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心灵守护指南 > 第3章 锈蚀之痕

心灵守护指南 第3章 锈蚀之痕

作者:云栖耕读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0 04:48:02 来源:文学城

回到自己的文玩店,林凡才感觉那层无形的、属于陈砚清的“逻辑网格”从身上缓缓褪去。空气重新变得柔和,带着他熟悉的、各种老物件混杂的温吞气息。他瘫在椅子里,感觉自己像一块被拧干后又风干的海绵。

桌上,那本崭新的笔记本像个安静的挑战。他翻开,纸张光滑,散发着工业品的味道,与他自己那些随手记着修复笔记、沾着颜料的糙纸本子截然不同。

“记录所有细节……”他喃喃自语,想起陈砚清说这话时,那种如同设定实验参数般的认真。

几天后,新的“案例”来了。

来访者是一位中年女士,姓李,衣着朴素,眼神里藏着一种惊弓之鸟般的怯懦。她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用软布层层包裹的物件,动作小心翼翼,仿佛那是什么易碎的珍宝。

“林师傅,听说您……能看看老东西。”她声音很轻,“这是我母亲留下的,一只老怀表。我、我最近总睡不好,心里慌得厉害,拿着它,就更……”

林凡的心微微一沉。又是怀表?

他戴上薄棉手套——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器物,也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一道微弱的精神隔离屏障。当他接过那只黄铜怀表时,指尖传来的触感,让他瞬间蹙紧了眉。

锈蚀。

不是金属的锈,而是情绪的锈。一种沉重、斑驳的愧疚感,像陈年的铁锈,几乎覆盖了整个表壳。在这片锈蚀之下,还弥漫着一股绵长而尖锐的恐惧,如同锈迹深处尚未完全氧化的金属锋芒,偶尔刺出。

而在这些强烈的情绪之下,他再次捕捉到了那丝熟悉的、不协调的“杂音”。冰冷,稳定,像一枚嵌入锈蚀中的金属碎片,正不断地将那份愧疚与恐惧搅拌、放大。

“李女士,”林凡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稳,“您母亲她……晚年是不是有什么很大的心事?或者,经历过什么特别……害怕的事情?”

李女士的眼圈瞬间红了。“我母亲……她一直觉得对不起我父亲,家里以前有些变故。她后来身体不好,总是……总是担心有人会来害她,晚上都睡不踏实。”她的话语零碎,却与林凡感知到的“锈蚀”与“恐惧”完美吻合。

林凡深吸一口气。问题比王工的压力球更复杂。这里的负面情绪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更深,更顽固,而那“杂音”则巧妙地潜伏其中,如同在朽木上播种的毒菌。

他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安抚、去“打磨”那些最表面的锈蚀,但效果甚微。那“杂音”像一枚锚点,牢牢地固定着这些情绪。强行净化,可能会像扯动线头一样,引发整个情绪结构的崩塌,对李女士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他需要帮助。

---

“所以,情况就是这样。”林凡坐在陈砚清办公室那张硬邦邦的客用椅上,感觉比修复一件瓷器还累。他尽可能详细地复述了李女士的话,并描述了自己的感知:“主要的‘感觉’是锈蚀,覆盖性的,很厚重,成分是愧疚。底下是尖锐的恐惧。那个‘杂音’……这次感觉更像一个锚点,或者……催化剂,把它们牢牢固定住,并且让它们持续‘反应’。”

陈砚清坐在对面,听得极其专注,不时在本子上记录。听到“锈蚀”、“锚点”、“催化剂”时,他笔尖停顿,抬眼看向林凡,镜片后的目光锐利。

“很好的类比。”他平淡地评价,但这在他这里已算是高度赞扬,“‘锈蚀’暗示了时间的积累和情感的氧化变质。‘锚点’和‘催化剂’则指向了机制X的主动作用模式——它并非创造情绪,而是强化和固化既有的负面情绪结构。”

他转向白板,拿起笔,一边写一边构建模型:

“假设宿主原有情绪强度为E,机制X的催化系数为K,时间变量为T……”

林凡看着白板上迅速增加的数学符号和箭头,感觉比听天书还茫然。

“陈教授,”他忍不住打断,“能不能……说点我能听懂的?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陈砚清举着笔的手停在半空,似乎因为思维进程被打断而有些不悦,但他看了一眼林凡脸上真实的困惑与疲惫,还是放下了笔。

“策略是:降低催化系数K,或者削弱原有情绪E。”他尝试翻译,“对于李女士,直接消除她母亲留下的愧疚与恐惧(E)不现实,风险过高。所以,我们的优先目标是屏蔽或削弱那个‘锚点’(K)的影响。只要中断它的催化,宿主自身的情绪修复机制或许能缓慢起作用。”

这个解释,林凡听懂了。“所以,重点是找到并搞定那个‘锚点’?”

“准确地说,是找到干扰甚至‘屏蔽’它的方法。”陈砚清纠正道,“我们需要一次联合‘侦察’。在你感知到‘锚点’时,我需要在场,记录数据,并尝试一些……干预方案。”

“干预方案?”林凡警惕起来,“什么方案?”

“基于声波、特定频率电磁场、甚至是一些经过逻辑编码的语言信息,对疑似结构化精神干扰进行反向干扰。”陈砚清列举着,语气像在介绍实验室的常规操作。

林凡听得头皮发麻:“等等!您要在李女士身上做实验?”

“风险可控。”陈砚清语气笃定,“所有方案都经过理论推演,强度会控制在安全阈值以下。首要原则是‘不造成伤害’。”

看着他绝对自信的神情,林凡将信将疑。但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他们约定了时间。再次见到李女士时,是在林凡的店里。陈砚清的到来让李女士有些紧张,他那种实验室般的冰冷气质与文玩店的温润氛围格格不入。

林凡示意李女士握住怀表,他自己则将指尖轻轻搭在表壳上。他闭上眼,再次沉入那片“锈蚀”的海洋,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强烈的情绪漩涡,将感知聚焦于那个冰冷的“锚点”。

“感觉到了……”他低声说,声音因专注而紧绷,“它就在那里……像一颗……冰冷的铆钉。”

陈砚清立刻打开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林凡看不懂的波形图。他戴上一个耳麦,开始用极其平稳、毫无波澜的语调,念诵一段……听起来像数学定理,又像哲学命题的句子。声音通过一个不起眼的小型扬声器,以极低的音量播放出来。

林凡起初觉得这做法荒谬至极。然而,几分钟后,他惊讶地发现,在他感知的世界里,那颗“冰冷的铆钉”周围,似乎出现了一层极其微弱的、不断被逻辑语言冲击的“涟漪”。它没有消失,但那种稳定放大的“催化”感,似乎被稍稍干扰了。

“有变化……”林凡难以置信地低声说,“它的‘输出’……好像被什么东西‘挡住’了一部分?虽然很微弱。”

陈砚清眼中闪过一道亮光,迅速在平板电脑上记录着。“频率7.3赫兹结合三段论逻辑链,观察到疑似干扰效应。记录数据点A1。”他看向林凡,语气终于有了一丝可以称之为“满意”的波动,“你的‘传感器’反馈确认了初步假设。机制X并非不可触及。”

这次协同“侦察”时间不长。结束后,李女士虽然依旧忧心,但表示握着怀表时,那种心悸的感觉似乎减轻了一点点。哪怕只是心理作用,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送走李女士,店里只剩下他们两人。

“所以……这算成功了吗?”林凡问,感觉比独自处理了十件器物还累。这种需要将感知精确转化为语言,并配合对方实验的过程,极度耗费心神。

“成功获取了关键数据,验证了初步干预路径的可行性。”陈砚清严谨地定义,“这为建立更有效的‘屏蔽’或‘中和’方案提供了基础。你需要继续提供观测数据。”

他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走到门口时,却停下脚步,没有回头,像是随口问了一句:

“那种‘被挡住’的感觉,在你感知里,具体是什么‘质感’?”

林凡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问这个。他仔细回味了一下:“像……像声音撞在了一层很厚、但很软的毛毡上,闷闷的。”

陈砚清沉默了两秒,似乎在理解这个比喻,然后轻轻点了点头。

“毛毡。记录。有助于模型可视化。”说完,他拉开门,身影消失在古玩街的人流中。

林凡看着他消失的方向,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指尖。

这一次,那块“砚台”似乎不再那么纯粹是冰冷和坚硬的代表了。他带来了一种笨拙、陌生,但确实有效的方法。一种理性与感性之间,生涩却开始运作的齿轮咬合。

他拿起那本笔记本,在关于李女士怀表的那一页,补充写道:

【联合观测:陈教授使用‘声音毛毡’法,对‘铆钉’产生了微弱干扰。此法虽‘硌’,但似有用。】

写完,他放下笔,轻轻呼出一口气。

这片林子,或许真的需要一块砚台,来帮他画出地图,指明方向。

第三章完

林凡感知能力进一步细化,能区分“锈蚀”(愧疚)、“尖锐”(恐惧)和“锚点”(杂音),并能描述干预带来的微妙变化(“声音撞在毛毡上”)。 陈砚清展现了其“逻辑应用”的能力,提出理论模型,并实施具象化的“科学干预”(声波、逻辑语言),并首次征求林凡的感性反馈(询问“质感”),显示其世界对林凡的有限开放。

本次案例(李女士)的危险性/紧迫感不如王工的压力球直接,冲突张力略有降低。“虚无之种”的存在感仍停留在“杂音”层面,缺乏更主动的威胁性展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锈蚀之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