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洞府坐落于迷雾笼罩的岛屿山崖之下,潮湿的水汽在禁制光幕外凝结又滑落,将外界窥探的视线与部分混乱的灵气都隔绝开来,显得颇为静谧。
韩立并未立刻开始冲击金丹后期巅峰。南下途中遭遇的幽灵鬼船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片海域的不可预测与危险。这当务之急,是让自身状态恢复到最佳,并进一步增强座临时洞府的防护能力,尤其是针对那种诡异的神魂攻击。
他先是花费数日时间打坐调息,将之前催动星焱丹火的消耗彻底弥补回来,金丹后期修为愈发圆融饱满。随后,他便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那三枚古玉简的进一步钻研,以及阵法的布置上。
与鬼船一战,让他意识到自身在防护神魂攻击方面的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大衍诀》修炼出的强横神识硬抗。此法虽有效,却消耗巨大且被动。
他希望能从古玉简中,找到一些与星辰相关的防护阵法。每日以星辉剑元温养玉简已成习惯,随着他修为精进以及对星辰剑意感悟日深,与玉简的共鸣也越发清晰。
这一日,当他再次将心神沉入玉简,以剑元细细感应时,其中一枚玉简上,几个原本晦暗的符文忽然接连亮起,传递出一段相对完整的信息碎片——并非具体的阵法布置图,而是一种名为“星辉庇佑”的古老理念:引动周天星辰之力,尤其是具有安定、守护意味的星辰力量,形成一种特殊的能量场,能有效涤荡邪祟,稳固心神,对阴魂鬼魅之物有着天然的克制。
“引动星辰之力?”韩立心中一动。他立刻联想到那卷星辰剑图。剑图之上,万星流转,轨迹玄奥,是否本身就蕴含着引动星辰之力的法门?即便无法直接引动,以其为蓝本,结合自身对阵法的理解与星辉剑元,或许能模拟出几分相似的效果?
说干就干。他取出星辰剑图悬于面前,又拿出数套阵旗阵盘。他并未完全照搬剑图,那太过深奥,而是选取了剑图一隅中,几颗似乎蕴含着沉稳、守护意境的星辰轨迹,以其为参照,开始尝试改造手中的阵法。
这是一个极其繁琐且耗费心神的过程。他需要不断调整阵旗的方位,注入不同强度的星辉剑元,测试效果。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有时阵法毫无反应,有时则能量冲突险些炸毁阵旗。
墨彩环安静地在一旁看着,偶尔会在他眉头紧锁时,递上一杯清心凝神的灵茶。她看不懂那些复杂的阵法符文,却能感觉到韩立周身散发出的那种专注与星辰剑意交织的气息。她手中的黑色指针,在韩立试验阵法、剑意勃发时,总会显得格外“活跃”。
经过不知多少次尝试,消耗了众多材料后,这一日,当韩立将最后一面主阵旗按照推演出的方位插入地面,并全力将星辉剑元注入其中时——
嗡! 一声轻微的嗡鸣响起,所有阵旗无风自动,道道淡银色的光芒从旗面上流淌而出,并非直冲云霄,而是在洞府内部交织成一个略显虚幻的、仿若倒扣碗状的光罩。光罩之上,隐约有几点较亮的银光按照某种玄奥的轨迹缓缓运行,洒下柔和而纯净的星辉,将整个洞府笼罩在内。
阵法成了! 虽然只是一个简陋的雏形,覆盖范围仅限洞府,且需要持续消耗他的剑元维持,但韩立能清晰地感觉到,置身于这星辉光罩之下,心神格外宁静安详,外界迷雾带来的压抑感和海域固有的混乱气息被大幅削弱隔绝。他尝试释放出一丝模拟的怨念气息,那星辉光罩立刻产生反应,银光流转间,便将那丝怨念净化驱散!
“成功了!”韩立眼中难掩喜色。这自创的“小周天星斗阵”,姑且如此命名吧,虽远不能与传说中的上古大阵相比,但针对此地的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神魂攻击,无疑提供了一层宝贵的防护。更重要的是,这是他首次将星辰剑意与阵法结合,意义非凡。
“韩大哥,这个阵法……让人感觉很安心。”墨彩环走入光罩范围内,轻声说道,脸上露出舒适的表情。她身为凡人,对能直接影响神魂的力量感知更为敏锐。
韩立点点头,撤去了阵法维持。此阵目前尚不能长久运行,需作为关键时刻的防护手段。但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他相信日后必能将其不断完善。
此后一段时间,韩立便在这临时洞府中安稳下来。白日里,他一半时间用于修炼,巩固金丹后期修为,打磨剑元;另一半时间则继续研究玉简、星辰剑图,尝试改进“小周天星斗阵”,并炼制各种丹药。
有“星蕴炼丹术”加持,他炼制的丹药品质极高,不仅满足自身修行,还积累了不少备用。墨彩环则在洞府旁开辟了一小块药田,将韩立给她的一些耐活的灵药种子种下,每日细心照料,倒也长得郁郁葱葱。
平静的日子过得飞快。韩立的修为在丹药和苦修下稳步提升,向着金丹后期顶峰迈进。那黑色指针的指引依旧坚定向南,但韩立并不急躁。
这一日,他正在参悟玉简,忽然心有所感,抬头望向洞府之外。透过重重迷雾,他隐约感觉到极远处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灵气波动,似乎有修士正在激烈斗法,动静不小,至少是金丹期级别。
他眉头微皱,立刻收敛气息,将洞府禁制开启到最强,同时对墨彩环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争斗持续了约莫一炷香时间,方才渐渐平息,最终谁胜谁负不得而知。
韩立神色平静,心中却更加警惕。这迷雾海域,果然并非无人之地。看来即便是临时洞府,也需更加小心,不能长久停留。
他看了一眼正在安静打坐的墨彩环,心中计算着丹药和资源的储备。 “是时候再次动身了。”他暗自思忖,“待此次修炼结束,便继续南下。此地不宜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