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绣春照阙千 > 第27章 欠了命

绣春照阙千 第27章 欠了命

作者:浅陌花开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9:11:23 来源:文学城

第二十七章欠了命

六月十七,宜:成亲、出行、搬新房、订盟、祈福、栽种、祭祀、修坟、出火、开光、求子、谢土。

天还未亮,皇城内外已是一片井然有序的忙碌。

皇城根上的钟鼓楼刚敲过五更,禁军便沿着朱雀大街两侧列队站定,甲胄在朦胧天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宫城正门承天门缓缓开启,鎏金铜钉在晨曦中折射出细碎金光,永明帝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通天冠,在内侍监总管尖细的唱喏声中,缓步踏上丹陛。

他身后,太子与诸王、百官早已按品级分列两侧,朝靴整齐地叩击青石板,发出沉闷而庄重的声响,与远处传来的编钟雅乐交织在一起,拉开了今日的盛典序幕。

“跪——”

众臣子纷纷跪拜,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郑禾手捧明黄卷轴走上前,轻轻展开,下一刻,铿锵有力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广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乃上苍庇佑、百姓勤谨之功。朕躬承天命,抚有四海,当思宵衣旰食,以安黎元……”

陆启渊站在永明帝身后,神情肃穆。

他身着大红色蟒袍,腰束玉带,佩绣春刀,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位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青年才俊,没人会想到,他已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沉静如水的眼眸深处,依然维持着惯有的平静。

无懈可击。

“在担心家里那条小鱼?”突然有声音飘了过来,永明帝并未回头。

“……”陆启渊沉默。

“朕的后背都快被你盯出窟窿了。”

“……”陆启渊转移视线。

“别又去盯郑禾,人还得念圣旨呢。”

“……”陆启渊。

“去瞪王晏之,都是他们礼部搞出来的规矩,麻烦得很。”

“……”

被永明帝这么一打岔,陆启渊紧绷的神经稍有缓和。

他顺着永明帝的目光看向跪在阶下的礼部尚书,对方正一丝不苟的聆听圣训,花白的胡须微微颤动,那双平日里总带着几分精明算计的眼睛此刻盛满了敬畏,仿佛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生怕惊扰了这庄重的时刻。

陆启渊的目光在他身上短暂停留,王晏之似有所觉,脊背莫名一僵,下意识挺直了腰板,却没敢四处张望,手中笏板几乎要攥出水来。

永明帝将这一幕尽收眼底,嘴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弧度,“等会儿没事了,你就先走吧。”

“……臣是您的指挥使。”今日他必须留在这里,这是他的职责,他得确保这场盛典万无一失。

“还怕有人刺杀不成?”永明帝背在身后的手摆了摆,“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回去盯着那条鱼。”

“陛下……”

“嘘,悄悄的,就这么定了。”

“……”

两人嘴皮子几乎未动,声音又低,广场上百官皆垂首跪立,竟无一人察觉高台之上这场简短的对答。

陆启渊望着永明帝的背影,终是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凡在押囚徒,除谋逆大罪及身负命案者外,其余一概减免刑期,准予归家团聚。同时,免除全国赋税半年,以纾解百姓生计之困。望各州府官吏即刻布告周知,切实推行,使皇恩惠及万民,亦彰我大成王朝仁德之心……”郑禾依然在朗声宣读圣旨,声音洪亮而沉稳,每一个字都清晰落入众人耳中。

“……愿朝堂之上君臣同心,共护江山社稷稳固;朝堂之下,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如此,方不负这万里河山,不负天下苍生殷殷期盼。朕今日昭告天下,凡有功于社稷者,必当重赏;有负于家国者,亦绝不姑息。尔等当以此为训,勤勉政务,恪守本分,使我大成王朝长治久安,永享太平,钦此——”

阳光已完全驱散晨雾,金色的光芒洒满整个广场,将每个人的身影拉得颀长。

郑禾宣读完圣旨,手持卷轴躬身退到一旁,永明帝双手负后,神情威仪不减当年,昂首傲视群臣,如果不是他突然掏出一个奇怪的东西搁嘴边上,大概这场盛典的序幕依然会沉闷而严肃的继续下去。

陛下手里拿着的东西是什么?看起来……似乎是个漏斗?还带着把手?

永明帝将那漏斗对准嘴,深吸口气,下一刻,震耳欲聋的声音如同惊雷在广场上空炸开:“众卿平身!”

这声音穿透了编钟雅乐,盖过了广场上百官的窃窃私语,直直撞进每个人的耳朵里,惊得阶下众人纷纷抬头,面露错愕,连远处的禁军都忍不住侧目,手中长枪微微晃动。

陆启渊额角青筋本能地跳了几跳,他不动声色的看向工部尚书贺维爵。恰巧,贺维爵的目光也扫了过来,老大人颇为无奈的轻轻摇头。

两人相对无言,他们算是明白了,陛下这是嫌刚才郑禾宣旨的声音还不够响亮,特意来添乱……啊,不,来镇场的。

好在大成朝的官员都胆识过人,不过短短几息功夫,均已恢复如常,他们按部就班的跪谢隆恩,然后站起身,恭恭敬敬的等待永明帝训话。

永明帝也不客气,抓起大喇叭就开始慷慨激昂的演讲。

想当年,建汶小儿要削藩,密诏北平将领包围王府,他率众突围,在一间破庙里,也如今天这般对着心腹亲兵慷慨陈词,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征。

那时候没有喇叭,全凭嗓子吼得声嘶力竭,如今有了这物件,胸中豪气更盛,永明帝直接将礼部准备的文稿忘到九霄云外,开始滔滔不绝的一述心中畅快。

他声音浑厚,不说台阶下离得近的大臣被震的耳膜嗡嗡作响,连站在队伍最末端的新晋翰林都觉得心口发颤,仿佛有股无形的气浪顺着喇叭扩散开来,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

真应了唐阙千那句:“说不定陛下过几天用得上。”

何止用得上,简直是大有用处。

看着举起喇叭,意气风发的永明帝,陆启渊思虑万千。

不过几日光景,那喜欢赖在他身上胡闹的少年就躺在了病床上,生死难料,而起因不过是自己心血来潮的又一次小小试探。

怎么就哭了呢?明明只要像以前那样,说些乱七八糟的话应付自己就好了啊,何必真情实感的哭上这么一场……

[我想他们……我想他们了……]

[我想回家,回我真正的家,我想我爸妈……]

那带着浓浓鼻音的抽泣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少年环着他的脖颈,肩膀止不住的颤抖,泪水浸湿了衣襟,那双总是闪烁着狡黠光芒的眼睛里,盛满了化不开的悲伤与茫然,像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归途。

陆启渊早已后悔,若是早知会有今日,他断不可能把那狠毒的药物用在他身上……

[你都当锦衣卫了,不做点什么才奇怪吧?]

相对于自己的虚情假意,唐阙千似乎更真诚,更直白。

[这事不怪你,早说了,我理解陆大人您的所作所为,但您肯定不信。]

真的不怪、不怨,也不恨么?

广场上的喧嚣似乎渐渐远去,永明帝激昂的声音变得模糊,陆启渊的心思已全然被病榻上的少年占据。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今日他不能离开,所有的希望都只能交付给魏清轩和那几位被请去的太医,祈祷他们能创造奇迹,让那个总是乐观开朗的少年再次睁开眼睛,看到这朗朗乾坤。

“嗖——”

郑禾那边弹过一颗小小的珠子,陆启渊本能挡下,瞬间回神。

这位前日才从海外归来的公公以眼神示意:天色不早,再让陛下说下去,恐会误了接下来的行程。

他也是燕王府邸的老人,知晓自己的身份,有些话,旁人不能说,自己可以。

陆启渊微微颔首,表示知道了。

“……诸位爱卿谨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才是国之根基,当以民为本,与民生息,方不负天下苍生之望……”

永明帝越说越起兴,越说越开心,要不是被自家好侄子提醒,他大概能抱着喇叭说上一整天。

“陛下,吉时将至,太庙祭祀仪式已准备妥当。”

这就到时候了?永明帝意犹未尽,但终究还是点了点头,他清清嗓子,拿着喇叭又是一阵高喊:“今日盛典,先至太庙告慰祖先,众卿,余下之言,待祭祀礼毕,朕再与尔等细说!”

话音落下,广场上再次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应和,“臣等遵旨!”

永明帝这才满意地将喇叭递给身后内侍,整理了一下衮服的衣襟,迈步朝早已备好的玉辇走去。

“大人。”

陆启渊正要跟上,一名眉清目秀的小太监突然来到身后,压低声音道:“娘娘让奴才传话,‘府上一切安好,无需挂念’。”

说完,很快退下。

娘娘?皇后出手了,派人去他府上救治阿千?

连太医署都没有十足的把握,叔母又是从哪里找的人?

但既然让人传讯给他,是不是就说明,阿千的病情有了转机?

娘娘行事向来稳妥,若非有几分把握,断不会轻易让人带话。

陆启渊心中悬着的石头稍稍落下些许,却又生出新的疑虑:那位能让皇后如此信任的医者,究竟是何来历?宫中深藏不露的高手,还是从外边寻来的奇人?

祭天的队伍整装待发,礼乐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为雄浑壮阔,陆启渊定了定神,压下所有杂念,翻身上马。

陆府

内院正房的窗棂半开着,晨光透过树木的枝叶洒在紫檀木圆桌上,映出药碗里蒸腾的袅袅轻烟。

魏清轩守在桌边,时不时用银簪搅动碗中深褐色的药汁,他身后软榻上,少年面色依旧苍白,但呼吸平稳,显然已过了最凶险的时候。

陶咏靠在床头,阖眼假寐。

一名身着素色布衫的老者走进来,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目光落在少年脸上时带着几分审视,随即转向魏清轩问道:“药温如何了?这第三副药需得趁着晨光正暖时服下,才能让药性顺着气血行遍周身。”

陶咏和魏清轩连忙起身,后者应道:“回先生,药刚温到七分,按您的嘱咐用银簪搅了四十九下,药香已经散匀了。”

老者点点头,走到软榻边仔细搭了少年脉搏,片刻后,眉头舒展,“脉象虽弱,却比一个时辰前沉稳了些,看来这孩子命不该绝啊……只是……”

两人闻言,抬眼望去,见那老者眼中闪过一抹疼惜。

“您认识他?”

老人笑了笑,“算是吧。”

陶咏心中一动,正要追问,却见老者已转身走向药碗,用银勺舀起一点药汁,放在唇边轻轻吹了吹,试了试温度,才示意二人将唐阙千扶起。

魏清轩小心翼翼地托着小鱼儿的后颈,让他半靠在陶咏身上,老者则一手端碗,一手持勺,将温热的药汁缓缓送入少年口中。

唐阙千的嘴唇动了动,下意识吞咽,几勺汤药下肚,苍白的脸颊上竟泛起一丝极淡的红晕。

老者放下药碗,擦了擦少年的嘴角,低声道:“这孩子体内的毒素已经去了大半,只是损耗的元气需得慢慢调养,往后几月,不可动气,更不能接触寒凉之物,每日三餐须以温补为主,食谱和方子我都写好了,让府里的人按方抓药,每日早晚各煎服一次,切不可断,最好喝上三个月。”

魏清轩连忙应下,将老者的嘱咐一一记在心里,又忍不住问道:“先生,他……何时能醒来?”

老者沉吟片刻,道:“快则明日午后,慢则后日清晨,到那时,想必也能重新看见东西了,你们记得捂好他的眼睛,慢慢来,千万别急着见光。”

说罢,老者提起药箱,“我还得回宫里复命,这里便交给你们了,若他醒了,不必告诉他我来过,只当是林太医和你父亲将他医好的便是。指挥使问起,就说我全家欠这小娃一条命,特来还他的。”

魏清轩送老者出去,陶咏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庭院拐角处,陷入沉思。

想……想求读者大大们冒个泡……不冒也可以……

我就是牙疼着有些……道心破碎……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7章 欠了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