刎。紧接着第三篇是宋太/祖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也是少年暴卒,死得不明不白,后世多猜测死因与其叔太宗有关。

朱棣不忍卒读,将书合上放回书架,踱出来透口气,看仪华写字。

见仪华已经抄好两页。

一页是宋真宗的章穆郭皇后:“后谦约惠下,性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服饰华侈,必加戒勖。有以家事求言于上者,后终不许……”谦和而朴素,以国事为重,不纵容外戚。

朱棣看罢,赞道:“郭后确实贤德。”心想,徐姑娘也当得起“谦约惠下,性恶奢靡”这八个字,但没有说。

第二页,则是宋真宗的李宸妃、杨淑妃。

一个是宋仁宗生母,一个是养母。宋仁宗从小养在杨淑妃膝下,以为自己是真宗继室、章献皇后刘娥的儿子,众人一直瞒着他,直到刘娥死后才告诉他真相。

思及自己和阿橚的际遇,朱棣手上的纸,顿时宛如有千斤重。生母已死,生恩难报,而养恩亦难忘,两边都是一样的恩重如山,不可辜负。

“为何选择这两人?”他问。嗓音低低的,带点若有若无的沙哑。

“李宸妃和杨淑妃,都是贤妃。”仪华在旁轻轻说道:“仁宗能长成太平天子,除了章献皇后训导辅弼外,两位妃嫔也功不可没。她们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了仁宗好。”外廷臣子未必知道皇子出身,但徐家与皇家结交自微时,知道底细。朱棣的身世,仪华听母亲说起过。抄取这段,她是藏着私心的。摹写宋代李宸妃旧事,就像遥遥向自己那位未曾谋面的婆母致意。她也试着去体会,燕王这些年,到底是怎样的心境。

“嗯。都是贤妃。”朱棣说。

他放下纸,见仪华已经开始抄写仁宗曹皇后事迹,微微诧异道:“为何跳过了真宗的章献皇后?”刘娥善处朝政,贬抑权相,辅佐宋仁宗成一代圣君,又不贪恋权位,最后还政仁宗,成全了母慈子孝。堪称古往今来难得的贤后。

仪华不作声,微微抬袖,从袖中取出一团纸给他瞧,又默默收起。

不是她不认为刘娥贤德,是这一节书不能抄。

若抄了,被皇帝探知,误会她有憧憬效仿、干预朝政的倾向,不会喜欢。

因此她连纸团都要收进袖里,不肯被有心人拾去做文章。

朱棣猛然想起,小时候有次在坤宁宫,母后问父皇“天下臣民今安否”,父皇闻言,虽没有冷脸,但明显笑容消去不少,打哈哈敷衍道:“这不是你该问的。”

最后母后回了一句,“陛下是天下人之父,那臣妾是天下人之母,为人母者怎能不问子女安否”,将父皇说通,但当时的微妙气氛一直牢牢扎根在朱棣心里,仪华适才的举动,将久远的回忆唤醒了。

朱棣不想将来和她做那样情深义重却终有隔膜的夫妇。况且徐氏的贤名他早已听闻,他隐隐期待她将来做王妃,能像刘娥那样,与夫君并肩而立。他不想将她羽翼摧折。

朱棣想将那纸团要过来。要过来,她自然就明白他的心意了。

但又怕宫人传说他们“私相授受”,有损女儿家清誉。灵机一动,依旧打着官腔说道:“你的字,秀丽中自有风骨,这段书好不容易抄的,可惜了。我私心里觉得,母后见了这段定会喜欢,我抄来献给她老人家罢。”

同一件事,她做,和他做,落在皇帝皇后眼中的观感不同。

他和五弟,与仁宗身世何其相似。这段书由他来抄,养育他的马皇后看了,必当欣慰。就算皇帝知道,也只会看在他与皇后母子情深,不会做别的追究。

“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

这是仪华第一次看朱棣写字。少年的字并无一丝稚气,起笔扎实,转宕果决,撇捺潇洒。字里行间,奔涌着豪放不羁的男儿气概,但又像被什么给困住了,不得尽数施展。

他是被什么东西困住了呢……

仪华看他的字看得痴了,朱棣收笔,她都未觉察。

待到长庚上前将纸揭起,墨迹吹干。仪华才回过神,脸一红,微笑道:“殿下好字。”

朱棣被她夸奖,十分得意,自谦几句,便与仪华谈论起历代书法名家。

朱棣钟爱晋代王羲之,仪华也爱。言及本朝,仪华则推崇宋濂之子宋璲。

朱棣欣喜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觉得他的字当属本朝第一,甚至胜过其父。前些日子,父皇命他在半片蟠桃核上写字,难为他,方寸之地,竟能作篆书,还不改笔画遒媚。”

两人趣味相投,谈话便滔滔不绝。起初只谈书法,后来谈天说地,无所不谈。不知不觉,直谈到近黄昏时内侍掌灯。朱棣起初担心两人初见无话可说,现在想来,真是多虑了。

整整一个下午,仪华只抄了两页纸。加上朱棣帮忙抄的那页,也只有区区三页。回去若被皇后和公主们闲聊问起“下午忙些什么”,只拿三页纸交差,怪难为情。

朱棣忙道:“是我扰了你抄书。我同你一起抄,凑足十张,算作赔罪。”

于是便走去另一张书案前,叫人奉上笔墨,取《宋史》第二百四十三卷的《列传第二·后妃下》来抄。

仪华一面写字,一面心里暗暗吃惊。

明明是初相识,竟聊得让她浑然忘了时间。

知浅言深。这是处世大忌。不是她向来的风格。

但不知为何,她没有后怕,反而内心安宁,甚至有一丝丝暖意。

见了朱棣,仪华觉得安心了。他果然如皇后所说,是个聪明灵悟又稳重的人。她嫁给他,或许可以少些提心吊胆。

正当御书阁内岁月静好之时,风雨说来便来了。

这章算是为将来的皇位争夺,埋下一点伏笔。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如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