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赝龙门 > 第3章 那颜

赝龙门 第3章 那颜

作者:胡于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3 03:44:09 来源:文学城

杜琮安排人发了折子,吃罢晚饭,便琢磨起柳泰带回的消息来。

他仔细回忆着,把狄戎各个大将、亲王,乃至能想起的万户长,将这些人的姓名、年岁、官职一一列出,又看着这张单子沉默了许久。

精锐兵力出征,若无亲王压制,以天狼可汗阿速台的多疑性格,断断不会放心。

时值深秋,草原早已枯黄,此次进犯不止为占城夺地,更为了烧杀抢掠,以度过寒冬。若是兵心不稳,且不说军队得不偿失,大都内也会损失惨重,被人趁机夺了位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要么就是可汗亲自带兵,要么就是有亲王前来,只是不愿露面。

可是若阿速台亲征,军士必会更多,虽然目前军中有精锐具装,但到底比不上亲征的排场。再加上……可汗不久前才扶了一位极其宠爱的女子为新可敦,老树开花、新婚燕尔,要撇下新人,拖着老骨头费大劲出征,总觉得不大可能。

那难道是......有亲王来了,但不愿意露面?刻意隐瞒?

杜琮挠了挠下巴,觉得也说不太通。阿速台年至耄耋,光可敦就封过四五位,更别提宠幸过的妃子侍妾。

如今他有七八个儿子成年,大儿子都要当爷爷了。亲王间的明争暗斗,杜琮也有所耳闻,好不容易出征,却不露面,还怎么给功劳簿子上狠狠添一笔?等到老可汗哪天一命归西,没点军功如何服众即位。

想来想去没个结果,索性不想了,反正谁来都得打,杜琮已经在布兵上做了准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后方无事,这场仗还是有把握的。

他能这样洒脱,也是凭着这些年杜家和狄戎交手从无败绩的自信。

杜琮看了眼手里的单子,随手揉成一团,正准备扔掉,福至心灵般,他忽然顿住了动作,复又小心地把纸张抚平。

纸上糊掉的字迹不失美观,他的视线落在一个名字上:“朵儿只巴”,后面跟着“万户那颜,年四十九”。

那颜是狄戎大汉封赏的官名,这位大名鼎鼎的朵儿只巴万户是阿速台的一员爱将,年轻时,骑射和摔跤都是不可多得的佼佼者。

他第一次出征是在二十年前,彼时,咱们的杜小公爷还是黄发垂髫的小童,别说使一套杜家枪法了,枪杆子都拿不动。

当年,可汗正值壮年,才刚即位不久,虎视眈眈南下进犯,一直攻到定西。前锋就是初出茅庐的朵儿只巴。

只不过,在定西,他的一身本事可发挥不出来了,因为当时驻守定西的,是五品团练使武川。

狄骑来去如风,尤擅荒漠野战,只可惜武川在西北扎根多年,为破狄人,已精心布置多年。

自他接掌定西军务起,城内就是稚童挽弓、老妪饲马,坊间巷陌俱是铮铮金戈声,战马厩里尽是膘肥体壮的河西驹。

待胡尘漫卷城下,武川早将神机弩藏于箭楼暗格,投石机裹着草席隐在民宅,更有百十条暗道四通八达,入口或隐枯井,或藏灶台。

狄戎铁骑撞开城门那日,霹雳弹裹着毒烟当空炸开,箭雨泼天泼地,有的竟从菜畦砖缝里出来。

然而其马蹄尚未沾着瓮城青砖,武川已令三声鸣镝。

一炷香内,城北百姓牵着驮马悄然退至北山坳,粮仓见底,水井淤沙,连门板都卸去七成。

狄戎人顶着烟瘴冲过瓮城,迎面却是泼油滚木伴着硫火箭,更兼地底闷雷阵阵。

一番折腾,好容易歇息片刻,月黑风高,城头忽起鬼火磷光。狄军刚要合眼,便闻瓦当坠地声里混着毒蒺藜破空,压抑着困倦,才披甲上马,四面街巷又只剩寒鸦桀桀。

如此熬了七日,铁打的汉子也两眼赤红,偏那硫烟顺着砖缝嘶嘶渗出,混着腐草霉味直往铠甲里钻。

第八日东方将亮,狄人已如晨雾散尽了。

经此一役,武川声名鹊起,官升游击将军。三年后,他又受命在南方督造大坝,治理水患,再提为从三品诸卫将军兼骑兵都指挥使。

武将军的儿子,后来在京城和杜琮有过一面之缘,杜琮依稀记得,名叫武彦。

——想到这,杜琮猛地站起身来:刚才那个送吃食进来的小卒,自己只草草扫了一眼,现在才觉得,长得和武彦太像了!或者……此人根本就是武彦!

他疾步出帐,把门外站岗的小卒吓了一跳:“将军,这么晚了,您这是去哪?”

“方才跟你一起进来的那个人,在哪里?”

“这.......禀告将军,属下方才没……没进帐啊?”见他疾言厉色,双眉倒竖,小兵吓得话都说不顺了。

“下午柳泰回来时是谁站岗?立刻唤来!”

“是!”

小兵一溜烟儿跑了,杜琮忽然又叫到:“等等!”

于是他又吭哧吭哧跑回来:“将军,您吩咐。”

“不必了。嗯......你去把柳平唤来吧。”

杜琮此刻飞快地从刚才震惊的情绪中平静了下来,他站在帐前,目送小校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

凉风习习,他又站了一会,一边抬头向上望去。

夜空中,弯月如钩,几缕薄云掠过,本就朦胧的月色被遮掩得更加晦暗。

茫茫星月、冷冷遥天,他站在空旷的穹顶下,苍莽大漠,万籁俱寂,唯有万千思绪填满胸臆,冲撞迸裂出金石之声。

心事浩浩连广宇,最终却只化成小国公的一句低吟幽幽出口:“向知当年身便死,何须铁甲映寒枪。”①

***

不多时,柳平进帐。

他和柳泰是自小就跟着杜琮的左膀右臂,长得比柳泰看起来憨厚些,弯月眼睛,中等身材,不说话都似带着笑。虽然看起来憨厚,肚子里却弯弯绕。

“爷,您叫我?”

“先坐吧……这么晚唤你来,是为了让你查一个人。”

“您吩咐罢,是狄戎的还是朝内的?”

“都不是,这个人现在在军营里。”

“军营里?”柳平蓦地压低了声音,“营里有细作?”

“不是。嗯.......这个人跟军情无关。你可还记得一个人——武川?”

“武.......当然记得,也有四年了吧?这么久了,您怎么突然提起?”

“自流放令后,是有四年多了。武川有一子,名叫武彦,精通兵法。建昭元年正月十五,我曾在京郊大慧寺见过他一面。方才,柳泰回来时,有两人来送吃食,其中一人,我刚刚才想起,莫名有些像他......”

“送吃食?”柳平听到这里皱起了眉头,“爷只是让属下去查查身份吗?不用我直接了结了他?或者秘密押起来?这个人能轻易的送水送饭,若真是武彦,会不会.....”

“不会,你想多了。就算真是武彦,也断不可能做出下毒下药的蠢事来,他可是武川之子,不要与一般的罪臣之子相提并论。更何况,这个人气质猥琐,不是十分相似......或许是同族兄弟?时过境迁,我也不能确定,他是怎么进了军营、这些年容貌有无变化、又是否还认得我,都未可知。”

“明白,属下这就去。”

“哦,对了,另一个送饭的人说,他好像是火头营谁的干儿子,叫什么......魏二。”

“好,您等我消息便是。”

“不要打草惊蛇,此事你一人知晓即可。”

“是。”

柳平领命出帐去了,杜琮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陷入了回忆。

桌上的灯花闪烁模糊,如同建昭元年正月十五影影幢幢的街灯。

那年,正巧是大慧寺立寺三甲子,住持特意决定,自正月初一起,直至月底,搭粥棚、施舍斋饭。

上元节那日,寺内香火旺盛,寺外又有灯会,上香、猜灯谜、散灯花,人群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京城百姓本就有“走桥摸钉”的习俗,上元节当夜,人们成群结队的游走,前面一个人手持线香开路,称之为“走百病”,大家三五成群地过桥,称之为“度厄”,俗称“走桥”。

“摸钉”则是指妇人们争先恐后地到正阳门中间的门洞摸门钉,据说这样可以多生男孩。

寺旁不远处,正好有一桥,名曰高粱桥,自清晨到夜晚都人流如织,走了桥,进寺上了香,妇人们也不管是不是正阳门,都前去摸寺门的小铜钉,图个吉利。

当夜,杜琮受母亲所托,因大慧寺香火最灵,特意让他告了假不去进宫,专程去寺里为缠绵病榻的外祖父进个香、走个桥,再请住持诵经祈福,求个平安符回来。

十五这天,杜琮不用在宫里繁文缛节,高兴地换了便衣打算出门逛逛,谁知游人太多,好不容易过了高粱桥,柳泰已被挤得不见人影,母亲备好的香烛还在柳泰手里。

杜琮稍微有些烦躁,却也懒得找人,快速往寺门走去。

行不多时,先看到一长溜的斋饭棚,打眼一看,素粥素菜素点心,样式不少。过了斋棚,便可见大慧寺坐北朝南的宏伟大门。

寺门口不栽松柏菩提,却是几株苍劲的银杏,更衬得寺门气魄恢弘。

拾阶而进,入目是大慧寺正殿——大悲宝殿。

大殿门顶一黑色匾额,上书“甘泽普应”,乃是先帝御笔。

柳泰仍不见人影,杜琮只得自己掏银子重新买了香,妥帖地敬罢,为外祖父和家人祈了愿。上完了香,他给堂头和尚亮了亮玉佩。那和尚一看此物,恭敬地引他去见住持。

往里走了须臾,寺门口和宝殿内的嘈杂渐渐散去。夜雾朦胧,寺内幽静肃穆的氛围终于凸显出来。杜琮吐出一口胸中的浊气,默念了几句清心咒,心中又暗暗骂了柳泰几句,静下了心来。

行至住持门前,忽见一人正与住持告辞出门,与刚刚前来的杜琮碰了个正着。

这人风采疏阔,年少焕然。纤瘦身材,个头比杜琮稍矮些;围着一条雪白的毛风领,做工精细,一看就价值不菲。

一见杜琮,他正色立住,随即躬身一礼:“见过世子爷。”

杜琮见他认得自己,又气度不凡,应是朝中哪位官宦人家的公子,便道:“今夜便服出门,不必多礼。不知阁下是.....?”

旁边的老住持见他疑惑,微笑着出声:“世子爷,这位公子是武将军长子,今日也是特地来为家人进香的。”

“武将军?可是曾驻守西北的武川将军?”杜琮问。

“正是。”住持搓着念珠,含笑点了点头。

①出自笔友自作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那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