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雪落红楼万芳春 > 第233章 一一七上 督功课万岁论功建

这些东西倒有一半是宝玉亲手制的,宝钗不觉笑道:“宝兄弟在这些东西上也真是用心。”黛玉笑而不语,替她选了几样最好的在脸上试了,宝钗对着镜子看了看,柔声道:“就这样就很好。”

---

天色碧透,清澈的阳光照在双交四椀长菱花窗上,在地砖上投出几扇整齐的花样。

身着一身好齐整绯色官服的孟宏祺持卷朗声念道:“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他的语音方落,书案前的孩子们立即跟着念道:“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童声琅琅、口齿清晰,难得又是顿挫整齐、如同一声,让孟宏祺拈须欣慰点头。

孟宏祺又念:“‘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孩子们也依样念了,念得比平时更专注、更响亮。

孟宏祺的目光从这些孩子的脸上扫过,最后落在正在书斋角落坐着的中年人身上,微微一笑。

这些孩子今日念书分外卖力,自然是拜突然造访的帝王所赐。

念毕这一章,孟宏祺将书搁下,背过手去,一面踱步、一面逐句讲书。

这一章重点讲授的是“德行”,说的是大德之人向来安分守己、从不急功近利,循序渐进、涵养德行,如此修身立德,自有他该承的重任、也有他该得的声名、地位。

待得今日的功课上毕,三位小皇子先起身谢过师傅,跟着便走到后面拜见父皇。

他们每人依礼该有两个伴读,都是京内贵族世家与皇子年纪相若的子弟,此时都跟在小皇子身后,九个孩子一齐跪伏在地、参见圣上。

延嘉帝身旁放着一盏粉彩福字纹万寿红地茶钟,盛着一杯清茶,此时热气渐散。

延嘉帝的目光在孩子们身上扫过,微笑道:“都起来罢。这里是阅藻斋,不是金銮殿。在这里,没有君臣、只有师徒,应是你们的师傅最大、学问最大,不该为着我在这里,就扰了你们上学。”

这里跪着的是延嘉帝的五皇子、七皇子和八皇子。

五皇子现下虽只七岁,却已是三位皇子中最年长的一位,向来是弟弟们的榜样,此时将身子跪得笔直,认真禀道:“回父皇,老师常教诲我等,要事君以忠、事父以孝,此节时时不敢忘、不可忘。父皇既是父、又是君,不论是何境地,儿子们都要敬谨侍奉、不敢怠慢。”

延嘉帝点头道:“孟师傅教得你们好。”

皇子的课程安排极为充实,孟宏祺只负责每日一个时辰的经典讲授,皇子们却还有其他的功课。

这堂课结束,歇两炷香工夫,众皇子还要去校场跟师傅练习骑射,因不敢误了时辰,小皇子与伴读们便又向延嘉帝叩拜了一回,这才告退。

孩子们一去,阅藻斋顿时静了下来。

延嘉帝仍旧坐在原处出神,地上的窗影不知何时已慢慢爬到他的龙靴旁。

这里是御书房的配殿。

在本朝刚开国之时,未及冠礼的皇子读书都要去弘文馆。自高祖皇帝起,因四海边境逐渐安定顺服,王朝重心也逐渐转移到文治,皇帝格外重视皇嗣教育,特命人在御书房南庑东侧殿辟出一间静室,赐名“阅藻”,让皇子们就近读书,也便于皇帝时时检阅督促。

延嘉帝还是皇子之时,也曾与兄弟们在此读书。

六皇子的生母家世不显,人品讷讷的,只识谨小慎微、三从四德,也不大会讨先皇的喜欢。

况且,到他出世时,先皇早已有五个儿子,小六的前面既有嫡、又有长,所以他的降生对于宫廷而言虽是喜讯,却并不难得,只由皇后做主依例赏赐,又拨了一批宫人伺候。

为防外戚专权,也为了锤锻皇子的意志,本朝向来不许后妃抚养自己的亲生子,由皇帝斟酌着指给高位嫔妃抚养。由于先皇对这个儿子并不太重视,所以也没有为他指一位地位尊崇的养母,待他健康弥月,就被抱去给太妃们抚养,一年里只在特定的节日才可由嬷嬷带领着、隔着帘子去给看不清模样的生母懵懵懂懂地请一回安。

太妃们避居在康龄宫颐养天年,虽然养尊处优,日子却只嫌太沉闷些,得一个孩子、有了些生气,也是不错,只是在照料上却并不能太周全。

她们心里虽然爱这个孩子,却受老观念的影响,生怕折了这个孩子的福,所以倒常常对他板起脸来说话。她们又笃信小孩儿家需得净饿才养得大,在他的饮食上也很节制。

小六确实养大了,却难免有些瘦弱。

因为这瘦弱,他在一众兄弟之中就更不起眼了。

到开蒙读书入阅藻斋时,兄长们与他都不是很亲近,师傅心里也早有倾斜,所以竟不曾按序齿安座,他也不争不抢,只是提了自己的书袋、安静地坐在最后。

坐在最后也不错。

他有时从书中抬起头来,可以从槅扇菱花间自在地望向外面的蓝天,出一回神、发一回呆。

师傅很少发觉,或者其实发觉了也懒怠管他。

其时皇子们虽然都还年幼,可无论是师傅们、大臣们,还是后宫的众人,虽然不敢公开谈论立嗣,可在心里都觉得六皇子一定不是继承大统的那一位。

想到这,延嘉帝嘴角勾了勾。

一时落后,并不见得永远落后,时移事易,世上有什么事是说得准的?所有人都看走了眼了。

在门口目送皇子们离开的孟宏祺折回来,将镶红珊瑚顶珠的官帽除下、拿在手里,也走来向延嘉帝行君臣大礼。

延嘉帝施施然起身,踏过地上的窗影,伸手虚扶一记,笑道:“朕才与皇儿们说了,这里是读书做学问的地方,叫他们不必行大礼,怎么孟卿家也是如此?”

孟宏祺仍是坚持一丝不苟地将礼行毕,这才恭敬禀道:“圣上仁德宽和,臣当以礼报之,此不可免。”

延嘉帝摆摆手,示意他平身,道:“孟卿家日常主持翰林院,又要注书编文,又要替朕拔擢学子、选识英才,如今还要累你替我皇儿授课,你虽是‘能者多劳’,可每每思之,倒叫朕有些过意不去了。”

孟宏祺拱手道:“臣天资不足,也常惭己身才学之平庸,幸蒙天子厚爱不弃,爱护臣、信任臣,又委臣以重任,臣万死不能报效,不过是勤能补拙、尽力而为罢了。所幸几位小皇子皆是龙章凤姿、贵胄天成,又聪颖好学,读书从不用臣督促,是极省力的,眼见小皇子们进步神速,过得几年,必成股肱之力,可为圣上分忧了。”

延嘉帝随手拿起案上七皇子写的字看了看,笑道:“孟卿家太谦了。”又道:“他们几个将来如何,且再看罢了,如今却得趁他们心无旁骛之时,将底子打得牢固,非得狠狠用几年功不可。孟卿家不必顾虑他们身份,就是要严厉些才是。”

孟宏祺道:“臣遵旨。”

延嘉帝负手在前走着,示意孟宏祺跟上,笑道:“不瞒孟卿家说,朕正是听闻你家的几个儿郎俱是第一等的人品才学,这才一定要叫你替皇子授课,你在家时是如何教导你自家子侄的,如法炮制便是。”

眼见孟宏祺又要口出谦虚之语,延嘉帝一摆手,笑道:“我知孟卿家要说什么,不必说了。”

孟宏祺一揖到地,延嘉帝道:“本来朕是想传你家的孩子来宫里作伴读,以孟氏承嗣千年的文人风骨,给朕的皇儿作个榜样,但又听闻孟家的几个孩子比朕的这几个倒是大了许多,彼此读书的进度不同,恐怕他们闷了,这才作罢。”

孟宏祺忙道:“臣多谢圣上体恤。圣上若有此意,尽管吩咐臣下便是,这也是犬子等的福气,教他们见识些天家威严,不拘读些什么,便叫他们只是旁听服侍笔墨,于他们也是进益。”

他顿了顿,又解释道:“今日集体授书实乃特殊。平日里三位皇子之进度皆是不同,每人该学什么书,臣皆是单授的,每人都教他们念熟了,再各自学新书。但臣想小皇子们必得彼此提携、相互印证,才更学得扎实,这才定了每十日教他们一起学习,今日臣特地拣了‘中庸’这几章,不至于太艰深,道理却又隽永,于他们三人的进度都是得宜的。”

延嘉帝轻笑道:“朕自然省得。”

两人一前一后走到廊上,在外垂头敬候的小庆子等人忙跪地请安,待延嘉帝走过去了,再默默地缀在最后。

延嘉帝侧头看到孟宏祺鲜亮官服上的锦鸡补子,叹道:“朕虽未立太子,却先立‘太子太师’,本朝官授太子太师者,应居从一品,孟卿家却坚辞不受、只肯拜正二品,真叫朕有些为难了。如今卿家还是坚执此意、不肯变通么?”

孟宏祺拱手道:“请圣上恕罪。臣半生之责,不过是读书授业,既无定邦之绩,也无扩土之功,真是‘百无一用’。如今身居‘正二品’,已是心有惶恐,若非思及以臣之显达可范示天下、激励士子苦读,臣早向圣上请辞了。臣如今忝为受禄、惶惶终日,不敢稍懈,唯恐辜负圣上重托,已是吃力,如何又敢越‘衍圣公’之阶品,何况臣又出身于齐鲁,与孔门后人世交甚笃,更是不敢忘本。”

注:

本章孟老师及学生所念字句节选自《中庸》第十七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33章 一一七上 督功课万岁论功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