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暗恋是一个人的圆周运动,圆心是他,半径是我所有不为人知的小心翼翼。我计算着每一次偶遇的路径,调整着每一次
回头的角度,只为了在绕着他公转的轨道上,能偷偷汲取一点点光和热。
成功地利用一道数学题拉近了与顾言“物理”上的距离后,我的暗恋事业仿佛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那本带锁的日记本,内
容开始从单纯的“观察记录”向“战略部署”升级。而“问题目”这一高效且隐蔽的战术,被我频繁地应用在了数学和物理课
上。我的数理化成绩,因此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稳中有升的态势。连灭霸都难得地在班上表扬了我一句:“林晚星最近进步不
小,看来是开窍了。”
只有我和苏晴知道,这“窍”开在哪儿——全开在顾言讲题时那专注的侧脸和低沉的嗓音里了。为了能频繁且有质量地
“提问”,我不得不提前预习,把真正不会的题和“战略性不会”的题区分开来,这间接导致我的学习效率飙升。当然,频繁
的回头问问题,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比如,我后颈的肌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现在扭头发问的动作已经自然流畅,丝毫不见最初的僵硬。又比如,我和顾言的
对话,从单纯的“A对B”的讲题模式,偶尔也会延伸出一点点旁支。他会在我听懂后,笑着说一句:“悟性很高嘛,林同
学。”会在看到我练习册上同一个错误犯了两遍时,用笔轻轻点一点那个地方,带着点调侃:“注意啊,这里是陷阱,别再掉
进去了。”甚至有一次,我问他一道物理题,他讲完后,看着我草稿纸上画得歪歪扭扭的受力分析图,忍俊不禁:“你这
图……很有毕加索的风格。”每次听到这些超出讲题范围的话,我都会表面镇定,内心却炸成一片烟花海。然后把这些话一字
不落地珍藏进我的日记里,反复回味。
我的世界,仿佛以顾言为圆心,画出了一个只属于我的“秘密半径”。在这个半径之内,所有的风景都与他有关。我会在
早自习时,偷偷计算他大概几点会到教室,然后“恰好”在那个时间点去教室后面的饮水机接水,就为了能在他进教室时,有
一个短暂的目光交汇(通常以我迅速低头假装看水温告终)。
我会在课间操时,努力调整自己的站位,确保一回头就能在人群中精准定位到那个挺拔的身影,看着他有些懒散却依旧标
准的动作,偷偷弯起嘴角。我会在中午去食堂时,拉着苏晴,状似无意地徘徊在他常去的那个窗口附近,运气好的话,还能排
在他后面,看着他后脑勺的发旋,觉得连食堂油腻的饭菜都变得可口起来。
这个“秘密半径”,精确地丈量着我青春里所有卑微又甜蜜的小心思。然而,就在我沉醉于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
利时,一个巨大的、关乎我整个暗恋“战略生存”的危机,正悄然逼近——文理分科。
高一下学期伊始,分科的阴影就笼罩了整个年级。办公室里,班主任们找学生一轮轮谈话;教室里,大家讨论的都是
“你选文还是选理?”;回到家,父母也开始各种分析利弊。
对我而言,这根本不是一个选择。
我的文科成绩明显优于理科,语文和历史更是我的强项。而数理化,尽管在顾言的“加持”下有所提升,但也仅仅是到
了“不拖后腿”的水平,跟那些真正的理科大神比起来,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选文科,是理智的、明智的、对我未来最有利的决定。
可是……顾言肯定会选理科。他是要冲顶尖名校的人,数理化几乎满分,不选理科天理难容。这就意味着,一旦分科,
我们就不再是同班同学。我这个“斜前桌”的地理优势将彻底消失。那个我精心维护的“秘密半径”,将因为距离的拉远而变
得难以维系。一想到以后不能再一回头就看到他,不能那么方便地“问题目”,不能再每天感受到近在咫尺的他的气息,我心
里就像堵了一团湿棉花,闷得发慌。
那段时间,我变得异常沉默和焦虑。连苏晴都看出了我的不对劲。
“喂,星星,你最近怎么了?魂不守舍的。”一天放学后,苏晴拉着我在操场边散步,忍不住问道。
我看着远处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男生们,叹了口气,把文理分科的烦恼说了出来。当然,我省略了顾言这个核心原
因,只说是担心和好朋友分开(这倒也是部分事实)。
苏晴何等精明,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她搂住我的肩膀,用一种罕见的、语重心长的语气说:“星星,我知道你在想
什么。但是,听我一句劝,别犯傻。”
她指了指自己的脑袋:“选科是关乎你一辈子的大事,得用这里想,不能用这里想。”她又指了指我的心口。
“你喜欢他,是你自己的事。但不能因为喜欢他,就搭上你自己的前途。你想想,你明明更适合文科,非要硬着头皮去学
理科,到时候成绩跟不上,自己痛苦,他看着一个成绩吊车尾的你,会怎么想?那点好感说不定都没了。”
“真正的喜欢,应该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迁就对方,把自己搞得一团糟。”
苏晴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是啊,我难道要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暗恋,去赌上我可能更光明的未来吗?那样卑
微的、失去自我的喜欢,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那天晚上,我对着文理分科意向表,发呆到了深夜。桌角,是那本星空封面的日记本。我翻开它,看着里面密密麻麻
的、关于顾言的点点滴滴。那些心动的瞬间,那些窃喜的发现,那些小心翼翼的计算……都是我青春里最珍贵的秘密。最终,
我拿起笔,在“文科”那一栏,深深地打了一个勾。笔尖落下的瞬间,心里有一丝尖锐的疼,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清
明。我选择忠于我自己。
分科结果公布那天,教室里弥漫着一种离别的伤感。我和苏晴都选了文科,幸运地依旧分在了一个班。而顾言和陈宇,毫
无悬念地去了理科重点班。
搬离教室的那天,场面混乱。我抱着装满书的纸箱,最后看了一眼我坐了一个多学期的位置,看了一眼顾言那个已经空了
的座位。他刚刚已经和陈宇一起,把桌子搬去了新的教室。临走前,他走到我座位旁边,笑着对我说:“林晚星,新班级加油
啊!以后……数学题可以跨班来问,虽然可能没那么方便了。”
他的笑容依旧灿烂,带着真诚的祝福。
我也努力回给他一个笑容:“你也是,加油!”
没有多余的话,就像最普通的同学道别。我知道,我的“斜前桌”生涯,正式结束了。那个以他为圆心、半径不足三米
的秘密小世界,也随之瓦解。
但是,暗恋并没有结束。
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从“近身观察”模式,切换到了……“远程关注”模式。
我的日记本里,开始出现新的内容:
【暗恋观察日记 - 分科后第一天】
*新坐标:文科班(3)班,与目标人物直线距离约50米(隔着一个楼梯和一条走廊)。
*观测方式变更:从“定点观测”转为“动态追踪”。主要观测点变为:公告栏(看成绩排名)、操场(课间操及体育活
动)、学校走廊(计算偶遇概率)。
*首次远程观测报告:课间操时,于文科乙方阵成功定位理科甲方阵中的目标人物。精神状态良好,做操依旧略显懒散但帅气
不减。观测完毕,撤退路线安全。
*新战略方针:维持“问题目”战术的可持续性发展(需寻找合理契机),重点开发“成绩榜追踪法”及“公共区域偶遇法”。
*核心目标:让我的名字,在成绩榜上,离他的近一点,再近一点。这是新的“秘密半径”。
合上日记本,我望向窗外。新的班级,新的开始。
顾言,虽然我们不再同班,但你依然是我青春里最亮的那束光。
而现在,我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也发光。直到有一天,或许能光芒万丈地,站到你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