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一日看尽长安花 > 第54章 54(修)

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54章 54(修)

作者:写离声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9-19 16:23:26 来源:文学城

谒见先师完毕,再没有别的事,距离省试也只剩一个月不到了。

这段时日连白稚川都收敛了不少,不再出去花天酒地,镇日锁着院门在屋里读书。贾九郎没了伴,一个人玩也没什么乐趣,便也收起心来读书。

蔺知柔发现这人玩的时候闹腾,真的静下心来读书效率却极高,加上天资过人,短短数日就卓有成效。

神童试在进士科的基础上降了难度,省试帖经只考一大经和一小经,而且可以自行选择经书,比州府试时更加宽松,诗赋的分量便越发重。诗赋是贾九郎所长,他本来已经作好了以诗赎帖的准备,当日在国子监听闻此消息,实在是从天而降的意外之喜。

蔺知柔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凑这个热闹,如果他的身份的确如她猜测的那样,那么到了御前定有一场风波,他本人想必也会吃挂落,于他又有什么好处呢?

蔺知柔上辈子就早熟,大约是没有家人的庇护和在意,她连明显的中二期都没有经历过,实在弄不懂这种喜欢兴风作浪的熊孩子。

随着省试一天天临近,淡淡的好奇像一阵轻烟一般消散,临考前三天,蔺知柔将几卷重点笔记最后巩固,贾九郎则临时抱佛脚,天天给寺中的佛祖菩萨罗汉们磕头上香。

在一派肃然的气氛中,他们终于迎来了省试当日的朝阳。

神童科在进士科前三日举行,考试地点与进士科一样,在设于礼部南院的贡院。

当日清晨,蔺知柔和贾九郎背起装着解状、笔墨、砚台等物的书囊,骑着毛驴,由白稚川一路护送到皇城门口。

在礼部门口验过解状和家状,两人按照指示走到贡院门口,只见两扇朱红大门敞开,门边站着几名披甲执锐、神色肃穆的兵卫。

身着白布衣袍的举童在他们森冷的目光注视下噤若寒蝉,自觉排成长队鱼贯而入。

门房处有两名御史坐镇,再次核验每个举童的解状和身份。

此外,举童们还要打开背囊,解开腰带,脱下外袍,让御史搜检,以免夹带。

好在本朝没有脱光了验身的规矩,蔺知柔有恃无恐,泰然自若地脱下外衣,一名年轻的御史在她身侧捋了两下,便挥手让她过去了。

这时已是仲冬,门房有帷幔挡风,还聊胜于无地点了个炭盆,但是人来人往,寒风不断灌进屋里,蔺知柔本来就怕冷,一脱衣裳,不由打了个寒颤,她正想赶紧将外袍穿上,一只手横插过来。

蔺知柔一抬头,看见贾九郎正冲她笑,手里拎着件夹绵裲裆:“把这个穿上,瞧你这若不经风的。”

蔺知柔没接:“那你呢?”

贾九郎把带着体温的裲裆塞进她手里,不以为然地披上布袍:“我不怕冷,你快穿上。”

说完带着点嫌弃地瞅了她一眼:“瞧你这小身板,薄得似纸一般,别冻出个好歹来。”

蔺知柔没接:“我不冷。”

贾九郎“啧”了一声,一把扯过裲裆,不容分说地往她脑袋上一套,三下五除二地系好绊带,握了握她的手:“手都冷成这样了,还嘴硬!”

裲裆絮了厚厚的丝绵,蔺知柔顿觉暖和了不少,一边披上外袍,一边提醒他:“你快把袍子穿上。”

贾九郎有恃无恐:“我自小习武,耐寒抗冻,等闲不生病。”

两人穿好外袍,整理了下衣帽和腰带,从御史那里领了号签,一起出了门房。

庭中栽着数棵梧桐,眼下是仲冬,枝头上只余稀疏黄叶。

这个时代的贡院不像后世那般正规,是临时性的,设在礼部南院,每当科举时就在四周插满荆棘,因而又有“棘院”的别称。

这里也没有后世那样专门建造的号舍和号棚,只是用屏风大略隔出几片区域,密密麻麻地摆上考案。

贡生众多,房舍有限,室内放不下,廊庑下的空间也被充分利用起来,放满了考案。

号签原则上是随机领取的,他们事先也没有花钱疏通,领到的位置都不怎么样,贾九郎的考位在西厢房的角落,蔺知柔一向手黑,抽到的是廊庑下的半露天考位。

虽说考试时间不像后世那么长,但是在寒风中坐上半天也够呛。

蔺知柔正要走过去,手里忽然一空,号签被贾九郎抽了去,他把自己那块塞进她手里:“咱们换一换,满屋子的人,又点了炭,我嫌闷得慌。”

蔺知柔蹙眉:“不行,你已经把衣服给了我,此处太冷了。”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个半大孩子,又是娇生惯养大的,真得了病又是一场麻烦。

贾九郎不耐烦地挥挥手:“我长你几岁,该当照拂你一二,你安心考试,中个状头,请我去拂云楼吃顿好的。”

蔺知柔待要再说什么,贾九郎已经先一步占领了她的考位。

一旁巡场的吏员见她站在原地不动,扬声催促起来,蔺知柔看了看手中的号码牌,转身走进了厢房。

她的位置靠近墙角,光线有些暗,好在案上备了灯烛和火石。

蔺知柔将油灯点上,从书囊中取出笔墨和砚台,拿起案头的小水盂,往砚台里注了点水,执起袖子开始研墨。

辰正,所有考生都已入场坐定,三声鼓响,全场肃静,贡院朱红色的大门缓缓阖上,咔哒一声,青色铜锁落下,神童科省试开始了。

考试总共四个时辰,从上午一直考到黄昏,时间比州府试充裕了许多,对答卷的要求自然也高了许多。

监考官员将用蜡封缄的考卷发下来。

蔺知柔拆开一看,里面有一份试题,三张洁白的宣纸,这是正式的答题纸,此外还有两张微黄的麻纸,用来打草稿,每张纸上都加盖了朱红的贡院印,以防伪造。

蔺知柔把答纸小心地卷起来放在一旁待用,拿起试卷展开,快速浏览考题,刚看到帖经第一题就吃了一惊。

先前礼部给的考试范围是一部中经,两部小经,中经为《诗经》,小经是《易》和《春秋公羊传》,可第一题分明取自大经《左传》。

第二题出自《易经》,第三题又是出自大经《礼记》。蔺知柔扫了一眼,十道帖经题中竟有一大半超纲。

她察觉不对劲,其他举童自然也发现了,考场中响起嗡嗡的窃窃私语声,监考官员扬声道:“肃静!勿要交头接耳,否则一律按舞弊论处。”

御史台的官员自有一股凌厉严苛的气势,两眼一瞪,考场中顿时鸦雀无声,许多举童吓得双股颤栗,鹌鹑似地缩着脖子,不敢再吱一声。

蔺知柔已经把大中小几部经书都倒背如流,帖经超纲虽然蹊跷,但是对她来说反倒有利。

她按捺住心中的诧异,接着往下看。杂文部分的题目中规中矩,考一首五言六韵诗和一篇赋,诗题为“湘灵鼓瑟”,从诗题中任选一字为韵,是很常见的“题中用韵”形式。赋则是以“澄虚纳照,遇象分形”八字为韵,可以不依顺序,字数三百五十以上。

蔺知柔思考了片刻,心里有了大概的答题思路。诗赋题之后还有题目,蔺知柔接着往下看,却是一道实务策,神童试的考生最大不过十二岁,时务策考的是对朝政的见解,出现在这里十分诡异突兀,帖经还只是超纲,这道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超纲,简直近乎无理取闹了。

题目倒是十分贴合实际,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钱荒问题。

铸钱和运输成本高居不下,甚至远超铜钱的面值。这种情况下,私人盗铸屡禁不止。由于铜的价值高,许多人还将铜钱融化,铸造成铜器出卖,赚取差额,导致流通货币供不应求,造成了严重的钱荒。

这是令朝廷十分头疼的问题,尤其是盗铸现象,在江南一带特别猖獗,严刑峻法之下仍然有人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盗铸铜钱。

蔺知柔在扬州生活,对这种现象并不陌生,实际上他们平时也使用私钱,私钱根据成色不同,与官钱有一定的兑换率,交易中早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体系。

货币短缺问题是几十年的积弊,朝堂上穿紫袍佩鱼袋的宰相们都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因为这与铜矿储量、开采量、漕运成本、民间蓄钱、销钱铸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息息相关,朝廷出台了许多政策试图改善,但是常常受到反效果,导致币制越来越混乱。

为什么要拿这样的问题来考一群十来岁的小学生?蔺知柔百思不得其解,忽然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离谱的猜测。

作者有话说

第54章 54(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