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一个小作者的日常【爱主攻】 > 第92章 今日学习

一个小作者的日常【爱主攻】 第92章 今日学习

作者:万夜明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3-12-09 04:30:57 来源:文学城

培养理论

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学派提出“主流效果”和“回响效果”理论。主流效果是指:理应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这与沉默的螺旋理论不谋而合。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从而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这一理论应为新闻媒介所利用,积极引导主流舆论。

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例如,接触大量电视暴力节目的受众,对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实际,也高于少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者。这就用实证的方法证实了媒介的长期效果,就对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媒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受众正确的信息,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而综观历史和当下,许多新闻媒介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原因,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颇。比如,美国的揭丑运动时期,媒介大量地对公众人物进行揭丑报道,给受众留下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印象。这一现象在我国现今新闻界也大量存在。比如媒体在一段时间内对农民工犯罪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集中报道,使受众对农民工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从而对这一社会群体产生负面认识,这一偏见妨碍了农民工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的交流与理解,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不断被边缘化。托马斯公理认为,如果人们对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这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因此可能会反过来刺激更多的犯罪行为和心理问题,对社会增添不安定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合理接见培养理论的这一观点,重视新闻媒介在建构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具体见解中的作用和任务。首先,要把新闻真实性摆在第一位,不仅要新闻事实本身真实,还要求一系列的新闻事实作为一个整体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其次,要注意平衡报道,始终坚持正面报道为主。也就是要把新闻真实性置于宏观背景下去考量,使受众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正确的认识。

培养理论的基本论点是:电视已成为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电视的主要功能在于:散布、稳定社会行为模式。主要目的不是要改变现有社会行为模式,相反,而是要避免改变。

包括电视在内的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它与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和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从本质上说是具有阶级性的舆论工具。因此它势必会维护既有的社会模

式和规范,而不是去摧毁它。这从世界各国的媒介实践中都得到了证实。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内新闻媒介一边倒地支持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明证。在我国,新闻媒介也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并大力宣传和贯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律,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新闻媒介的这一功能无谓正面还是负面,关键还在于社会行为模式本身的正确与否。

然而,在促进社会变革方面,新闻媒介并非无所作为。在社会动乱年代,媒介宣传变革,启蒙民智的作用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我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办报**,当时的许多报刊都是在既有社会模式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们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那就是通过改良或社会革命改变社会既有行为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媒介在倡导新的社会行为模式方面,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要利用新闻媒介促进社会稳定,然而媒介也应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宣传者与排头兵。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第92章 今日学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