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一个小作者的日常【爱主攻】 > 第241章 准备阅读

一个小作者的日常【爱主攻】 第241章 准备阅读

作者:万夜明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3-12-16 16:08:29 来源:文学城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傅雷、朱梅馥、傅聪创作的书信集,编者是傅敏。《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傅雷家书》里倾注了傅雷夫妇对长子傅聪及儿媳弥拉的浓浓爱意,同时也提及对未能很好地教育小儿子傅敏的忏悔。对两个儿子的不同教育方式,也正体现了傅雷“因材施教”的英明教子观念。

《傅雷家书》于1981年首次面世,出版了近10个不同版本,始终盛行不衰。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内容简介

傅雷的信在□□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因此以前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我们只能想像或猜测傅聪如何回应他的父亲。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1954)“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恢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1956)“儿子交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聚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1956)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1966)

编辑背景

《傅雷家书》缘起于楼适夷。在追悼会上,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的楼适夷与傅氏兄弟叙旧。楼适夷早在1957年就看到过傅雷傅聪父子的往来家信,印象深刻。问及家信时,傅聪告知,每一封家信都完好地保存在海外的寓居里。于是,楼适夷建议傅氏兄弟将家信编辑出版。

此时,傅聪正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享誉“钢琴诗人”美名,演出非常繁忙。编辑出版家信既是对故去父母的缅怀,也是对正在复兴的中华文化的必要贡献。两兄弟商量后,决定由傅敏编选成书。

1981年4月26日,由天津社科院出版、三原公司发行的《傅雷家书》面世。书中不仅有傅雷的家信,还包含有楼适夷代序、傅雷夫妇家信、傅聪家信、给儿媳弥拉的英法文信中译本四个方面内容。楼适夷作代序《读家书,想傅雷》中写道:“谨郑重地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部好书。”

傅敏在首次出版的《编后记》中叙述:“今年九月三日是爸爸妈妈饮恨去世十五周年,为了纪念一生刚直不阿的爸爸和一生善良贤淑的妈妈,编录了这本家书集,寄托我们的哀思。”

1990年1月,傅聪与傅敏签订《备忘录》约定:“先父傅雷先生于1966年去世,我们兄弟俩傅聪和傅敏为法定继承人,现经我们俩商议决定:先父所有译著的国内大陆地区版权归傅敏拥有。”[10]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无处不体现的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道德修养

傅雷曾郑重告诫傅聪,“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傅雷家书》中的这类道德教育大多循循善诱,有时也不免苦口婆心,带有说教意味。例如,1954年8月16日的一封信,专门“谈几桩重要的事”,其实说的是穿衣、吃饭、出台行礼或谢幕方面的礼仪。傅雷知道,自己“老做牧师似的”,书信中满是“教训意味”,儿子听多了也会腻烦。这时,他就打出感情牌来:“请你原谅我是人,原谅我抛不开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心”,希望儿子“从感情出发,体会我的苦心”。有时,傅雷还为自己的说教,冠以堂而皇之的理由:“爸爸一千句、一万句,无非是为你好,为你个人好,也就是为我们的音乐界好,也就是为我们的祖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人类好。”从“以力服人”,到“以理服人”,到“以情服人”,傅雷不再是那种刻板、严肃的严父形象了。

政治品格

《傅雷家书》写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对傅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傅雷自然会涉及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他必须履行的职责。1956年12月23日,在致□□副部长夏衍的信中,傅雷写道,他对傅聪的“政治认识问题”“抓得很紧”,“从五四年八月到现在,我和他写了七十九封长信……重点谈到政治修养与世界大势、思想认识”。傅雷在涉及这些严肃的话题时,极其谨慎而认真,可谓言之谆谆。在1955年12月11日的信中,他让儿子“革除小布尔乔亚根性”,并严肃地批评说,“怯懦也罢,温情主义也罢,总之是反科学、反马列主义”。1958年底,傅聪出走英国,时隔一年恢复通信后,傅雷告诫儿子,“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并说,“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

为人处世

1957年,傅雷遭受长达一年的政治批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段时间他很少写信,而是由妻子朱梅馥代笔,转达他对儿子的教育与告诫。例如,“你以后做人,好好提高警惕,待人千万和气,也不要乱批评人家”,说话“千万不要太主观,千万不要有说服人的态度,这是最犯忌的……有了意见不要乱发表,要学得含蓄些”。到了1958年,傅雷仍提醒儿子,如遇见首长,“谈话之前,应把自己要说的成熟考虑”“千万不能老是从‘个人第一’出发,大忌大忌”。1959年,他给儿子留下如此片言只语:“对外只谈艺术,言多必失,防人利用”,“行动慎重,有事多与老辈商量,三思而行”。这类规训,现在读来似乎尽是一些与世浮沉的庸俗之言,其实是傅雷作为当事人或过来人所表达的沉痛之言。这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严父角色,饱含“一位身处动荡岁月的知识分子难以言表的政治隐痛与亲情隐痛”,而且,这些家书也许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政治功效性”,并不一定是傅氏父子交流意图的真实表达,故不宜将它们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说教。

《傅雷家书》中的一些道德规训,在当今仍有一定教育意义,但将它们视为弘扬家风家教的典型材料,则是不妥的。傅雷晚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坦承,他对傅聪的教育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太严太苛求,自己脾气坏,对他‘身教’的榜样很不好”,并“为之内疚”。傅聪极力反对将《傅雷家书》当作家教的《圣经》来阅读。他认为,父亲的训导“有清规戒律的成分在”;而他后来的发展,并没有“框在这个圈子里头”,而是“我走我的路子”。现在,《傅雷家书》成为育人成材的经典读本,认为傅雷“独特的、严谨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子女走上成功的道路”,这本书因而受到很多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的追捧。这样一种阅读视角,存在某些偏差与偏失,缺乏对傅雷家教方式的理性审视。等而下之,如果将《傅雷家书》作为一部“成功学”的经典教材,误认为傅雷信奉“棍棒底下出才子”,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更是对傅氏父子的亵渎。此外,傅雷关于“先为人”的思想,如傅聪所言,“绝不是世俗概念的‘做人’”,即如何为人处世那一套;他强调的是,“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傅雷家书》的意义,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位人们内心深处寻觅的“精神父亲”形象——一位“成熟的,甚至很严厉的”“高高大大的男人的形象”,敢于“硬硬朗朗地对付这个世界”。这样的“精神父亲”在性格、处世等方面也许有瑕疵,不过仍然感人、伟大。如果将这些内容仅仅理解为“家风家教”,就会忽略傅雷思想的复杂性,也是对《傅雷家书》的误读。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作者有话说

第241章 准备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