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个女人的编年史 > 第23章 第 23 章

一个女人的编年史 第23章 第 23 章

作者:无聊AND头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3 14:28:38 来源:文学城

及笄不久的蔡昭姬,顶风戴雪,从陈留向西,经过雒阳(洛阳),然后向北渡过黄河,进入河东郡。这条路线蜿蜒曲折,大约有600汉里(约250公里)以上。

跟在卫仲道(168-191)的黑色“墨车”(一种漆成黑色的车)之后,蔡琰乘坐的是有红绿车幔装饰的“厌翟车”。后面跟着步行的仆从和载满嫁妆的牛车,昼行夜宿,整整走了半个月,途中遭遇风雪,在驿站歇了一天。

卫仲道以及2、3个仆役,染了风寒,在驿馆中熬了姜汤服下。蔡琰想问问情况,又怕于理不合,只能请蔡睦代为问候。

车队终于缓缓驶入了河东卫家的高门大院。十六岁的蔡琰,披着一身寒气走下婚车。卫仲道风寒未愈,强打着精神完成了繁琐的礼仪。

这场婚礼原本定在来年春暖花开时举行。但所有人都没想到,董卓的一道征召令,让她的父亲蔡邕不得不仓促地将婚事提前。

随着卫仲道的风寒迁延不愈,一种无声的隔阂,在卫家弥漫开来。

君姑看她的眼神总是淡淡的,下人们窃窃私语时,一见到她便立刻噤声。那些话,零零碎碎地,还是传到了她耳朵里——“若不是非要赶在这寒冬腊月……”“公子全是累病的……”“新妇带来的书倒比珠宝还多……”

昭姬心里像堵着一团湿冷的棉花,有委屈,却也说不出口。她又能去怪谁呢?看着病弱的夫君,她只能干着急。

昭姬坐在新房里,看着窗外枯索的枝桠。陪嫁来的三千卷竹简整整齐齐地堆在角落的书架上,散发着熟悉的竹木的清香,那是她从娘家带来的、最丰厚的嫁妆,也是她此刻唯一的慰藉。

卫仲道大多数时候都卧床静养,咳声不断。她每日除了例行问安,便只能待在书房中翻阅那些竹简。有时,他精神稍好,会轻声问她:“在看什么书?”她低声回答:“《史记》”他会点点头,说:“真好。”便再无多话。

十六岁的新嫁娘,在这样一个陌生而氛围微妙的家里,守着病弱的郎君和满屋的书卷,心中的那份失落和孤单,就像院中尚未融化的积雪,安静地堆积着,无人知晓,也无人来扫。

原来这就是我的婚姻和今后的人生啊,陌生多过失望……

卫家是讲体面的大族,即便心里对这位新妇有所芥蒂,明面上也依旧客客气气,衣食住行不曾短缺,该有的礼数一样不少。十六岁的昭姬更是乖觉,每日晨昏定省,言行谨慎,从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她知道,这份体面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父亲蔡邕在洛阳的“际遇”。那位杀人如麻的董卓,对她阿翁却出乎意料地青眼有加,短短几日之内连连升迁,官至左中郎将,还封了高阳乡侯,一时间风头无两。卫家即便看在蔡邕的权势和名望上,待她这个新妇也不敢过于苛责。

但阿琰心里明白,如今的朝堂,那点虚浮权势如同浮舟,经不起一点风浪。真正能让她在这深宅院里站稳脚跟的,只能是身边的夫君。

天气转暖,昭姬对夫家人事环境渐渐熟悉,带着阿禾在安邑县城也走过几遭。她细心观察着仲道的病情,与婢女阿禾私下反复探讨,终于决定用“桂枝汤”冒险一试。

阿禾悄悄出去买药煎汤,蔡琰亲自捧着温热的药盏,走到夫君榻前,声音轻柔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持:“郎君,这汤剂或对你的身子有益,你可愿一试?”

卫仲道看着眼前这位沉静少言、却眼眸清亮的少女,迟疑片刻,终究接过了药盏。药汤苦涩,却带着一股暖意流入肺腑。

一连几日,昭姬都让阿禾偷偷熬药,自己亲自伺候夫君服下。或许是药对了症,或许是春日阳气生发,卫仲道的咳嗽渐渐少了,苍白的脸上透出些许红润。

一日清晨,他竟能不用搀扶,自己起身在窗前站了一会儿。他回头看向正在整理书简的昭姬,嘴角露出了发自肺腑的微笑。

阿琰抬起头,撞见他那温和的目光,又看见窗外明媚的春光正好洒落院中,一直紧绷的心弦忽然一松。她仿佛感到,一直笼罩在头顶的那层无形寒云,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洒下了一缕温暖真实的阳光。

蔡琰懂事,给阿父修书之只说好处,不讲难处,让阿父宽心。她深知阿翁在京如坐针毡,比自己更是难上加难。蔡邕给女儿去信也是如此,只有些祸事是洪水猛兽,根本遮挡不住。

初平元年的春天,洛阳城没有花香,只有焦糊味。

关东(函谷关以东)各州郡竖起讨董大旗。渤海太守袁绍被推为盟主,组成联军,以讨伐董卓为名,向洛阳进军。

董卓的军队虽强,但洛阳地处中原,四面受敌。面对联军的围攻,董卓认为长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适合长期固守。且靠近董卓的根据地凉州(今甘肃一带),便于调集亲信部队和资源。

逼迫献帝刘协下旨迁都长安。

迁都令下,洛阳瞬间沦为地狱。士兵们冲进民宅,抢掠财物,驱赶百姓。宫殿、宗庙、民舍被付之一炬,黑烟蔽日,数月不散。长长的迁徙队伍在鞭挞声中向西而行,冻饿而死的尸体铺满了五百里路途,东汉皇室积累的珍贵图书典籍大量损毁散佚,老臣杨彪望着化作焦土的宫殿、宗庙,仰天泣血:“汉室四百年基业,竟毁于一介武夫之手!”

曹操在陈留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卫觊携带大笔钱财投入他的麾下,这一抉择,让整个卫氏家族如履薄冰。

三月,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灭其族。

六月,董卓所派劝和使者多人被袁绍、袁术杀害。

七月,曹操在荥阳败于徐荣。

十月,孙坚在梁东败于徐荣,后收合军队,斩华雄,大败董卓军。

十一月,孙坚进占洛阳。

朝堂之上,蔡邕日日煎熬。趁着董卓镇守洛阳,与关东军互博的时候,蔡邕上书谏言:东汉王朝四任帝(孝和帝)刘肇以下,庙号称“宗”的,全部撤销(四任帝刘肇庙号“穆宗”,六任帝刘祜庙号“恭宗”,八任帝刘保庙号“敬宗”,十一任帝刘志庙号“威宗”),以符合古代儒家学派经典(有功勋的皇帝,庙号称“祖”,如一任帝刘秀称“世祖”。有品德的皇帝,庙号称“宗”,如二任帝刘庄称“显宗”。刘肇以下所有皇帝,毫无品德,所以废除“宗”的称谓)。得到了皇帝刘协批准。

根据儒家学说,庙号制度有严格标准:有开国或重大功勋的皇帝称“祖”(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庙号“世祖”),有德行的皇帝称“宗”(如二任帝刘庄庙号“显宗”)。蔡邕认为,从刘肇开始的几位皇帝(刘肇、刘祜、刘保、刘志)缺乏显著德行,且统治期间出现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等问题,不符合称“宗”的条件。撤销他们的庙号,可以恢复儒家礼制的纯洁性,强调皇帝应以德治国,蔡邕试图通过礼制改革来匡正时弊。

安邑卫家。

几个月相处下来,卫仲道发现这位小自己四岁的新妇,无论见识、阅历,书法、琴艺,处处在自己之上。

欢喜之中,处处都透着敬重,这在君姑眼中,也是阿琰不讨喜的地方。

在阿琰看来,自己的这位夫君,气魄上输于阿睦,才华上输于元叹,唯有一身皮囊,生的如玉一般光润,可惜,也如玉一般脆弱。

卫仲道很喜欢听阿琰讲她在江南的游历,还有安世高三世因果的逸闻,是些都是他这样的世家公子从未经历过的事情。

寝处没有熏香的味道,隐隐约约是淡淡的药香。

蔡琰绝大部分时间都跪坐在北窗旁一张精致的枰上,枰前置着一张低矮的漆木书案,案面光亮,绘有红色的云纹。

书案上展堆叠着一卷卷竹简,或者珍贵的帛书。旁边摆放着笔、砚台和一把用来刮改错字的小刀(书刀)。

房间的一角放着竹简编成的书箱(箧笥),用来收纳近期阅读的简帛。

身后有一架屏风,墙角有帷帐。

房间的另一侧,她的焦尾琴安静地置于琴架上。

窗外的紫薇花,开得明艳,几只雀儿在枝条间跳跃,飞行。这一幕与洛阳蔡府中何其相似……只是物是人非。

阿翁只身赴任去了长安,阿母留在圉县故宅。曹操在陈留招兵买马,阿睦吵着要去投军,祖父蔡谷质问他,他投了曹操让叔祖父在朝中如何自处?家中给他娶了新妇,明年也要做阿翁了。

阿琰起身,来到琴架前,依次弹起了《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这是蔡邕在流亡期间所创。

卫仲道正在榻上靠着凭几读《仲景方剂》,听到阿琰的琴声,知道她又在思念阿翁了。

卫家是传统士大夫大族,自然痛恨董卓的暴行,而董卓对蔡邕的拔擢,让蔡家父女在他人眼中沦为人人厌弃的卓党,如此聪慧敏锐的蔡琰,很难做到不察觉,不让自己受无妄之灾的煎熬。

在一群冷眼之中,唯有叔父卫觊曾经多次主动,体恤关怀,可惜人已投了曹操,不在族中。

卫仲道看着窗外的艳阳天,起身对昭姬温言道:“因我之故,阿琰整日埋首简牍,困坐愁城。我近日身体大好,欲去盐池一游,你可愿随我同往?路上正好可看看安邑城的风物。”

蔡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她嫁来河东,多居深闺,对外界所知寥寥。她微微一笑,颔首道:“但凭子通安排。”

一行人乘坐辎车出了安邑西门。不久,一片浩瀚如镜、色彩斑斓的水域便映入眼帘。阳光下,盐池宛如一块巨大的、未经雕琢的宝石,因水中藻类和矿物质的不同,呈现出青、绿、粉、白交织的奇幻景象。池畔,劳作的盐民如同星点,正在引水、刮盐,形成一幅生动的民生画卷。

卫仲道扶着蔡琰下车,指着这片壮丽的景色,不无自豪地说:“看,阿琰,这便是‘解池’。国之资财,半出河东;河东之利,半出此池。”

蔡琰被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深吸一口气,轻声道:“《周礼》有云,‘盐人掌盐之政令,以供百事之盐’。今日方知,书简上所载,竟是如此鲜活而磅礴的景象。”她望向烈日下劳作的盐民,又道,“昔日只见盘中餐,今方知粒粒皆辛苦。这洁白如雪的盐,亦是浸润了无数汗水。”

卫仲道闻言,侧目看着蔡琰,眼中满是欣赏。他知她不仅有才情,更有悲悯之心。

回城后,卫仲道命车夫绕行至市集。虽不如洛阳繁华,但安邑市集亦是人来人往,叫卖声不绝。有河东的枣、羊羔皮,也有从西域传来的胡饼、异域小饰物。

卫仲道进入一间售卖笔墨简帛的商铺,拿起一支做工精致的毛笔,笔杆上绘有云纹。“阿琰,你看此笔可还称手?你善书,当需良笔。”

蔡琰接过,仔细看了看笔锋,笑道:“子通有心了。笔锋圆健,是支好笔。”

贾人笑道,“阁下好眼力,此为“卫笔”亦称“陈留笔”,选用中原地区的优质兔毫,制作精良,笔锋锐利,蓄墨性好,深受文士喜爱。我与阁下有善缘,今日优惠,仅售小钱千文。”

卫仲道与蔡琰相视一笑。

蔡琰道,“一千小钱可兑换1千五铢钱,足下的笔卖得过于昂贵了。”

贾人摇头道,“娘子有所不知,自从相国董卓宣布废除五铢钱,另铸小钱。把洛阳跟长安的铜佛像(铜人)、鹿头龙身铜像(钟虡)、雀头鹿身蛇尾铜像(飞廉)、铜马等全部熔化,用来铸钱。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谷米每石数万钱。我售娘子一千小钱,已经是良心价了,若愿用五铢钱购买,百钱即可。”

夕阳西下,马车驶回卫府所在的清静坊巷。一天的所见所闻,有喜有忧,让蔡琰心绪涌动,百味杂成。

不久,叔父卫觊回家修养,数次过来借阅蔡邕的手稿。卫觊精通律法,善书,尤擅古文、鸟篆、隶草,见自己牵线的侄媳妇蔡琰谈吐不俗,多才多艺,十分满意。

卫觊头脑清醒,识人洞明,没有因为与蔡邕的政见不同而生分别心,反而忧虑蔡邕在董卓身边的处境。见到卫仲道身体渐好,颇为欣慰。

卫觊的儿子卫瓘也常来探望,拜读蔡邕的手书,与蔡琰夫妻探讨书法之道。

曹操在荥阳败于徐荣,汴水之战异常惨烈,曹操本人中箭,坐骑受伤,全靠堂弟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出,才在夜间侥幸逃脱。他们一路收集残兵,带着仅剩的五百余人,退回到联军的大本营——酸枣。

回到酸枣后,曹操看到的是一幅令他极度失望的景象:关东诸侯们每日饮酒高会,毫无进取之心。他愤而提出了一个经典的战略计划:袁绍率军进逼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叩轘辕、太谷,全面控制险要。这样便可“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

然而,张邈等人无人响应。曹操在政治上彻底失望,意识到与此辈为伍终将一事无成,于是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与关东联军决裂,率部南下。

叔父卫觊在家休整一月之后,(私下有传言是疗伤)出发去了扬州。

初平元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格外寒冷。十月刚过,天上就降下了鹅毛大雪。

一场风寒席卷卫家,卫仲道再次病倒,蔡琰也高热不起,连铁打的婢女阿禾也病倒了。卫家主仆,半数中招,卧床的卧床、咳嗽的咳嗽,药炉二十四小时不停火,熬制各种药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