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颜料与西装的海岸线 > 第2章 渔港晚风里的涟漪

颜料与西装的海岸线 第2章 渔港晚风里的涟漪

作者:晚禾风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2 05:32:22 来源:文学城

重新规划老渔港项目的指令,像一颗石子投入沈氏集团平静的运营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各部门都在紧锣密鼓地调整方案,沈聿的日程表也被排得满满当当,从清晨的视频会议到深夜的文件批阅,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隙。

可不知为何,忙到极致时,他脑海里总会莫名闪过那个爬满三角梅的小巷,闪过画室里那股松节油混着海风的气息,还有那个指尖沾着颜料、眼神带着点散漫和戒备的青年。

周三下午,沈聿结束一场冗长的谈判,车刚驶出商业区,他鬼使神差地对司机说:“去老渔港改造区。”

司机愣了一下,随即恭敬地应了声“好的”,转动方向盘,朝着海边的方向驶去。

车子穿过繁华的街区,越靠近海边,节奏仿佛就越慢。喧嚣渐退,海风的气息越来越浓,连阳光都似乎变得柔和了些。车停在改造区入口处,沈聿让司机在外面等着,自己步行走了进去。

还是那条石板小巷,三角梅开得正盛,花瓣偶尔飘落,在青石板上留下点点嫣红。他走到“砚边小筑”门口时,院门依旧虚掩着,里面传来铅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还有隐约的音乐声——是首调子很轻的民谣,带着点慵懒的调子。

沈聿站在门口,没有立刻进去。他能看到院子里的老榕树下,林砚之正坐在一张藤椅上,背对着他,手里拿着速写本,低头专注地画着什么。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他身上,给他柔软的发梢镀上了一层金边,连带着他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浅蓝色衬衫,都显得格外干净。

阿福蜷缩在他脚边,睡得四仰八叉。

这幅画面太过宁静,太过……生活化,与沈聿所处的世界格格不入,却又奇异地吸引着他。他站在那里,听着笔尖摩擦纸张的声音,听着若有若无的歌声,连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

不知过了多久,林砚之似乎画累了,伸了个懒腰,转过身来。

四目相对。

林砚之显然没料到门口会站着人,吓了一跳,手里的速写本差点掉在地上。“沈……沈先生?”他有些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你怎么来了?”

沈聿回过神,脸上恢复了惯常的平静,迈步走进院子:“刚好在附近,过来看看。”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这只是一次随意的路过。

林砚之放下速写本,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沾染的灰尘。“看我?还是看我的画?”他半开玩笑地问,眼神里带着点探究。他不信沈聿这种大忙人会“刚好在附近”,更不信他会特意来这么个小画室“看看”。

沈聿的目光落在石桌上摊开的几张画稿上,上面画的都是老渔港的场景:有清晨雾中的码头,有午后阳光下的栈道,还有黄昏时分坐在礁石上发呆的老人。线条流畅,光影细腻,每一笔都透着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和热爱。

“看画。”沈聿说,语气很认真,“也看看这里的环境。”

“环境?”林砚之挑眉,“沈氏的二次开发方案,需要参考我这小院子的环境?”

“或许。”沈聿没有否认,他走到石桌旁,拿起一张画稿,上面画的是老渔港的清晨,远处的灯塔亮着微弱的光,近处的渔船安静地泊在水面,整个画面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蓝灰色调里,却又透着一种即将苏醒的暖意。

“你很喜欢这里。”沈聿看着画稿,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嗯。”林砚之点头,毫不掩饰,“这里很舒服。”他走到沈聿身边,看着那张画稿,“我从小就在这附近长大,那时候渔港还没改造,乱糟糟的,但很有意思。我总爱在放学后跑到码头,看渔船回来,看渔民们分渔获,闻着那股鱼腥味,觉得特别踏实。”

他的语气很轻,带着点回忆的柔软,眼神也变得悠远起来。“后来改造了,干净了,漂亮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发现,那些老渔民还在,那些旧船的骨架还在,那种过日子的气息还在,我就又喜欢上了。”

沈聿侧头看他,阳光落在林砚之的侧脸,他的睫毛很长,眨眼时像两把小扇子,在眼睑下方投下淡淡的阴影。此刻的他,没有了初见时的戒备,也没有了言语间的调侃,只是一个单纯分享着自己热爱之物的青年。

沈聿的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很轻,却很清晰。他想起自己少年时躲在码头角落里,看着那些鲜活的场景,心里涌起的那点对自由的渴望。原来,他们都曾被这片渔港的生命力所吸引。

“沈氏的新规划,会尽量保留这些。”沈聿忽然说,声音比平时低沉了些。

林砚之惊讶地看向他:“真的?”

“嗯。”沈聿点头,“我们正在调整方案,想在商业和原貌之间找一个平衡。”

林砚之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是被点燃的星辰。“那太好了!”他语气里带着真切的喜悦,“其实……其实我之前有点怕,怕你们把这里改得面目全非。”他坦诚道,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

看到他毫不掩饰的开心,沈聿的嘴角似乎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不会。”他说。

两人一时都没说话,院子里只剩下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还有那首未完的民谣在空气中流淌。气氛有些微妙的安静,却不尴尬。

林砚之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指了指画室的方向:“要不要进去看看?里面有我最近画的油画。”

沈聿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

画室里比外面更安静,光线透过天窗洒下来,落在靠墙的画架和散落的颜料管上。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松节油味,混杂着纸张和木头的气息,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画,大多是风景,偶尔也有人物,笔触自由而大胆。

林砚之走到一个画架前,上面是一幅还没完成的画,画的是老渔港改造区的那条主街,阳光灿烂,街上行人三三两两,有喝咖啡的,有看画的,有追逐打闹的孩子,充满了鲜活的气息。

“还没画完,有点乱。”林砚之说着,伸手想去整理一下旁边散落的颜料盘。

就在这时,阿福不知从哪里窜了出来,一下子跳到了画架旁边的桌子上,碰倒了一个装满了颜料的玻璃罐。

“小心!”林砚之惊呼一声,下意识地伸手去扶,却还是慢了一步。

玻璃罐摔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里面的深红色颜料溅了出来,大部分落在了地板上,形成一滩刺目的色块,还有几滴,不偏不倚地溅在了刚好站在旁边的沈聿的西裤上。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

林砚之看着沈聿西裤上那几滴突兀的深红,又看了看地上碎裂的玻璃和颜料,整个人都僵住了。他知道沈聿身上的衣服都价值不菲,这条西裤一看就是定制的,被这么一弄……

“对、对不起!”林砚之慌忙道歉,手忙脚乱地想去拿纸巾,“我、我不是故意的,是阿福……”他语无伦次,脸颊涨得通红,既尴尬又紧张。

沈聿低头看了看自己西裤上的污渍,深红色的颜料在深灰色的布料上格外显眼,像几朵骤然绽放的诡异花朵。他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但很快又松开了。

他抬起头,看向手足无措的林砚之。青年的脸涨得通红,眼神里满是歉意和慌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和刚才那个谈及画画时自信从容的样子判若两人。

沈聿忽然觉得,这副样子的他,有点……可爱。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压了下去。他清了清嗓子,语气尽量平静:“没关系。”

“没关系?”林砚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裤子……”

“一条裤子而已。”沈聿轻描淡写地说,弯腰捡起地上的玻璃碎片,“小心扎到脚。”

林砚之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蹲下身,和他一起收拾。手指不小心碰到了沈聿的手背,两人都顿了一下,像触电般迅速收了回来。

林砚之的心跳莫名快了几拍,他低着头,不敢看沈聿,只是默默地用纸巾擦拭着地板上的颜料,嘴里还在不停地道歉:“真的很抱歉,沈先生,我赔给你吧……虽然我可能赔不起,但我会想办法的……”

沈聿看着他认真又窘迫的样子,心里那点因裤子被弄脏而起的不悦,早已烟消云散。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不用赔。”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果你实在过意不去,可以……送我一幅画。”

林砚之猛地抬起头,惊讶地看着他:“送你一幅画?”

“嗯。”沈聿点头,目光落在墙上那幅渔港黄昏图上,“就那幅。”

林砚之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是他花了一个月才完成的作品,也是他自己很满意的一幅。他犹豫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好。如果你不嫌弃的话。”虽然有点舍不得,但能用一幅画来弥补自己的过失,总比对着那条昂贵的西裤束手无策要好。

沈聿的嘴角似乎又微微上扬了一下:“不嫌弃。”

收拾好地上的狼藉,林砚之找了个干净的袋子,小心翼翼地把那幅渔港黄昏图卷起来,递给沈聿。“画框我还没装,如果你需要,可以告诉我,我找师傅帮你装裱好送过去。”

“不用了。”沈聿接过画,卷得很整齐,他小心地抱在怀里,像是对待一件珍贵的物品,“我自己处理就好。”

他看了看手表:“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

“我送你。”林砚之连忙说。

两人一起走出画室,穿过院子。沈聿走到门口时,停下脚步,转过身对林砚之说:“关于老渔港的规划,或许……我还会再来请教你的意见。”

林砚之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随时欢迎。只要我能帮上忙。”

沈聿点了点头,抱着画,转身离开了。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林砚之这才松了口气,抬手摸了摸自己发烫的脸颊。

刚才……沈聿的手,好像很烫。

他甩了甩头,把这个奇怪的念头抛开,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沾到的一点深红色颜料,又看了看地上那滩还没完全擦干净的印记,忍不住笑了笑。

真是……一场混乱又奇妙的意外。

而另一边,沈聿坐进车里,司机看到他西裤上的污渍,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想说什么,却被沈聿一个眼神制止了。

“开车。”沈聿说,语气平静。

他把那幅画小心地放在旁边的空位上,目光落在西裤上的那几滴深红颜料上。那颜色很刺眼,却又奇异地……不令人讨厌。

就像那个冒冒失失的画家,带着一身的颜料气息,闯入了他井然有序的世界,留下了这么一个突兀却又无法忽视的印记。

沈聿伸出手,指尖轻轻碰了一下那处污渍,触感有点硬,带着颜料特有的质感。他的嘴角,在司机看不到的角度,又一次,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弯。

或许,再来几次这样的“意外”,也不是不行。

沈聿带走那幅画后的几天,林砚之的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他照旧画画、散步、和陈老伯聊天,只是偶尔,目光扫过墙上那片空荡荡的地方——那里原本挂着那幅渔港黄昏图——心里会泛起一点莫名的波澜。

他会忍不住想,沈聿把画挂在哪里了?是挂在他那间看起来冷冰冰的办公室,还是挂在他家里某个角落?那个习惯了数字和合同的人,真的会静下心来欣赏一幅画里的黄昏吗?

这些念头像海边的潮水,来的时候汹涌,退的时候又悄无声息,只在心里留下一点湿湿的印记。

周五傍晚,林砚之去老渔港的栈道散步。夕阳正缓缓沉入海面,把天空染成一片绚烂的橙红色,海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带着咸湿的气息。栈道上有不少游客,三三两两地散步、拍照,还有一对老夫妻坐在长椅上,依偎着看夕阳,画面温馨而美好。

林砚之找了个安静的角落,靠在栏杆上,看着远处归航的渔船。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他犹豫了一下,接了起来。“喂,您好?”

“是我,沈聿。”

电话那头传来沈聿低沉的声音,带着点电流的杂音,却依旧清晰可辨。林砚之的心莫名地漏跳了一拍。“沈先生?”

“你现在在哪里?”沈聿问。

“我在老渔港的栈道上。”林砚之说,“怎么了?”

“我在改造区入口,关于规划方案,有些地方想和你聊聊。”沈聿的语气很平淡,听不出什么情绪。

林砚之有些意外,但还是答应了:“好,我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他快步往入口的方向走去。夕阳已经完全落下,天空渐渐暗了下来,栈道旁的路灯一盏盏亮起,发出温暖的黄色光芒。晚风渐起,吹得衣角猎猎作响。

走到入口处,林砚之看到了沈聿的车。沈聿正站在车旁,穿着一件深灰色的风衣,衬得他身形更加挺拔。他没有看手机,只是望着老渔港的方向,侧脸在路灯的光线下显得柔和了些。

听到脚步声,沈聿转过身。“来了。”

“嗯。”林砚之走到他面前,“你说的规划方案,是有什么问题吗?”

“不是问题,是想听听你的想法。”沈聿说着,从车里拿出一个文件夹,递给林砚之,“这是新方案的初步构想,关于如何保留老渔港的原有风貌,我们加了一些细节,比如保留那几艘旧渔船,修复老渔民的旧居,改造成民俗博物馆。”

林砚之接过文件夹,借着路灯的光认真看了起来。方案比之前的初步规划要细致很多,确实加入了不少保护原有风貌的内容,甚至连他画过的那个老灯塔,都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计划进行修缮后对游客开放。

“这个方案……很好。”林砚之看完,由衷地赞叹道,“比我想象的要周全得多,能保留这么多东西。”

“但这样一来,商业收益会打折扣。”沈聿说,语气很客观,“董事会有不少人反对。”

林砚之抬起头,看向沈聿:“那你为什么还要坚持?”他知道,对于沈氏这样的大集团来说,收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沈聿沉默了片刻,目光投向远处灯火渐起的老渔港,那里的灯光星星点点,映在海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子。“因为……值得。”他说,声音很轻,却很坚定。

林砚之看着他的侧脸,路灯的光勾勒出他清晰的轮廓,他的眼神很认真,不再是那种审视或评估的目光,而是带着一种林砚之看不懂的……执着。

心里某个地方,又被轻轻触动了。他忽然觉得,眼前这个男人,或许并不像他最初想的那样,只是一个冰冷的商人。

“其实,”林砚之忽然开口,“保留这些,不一定会影响收益。你看,现在很多人出来玩,不就是想找这种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吗?那些千篇一律的商业街,早就让人审美疲劳了。”

他指着远处的老渔港:“你看那里,那些旧船、老房子,还有那些守在这里的老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能把这些故事讲好,让游客感受到这里的温度,他们自然会愿意来,愿意留下来消费。”

沈聿转过头,认真地听着,没有打断他。

林砚之越说越有兴致:“比如,你们可以搞一些体验活动,让游客跟着老渔民出海打渔,学织渔网,或者在旧船改造的餐厅里,听渔民讲过去的故事。再比如,把这里的艺术家资源利用起来,办一些画展、手作市集,吸引更多喜欢文艺的人来……”

他说得眉飞色舞,眼睛在夜色里亮晶晶的,像盛着星光。沈聿看着他,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耐心地听他说完。

“你说得有道理。”沈聿说,“这些建议,我们可以纳入方案里。”

“真的?”林砚之眼睛更亮了。

“嗯。”沈聿点头,“所以,谢谢你。”

“不用谢,我也是希望这里能越来越好。”林砚之说着,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两人站在原地,一时又没了话。晚风吹过,带着海的气息,远处传来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还有老渔港里隐约传来的欢声笑语。

“要不要……去那边走走?”林砚之指了指老渔港的方向,“现在那边很热闹,有很多小吃摊,还有人弹唱民谣。”

沈聿看了一眼腕表,上面显示已经过了七点。按照他往常的作息,这个时间本该在办公室处理文件,或是出席某个商业晚宴。但此刻,听着林砚之带着期待的语气,看着远处老渔港温暖的灯火,他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好。”

林砚之显然没料到他会答应,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被点燃的小灯笼。“那走吧!”他率先迈步,脚步轻快得像个孩子。

沈聿跟在他身后,看着他被路灯拉长的背影。青年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肩上随意搭着件薄外套,走路时带起一阵风,连带着周围的空气都仿佛活泼了几分。

走进老渔港的核心区,喧嚣声扑面而来。改造后的码头褪去了白日的宁静,换上了热闹的晚装。小吃摊的油烟气、海鲜的咸鲜味、啤酒的麦香味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鲜活的人间烟火气。穿花衬衫的摊主大声吆喝着,孩子们举着棉花糖在人群里穿梭,几个年轻人大声唱着歌,吉他声断断续续地飘过来。

沈聿很少来这种地方。他的世界里,声音是会议室里的讨论声、电话里的汇报声、键盘敲击声,整齐、规律,却少了点这样蓬勃的生命力。他微微蹙眉,下意识地想避开拥挤的人群,却看到林砚之已经熟稔地和一个卖烤鱿鱼的摊主打招呼。

“王叔,今天生意怎么样?”林砚之笑着问。

“好得很!”摊主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爽朗地笑着,“砚之啊,好几天没见你了,又去海边画画了?”

“是啊,昨天刚画了张晚霞,回头拿给你看看。”

“好啊好啊,我就爱看你画的画!”王摊主说着,递过来两串烤鱿鱼,“刚烤好的,尝尝!”

“谢谢王叔,钱给你。”林砚之伸手去掏钱。

“哎,跟我客气啥!”王摊主把他的手挡回去,“拿着!”

林砚之也不矫情,接过来,递了一串给身后的沈聿:“尝尝,王叔的烤鱿鱼是这里最好吃的。”

沈聿看着手里那串油光锃亮、散发着浓郁香味的烤鱿鱼,有些犹豫。他对这种街边小吃向来敬而远之,总觉得不够卫生。但林砚之已经咬了一大口,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含糊不清地说:“真的超好吃,快尝尝。”

沈聿迟疑了一下,还是试探性地咬了一小口。鱿鱼的鲜嫩混合着酱料的咸香,在口腔里炸开,味道确实不错。他微微睁大了眼睛,看向林砚之。

林砚之注意到他的表情,笑了起来:“对吧?很好吃吧?”

沈聿没说话,只是又咬了一口。

两人并肩在人群里慢慢走着,林砚之像个向导,不时指着路边的店铺给沈聿介绍:“这家咖啡馆的老板娘手冲咖啡特别棒,用的是本地的咖啡豆;那家手作店的小姐姐会做渔民主题的陶制品,特别有意思;还有前面那个拐角,晚上会有老人拉二胡,拉的都是老调子……”

他的声音轻快,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熟稔和热爱,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沈聿眼中那些陌生的景象。沈聿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落在林砚之的侧脸上。灯光在他脸上跳跃,给他眼角的笑意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连带着他说话时微微扬起的嘴角,都显得格外生动。

走到栈道尽头,那里有一片相对安静的空地,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其中一个正拉着二胡,调子悠扬而苍凉,是一首很老的渔歌。林砚之拉着沈聿在旁边的长椅上坐下。

“这首《渔光曲》,我小时候经常听我爷爷拉。”林砚之轻声说,眼神里带着点怀念,“那时候他还在船上,每次出海回来,晚上就坐在院子里拉二胡,我就趴在他腿上听。”

沈聿看着他,没有说话。他能感觉到,林砚之的语气里,藏着一种他不曾拥有的、与这片土地深深相连的羁绊。

“你呢?”林砚之忽然转过头问他,“你小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声音?”

沈聿愣了一下,脑海里闪过的,是父亲严厉的训斥声、钢琴老师严苛的指导声、管家小心翼翼的提醒声……那些声音都带着无形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他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记不清了。”

林砚之看出他不想多说,也没有追问,只是重新把目光投向那些拉二胡的老人,轻声说:“其实,每个地方的声音都不一样。老渔港的声音,是海浪声、船鸣声、渔民的吆喝声,混在一起,就是生活的声音。”

沈聿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听着二胡声在晚风中流淌。海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带着咸湿的气息,也带着林砚之身上淡淡的松节油味。他忽然觉得,这样的夜晚,似乎也不错。没有文件,没有会议,只有风声、琴声、人声,还有身边这个鲜活的人。

不知过了多久,二胡声停了。老人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人群也渐渐散去。林砚之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时间不早了,我该回去了。”

“我送你。”沈聿说。

“不用了,我家就在附近,走路几分钟就到了。”林砚之摆摆手,“你早点回去吧,今天谢谢你……听我说了这么多废话。”

“不是废话。”沈聿看着他,认真地说,“很有用。”

林砚之笑了笑:“那……再见?”

“再见。”沈聿顿了顿,补充道,“规划方案修改好后,我再联系你。”

“好。”

看着林砚之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沈聿才转身坐进车里。司机发动车子,汇入回城的车流。车窗外,老渔港的灯火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夜色里。

沈聿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却挥之不去刚才的画面:热闹的人群、烤鱿鱼的香味、悠扬的二胡声,还有林砚之亮晶晶的眼睛和带着笑意的嘴角。

他拿起手机,屏幕亮起,显示着助理发来的邮件,提醒他明天上午九点有一个重要的跨国会议。他的世界,依旧被密密麻麻的日程和工作填满。

可不知为何,他忽然觉得,那些整齐划一的线条里,似乎多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就像他深灰色的西装上,不小心溅上的那几点深红颜料,突兀,却又……难以忽视。

车子驶入市中心,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透过车窗照进来,在他脸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沈聿睁开眼睛,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夜景,那里有他熟悉的繁华和秩序,却没有老渔港的晚风,也没有那个带着颜料气息的青年。

他拿出手机,翻到林砚之的号码——那天从画室出来后,他让助理查的。指尖在屏幕上悬停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拨出去。

他打开备忘录,敲下几行字:

1. 调研老渔民出海体验活动可行性

2. 联系本地艺术家资源,策划市集活动

3. 修复老灯塔,增设导览解说

这些都是林砚之说过的话。他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嘴角微微上扬。

或许,他可以试着,让自己的世界,也多一点这样鲜活的色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