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个女人的编年史 > 第21章 第 21 章

一个女人的编年史 第21章 第 21 章

作者:无聊AND头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3 14:28:38 来源:文学城

赵五娘近来有一桩心事,日渐沉重——眼见女儿行将及笄,婚事却仍无着落。夫君虽清名在外,性情却过于刚直。任议郎之时,屡屡直言进谏,开罪了不少朝中显贵与内侍中人。她终日悬心,只恐不知何时,又将招来祸端。

阿琰自降生以来,便随父母漂泊流离,自北疆至江南,未曾有几日安宁。若能嫁得如顾生这般心性沉稳、家世清正之人,得良人相伴,有宗族护佑,为娘的这颗心,也便可安放了。

可惜自家亲族至多不过是寒门之户,并无相配的子弟。夫君却似从未将女儿的亲事真正放在心上,只一味将她当作男儿教养,授以琴棋书画、经史子集。至于织布绣花、女工针线,她虽天资聪颖,一学便会,却偏不肯在这些事上用心。

终日只与蔡睦等学子相处论道,于阿母之劝诫半句不入耳,唯听阿翁之言。而夫君又处处纵容她的性子,家中竟无人能约束得了她。

每与夫君言及当为阿琰寻一良婿,蔡邕虽口称“是极”,过后却迟迟不见动静。问起来,也只推说“孩儿尚小,此事急不得,总须随缘”。

可这缘分迟迟未至,赵五娘空自心焦,却也无计可施。

顾生行过冠礼,已改称顾雍、顾元叹。赴京就任郎官之前,依礼恭谨前来向恩师拜别,并奉上厚礼。蔡邕亦为之修书数封,分致尚书卢植、侍中马日磾、杨彪等友人,以为引荐。

师徒二人于书房中恳谈畅饮,所酌乃是元叹自带的家酿桂花酎酒。此酒花香馥郁,酒色澄澈,滋味醇厚,妇孺亦可浅酌。

阿琰与蔡睦闻得酒香,悄然寻至。阿翁含笑招手,唤他二人也入座共饮,以作话别。

“元叹啊,你即将西去洛阳,为师有些话不得不嘱咐。”蔡邕轻叹一声,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他那历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忧虑,完全不似寻常饯行时的欢欣。

顾雍恭敬地斟满老师的酒杯:“学生谨听教诲。”

蔡邕凝视跳动的烛火,缓缓道:如今的洛阳,已非光武皇帝时的盛世都城。他压低了声音,十常侍专权,张让、赵忠之流把持朝政,卖官鬻爵,蒙蔽圣听。我在洛阳时,就因得罪这些阉宦,险些丧命,不得不流亡吴地十二载,这些你是清楚的。

顾雍眉头微蹙:学生听闻大将军何进正在整顿朝纲...

何进?蔡邕冷笑一声,一屠夫尔!凭借妹后之势登上高位,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他麾下虽聚集了不少人,却龙蛇混杂,难成大事。蔡邕倾身向前,目光如炬,“切记,到了洛阳,万不可卷入外戚、宦官甚至士族之间的争斗。你要如浑金璞玉,韬光养晦,观摩学习,广结善缘,切勿轻易表态站队……亦不要主动与人提及是我的学生。

窗外秋风萧瑟,卷起几片落叶。蔡邕又饮一杯,继续说道:朝堂之中,目前宦官、外戚、士族三方互相牵制,暂时处于平衡之态。天下之势才真正令人忧心。黄巾虽平,然黑山、白波诸贼蜂起,州郡疲于应对。更可怕的是去年改刺史为州牧之策,此乃朝廷最大失策!

“老师何出此言?”顾雍问道。

“赋予州牧军政大权,无异于纵虎归山!”蔡邕语气激动,“刘焉据益州,刘表镇荆州,袁绍掌冀州...这些人手握重兵,日后岂会再听命于衰微的朝廷?大汉四百年江山,危矣……”

顾雍沉默良久,方才开口:“若天下真有大乱,学生当如何自处?”

蔡邕的目光忽然变得深远:“这就是我要你牢记的最后一事。”他起身走到窗边,遥望江东的夜色,“若北方生变,切记立即返回吴地。江东有长江天堑,物产丰饶,豪杰辈出,是一方可保全家国、以待时变的化外之地。”

他转身凝视顾雍:“你出身吴郡顾氏,与陆、朱、张三家同气连枝。在京城时,也要多与淮泗英杰交往,故土与同乡才是最可靠的依托。时也、命也,挽狂澜于即倒,恐非人力所能及,乱世中,尽力保全族人、庇护桑梓少被牵连涂炭,才是实实在在的功德。”

顾雍郑重叩拜:“学生定谨记恩师教诲。”

正欲起身告辞,忽闻阿琰清声稚语,朗朗问道:“阿翁,孩儿愚钝,有一事不明。宦官、外戚与士大夫,既同是拱卫皇权、共忠天子,志既相同,何以竟相争至此,不死不休?”

蔡邕闻言一怔,未料琰儿竟发此问。沉吟片刻,方缓声答曰:“虽其志皆在护持皇室,然所忠之实各有不同:士大夫所忠者,乃社稷与道统;外戚所忠者,乃一族之荣衰;宦官所忠者,唯人主一人而已。且其权势所出亦异:士大夫之权,出于制度典章、诗书经传;外戚之权,出于椒房姻亲、裙带之联;宦官之权,则出于帷幄亲近、朝夕承欢。”

“既皆欲代行天威,纷争自然难免。”

阿琰听罢,却轻轻摇首:“阿翁所言固然有理,然孩儿以为,宦官、外戚、士人,无论其忠义何指、权出何门,若果真皆以江山社稷为重、以百姓安乐为念,便不当相争至此、势同水火。”

“惟其表面标榜忠君爱国,内里却营营于私门家族之利,方会为权柄而你争我夺,不惜以命相搏。”

“天子势弱,士族坐大,陛下欲借宦官、外戚以制衡世族。然阉宦、外戚之徒,既无学识根基,亦乏远见公心,惟知滥用威权、行酷烈之事,致使朝纲紊乱、天下不宁。”

“孩儿近日读史,尝见孝武皇帝行事:行‘推恩令’以分削诸侯之势,立‘左官律’、‘附益法’以孤绝藩王之援,设‘刺史’以监察地方,徙豪强以靖安乡土,专盐铁以富国强兵…真可谓明见万里、雷厉风行,实一代雄主也。”

“敢问顾兄,尊祖之时,家中田亩几何?徒附几许?资财几多?而今数目若何?再观吴郡一地,昔年所贡稻谷、税赋、缣帛几何?今日又贡几何?”

“人,归于何处?粮,输于何处?财,敛于何处?”

一席话既毕,满座寂然。蔡邕、顾雍、蔡睦三人皆瞠目怔忪。蔡睦或有茫然,然邕与雍相视一眼,心中洞明:此女所言,字字中的,洞见深微,岂寻常孩童所能及!

顾雍更是听得冷汗直冒。

会稽山阴的蔡氏寓所内,虽值乱世,漂泊至此,蔡邕与赵五娘决意为爱女琰提前半年行及笄之礼,以明其成人。仪式一切从简,唯至亲在侧。

堂前仅设一席,置素衣、发笄、醴酒等物。蔡琰身着采衣采履,散发垂额,静立于东房等候,神色竟有几分平日少见的庄重。

吉时已至,母亲赵五娘作为主人,率先出迎宾客——实则唯有家族侄儿蔡睦一人。年方十六的蔡睦今日特地着了洁净深衣,屏息立于堂下,权充有司,奉上盛有发笄的漆盘。

蔡邕肃容正坐,朗声吟诵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声调沉浑,在夏日的静寂中格外清晰。

赵五娘闻言,眼含温热,上前为女儿轻柔地绾起青丝,盘成端庄的发髻。蔡睦适时躬身奉上那枚朴素的玉笄,赵五娘接过,稳稳簪入发间。

这一刻,方才那个总角垂髫、蹦跳于庭的少女似乎倏然远去,眼前俨然是一位仪容端丽、初展风华的待字淑女。

既加笄,乃行醴礼。蔡邕亲自执爵,琰跪而受之,祭酒少许,而后啐酒,完成仪式。最后,蔡邕为女儿取“字”昭姬,愿其“明德有光,贞静如圭”。亦遂了女儿从小对曹大家班昭的向往之意。

礼成,蔡琰——如今已是蔡昭姬——向父母行大礼拜谢。抬首时,目光清亮坚定,虽无喧哗宾客相贺,但至亲的期许与守护,已为这简单的仪式灌注了最深重的分量。

自阿琰行过及笄之礼,婚事便成了蔡邕与赵五娘心头首要之虑。

择婿之议,首重门第清望。若能联姻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颍川荀氏、陈氏这般累世经学的名门,或与卢植、马日磾等世交之家结缡,方称上选。如此门第,非但学脉相通、声气相投,更兼政治根基深厚,纵逢乱世,亦能为琰儿觅得一方安稳天地。

若不得于此,则宁择寒门才俊或门下品行端方、前程可期之弟子。虽无煊赫家世,然君子如玉,才识超群,他日未必不能显达。将琰儿托付与这般郎君,既全了岳翁识人之明,又可保女儿不受豪族倾轧之累,夫妇相敬,反得长久安宁。

然蔡邕虽名满天下、为士林所宗,终究非世代簪缨之高门。家中人丁稀薄,朝中缺兄弟子侄可为奥援,名望虽盛,实则如无根之木,难御风雨。更因其性刚直,曾忤逆宦官,屡经流徙,致门庭冷落。时人虽敬其学,亦畏其祸,联姻之事,多有踌躇。

故而蔡邕交游虽广,登门议亲者却寥寥。偶有问名者,亦非良配。

顾雍甫入京师,吴郡顾氏便遣人前来,为其胞弟顾俊求娶文姬。顾俊年方十七,容貌亦称端正。

然阿琰闻之,连连摇首。昔日于学舍之中,她早识得顾俊为人——若元叹为云间皎皎游龙,其弟则似林间躁动猢狲。她私谓母亲:“儿岂能嫁与这般心性浮躁之徒?”

既已婉辞顾家,其后吴郡陆家、张家媒妁登门,蔡邕夫妇亦只能一概谢却。赵五娘私心,不想女儿如此远嫁,一家人筹谋着等天气转暖即回陈留圉县,那边亲族聚居,或能寻得良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