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银杏黄时雨 > 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银杏黄时雨 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作者:寒月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09:58:49 来源:文学城

珍珍阿姨一直没有再婚,她又要工作,又要照顾何潆,但她两样都做得很好。她的工作极为出色,从主治到副主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到科室主任;何潆成绩好、乖巧懂事、漂亮温柔、谦顺有礼,一直是陆瑶妈妈心目中的别人家的“女儿”。

只有陆瑶知道,何潆乖巧懂事的外表下,有着一颗被压抑着、不快乐的心。所以何潆选择从医院辞职,拒绝和楚铮结婚,逃离珍珍阿姨的身边,她一点儿都不吃惊。

陆瑶:“哎呀,不怕啦,秦阿姨虽然有点强势,但不至于那么不讲道理的嘛。后面这两个月,我们已经开始盈利了,而且利润还不低呢。再这样持续个半年,我们就可以把投资收回来,纯盈利了。秦阿姨还能说什么。”

何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必须成效显著才行。我打算再把咱们民宿和陶瓷文化相结合,明天我就去一趟碗窑村。”

陆瑶知道何潆一直比较喜好陶瓷文化,她高中时就沉迷于陶瓷,考大学时,她还曾想过报考清大的陶瓷专业,奈何珍珍阿姨不同意。读大学后,每年暑假,何潆都要去景德镇住上几周,在那儿学习陶艺,她也曾陪她去过好几次。

在开民宿之初,俩人就讨论过,如何把民宿打造成独树一帜、有记忆点的民宿,何潆就一直在思考将民宿与陶瓷相结合,她自然是支持她的。

陆瑶:“好啊,要不我陪你去吧?”

何潆:“不用,又不远,让敏敏和小孙陪我去吧,他俩是本地人,比较熟悉这边,小孙还是碗窑村人,你有什么可担心的。”

陆瑶:“也好。但你也别太担心了,你看这才几天时间,你的小脸又小了,下巴尖得都可以戳人了。”

陆瑶离开后,何潆松了口气。

她看向书桌上的小镜子,原本巴掌大的鹅蛋脸,快变成瓜子脸了,显得眼睛越发地大。

她摸了摸自己的小脸,决定不再多想,管他何怀素到底是有何苦衷,她再也不会去猜测,也不会去探问,既然他做了选择,那么她尊重他的选择,不打扰不联系,各自安好。

早点睡觉,明天还有正事要做。

睡觉前,何潆拉上了厚重的窗帘,戴上耳塞,把屋外淅淅沥沥的雨声隔绝。

这雨下得太久了,也该停了吧。

翌日清晨,雨停了,敛了踪迹。

青石板路上浮着一层水光,映着微亮的天色,泛出幽幽的冷意。

墙根处积了几处小水洼,偶尔有檐角残余的水珠滴落,便漾起一圈细纹,旋即又归于平静。

十点,何潆开着车,带着陈敏和孙祥明出发前往马站碗窑。

陈敏是腾冲市人,前年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连续考了两年公务员,没考上,她觉得不能再在家里待着了,都要与社会脱节了,就出来找工作。

她大学时在咖啡馆打过工,加上口齿伶俐,形象气质也不错,何潆就录用了她。

如果说陈敏是因为各方面比较合适而得以加入听雨客栈,那孙祥明的加入,就是何潆刻意为之的了。

孙祥明在一众应聘的小伙子中,并不十分出众,他高中毕业,个子中等,皮肤倒是白净,模样也算得上俊秀,但他极为羞涩、不自信,总会无意识地搓手指、拽衣角,说话时总是反复清嗓子。但他是马站碗窑人,而且还是碗窑的孙家人。

一路上,孙祥明都很是激动。他知道自家老板何姐喜好陶艺,从她的客栈装修就看出来了。她选用了土陶转、瓦片作为墙面和屋顶装饰,打造出古朴自然的风格;她庭院中的花盆都是陶缸或者陶瓮;客房里还摆放着土陶茶具、花瓶,就连洗漱用品都是陶盆和陶杯。

但他没想到的是,何姐还想更深入地将陶艺文化融入客栈。

他其实一直有点自卑,他当初看到听雨客栈的招聘信息,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的,毕竟客栈提供的待遇真的很好,六千一个月,还包三餐,只招一个男生,竞争很是激烈,当天来应聘的有十几个男生,个个都比他身强体壮,聪敏机警。

他本来都没抱什么希望,应聘完就垂头丧气地走了,他在面试时紧张到不敢看何潆,她实在太漂亮了,一对上她的眼睛,他就脑子一片空白了。

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何姐的电话,通知他来客栈上班。

试用期期间,他一直不敢问何姐为何最终会聘用他,生怕何姐改变了主意,试用期结束后就不要他了。直到转正后,他实在憋不住了,才问了何姐。

何姐笑盈盈地说,因为他生得好。他百思不得其解,可莫名还是有点小小的欢喜,虽然他知道自己明明生得谈不上多好看多帅。可何姐为何要这样说呢,是在敷衍他吗,可看何姐的神情又不像,她是如此的温柔又真诚。

如今他总算是明白了。

他头一次因为自己是碗窑村的孙家人而高兴而自豪,他决定明年清明一定回家祭祖,给祖宗好好地磕几个响头。

“我们村有着600多年的制陶历史,据说从明洪武年间起,有大批内地官兵到腾冲屯垦落籍,于是先进的汉文化与传统手工艺随之传入,制陶技艺便是其中之一。我们村有四大姓,孙、刘、蒋、胡,我们孙家原籍是湖南长沙府湘阴县,始祖于明洪武和正统年间抵达腾冲……”孙祥明虽平日里有些寡言,嘴笨口拙,但说起碗窑村,说起自己的家族,却口若悬河,神采飞扬起来。

“听说你们四大家族还划分了各自的制陶领域?”何潆适时提问。

孙祥明:“嗯嗯,随着人口增长与制陶业发展,我们那儿的龙窑数量不断增加,各姓族人就商议按姓氏分类制作陶器,逐渐形成‘孙家孙小瓯、蒋家蒋大瓮、刘家刘小坛、胡家胡土头’的格局,既发挥了各自专长,又避免了恶性竞争。”

陈敏:“我也有所听闻,但我都还从没去过马站碗窑村呢。”

一小时后,他们抵达了碗窑村。

村口有一棵参天古槐,老槐最低的枝桠上还挂着半截碎陶铃,风过时,音色沉如古井。

孙祥明在树前站定,双手合十,拜了拜,随后向何潆解释道:“这碎陶铃可是个古董,是明代时期的,挂在这里好几百年了。老人们都说,这铃铛是活的,是我们村的镇村之神。听我爷爷说,明朝正德年间,我们孙家祖先孙三喜为庆贺长子出生,取窑底最细腻的五色泥捏了一双铃铛,内里各藏一粒圆润的河砂。烧制那天,龙窑突遭雷火,一只铃铛当场炸裂,另一只却完好无损,音色沉如古井。”

“祖先将碎铃埋在窑口辟邪,完好的那只挂在门前的槐树下。后来有一年,连续好几夜,有人听见两处铃铛同时作响,碎铃的声响竟比完整的更清亮,于是祖先请来巫师占卜,巫师说这是铃铛在预警,这里恐怕将有一场灾祸,让全村人先暂时搬离这里。果然,在全村人搬离这里,搬到山头的当夜,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没了村落。除了极个别不信的人家,其他人都得以保全性命。祖先们再回到村里时,发现树上的陶铃已经不知去向,而埋在窑口的碎铃仍在,就把碎铃挂到了树上。”

“这么神奇?这也太玄幻邪乎了吧。”陈敏瞠目。

孙祥明急道:“是真的,听我爷爷说,后来每次村里将有天灾发生,这铃神都会发出预警,我们碗窑村才得以生息不绝。”

何潆心里虽然感到很是不可思议,但她却也双手合十,朝着碎铃拜了拜,算是入乡随俗吧。

孙祥明看了何潆一眼,心里涌起暖意。

这时他余光一瞥,忙背过身去,却已经来不及。

“孙小明,你这混小子,这么多年也不回家,你对得起你叔吗?!”一个头发花白、步履矫健、声如洪钟的老人,快步走上前来,朝着孙祥明的背就是一巴掌。

“三爷爷,你手劲怎么还这么大!”孙祥明疼得龇牙咧嘴,嘴里嘟囔着。

被孙祥明唤作三爷爷的老人,看向何潆和陈敏,孙祥明忙介绍道:“三爷爷,这位是我工作的客栈的老板何小姐,这是我同事陈敏。这是我三爷爷。”

孙祥明顺道把何潆的来意也简单说了下。

三爷爷听了,眼睛一亮。

这几年市场环境不好,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碗窑村的土陶产品产值和收入也在逐渐下滑。他们也一直在不断寻找商机,也想转型,也想突破。

“那我先带你四处逛逛吧。”三爷爷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的皱纹堆成一朵花。

何潆微笑着点头,“好啊,那麻烦三爷爷了。”

碗窑村的屋舍皆是陶土板垒的,经年的烟火气把墙面熏出深浅不一的褐,远望如一只倒扣的旧陶瓮。

巷道窄处需侧身过,两壁密密麻麻嵌着历代试窑的残片,听三爷爷介绍,这里有嘉靖年间青釉开片的碗底,还有康熙时画了半只踏雪鹿的罐肩,更多的是无名无姓的素坯。

何潆拿着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还拍了那从裂痕里钻出的几茎倔强野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