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宿敌登基为帝之后 > 第2章 身世

宿敌登基为帝之后 第2章 身世

作者:糖果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09 23:12:06 来源:文学城

那封诏书文采斐然,有心人至今仍能记得几句。

中书省已透出消息,昭王殿下将于下月初抵京。

众人兀自思量,东宫储君乃国之根本,不会轻言废立。顾主事有太子殿下庇护,就是不知太子殿下愿意为了他做到几分。

眼下朝廷储位之争尚不明朗,但说到宣平侯府,顾家的世子之争已摆在了明面上。

顾宁熙虽说为宣平侯嫡长子,但却是出身乡野的孟夫人所出。宣平侯的这桩风流旧事,在京都几乎人尽皆知。

当年宣平侯领兵出征,遭副将叛变,重伤流落乡间,阴差阳错之下为孟夫人所救。他声称自己遭了水匪,有意遮掩自己的身份。

战乱年代,户籍本就难寻。孟家人心善,又因长子病逝,家中已无成年男丁。故而孟氏夫妇散尽半数家财,悉心照料了女儿救回来的男子,有意招他为婿。

后来宣平侯病愈回京,也不知向孟家许了什么承诺,孟家还为他凑足了盘缠。

一别两年,孟夫人没有等回宣平侯的消息,家乡却遭了水患。逃难中孟夫人与亲人失散,无依无靠,不得不提前入京寻夫。

原本路途艰难,但许是老天眷顾,孟夫人遇见了从晋阳入京的姚皇后。孟夫人给她看了手中的婚书与夫婿留下的玉佩,姚皇后心善,携了她一同进京,又亲自将她送到顾府外。

也是直到那时孟夫人才知晓,自己的夫君竟是侯府世子,且他那时已经与伯爵府嫡女定了婚事,不日便要完婚。

顾孟两家门第悬殊,若孟夫人孤身寻来,侯府随意以妾室的名分就可将她打发。

可偏偏姚皇后遇见了此事,顾世子留的婚书也是确凿的铁证。

这一下闹得满城风雨,顾家骑虎难下,连陛下都亲自过问。

当时陛下尚是晋王,虽娶了真定王嫡女甄氏为王妃,但他对发妻姚氏情深意重。

他自立为晋王后将妻子从老家接入京,就是存了两妃并立的意思。顾家之事恰逢其时,正好造势。

于是宣平侯府揣摩主上心意,由顾老侯爷亲自做主,八抬大轿同时迎孟氏和沈氏过门。世子有了两位嫡妻,且名分上不分先后。伯爵府纵然不满大小姐与乡野村妇平起平坐,但也不敢违逆晋王与侯府心意。

宣平侯府后宅称呼二位夫人时皆冠以姓氏,孟夫人膝下只得一子顾宁熙,沈夫人则有一子一女。

虽说正室的名位退了一步,但世子之位沈夫人和靖安伯府断然不能相让。

以孟家的门庭,如何能与伯爵府相较。众人暗自揣测,也难怪顾大人要早早投于东宫麾下,借太子殿下之势争位。

……

茶水喝过半盏,等到尚书大人如期而至,堂中方开始议事。

修葺昭王府邸是去年入冬以来工部最要紧的一桩差事,尚书大人又着重提到此项。尤其昭王殿下不日便要还朝,更是不能有半点马虎。

两名官员专司昭王府中事,其余琐事鞭长莫及。是以工部侍郎另点了顾宁熙,将城郊堤坝修筑一事交由他。

“下官明白。”顾宁熙拱手一礼,晚些时候自去调一应卷宗。

上首的工部尚书微微颔首,虽说出身勋贵,但顾主事还是有几分真才实干,并非敷衍塞责之辈。

几桩事宜都安排妥当,约莫巳时中,堂中诸人各自散去。

近日同僚们对自己的态度转了几重,顾宁熙心知肚明,暂无暇理会。

又是一日的忙碌,她踏着夕阳余晖出了工部时,已比原定散值的时辰晚了一炷香有余。

来不及给母亲带些喜欢的糕点,顾宁熙吩咐马车径直回宣平侯府。

外朝的纷纷扰扰,她从来不带回母亲的沁兰院中。

毕竟偌大一座侯府,已经足够令人烦扰。

顾府三房尚未分家,祖父早些年随世祖起兵落了病根,已领虚职在家安养天年。顾府如今是长房当家,三房同居于一府,自然热闹。

早春时节,沁兰院中的蕙兰尚未开花。

“母亲。”

顾宁熙请了安,孟夫人已有七八日不曾见她,待上上下下打量过人,心疼道:“怎么看着憔悴许多,可是朝中有何麻烦?”

“昨夜风大,没睡好罢了。”顾宁熙笑着道,“母亲,孩儿都饿了。”

除了年节,长房一向是分开用膳,顾宁熙陪着母亲在沁兰院中用饭。

知道她要回来,孟夫人早就交代厨房备了几样新菜色。沁兰院额外使了些银钱,膳房做事还算用心。

“这是红枣乌鸡汤,文火炖了两个时辰,快尝尝。”

孟夫人总是心疼女儿小小年纪,还要扮了男子在朝奔波。那朝堂中人可是好相与的?

可她人微言轻,侯爷的决定她无法转圜。

当年她怀着熙儿时,二房已经先诞下了长孙,颇受老太爷喜爱。而长房这边,除了沈夫人所出的大小姐外,其他庶出姑娘也已经添了三四个,就是迟迟不见男孩。

外头风言风语闹了好些年,都说长房的爵位怕要旁落。眼看着年岁见长,侯爷便打定主意,她这一胎无论是男是女,都对外宣称是儿子。

熙儿就这么接了担子,成了侯府长房嫡子。

哪怕一年后沈夫人也诞下嫡子,熙儿的身份终究是改不回来了。

将错就错这些年,熙儿也慢慢长成。与她年岁相仿的姑娘大多都已经说好了人家,孟夫人如何能不着急。总不能她的女儿还顶了嫡子身份,耽误一辈子的姻缘。

上月她好不容易寻到机会向侯爷提起此事,侯爷却只道:“宁熙是顾家血脉,我当然对她多有打算。此事休要再提。”

侯爷没用完晩膳便拂袖离去,孟夫人无计可施。

顾宁熙为母亲布菜,安慰道:“孩儿觉得眼下很好啊。”

虽然知道侯府是在拿她为三弟探路,但能在朝堂,于她而言远胜过被拘在后宅。

况且……顾宁熙笑了笑,也只有在朝为官,她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或许太子继位,此事能达成得更容易些。

她叹口气,又想起了自己的梦境。

……

顾宁熙在侯府的住处唤作乐游院,每每回来,母亲都提前吩咐人打扫妥当。

被褥都是新晒过的,铺床的丫鬟春桃笑道:“夫人听说郎君近来睡不安稳,特意着人送了些安神香来,奴婢可要给郎君添上?”

明日是休沐,顾宁熙颔首应好。

月光如水映入窗格,清香袅袅间,榻上人得了一夜好眠。

养足精神,翌日顾宁熙换了月白色的圆领锦袍,于巳时出府赴约。

惯例是在清茗茶楼二层的雅舍,顾宁熙到得早些,点了一壶清茶。

连廊的窗子半开着,可以听见茶舍一楼的说书人已经开锣。

顾宁熙稍稍侧耳一听,说的还是昭王殿下在汜水关一战擒两王的胜绩。这一折戏近来风靡京都,道一句妇孺皆知不为过。

“等久了?”

顾宁熙抬眸,见到表兄身影,笑着摇了摇头:“我要了一壶碧螺春。”她本就是想出来散散心,故而提前出府。

孟庭在她对侧落座,并不拘喝什么茶水。

顾宁熙为表兄斟茶,当年母亲与外祖家失散,多年来打听不到家中亲人的消息。本已断了希望,不曾想表兄如此争气,在南征中立下战功,官拜五品云威将军。

顾宁熙与表兄在朝堂上相见,很快确认了彼此的身份。母亲得到消息后大喜过望,宣平侯府也爽快地认下了这一门亲戚。

外祖父与舅舅皆已不在人世,表兄就是孟家的顶梁柱。他在京都置了宅邸,前年将外祖母与舅母一同接入京中安养天年。

时隔十余载,孟夫人再度与母亲和嫂嫂相见,相拥时喜极而泣。

顾宁熙虽与表兄自幼不识,但许是亲缘使然,二人很快熟悉起来。

表兄及冠时,授他兵法的孙老将军为他起了表字。

便是梦境中昭王唤的那二字,“铭轩”。

按理来说,昭王应当不知道表兄的字。

察觉到自己在想什么,顾宁熙不自觉摇了摇头。这本就只是她的梦境,她竟还试图在梦中讲道理。

“怎么了?”孟庭语气关切。

“我在想昭王回京的事罢了。”

顾宁熙在表兄面前从来无需掩饰太多,于她而言,他远比顾家同姓的宗族兄弟更值得信赖。

孟庭亦然。他略知晓宣平侯府中事,尤其宁熙女扮男装一事姑母不曾隐瞒他。

台下说书人正讲到战场关键处,民间消息口口相传,总有夸大之嫌。

直到今日,顾宁熙也未能知晓这场战争的全貌。东宫那边自然只有寥寥数语,生怕对昭王的功绩多夸耀半分。

自从三年前一别,顾宁熙也刻意回避着他的消息。

“表兄给我讲讲吧。”她道。

“好。”孟庭为武将,对这场天下闻名的战役有更多独到见解。

面对顾宁熙,他尽力将战事讲得简洁易懂些:“昭王此役,本是为擒洛阳王行满。”

王行满于乱世起兵,据河南之地,自号为郑王,拥兵二十余万。

“洛阳城乃三朝古都,有十万精兵把守,钱粮充足,易守难攻。”孟庭指尖沾了茶水,在案上绘出简易地图,“昭王殿下未正面强攻,而是出奇兵沿途拔除洛阳城周围粮仓、卫城,封黄河北岸口,于去年秋对洛阳城形成合围。”

洛阳成为一座孤城,将领多有逃出城门投降者,洛阳城破不过时间问题。

偏偏此时,王行满秘密遣使出京,以重金向夏王刘建安求援。

河北之士多义气,刘建安也恐唇亡齿寒,率十万精兵来援。

说书人一拍惊堂木:“却说洛阳城中王行满仍在负隅顽抗,夏贼大军又近在眼前。昭王殿下陷入两难境地,若不撤兵,则受郑夏两军合围,腹背受敌;可若撤兵,洛阳一役功亏一篑,只怕日后再没有这般好的机会。”

昭王手下将领分作两派,围绕撤兵与否争论不休。

孟庭道:“军情迫在眉睫,昭王命手下将士继续全力围困洛阳,自己则点起玄甲军,奔赴汜水关开战刘建安。昭王殿下以三千五百铁骑大破夏兵十万大军,刘建安降。”

眼见着援兵成了阶下囚,内外交困的王行满旋即出城投降。昭王一战擒两王,荡平中原,扬名天下。

京都形势再掀起波澜,宁熙身处其中,孟庭知晓她的艰难。

她近来时常是心事重重的模样,孟庭有意令她开怀,挑了些轻松的话来提。

“听说刘建安出降,昭王命将士将他五花大绑押到自己面前,质问道:‘本王为擒王行满而来,不干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锋?’你猜猜刘建安是如何答的?”

“如何?”顾宁熙抬眸,给了表兄两分面子。

孟庭清了清嗓子,学了那人的话语:“我若不来,岂不是还得劳烦您再北上远取?”

“扑哧”一声,顾宁熙低笑出声。

夏王刘建安能屈能伸,也算是一代枭雄。

说书人一折好戏散场,茶舍中依旧热闹不休。

孟庭与昭王年岁相仿,同辈中有如此不世出的天才,他亦是感慨万千。

“汜水关一战,昭王打出了旁人三十年都未必能有的战果。”孟庭也着实好奇,“就是不知,陛下此番该如何嘉赏昭王。”

半壁江山都是昭王打下来的,顾宁熙苦笑:“昭王不世之功,早已是赏无可赏,封无可封。”

如今也只剩那最后的东宫储君位,甚至——

大晋帝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身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