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雪松与银杏 > 第4章 第 4 章

雪松与银杏 第4章 第 4 章

作者:姜小然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16:52:52 来源:文学城

第四章读书笔记的温度

周一的清晨,天光未亮,程念已经醒来。窗外飘着细密的秋雨,雨滴敲打着窗棂,发出细碎的声响。她轻手轻脚地起身,从书包里取出那本淡蓝色的笔记本,指尖轻轻抚过封面上银色的银杏叶图案。笔记本的扉页上,已经工整地写下了日期和书名——《围城》读书笔记。

这是要交给陆清让的第一篇读书笔记。

整个周末,她都在反复修改这篇笔记。不同于以往绞尽脑汁凑字数的作文,这次她真切地记录下了阅读时的感受。方鸿渐在邮轮上的窘迫,在三国大学时的无奈,与孙柔嘉婚姻中的矛盾,都让她感同身受。她甚至尝试着分析钱钟书先生那些精妙的反讽手法,写下自己的理解。

但此刻,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她突然感到一阵心虚。那些在深夜灵感迸发时写下的文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稚嫩。

"会不会写得太主观了?"

"这样的见解在老师看来是不是很幼稚?"

"如果写得不好,陆老师会不会后悔提出要指导我?"

无数个疑问在脑海中盘旋。她甚至想过要不要重写一篇,但早读课的铃声即将响起,时间已经不允许了。她只能小心翼翼地将笔记本夹在语文课本里,像是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去学校的路上,秋雨绵绵。程念撑着伞,刻意放慢了脚步。她需要这段时间来平复心情,也需要思考该如何自然地交出这本笔记。直接放在讲台上?还是等到下课后再单独交给陆老师?每一个细节都让她反复斟酌。

语文课被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课间休息时,程念看见学习委员抱着一叠作业本往教师办公室走去。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能鼓起勇气把自己的笔记交上去。

"算了,还是下课后再给吧。"她对自己说,手心却已经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当陆清让抱着教案走进教室时,程念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今天的陆清让穿着一件米白色的高领毛衣,外搭深灰色的针织开衫,整个人显得格外温婉。她的发髻比往常梳得松散些,几缕碎发垂在耳侧,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简单说一下读书笔记的事。"陆清让的声音依然平和,"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交了,写得都很认真。"

程念低下头,假装整理书包,余光却紧紧追随着陆清让的身影。她看见陆清让从一叠笔记本中取出最上面那本——正是她那本淡蓝色的笔记本。陆清让随手翻看了几页,目光在某一处停留了片刻,然后轻轻合上,放在一旁。

那一整节课,程念都处在心神不宁的状态。陆清让在讲解《滕王阁序》,那些华丽的骈文在她口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她念到这一句时,声音格外轻柔,像是怕惊扰了诗句中的意境。

程念努力想要集中注意力听讲,但目光总是不自觉地飘向讲台上那本淡蓝色的笔记本。她注意到陆清让在讲课的间隙,偶尔会瞥一眼那叠笔记,眼神中带着期待。

当陆清让走到她身边时,那股熟悉的雪松香气淡淡飘来。这一次,程念忽然注意到,这香气中似乎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墨香,像是经年累月浸润在书卷中才能熏染出的味道。这种发现让她感到莫名的欣喜,仿佛窥见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程念。"陆清让突然停下脚步,手指轻轻点了点她的课桌,"请概括一下刚才这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她慌乱地站起身,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好在刚才的内容她确实听进去了,很快便组织好了语言:"这段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比如'层峦耸翠'暗示着仕途的艰难..."

"很好。"陆清让微微颔首,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请坐。"

那一刻,程念仿佛在她眼中看到了一丝鼓励。这个发现让她整节课都处在一种微妙的振奋中。她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甚至主动举手回答了一个关于"骈文特点"的问题。当她流畅地说出答案时,陆清让赞许地点了点头。

下课铃响起时,程念正在收拾文具,忽然听见陆清让叫她的名字。

"程念,请留一下。"

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阳光终于冲破云层,从窗户斜射进来,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陆清让拿着那本淡蓝色的笔记本,缓步走到她面前。

"我看了你的读书笔记。"陆清让开门见山地说,声音里听不出情绪,"写得比我想象中要好。"

程念紧张地攥着衣角,等待着接下来的"但是"。

"特别是对方鸿渐这个人物的分析。"陆清让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他的懦弱不是天生的,而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能具体说说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吗?"

程念惊讶地抬起头,对上陆清让含笑的眼眸。那一刻,她仿佛看见冰雪初融的湖面,泛起温柔的涟漪。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因为...方鸿渐其实很有才华,但他总是被环境推着走。比如他明明不喜欢苏文纨,却因为周围人的期待而不敢拒绝..."

陆清让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当程念说完后,她轻轻合上笔记本:"你的观察很敏锐。不过..."

程念的心又提了起来。

"你在表达上还可以更精炼一些。"陆清让重新翻开笔记本,手指轻轻点在一段文字旁,"比如这里,你用了三个意思相近的形容词来形容方鸿渐的矛盾心理。其实只需要选择一个最准确的就可以了。"

她俯下身,这个距离近得让程念能够清晰地看见她睫毛投下的阴影,闻到她发间淡淡的雪松香气。程念感觉自己的心跳快得像是要冲出胸膛。

"写文章不是词语的堆砌,而是思想的凝练。"陆清让的声音很近,温热的气息轻轻拂过程念的耳畔,"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比堆砌三个近义词更有力量。"

程念怔怔地点头,感觉脸颊在发烫。陆清让的指导方式很特别,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她去思考更好的表达方式。

"这样吧。"陆清让直起身,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本薄薄的书册,"这是我大学时写的读书笔记,你可以拿去看看。重点不是内容,是学习如何组织思路。"

那是一本略显陈旧的笔记本,深褐色的皮质封面已经有些磨损,边角处微微泛白。程念小心翼翼地接过,仿佛接过的不是一本普通的笔记本,而是一件珍贵的礼物。封面上烫金的"读书笔记"四个字已经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当初的精致。

"谢谢老师。"她轻声说,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封面上烫金的字体。

"不用谢。"陆清让微微一笑,"记住,写作最重要的是真诚。你的读书笔记之所以写得不错,就是因为你在记录真实的感受。"

回教室的路上,程念把那个皮质笔记本紧紧抱在胸前。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在地面上投下一个个明亮的光斑。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奇异的感觉,既温暖又忐忑。经过隔壁班时,她听见有同学在讨论刚结束的月考。

"程念的语文成绩进步好大啊,特别是作文。"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是啊,听说陆老师特意在指导她写作文呢。"

这些议论让她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心里却泛起一丝甜意。原来,她的进步已经被其他人注意到了。

午休时间,她迫不及待地翻开那本笔记。里面的字迹清秀挺拔,与现在陆清让的字迹相比,少了几分沉稳,多了几分青涩。笔记的内容涉猎很广,从《红楼梦》到《百年孤独》,从杜甫到博尔赫斯,每一篇都写得见解独到,条理清晰。

最让程念惊讶的是,陆清让在笔记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困惑与思考。在一篇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笔记中,她写道:"今天重读安娜自杀的片段,依然不能理解她为何要选择如此决绝的方式。或许有些选择,本就不需要被理解。又或者,托尔斯泰想要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一个觉醒的女性除了死亡,别无他路。"

这样的坦诚让程念感到莫名的亲近。原来那个总是从容不迫的陆老师,也曾有过和她一样的困惑。在另一篇笔记的空白处,她还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涂鸦——一朵含苞待放的玉兰花。这个发现让她会心一笑,原来陆老师也有这样可爱的一面。

接下来的几天,程念完全沉浸在阅读那本笔记中。她发现陆清让特别喜欢在笔记中使用比喻,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在分析《老人与海》时,她写道:"圣地亚哥的坚持不是固执,而是像海上的灯塔,明知无法照亮整个海洋,却依然要发出自己的光。"

这些生动的比喻给了程念很大启发。在写第二篇读书笔记时,她选择的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次她试着模仿陆清让的方式,记录阅读时的感受:"王小波的幽默像是一把精致的手术刀,剖开现实的表象,让我们看见内里的荒谬。而他的讽刺又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可笑。"

交笔记的那天,她比第一次还要紧张。这次她选择了一本黑色封面的笔记本,仿佛这样就能掩饰内心的忐忑。她特意等到同学们都离开后,才磨磨蹭蹭地走到讲台前。

"陆老师,这是我的读书笔记。"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陆清让正在整理教案,闻声抬起头,接过笔记本:"这次读的什么书?"

"《沉默的大多数》。"程念小声回答。

陆清让的眼睛微微一亮:"王小波的作品很有特点。期待看到你的见解。"

这句简单的回应让程念一整天都处在轻微的兴奋中。她开始期待下一次的交笔记,期待看到陆清让的批注,期待那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

令她意外的是,这次陆清让的反馈来得更快。第二天放学时,陆清让在走廊上叫住她,递给她一个米白色的信封。

"你的进步很快。"陆清让的语气中带着赞许,"特别是这个比喻,用得很贴切。"

程念接过信封,手指微微发抖。回到教室后,她迫不及待地拆开,里面是她的读书笔记,页边多了许多红色的批注。与上次不同,这次的批注更多的是肯定和建议,而不是修改。

在那个关于"手术刀"的比喻旁,陆清让写道:"这个比喻很精彩,准确地抓住了王小波文风的特点。不过要注意,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不要为了比喻而比喻。"

在另一处,她批注道:"这里对'沉默'的理解可以再深入一些。王小波所说的沉默,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的症候。"

最让程念感动的是笔记末尾的批语:"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了,很好。记住,最好的文字来自于最真实的感受。"

在笔记的最后一页,陆清让还附上了一张便签:"如果你对现当代文学感兴趣,可以看看《中国现代小说史》。图书馆三楼A区12架有。另外,下周三下午放学后,我在图书馆有一个关于现当代文学的小型读书会,如果你有兴趣,欢迎参加。"

这张便签让程念的心跳骤然加速。不是因为书目的推荐,也不是因为读书会的邀请,而是因为便签上随笔画的一枝小小的银杏叶——和陆清让镜链上的吊坠一模一样。

那天晚上,程念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天陆老师说我的进步很快。她的字真好看,每一笔都写得很认真。原来被认可的感觉是这样的,像是冬日里突然照进一束阳光。下周三的读书会,我要去吗?如果去的话,该穿什么衣服?该说些什么?"

写到这里,她停下笔,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远处教学楼的灯光还亮着,不知道陆清让是不是还在办公室里备课。这个念头让她心里泛起一丝莫名的牵挂。

随后的几天,程念一直在为读书会做准备。她不仅仔细阅读了《中国现代小说史》,还特意去图书馆借了几本王小波的其他作品。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在教室里多留一会儿,整理读书笔记,思考可能在读书会上讨论的问题。

周三终于到了。程念特意穿了一件新买的浅蓝色毛衣,头发也梳得格外整齐。放学铃声一响,她就抱着笔记本往图书馆走去。

读书会在图书馆的一个小研讨室里举行。程念推开门时,里面已经坐了五六个人,除了陆清让,还有几个其他班级的学生和一个年轻老师。陆清让今天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连衣裙,外面套着米白色的开衫,正在和白发的图书馆老师讨论着什么。

看到程念进来,陆清让微笑着向她点头示意,指了指身边的空位。程念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坐下,感觉自己的手心又在出汗。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陆清让开门见山,"谁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个男生率先发言,接着是其他几个同学。程念紧张地听着,手里的笔无意识地在纸上画着圈。当讨论进行到一半时,陆清让突然看向她:"程念,我看你的读书笔记里对王小波的讽刺手法很有见解,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程念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我觉得...王小波的讽刺最大的特点是举重若轻。他用最轻松的语气,说最沉重的话题..."

她一边说,一边注意到陆清让在认真点头,这个发现让她渐渐放松下来。当她说完后,陆清让补充道:"程念说得很好。王小波的讽刺之所以有力,正是因为他从不声色俱厉。这种'带着笑的讽刺',反而更让人深思。"

接下来的讨论中,程念又发言了几次。每次她说完,陆清让都会给予肯定,或者引导她深入思考。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她仿佛置身于温暖的阳光下。

读书会结束后,其他人都陆续离开。程念正在收拾东西,陆清让走过来:"今天表现得很好。你的很多见解都很有价值。"

"谢谢老师。"程念的脸微微发烫,"是您的指导让我学会了如何思考。"

陆清让笑了笑,从包里取出一个书签递给程念:"这个送给你。看到它,就记得要继续保持对文字的热爱。"

那是一枚手工制作的银杏叶书签,金色的叶片被精心塑封,叶柄处系着蓝色的流苏。程念接过书签,感觉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我会好好珍藏的。"她轻声说。

走出图书馆时,夕阳正好。程念握着那枚书签,感觉它带着陆清让手心的温度。这一个月的点点滴滴在她脑海中回放——从第一次交读书笔记的忐忑,到第一次得到肯定的欣喜,再到今天在读书会上的畅所欲言。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陆清让的悉心指导。

她想起陆清让在笔记上写的批注,在课堂上的鼓励,在走廊上的微笑。这些细碎的片段,像是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被她一一拾起,串成一条温暖的项链。

回到家,程念郑重地将那枚银杏书签夹在《沉默的大多数》的扉页。然后,她打开新的笔记本,开始写下一篇读书笔记。这一次,她不再犹豫,不再怀疑,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滑动,记录下最真实的思考。

窗外的桂花开了第二茬,香气比初秋时更加浓郁。程念停下笔,深深呼吸着这甜美的气息。她知道,有些改变正在悄然发生——不仅是在她的文字里,更是在她的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