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个女人的编年史 > 第10章 第 10 章

一个女人的编年史 第10章 第 10 章

作者:无聊AND头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3 14:28:38 来源:文学城

泰山羊氏除了羊续一家,此时代表人物还有名列“八顾”之一的河南尹羊陟,以及杰出的经学博士羊弼。

羊陟(约135-184年),字嗣祖,年轻时为人清正有学问品行,被举荐为孝廉,征召到太尉李固府,考中高第,担任侍御史。赶上李固被杀,羊陟因为是李固的旧部被禁锢多年。

再次考中高第,几次升迁担任了冀州刺史(166-168)。上奏处理贪污**,所到之处一片肃然。又多次升迁担任虎贲中郎将、城门校尉,三次升任尚书令。

当时,太尉张颢、司徒樊陵、大鸿胪郭防、太仆曹陵、大司农冯方全都和宦官结党营私,贿赂公行,羊陟奏请罢免他们,没被采纳。

建宁二年(169年)与郭泰、范滂等并称"八顾"(《后汉书·党锢传》),标准是"能以德行引人"。其特殊影响力体现在:每月"休沐日"宅前求学者车数百辆(《东观汉记》)开创"清议沙龙":在河南尹(169-172)官署设"月旦评",比许劭早十余年。

为抵制宦官索贿,每日仅食"盐菜粥一盂",引发士人效仿(《风俗通义》载"洛阳粥贵"现象)终身着素麻单衣,不用绸缎(对比同期三公服饰耗费"千万钱")

其"素衣简食"作风,形成"泰山羊氏"家训核心。

178年后隐居颍川,著《清议》十二篇,提出"三清标准":清心(道德)、清言(议政)、清行(实践)。反对"虚誉钓名",强调"躬行立教"。

经学大家羊弼(约150-200年)师承何休,专精《公羊春秋》,为"何氏学"核心传人。(《后汉书·儒林传》)

熹平石经工程中担任《公羊传》首席校订。(现存洛阳太学遗址残石可见其"羊子曰"注疏17处)

175-190年任太学博士,独创"五经连环教学法":以《春秋》为纲串联五经讲授(《东观汉记·太学志》)直接培养出严幹、边让等著名学者,间接影响王肃经学体系。

开创"经世致用"解经范式,直接影响魏晋"通经致用"思潮,其"注不破经"原则成为清代考据学方法论源头之一。

维度今文经学(羊弼为代表)古文经学(郑玄为集大成者)

文本来源汉初经师口授(隶书记录)先秦古籍(蝌蚪文/籀文)

经典体系以《公羊传》为核心的"五经"系统扩展至《周礼》《左传》的"十三经"雏形

阐释方法微言大义(政治哲学导向)训诂考据(历史还原导向)

宇宙观天人感应论(阴阳灾异说)自然天道观(理性主义倾向)

政治立场支持大一统皇权倾向贵族共治

第一次党锢期间,核心人物张俭(115-198年)于建宁二年(169年)逃亡泰山时,联合24位遭禁锢的学者在泰山南麓傲徕峰下筹建书院(考古证据:2024年泰山摩崖石刻发现"建宁三年张君讲学处"题记)

孔子十九世孙,孔昱(132-205年)以"泰山都尉"身份为其提供官方庇护。

由著名私学教育家檀敷(?-180年)"主泰山学事"。"开设《春秋》经传" 、"天文历算" 、礼制实践"、"方技养生" 等课程。

是公羊学"泰山学派"发源地,形成"文本-条例-时务"三重研经模式。首创"山居会讲"制度(每月朔望日公开辩论),发展出"师-家-院"三级培养体系(1名大师 3-5学术家族 全院交流)。

"羊氏精舍"与泰山学院,二者构成汉末"体制外学术共同体"的双轨结构——书院是政治抗争的延伸,私学是文化延续的基地。

羊氏私学与泰山学院也为蔡质蔡邕在颠沛流离之时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处。

学子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寒门子弟,也有世家子弟。杨续对学生们一视同仁,常对他们说:"读书不为功名,而为明理。明理不为己,而为天下。"他以身作则,教导学生们要清廉自守,为民请命。蔡邕则在课余教学生们弹琴,琴声与书声交织,成为泰山脚下最美的风景。

蔡邕不仅善于谱曲,抚琴,还善于制琴。教学之余,他不时会带着侍儿去山中寻找制琴的良木。

每次阿琰想要跟着去,都被赵五娘无情地否决了。蔡邕是个性格宽厚的人,很多事情上都觉得无可无不可,赵五娘却不同,不会由着两父女瞎胡闹。

一次在蔡邕在翻越松林山岭时,看见了一株高大的梧桐树生长在幽深险阻之地,它高达百仞而不弯曲,挺立在修长的枝条之间。

蔡邕费尽气力,攀上悬崖峭壁,来到这棵梧桐树下,只见花开灿烂,枝叶繁茂,鸾鸟和凤凰在空中飞翔,玄鹤在树枝上筑巢。

于是请谯人将其砍伐,亲自一点点斫木成琴。琴声清丽而质朴,宛转而悠扬,蔡邕给它命名为“忘机”并做赋道:

历松岑而将降,睹鸿梧于幽阻。

高百仞而不枉,对修条而特处。

蹈通崖而往游,图兹梧之所宜。

信雅琴之丽朴,乃弁伐其孙枝。

命离娄使布绳,施公输之剞劂。

遂雕琢而成器,揆神农之初制。

尽声变之奥妙,抒心志之郁滞。

闲关九弦,出入律吕。

屈伸低昂,十指如雨。

于是歌人恍惚以失曲。

舞者乱节而忘形,哀人寒耳以惆怅,辕马蹀足以哀鸣。

泰山中有不少良木,蔡邕兴致一来,连着斫了好几张七弦琴,送了两张出去,结果惹了更多的人惦记上了。

蔡邕的家产已被抄没充公,族中想尽办法才将部分书籍细软转移出来。如今举家寄居在外,吃用花费,多依仗羊家供给和族内接济,长此也不是个办法,

但凡门生故吏送来的钱帛,撰文刻碑收到的酬金,斫琴得到的谢礼,蔡邕都交给蔡谷,一一购置成田产,以便有个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

平阳县的地价随年景好坏波动,膏腴良田约1万~1.2万钱/亩,普通土地1千~4千钱/亩,边远贫瘠地区低至100~300钱/亩。

有羊氏出面斡旋,蔡家渐渐购置了数顷田地(秦汉时期推行“大亩制”,以240步为一亩

1顷土地相当于100亩),十来户雇农。

每当蔡邕制琴,阿琰都在一旁晃悠,或者拿着一卷书,或者拿着个什么玩意儿,一边玩一边看阿翁忙碌,蔡邕也乐得女儿在一旁陪伴,有一搭没一搭跟她说话聊天。

蔡邕晚年得女,免不得有些娇纵溺爱,这孩子又是个聪明机灵的,深得老父亲的欢心,蔡大人从小便将她当作蔡家班昭来养,在人格培养和知识传授上与他的门生学子一般看待,且更为费心尽力。

蔡邕告诉阿琰,瑶琴的面板以桐木或百年以上老杉木为主,需纹理顺直、无虫蛀疤节,优先选自然干燥的良材。

底板多采用梓木、楸木或柏木等硬质木材,以增加共鸣稳定性。面板属阳(柔),底板属阴(刚),“阴阳相济”可优化音色刚柔平衡。

根据《碧落子斫琴法》原则,槽腹需“面厚肚窄”,通过掏空琴体内腔调整共鸣效果,直接影响音质虚实。槽腹深度与比例需反复试音修正,避免音色空洞或沉闷。

面板与底板以生漆胶合,用棉绳捆扎固定,结合天柱、地柱(内部支撑结构)增强稳定性。

琴体表面裹麻布或夏布(苎麻布),防止木材开裂,再以生漆调和鹿角霜填补缝隙并找平。

徽位按有效弦长比例计算定位,13枚徽点以螺钿或玉石镶嵌,确保音准。

安装岳山、龙龈等配件时需试音调整,避免抗指(按弦费力)或沙音(杂音)。

通过调整槽腹结构、灰胎厚度及弦高,平衡散音、泛音、按音的音质,追求“清、微、淡、远”的意境。

斫一张琴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蔡邕一般同时制作好几床琴。

蔡邕斫琴时,阿琰很愿意给阿翁打打下手,学着刮涂灰胎(生漆与鹿角霜混合),校定音准,调试音色。

到了戌时赵五娘就开始催促女儿入睡,初秋仍然燥热,一日阿琰在榻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阿翁的琴声,伴着凉风,一阵阵传过来。

是阿翁新谱的《秋月照茅亭》,全曲分为五个部分:

一 天碧

天荡荡,月殊光,影涵那万象,照彻茅亭上。有山客开窓,忆今那追往成长想。

二夜寂

茅亭夜寂,好怀无极天靑碧。

三亭坐

茅亭坐,夜如何。窥人那明月,问我何不可。我无他,合太和,致中和,幽人兴趣多。

四诉心

月下茅亭客,天涯万里心。谩沉吟,寥寥懐抱古尤今。凉露夜駸駸,楚云深。西风何处谩敲砧,羁情旅思最难禁。更怜更漏沉沉,无可意,少知音。兔魄光千里,梅人影一林,高人良夜幽寻。一乐堪任,弄晴阴,秋光暗碧岑。忆登临,优游缓步,消条烦襟。晚云落叶气萧森,商音呵细听,美酒呵频斟。

五 琴调

怡情雅调轻淸,楚意商声,皓月明明。倚谁听,道人酒醉初醒,秋月茅亭。

正听到沉浸处,崩坏声起,琴声戛然而止。阿琰翻身坐起,穿上麻屦跑向书房,问道,“阿翁,是第二弦断了吗?”

蔡邕惊叹于这样的小人儿,怎能有如此敏锐的音准?想要再试她一试,又挑断一根弦问道,“这次断的是第几弦?”

阿琰脱口答道“第四弦。”心中不明白这么显而易见的事情,阿翁为什么要一问再问?见小女又答对了,蔡邕疑惑道,“难道是巧合?”

阿琰琢磨着阿父的话,莫非有弦外之音,要自己微言大义?正色说到,“吴札观风,知兴亡之国;师旷吹律,识南风之不竞。由此言之,何不足知也。”

阿琰的意思是说,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又称季子)出使鲁国时,通过观赏《周南》《卫风》等各地乐舞,分析音乐中蕴含的政教气象,预言诸侯国兴衰。

闻《卫风》称“美哉渊乎”,认为卫国虽处忧患但未至困顿,推断卫康叔、武公之德仍在延续,听《郑风》指出其音乐细碎繁复,预言郑国将先于他国灭亡。

晋楚交战时,师旷通过南风音调微弱(“南风不竞”),推断楚军士气低落,预言晋军必胜。

古之贤者能从乐声中听出战争胜败,国家兴亡,小女不过听出第几弦断,何足道哉。

蔡邕哈哈大笑,心想亏得是个阿娇,否则说不定能搅动风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