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燕赵旧时约 > 第46章 赈灾

燕赵旧时约 第46章 赈灾

作者:雾里看蛙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25 20:17:46 来源:文学城

虽是开春时节,但蓟城街头积雪未化,房檐上仍结了厚厚冰凌,一大早粥棚处就排了长长队伍,多是流民和困苦人家在排队领粥。这年头,能吃饱饭的也没多少人家,城中居民也多有去排队领粥的。

慕容恪一行停在街角下马来,他领着刘长嫣寻了间客舍,坐在窗前看着府中属官调配施粥。

慕容尘追上信婉不意外地挨了顿毒打,最后险些被一脚踹进熬粥的大锅里,多亏他身手敏捷逃过一劫,不然就给流民们加餐了。他想报仇时见信婉去帮忙施粥,不时还与那些晋人流民有说有笑,自己也主动地加入了队伍。

流民中相当一部分是逃难来的夷胡,其中不乏鲜卑族类,见慕容尘以乡音招呼着,皆生思乡之感,他们能在冉闵大肆屠戮胡人之时逃过一劫,北上到了蓟城遇到同族,也算是命大了,想想那些惨死的族亲,难免泣涕下来。他们唤着慕容尘“莫贺干”,说慕容儁就是他们鲜卑的檀石槐,知这是四王子府设的粥棚,还说慕容恪如同成律归、车鹿会一般。

信婉大致能听懂几句鲜卑语,她知道檀石槐是谁,这莫贺干、成律归之类的是什么意思?她问慕容尘,慕容尘动动眼球,一手捋捋发间金珠长链,一手给老妪盛了满满一碗麦粥,漫不经心道:“成律归、车鹿会就是英雄的意思,他们在称赞贺若阿干。至于莫贺干,那是我小名儿,你也可以这么叫,爷不在意!”

信婉看他几眼,慕容尘摸摸鼻子,信婉忽道:“知道了,壹斗眷!”

慕容尘手一抖,多色碧玺抹额下双目隽烁,她咋知道他鲜卑名叫壹斗眷哩?

信婉淡淡,才不上他的当!她来燕国也有两年了,多少也能推断出一些语言的意思。云霓日常叫府中管事老人“莫贺伯”,家生仆婢称长子叫“莫贺郎”,很明显“莫贺”二字在鲜卑语里是“大”“老”之类称呼长辈或年长者的字眼,“干”显然是“阿干”,慕容尘想骗她唤他大兄,痴人说梦!

慕容恪饮口清茶,观流民虽多,府中人手却维持得当,秩序井然,一个早上也没发生哄抢,对刘长嫣道:“阿陵果然调当得度,这么多人也没出了岔子。”

刘长嫣淡然一笑,她也不过是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量地多帮助一些人罢了。

早先在龙城时,四王子府入冬便要施粥赈济的,当时一直是高夫人操心此事,自刘长嫣嫁进来,府中大小事高夫人逐渐悉数交给了她,到蓟城后刘长嫣也保留着入冬赈济灾民的习惯,可蓟城不是龙城,到底无龙城安稳,一开始她也是遇到了些棘手事的。

棘手的倒不是粮草短缺,慕容恪位高权重,家资自是有的。

燕**权多掌于宗室子弟之手,早便沿袭草原部落旧制配给营户,兼连年征战,宗室子弟麾下多聚拢大批私兵部曲,与这些营户共同构成了一支不小的军事兼后备力量。每至一处征战,营户与私兵部曲多是跟随,所耗物资由国家划分当地百姓负责配给。此外,还有各处坞堡壁垒提供义租,已是足够养活一营士兵。但领兵的宗室子弟尤是不足,多趁战乱私据荫户佃客,藏匿户口,家资不可胜计。

慕容恪倒不像其他叔伯兄弟乱据荫户,私藏府库,他战功多,麾下营户多达万余,私兵部曲更不在少数,进军中原后他不愿劫掠士农以战养战,更注重推行兵农合一之策,战时带领这些营户军兵四处作战,无战时便令部将带领大家开垦土地,促进农桑,将田地所产多充作军用,每至一处尽量不向百姓征粮,以免加剧民众疾苦。

按照王室公私不分的传统,这些军中产出是归他所有,不过他未归入私府,取自军民,自是尽数用之军民。四王子府日常进项皆是仰赖自王室所得私产,这一部分家资早便是极丰厚的。

慕容恪少时虽不受宠,但他生得早,慕容皝给年轻时生的几个儿子分府置产和分派部曲时,也没亏待他,加之慕容恪那时能力愈发突出,慕容皝给得相当大方。后来慕容恪领兵,逐渐积累下战功,慕容皝和慕容儁更是草场、耕地、庄园、山林大圈大划地给,又有小捷大胜加逢年过节,赏赐更是不断。

高夫人叫刘长嫣开始管家时,打开四王子府的府库时她都吓了一跳。往常府里就只有慕容恪和高夫人母子二人,高夫人有些重要物件自己收着,慕容恪未设私库,贵重器物尽数封在了府库里。里面资产繁杂,很多器物多是落了灰,刘长嫣简单看了账目,有慕容皝在世时所赐,也有慕容儁和宗室长辈、兄弟亲眷赠予,她另给慕容恪置了私库,将诸多贵重细软整理出来,单独收着方便取用。余下许多贵重不便携带的,也不能随意出手,她清点后又封了回去,一直存在龙城让亲信看管着,日常只是打理些田庄草场事宜。

除了一些产出丰厚的田产和蓄养牛羊的草场,慕容恪名下还有诸多庄园、山林土壤很是不错,但他常不在家,高夫人又年事已高无心打理,有几处土质不错的便都荒废着,刘长嫣着即料理了几处,令府中管事招揽些安分的流民开垦,种植作物,既予流民安置,也可不令沃土闲置。这些地方这两年产出很是不错,单是去岁供上的辽东赤梁就多了近千石。

慕容恪和高夫人皆非奢靡之人,往年岁末多是拿出家中余资救济穷苦,每遇荒年,出手更是大方。北方冬季难耐,黎民多不饱腹,单是三九严寒时节施粥,每年便长达三月。

当然,既然是施粥赈济,就不要想什么河内青稻、新城白粳了,辽东赤梁亦是奢靡,自曹魏时都是做御粥的。慕容恪早便规定,赈济时统一皆为麦粥。赈灾的目的从来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吃得饱,不是为少数人吃得好,一石赤梁几乎能换十石陈麦呢!

刘长嫣得了山林庄园之利,也没坏了慕容恪定的规矩,她让人留足府中吃用,将余下的新米赤梁皆换了陈麦,看今年比往年更动乱些,入蓟城后她提前早早便命人搭棚施粥,还送了三千石麦给皇甫真缓解压力。

正为粮食焦头烂额的皇甫真当即觉得这个女儿虽不是亲生的,却比亲生的还贴心。流民越来越多,安稳不住蓟城周边,这些流民早晚作乱涌进城里来,到时他不仅无功,反要被慕容儁问责。

刘长嫣不只是送粮给皇甫真,她三五不时就要亲自去粥棚一坐就是半天,看着底下人莫趁机中饱私囊,或因族属之别欺凌他人,不予施粥。十年为善轻易不得一夕好名,一朝有恶纵有十年功德也要折进去。在蓟城设粥棚时她就跟属官明晃晃说了,敢教她发现有不妥者一例,就摘了生事者的脑袋。

属官虽多为士族出身,却深谙民生疾苦,早对流民上心的,闻王妃言辞淡淡,话中威仪却是摄人,只有更多信服敬佩,日常赈济更加约束下边人,多是用心。于是上行下效,就算是吃麦粥,四王子府的麦粥每每也是插上筷子不倒,壮汉吃了一碗都管教半天不饿的!

如此,城内城外双管齐下,流民困苦得到缓解,又因是燕国权贵出手,当地粮商也未敢哄抬物价。

不过,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流民的数量还是大大超过刘长嫣的想象。南边乱得日过一日,逃难的只有日多,没有日少的,蓟城周边郡县听闻此处赈济灾民,不断有流民向蓟城徙来,蓟城变得愈不安定,城外百姓与流民冲突频发,抢劫偷盗更是防不胜防,皇甫真已觉吃力。

刘长嫣在城内还好,她立刻又支援了皇甫真一千石粮食,皇甫真却是不能继续再用先时计策安抚流民了,他立刻令人携带粮食往蓟城四方分散行走,至远离蓟城的郡县处施粥救济,再将消息放出去,渐渐将一部分流民引流去了他乡。开源未能节流,蓟城一带,仍是僧多粥少。

刘长嫣当时听后,命人将粥棚上的毡帘摘了下来,亲手添了几个大字上去重新挂了起来。

属官在一旁看着,皱了皱眉,“王妃,您这......”

刘长嫣挥了挥手,她知道属官要说什么。

早先她赈济灾民时,打得一直是燕国的旗号。战乱时节,四处奔命的流民饭都吃不上,哪会关心现下蓟城是谁的地盘,更遑论知道燕国是哪里?慕容儁又是谁?可慕容儁不是圣人,他要圆君临天下的梦,就不能让人白吃他的饭,名声想当然是要的。皇甫真打着慕容儁的名义四处安抚流民,刘长嫣若是再挂慕容恪的旗号就是显眼包了,要出风头也不是这时候出,她便也跟着打了燕国的旗号,慕容儁听说后还觉得这刘氏倒是个省事的。

眼看流民越来越多,慕容恪家资再厚,开春便是青黄不接的,换不到粮食,那般下去也受不住。眼看慕容儁名声也赚够了,刘长嫣果断换了慕容恪的旗号。她当时那样做,并不是如属官所想,要趁流民大起为慕容恪赚取贤名,而是要利用慕容恪的威望缓解当下危机。

慕容儁虽未正式迁都,蓟城却已住了不少权贵,这其中,有慕容恪的叔伯兄弟,也有军中统兵大将,这些人大多是知道流民多涌向了蓟城的,但赈济灾民是朝廷的事,慕容恪往日在龙城伸一把手是他仁德,众人早习以为常,迁来蓟城后,大家看四王子府赈济灾民是打着慕容儁的旗号,便以为是慕容恪受慕容儁之意给燕国撒播美名的,更没有过多关注。

刘长嫣高调打出慕容恪的旗号,就是告诉他们,蓟城地界流民四起,慕容恪为解慕容儁之忧,拿出了自己的家资来为君上分忧。虽然慕容儁当时未在蓟城,但他若知道了此事会怎么想呢?

想到这里,这些人如何还坐得住?他们位高权重,口袋里断不会少了金银米粮,也不在意那群流民口里的好名声,可是大好时机在前,纵使他们拍马也赶不上慕容恪在慕容儁心里的地位,也不会傻到放过这在王上心里重重记上一笔的机会,立刻便赶着属官去帮忙赈灾了。

四王子府属官原认为为善不欲人知,方不负仁善之名,学介子推为君王割股奉食,更是人世至高品行,但在非常之时适当地宣扬一下善举,也是必要的,这不是为了美名,是为了号召更多人共行善事。以慕容恪在燕国宗室和大臣中的威望,要行这样的号召和带头作用不过举手之劳。

刘长嫣告诉属官:“一人伸手终是小善,众人援手方是大善。”

当属官看到数位宗室及文武大臣相继派人在城内外施粥赈灾时,还有什么不明白呢?皆整了衣冠向刘长嫣下拜,称:“王妃大慧,臣等浅薄了。”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蓟城流民危难在多方援手中算是得到缓解,皇甫真事后还亲自过府谢了刘长嫣一回。

慕容儁回到蓟城时,知道他四弟府上带头赈济灾民,助他解忧,甚是心慰,他很想把这功劳扣在慕容恪头上,张口就想赞他四弟治家有方,但是慕容恪当时并不在蓟城,瞅见皇甫真老神在在的那张端严面孔,慕容儁想起来刘长嫣现在算是皇甫家的,他还真没法当着人养父面把功劳扣在他四弟头上,他讪讪,赞了皇甫真一句“教女有方”,然后命人赐了刘长嫣两柄白玉如意。

慕容恪刚回蓟城时就听皇甫真说了事情经过,他笑点刘长嫣鼻间,“阿陵少恭维我,全赖阿陵做得好,才令我甚觉面上有光。”

刘长嫣不客气地笑了笑,算是受了他的赞,她举杯饮了口茶,那味道令她微微蹙了眉头,晋人多爱饮茶,高夫人和慕容恪日常也好此道,但她总喝不惯,还是让云霓给她斟了酪浆。

想起之前的打算,她正要同慕容恪商量,这时客舍外一对年少姊妹互相搀扶着狼狈而来,吸引了她的目光。

年少的两名娘子皆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严寒时节脚上只穿了破草鞋,裤腿破烂,露出皲裂脚踝来,两人走起路来颤颤巍巍,一阵风都能吹倒一般。年纪小些的应是妹妹,方走至客舍门前就倒了下去,年长的娘子大惊,哭泣着跑向粥棚跪求信婉:“贵人姊姊,求贵人姊姊可怜,快救救我妹妹吧,她已经高烧多日了,再不救治就要死了。”

信婉记得这姊妹二人,这几日多有来领粥的,只今日不得见,原是病了,忙教人去请医官。

刘长嫣已命亲卫将那年少的娘子扶进了客舍,待医官前来喂下一幅药后,人渐渐醒了过来。

这姊妹二人原祖居襄国,冉闵攻襄国时,祖产亲眷皆散,只剩她二人一路随着流民北逃到了蓟城,几乎是赤脚走了半年,伤痕累累的脚面长满冻疮,惨不忍睹。云霓去车上取了药膏和备用棉衣棉鞋给二人,年长娘子连连谢过。

幸好年少娘子风寒并不要紧,可医官诊脉后却皱起眉头,“娘子应有先天不足之症,倘想活命,少不得要长久地用药汤吊着了。

刘长嫣皱了皱眉。

年少娘子闻言低低哭了起来,瘦弱身躯有气无力,一起一伏。

年长娘子刚放下的一颗心又提了起来,抱着妹妹连连泣涕,“妹子,都怪阿姊无能,顾不好你,这世道乱成这样,活命尚且不能,又如何能日日问药?今幸得贵人搭手,却不知他日如何?你我生来怎就这般命苦?”

她哭得伤心欲绝,众人闻声难免生恻隐之心。

蓟城既要安抚流民,自是在城内外设了善堂日日为染病者问诊的,但善堂毕竟力量有限,寻常风寒脑热能医治,这娘子先天不足之症却是断不能送到善堂去的。

客舍老板全程瞧着,心想这姊妹二人当真是运气不错,今日遇到燕国这一行贵人,少不得会施以援手安置的。

但是一行人并没有什么反应,纵是方才热心帮二人叫医官的信婉和慕容尘也是神色淡淡。

年长娘子一番哭诉,偷眼觑了下那坐在桌前的肃穆男子,他不疾不徐饮着清茶,面色淡然,通身皆是低调又难言的贵介,似乎将这所有置若罔闻,与传闻大相径庭。

自晋以来,士族豪门蓄奴成风,燕国王室当然也不例外。大族奴仆来源相当广阔,有官奴、战俘、倡伶,也有吸纳相当数量的破产流民,但世豪王公之家更多的依然是世代跟随的家生仆婢和部曲,原因很简单,这部分人最是知根知底,信得过。

慕容恪军功起家,因是燕国王子,他府里最不缺的就是自王宫中带出的近侍,比如云霓一家就是相当得脸的,她自小就在高夫人身边。四王子府主子少,人手向来够用,高夫人是鲜少在外面买人的,朝廷赐的战俘、官奴之类,纵使留在府中也不过在外门服侍,或是打发到了地方庄园上,鲜少能自由进出四王子府门。慕容恪毕竟是燕**机重臣,外书房会见僚属,内书房处理政务,哪里不得慎重?信不过的人断不能进府的。

就是云霓,也知道这个道理。刘长嫣让她去取药膏和棉衣给这二位娘子,她也只是拿给守卫,经守卫的手再递给她们,离得远远的,不会轻易靠近。天下大乱,纷争不休,燕国都有专门的刺客和细作机构,哪知其他国家会不会趁乱让人乔装在流民里混进蓟城来呢?外面人哪怕是个小孩子,你接近他都有可能从怀里掏出刀子来刺人呢,何况是两个娘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