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晚上,我洗完澡躺在沙发上盯着熄灭的手机屏幕放空。突然屏幕亮起,推送了一条关于外地某音乐节因突发状况引发踩踏事件的新闻简讯。配图是混乱模糊的人影和丢弃一地的物品,文字描述着受伤人数和调查进展。我盯着那几行字,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了一下。密集人群失控的场面,光是想象就足以让人呼吸发紧。那种置身于狂热洪流中,身不由己被推搡、被挤压的窒息感,即使隔着屏幕,也能引发生理性的不适。我关掉推送,长长吁出一口气,仿佛这样就能将那份沉重呼出体外。今晚入睡,只希望梦里别再碰上这种糟心事了。
……
意识如同被温水流淌过,顺畅地接管了五十岁躯体的感知。窗外天色已然大亮,是个晴朗的好天气。晨起的八段锦让身体舒展开,微微发热。今天是舞蹈课的日子。成为“特派员”后,这已是我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一部分。
我拉着我的“老伙计”——那个外表朴实、内藏乾坤的拉杆音响,走进了家附近那家连锁KTV。熟门熟路地进入长期包下的隔音教室,我的舞蹈老师已经等在那里。他今天教的是融合了现代舞元素和街舞基础的步伐手势舞组合,强调核心发力与节奏切分。
“注意腰腹收紧,踏步要干脆,对!手臂延伸,感觉指尖在划开空气!”老师的声音在节奏感强烈的背景音乐中格外清晰。
我跟着节拍,努力模仿着他的动作。五十岁的身体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柔韧敏捷,但在持续的锻炼和专业的指导下,肌肉的记忆力和控制力都在稳步提升。汗水顺着额角滑落,呼吸变得粗重,但大脑却在这种身体的律动中变得异常专注和清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肌肉的拉伸与收缩,关节的转动与稳定,以及脚步踏在地板上的扎实反馈。这套训练不仅是为了“业务能力”,它本身也成了一种对抗年龄、保持活力的方式,甚至隐隐让我觉得,或许这也能对延缓那潜在的阿兹海默症风险有一丝丝帮助。
本以为今天会是没有任务的悠闲一日,却没想到课程进行到一半,我刚跟着音乐完成一组复杂的转身接滑步,正微微喘气,准备喝口水时,手腕上的特制终端传来了不同于普通消息的、带着轻微压力感的震动。
是青鸾的紧急通讯。
我示意老师暂停一下,走到角落接通。
“舞孃顾问,最高优先级任务。”青鸾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利落,但语速比平时稍快,“城东‘绿野之心’大型露天公园正在举办的‘星浪音乐节’,因观众人数远超预期,加上突发强对流天气预警,现场秩序出现混乱迹象。‘河图’AI根据实时人流密度、社交媒体情绪指数及气象数据综合研判,踩踏风险等级正在急剧升高,已触发橙色预警。任务要求:即刻前往现场外围待命,必要时利用能力疏导人群,防止恶**件发生。相关资料及现场实时监控画面已同步至您的终端。我与路博士十五分钟后在KTV后门等您。”
音乐节?踩踏风险?我心头猛地一沉,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收到。我立刻准备。”我迅速回应,同时点开终端上同步过来的资料和实时画面。
屏幕上,偌大的公园草坪上,黑压压的人群如同涌动的潮水,各色帐篷、旗帜、应援物点缀其间。主舞台方向传来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和人群的欢呼,镜头拉近,能看到前排的人被挤得几乎贴在一起,表情在兴奋与痛苦间扭曲。天空阴沉沉的,乌云正在汇聚,天气预报显示一小时后有雷暴阵雨,这无疑会加剧现场的焦躁和混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压轴出场的,是那个红遍全球、以狂热粉丝文化著称的男子唱跳偶像组合“Nova”。他们的登场,无疑将是投向这个已经接近饱和的火药桶的最后一把火。
“老师,抱歉,紧急情况,今天的课得提前结束了。”我一边快速收拾东西,一边对舞蹈老师解释。
老师显然也经历过一些内部场面,理解地点点头:“没事,快去吧,注意安全。”
我拉着音响,快步走向KTV后门。脑子里已经开始飞速运转。这种超大型、高密度的露天集会,和我之前处理的菜市场、工厂、甚至医院都完全不同。人群的情绪是高度传染性且非理性的,一旦失控,我的能力范围再广,也不可能瞬间覆盖整个场地,必须精准介入,而且音乐的选择必须具有极强的掌控力和打断效果。
十五分钟后,青鸾那辆看似普通实则经过改装的SUV准时出现。拉开车门,路博士已经在后座,面前展开着数个光屏,上面流淌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和现场监控分屏。
“舞孃顾问,情况紧急。”路博士头也不抬,手指飞快地在虚拟键盘上操作,“根据‘河图’的实时推演,Nova组合登场前后半小时是风险最高峰。人群会因极度兴奋和向前拥挤导致整体力学结构失稳,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引发链式反应。”
“我明白。”我系好安全带,感受着车辆平稳地加速,“我们需要一个能瞬间吸引注意、强行统一节奏的方案。传统的舒缓音乐在这里是无效的。”
“同意。”路博士推了推眼镜,“我们需要高亢、洗脑、节奏鲜明到足以压制现场背景噪音和群体无意识躁动的音乐。先声夺人,打断混乱的进程。”
我闭上眼睛,脑海里飞速筛选着歌单。这种场景,需要的是绝对的掌控力和不容置疑的引导性。我迅速构建了一个临时任务列表,命名为“秩序重构”:
1. 第一阶段:强控引导。选择具有强烈进行曲风格、节奏如同心跳般恒定且富有推进力的电子乐。比如《The Final Countdown》的某个更加魔性、节奏更加强硬的Remix版本。目的是在混乱爆发的瞬间,用更强的节奏“覆盖”掉现场的无序噪音,强行将散乱的人群动作统一到一个可预测的节拍上。
2. 第二阶段:定向疏导。在初步控制住局面后,需要将人群的“集体舞”转化为有序的疏散。这时需要节奏明快、带有明确行进感,甚至能下意识引导步伐方向的音乐。Lady Gaga的《Just Dance》节奏感极强,且歌名和副歌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行动指令意味,非常适合。刚才舞蹈课上学到的踏步操和手势舞,正好能派上用场。
3. 第三阶段:理智巩固。风险初步解除后,需要稳定人群情绪,防止二次混乱。这时需要播放充满秩序感、能让人头脑冷静下来的音乐,比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某些结构严谨的乐章。
我将歌单思路分享给路博士和青鸾。
“理论可行。”路博士快速模拟着数据,“强节奏音乐能有效干扰恐慌情绪的神经传导路径。但关键在于切入时机和音响的功率覆盖范围。青鸾,我们需要一个能俯瞰主舞台人群聚集区,又相对不受干扰的制高点。”
“明白。已规划路线,公园西侧有一个缓坡,视野开阔,且在上风处,利于声音传播。”青鸾沉稳地回应,方向盘一打,车辆灵活地穿梭在车流中,朝着城东疾驰而去。
越靠近“绿野之心”公园范围的交通管制区,周边的车辆越多,许多穿着时尚、脸上贴着闪粉和应援贴纸的年轻人成群结队地步行前往。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躁动的青春荷尔蒙气息。我们按照预案,没有进入核心拥堵区,而是绕行至公园西侧一个管理通道,出示了特殊证件后,得以将车开到了一处地势较高的缓坡上。
这里果然视野极佳。放眼望去,主舞台前那片巨大的草坪已然是人山人海,五颜六色的人头攒动,如同沸腾的浓汤。音响传来的低频震动仿佛直接敲打在胸腔上,连脚下的地面都在微微震颤。天空比来时更加阴沉,乌云低垂,空气闷热而潮湿,预示着暴雨将至。舞台上的表演正在进行,但台下的人群已经显得有些焦躁不安,推搡和小的摩擦时有发生。大屏幕上不时打出“请勿拥挤、注意安全”的提示,但在狂热的氛围中显得苍白无力。
“Nova组合还有二十分钟登场。”路博士盯着终端,语气凝重,“现场压力指数正在临界点徘徊。”
我深吸一口气,将拉杆音响调整到最佳状态,连接上特制的定向扩音炮附件。我活动了一下手脚,刚才舞蹈课的热身效果还在,肌肉记忆清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现场的气氛如同不断加压的锅炉。当主持人用激动到破音的声音喊出“接下来,让我们欢迎——Nova!”时,整个场地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炸弹。
“Nova!Nova!Nova!”
山呼海啸般的尖叫和欢呼猛地炸开,人群如同决堤的洪水,疯狂地向前涌去!前排的护栏发出了令人牙酸的呻吟声,维持秩序的保安被人潮冲得东倒西歪。无数双手臂挥舞着,无数双脚在混乱中踩踏,尖叫声、哭喊声开始混杂在狂热的欢呼中。大屏幕上的画面剧烈晃动,显然摄影师也受到了冲击。最可怕的是,我看到人群的中央,似乎有人摔倒了!
“就是现在!”路博士大声道。
我没有丝毫犹豫,猛地将音响功率推到预设档位,按下了第一阶段强控引导音乐的播放键!
刹那间,一道如同钢铁洪流般强劲、带着冰冷电子脉冲感的进行曲节奏,破开现场混乱的声浪,如同无形的巨锤,重重地敲击在每个人的鼓膜上!这声音并不只是响亮,伴随着我的能力它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和强制性,甚至暂时压制了主舞台那震耳欲聋的伴奏。
效果是立竿见影,但却透着一丝滑稽和荒诞。
前方那片原本如同无头苍蝇般疯狂涌动、互相挤压的人潮,动作瞬间出现了凝滞。无数颗脑袋下意识地转向我们所在的方向。紧接着,最诡异的一幕发生了:那些原本在推搡的手臂,开始不由自主地随着那恒定、强悍的节拍,做出了整齐划一的摆动;那些原本在混乱踩踏的双脚,仿佛被无形的线缆牵引,开始踏起了统一的步伐!
《The Final Countdown》的Remix版如同给混乱的人群注射了一针强效的秩序化药剂。他们脸上的狂热和恐慌还未褪去,身体却已经背叛了意志,被音乐的节奏强行“梳理”,从一个混乱的集合体,迅速转变为一个看似荒诞却秩序井然的巨型“集体舞”方阵!
我看到有人一边跟着节奏踏步,一边茫然地四处张望;有人试图挣脱这种控制,手臂却不受控制地举起又放下;那个摔倒的人似乎也被周围的人拉了起来,懵懂地加入了这诡异的集体律动。
“第一阶段有效!人群力学结构趋于稳定!”路博士紧盯着数据屏幕,语速飞快。
不敢停歇,我立刻切换到第二阶段的《Just Dance》。明快跳跃的节奏取代了之前强悍的进行曲,更适合引导行进。我站在坡顶,对着麦克风,用尽可能清晰、镇定的声音,结合刚学的踏步操和手势舞,大声引导:“大家保持节奏!跟着我!向左踏步!慢慢来!对!安全第一!”
与此同时,预先安排好的、穿着便衣混在人群中的工作人员以及反应过来的保安们,也开始趁机引导这个巨大的“舞蹈方阵”,按照应急预案的疏散通道,分批、有序地向场外移动。
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主舞台上,那几位刚刚登场、还没开始表演的Nova成员,似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席卷全场的“舞蹈”弄懵了。但他们不愧是专业的唱跳偶像,在短暂的错愕后,竟然也即兴地跟着我的音乐节奏和动作,在台上跳起了融合他们自身风格的踏步手势舞!这画面通过大屏幕直播出去,更是加剧了这种超现实的荒诞感——一场即将发生的踩踏悲剧,硬生生被扭变成了一场由数万人参与、偶像领舞的巨型露天蹦迪现场!
当大部分人群被疏导到相对安全的区域,暴雨也如期而至,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落下来。我立刻切换到第三阶段的巴赫《平均律》(我特地选择了匈牙利钢琴家席夫1986年发行的版本)。清澈、严谨、充满数学美感的钢琴音符流淌出来,如同清凉的泉水,洗涤着刚才的狂热与混乱。雨水浇在人们身上,配合着这让人头脑清醒的音乐,终于将那股失控的躁动彻底压了下去。人们喘着气,抹着脸上的雨水和汗水,眼神逐渐恢复清明,带着劫后余生的茫然和一丝……哭笑不得的尴尬。
危机,总算解除了。
我们回到车上,每个人都湿透了,但都松了一口气。
“这次任务,充分证明了您的能力在极端混乱环境下,具有强大的‘秩序重构’潜力。”路博士一边用毛巾擦着头发,一边看着初步汇总的数据,“音乐作为一种非物理强制手段,能在不造成额外伤害的前提下,强行打断恐慌情绪的蔓延,并引导群体行为向可预测、可管理的方向转变。这对于大型公共活动的安全保障,意义重大。”
青鸾也难得地露出一丝浅笑:“舞孃顾问,您今天临场发挥的领舞,非常有效。”
我靠在椅背上,感受着肾上腺素褪去后的疲惫,看着窗外被暴雨笼罩的城市,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是任务成功的庆幸和一丝小小的自豪,另一方面,则是那种深切的“工具人”实感——哪里需要秩序,我就拉着我的音响去哪里。不过,比起新闻里那些真实的伤亡数字,当个“秩序工具人”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就是有点可惜,”我叹了口气,半开玩笑地说,“没能好好听听Nova他们原本要表演的歌。”
青鸾从后视镜里看了我一眼,嘴角似乎弯了一下:“据内部消息,他们经纪公司正在考虑,是否就今天这段‘特别合作舞台’,向我们所里支付版权费或者合作费用。”
我:“……”
好吧,这梦做得,越来越有商业价值了。
拖着疲惫不堪却精神亢奋的身体回到五十岁的家,匆匆洗了个热水澡,把自己扔进柔软的床铺。脑子里还在回放着今天那数万人齐跳踏步舞的荒诞景象,嘴角忍不住向上弯。深藏功与名,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带着些许疲惫和更多满足的体验吧。
……
在混合着成就感和荒诞感的余韵中,我在现实世界的床上醒来。窗外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城市尚未完全苏醒。
回想起梦中的“力挽狂澜”,再对比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工作中的混乱和人际摩擦,一种奇异的豁达感油然而生。连十万多人的失控场面都能用几首歌搞定,现实中这些小小的麻烦,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伸了个懒腰,感觉内心充满了应对新一天的、平静而强大的力量。毕竟,我可是在梦里维护过世界和平(特指音乐节安全)的女人。可惜,没看到那个世界当红男子组合的正式表演,这大概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