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应如当年 > 第27章 疾风

应如当年 第27章 疾风

作者:言言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7 08:19:59 来源:文学城

可是真正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又有多少呢?

这也是赵启近日一直琢磨的问题。

他回京都后,联系同窗好友,告知雁城见闻,学子们无一不怒,状纸不日便投到御史台,可是他们等到第五日,朝堂还是平静无波。

赵启按捺不住,预再投递状纸,却被好友拦下,他不由大怒:“李宣逸,你莫不是怕了?”

“赵兄,你还没瞧明白么?”李宣逸苦笑,“御史台有直奏之权,五日无声,已是一种态度。要么状纸被压在御史台,要么便是上面无意在赈灾的紧要关头,再掀波澜。”

赵启当场一愣,而后怒意难消:“难道就任由奸佞祸乱朝纲,看着百姓自生自灭!”

“大奉当真要乱了么?”有人讷讷开口。

众人望去,是一个他们未曾注意到的年轻学子,被众多目光包围,他有些无措地埋了埋头。

李宣逸温声道:“这位兄台,远没到乱的地步,切莫胡言。”

那人紧张地抓着衣袍:“你们不知……你们都不知道,小弟从临西来,昨日收到家书,说临西刺史庞大人,被季将军请去军营协助军务,至今未归。”

临西的事与雁城又有何干系?

更何况……

“协助军务?”赵启皱眉,“什么军务,需要一州刺史协助?”

谁人不知,季家军是季家三代苦心经营出的铁军,军中将校皆是季氏门生,兵卒只知季将军,其掌控之深。让一个外人去协助,岂非笑话。

“信里没说。”春寒料峭之时,那年轻人额角竟覆上一层细汗,迟疑许久,才补充道,“只提了一句,庞大人被带走前一日,曾因境内矿脉图册记录不清一事,与季将军发生过争执。”

众学子跟着倒抽凉气。

他们不知道私矿一事,但矿脉图册和刺史被押联系在一起,足以让任何有政治嗅觉之人脊背发凉。

李宣逸眼神倏地一利:“此时事关重大,你家人为何能收到风声?”

“因为小弟家人是刺史府下人。”那人眼神不躲不闪,直视他道,“季将军明面上是将人请走的,但刺史多日未归,府中人心惶惶,我家人不敢与外人道,又恐有大事发生,担忧我在京中因无知而受牵连,遂书信告知,让我小心局势。”

有人惶然道:“地龙百年未动,在此时翻身,莫不是老天爷在预警?”

一句话说得众人心神不稳,但此事并无证据,大多还是犹疑不决。

令人难耐的沉默中,赵启的眼神从震惊,转变为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然。

“我明白了。”他声音不高,带着悲怆,砸在每个人心上,“我们只盯着雁城那碗掺水的清粥,却不知有人正在挖大奉的百年根基!”

他目光如炬,声音拔高:“边关,矿脉,刺史,这些连在一起,你们想到的是什么?仅仅是钱和权吗?”

众人被他的厉喝当头一棒。

是啊。

边关矿脉记录不清,那里可是一国边疆。

这已经远超贪墨范畴,还可能是叛国!

怀疑、恐惧,还有一丝被卷入巨大阴谋的不安,交织在每个人脸上。信息太少,猜想太骇人,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就在这僵持时刻,赵启猛地抬起头,眼中布满了血丝,他开口,声音因激动而沙哑:“诸位,我们在此空耗五日,等的就是一个公道。如今等来的,除了朝堂的沉默,还有这临西可能的异动!”

他环视众人,霍然起身:“我们不必在此妄断临西一事是否为真,这不是我们该判的案!但边关矿脉记录不清,这是事实,雁城灾银迟迟不到,百姓嗷嗷待哺,这亦是事实。”

“我们读书人,读的是圣贤书,求的是天下理。如今两件关乎国本民生的大事摆在眼前,朝廷却无一字回应,这难道就是我等将来要效忠的规矩?”

李宣逸眼中一亮,立刻跟上:“赵兄的意思是?”

“去御史台!”赵启斩钉截铁,“我们不问案情,只问态度。就问他们,学子联名所奏,边疆异动传闻,朝廷究竟是收到了装作不知,还是根本无人敢报?这大奉朝堂,还有没有个说理的地方!”

“若他们再避而不见呢?”仍有人犹豫。

“那就跪在御史台外,我们虽只为书生,但脊梁不能弯,家国不能不护!”赵启看向窗外阴沉的天,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悲壮的决绝:“如果连外界的声音,都传不进朝堂,那这身功名,要来何用?”

“说得好!”李宣逸率先站起,脸上再无半分犹豫,“我辈读书人,若连这点风骨都没有,日后入朝为官,也不过是泥塑木雕,赵兄,我与你同去!”

“同去!”

“算我一个!”

赵启重重抱拳:“走!”

众人轰然应诺,紧随其后。那年轻人落在最后,脸上闪过一丝任务达成的松懈,随即换上满脸惶恐,小跑着跟了上去,转过几个街角后,悄然消失。

谁也没有注意到,那个提供临西线索的怯懦年轻人,已不在队伍中。

自入春以来,京都只飘过几场小雨,今日却起了一阵疾风,有大雨降临之势。

风恒得到消息赶到御史台时,学子们各个站姿挺拔,见到他纷纷行礼。为首的他认识,是姜浩然的学生。风涧与姜浩然师出同门,深知其脾性,只是没想到这人的学生居然也将他的脾气学了十成。

又臭又硬,还一根筋。

风恒对身旁小吏道:“录下来,今日何人领头,何人附和,一一记明。”

音量不高,在场学子却都听到了,但无一人后退。

风恒暗叹一声,板着一张脸,看向赵启:“聚众胁迫朝廷衙门,按律当如何,需要本官为诸位才子重温《大奉律》吗?”

赵启岿然不动:“大人,御史台是否有肃正朝纲之职?”

“自然。”

“任何知情者皆有向御史台呈状的权力,是也不是?”

“自然。”

“那敢问大人,”赵启直直看向他,“学生们的状纸,为何未被呈上?”

风恒眼神微动,看向一旁的方敕。

方敕乃御史中丞,上前两步,垂眸耳语两句。

风恒皱了皱眉,不动声色道:“凡事要讲证据,岂能凭几句言语就胡乱定性,调查总需要时间,待查明确有其事,圣上自有定夺。尔等这般没有耐性,聚在此处闹事,是要逼谁?”

赵启将二人的动作收入眼底,他愈发镇定,一脸坚毅:“学生不敢怀疑陛下,学生是相信陛下。正因相信陛下圣明烛照,才会疑惑,为何五日过去,陛下还未对此事有所圣裁?陛下是否受人蒙蔽,根本没看到状纸?”

风恒冷笑道:“闹了半天,是在怀疑我们。”

李宣逸躬身一礼:“大人明鉴,学生们只想求个结果。”

“结果?”风恒踱步两个来回,气笑了,“莫不是朝中之事,各个都要给你们一个结果?”

此话就差指着鼻子骂他们僭越了。

赵启面不改色:“我等只求公道,并无左右朝纲之意。户部旧案未能杀尽国之蛀虫,天灾之下,百姓受苦,如今边关亦有异动,若再放任下去,更是动摇国本啊大人!”

听到边关异动,风恒勃然变色。

“道听途说,简直荒谬!”

“是否是道听途说,还需明查才知,恳请大人进谏!”赵启掀袍就地一跪。

众学子跟着跪下,齐声高呼:“恳请大人进谏!”

声音穿透了御史台的高墙,街角处,不知何时已聚集越来越多的百姓,他们沉默地站着,无声地形成了一道厚重的墙。

一双双眼睛,凝视着这场对峙。

风恒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

大奉一向鼓励学子发声,他们是未来国之栋梁,更何况每个人背后或许都各有根基。赶不走,劝不听,又不能强行收押,简直棘手,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骚动。

风恒思量片刻,目光扫过黑压压的学子与百姓,深知此事已非御史台能独断,他一甩衣袖:“方敕,随我进宫,此间情形,需面圣直陈。”

二人上了马车后,风恒才死死盯着方敕:“陛下为何将此事按下不表?”

是的,这件事被瞒得滴水不漏,那封状纸根本未到风恒手里,被方敕越级直接暗中递到御前。

方敕垂眸,避重就轻:“陛下只说了‘暂缓’二字。”

风恒轻嗯一声,兀自沉思。

从去年至今,朝堂风波接连不断,陛下此举,当真只是求稳么?

他似乎隐隐触摸到真相边缘,却强行按捺住不去深想。

方敕见他并不问越级之事,神色复杂地看着他,主动提及道:“至于下官为何跳过大人直接呈状,大人应该明白才是。”

风恒心里的确早有定论。

他入朝为官以来,不站队,不参与党派之争,文合帝的确重用他。但近半年来,御史台许多事务渐渐由方敕处理,他这个御史大夫已成虚衔。

因为风涧与季君欣走得太近了。

一阵风掀起车帘,夹杂着雨丝,灌入马车内,风恒在急风骤雨中缓缓闭上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