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萧瑟 > 第2章 第 2 章 入宫

萧瑟 第2章 第 2 章 入宫

作者:畴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6 11:24:08 来源:文学城

西梁 开皇二年八月

一夜暴雨,如同要将江陵城尽数吞没。

官道化作无尽的泥淖,一辆玄色的马车疾驰而过。轮下浑浊的泥浆,肆意的泼向路旁本就风雨凌虐的紫薇,那点残色,也被雾雨一点点磨碎,消散不见。

车中少女,一身荆钗布裙,袖口已被洗的发白,隐约间可见细密的针脚修补过的痕迹。车厢随路面颠簸,她双手交叠于膝上,窗光一闪,掠过她的指腹,薄茧若隐若现。不过刚刚及笄的年纪,一双眸子幽深,沉淀着与她年龄不符的孤寂。

少女对面坐着一个年长的婆子,黛色的襦裙,光泽内敛。面孔沉如铜钟,却偏生一双冷厉的眼,时不时掠过少女,一寸一寸,似在丈量着什么。这种久居人上的威压,并未让少女躲避,反而将其纤薄的背脊挺直。

“阿折,去吧!”舅舅的声音沉缓。“那是你的来处,也是你的归途。”

阿折喉间哽咽,那句“舅舅,舅母.......”终是未能出口,泪水无声的滑落,被风一吹,消散在空气之中。

阿折抬眸望向窗外,四下里,白雾苍茫,前途未卜。她悄然卷紧袖中的手指,指尖缓缓陷入掌心,面上仍旧沉静如水。

她本是西梁的公主,却从未在宫墙之内呆过。

生下来那日,只因太卜令一句“生辰不详,将乱宗脉。”她的生辰自此成了宫中的讳语。父皇为了绝此后患,下旨将她送到宫外。从此她与嬷嬷,被迫在族亲宗室之间的冷眼与清寂之间生存。

直到八岁那年,她被舅舅,舅母带回那个虽小却温暖的家。日子虽苦,清贫如洗,但她跌倒时,舅父会伸手扶起。夜深露重时,舅母会把被角掖了又掖。即便终日不过是一碗萝卜与野菇,舅母仍笑着添柴煮汤。舅父则倚门而立,指着夜空,教她辨认紫薇帝星。那盏油灯下,她第一次懂得,贫寒之外亦有广阔的天地。舅父教她读史,知人,评天下。教她如何在清贫中自守,在孤寂里仍能仰望星空。

对于自小失去双亲宠爱的阿折来说,那间不大的茅草屋,本该是她余生要守的地方。

直到三日前,那封贴着赤羽的急召送入舅舅手中,自那一刻起,她的命运便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地方。

什么“柔嘉成性,贞静持躬......”这些赞词,裹在圣旨里,华丽的如同祭台上的装点。素未谋面的爹娘,终于想起她。不是因为怜爱,而是为了她的八字,用一场政治上的婚盟去换取一场虚妄的安稳。

阿折的唇一点点绷紧。她垂眸,长长的睫毛下,阴影覆盖住眼底失望的情绪。

忽然,马车在泥泞中猛的一顿,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撕裂了雾气。不待婆子反应,车帘已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掀起。

潮湿的空气伴着泥土的腥气涌入车内。

一道挺拔的身影遮住车外的天光。他身披玄色斗篷,金丝纹饰在风中流转,目光清亮,径直落阿折的身上。

“阿姐”

车帘外的光一闪,映亮了她眼底的情绪,她迅速垂眸,低声行礼:“七殿下”

萧瑀俯身探入,目光掠过她荆钗布裙的打扮,眉头几不可察地一蹙:“母后命我亲迎阿姐。阿姐,路上可还安稳?”

“都好。”阿折的应答轻微得几乎化在空气里。

“宫中早已备好寝殿,钟嬷嬷我已遣人去接了。”少年语气笃定,清脆的声音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

“阿姐别怕,一切有我。”

阿折凝望着眼前的少年,十一二岁的年纪,眉目晴朗,唇角带笑。她的目光在他眼角处停留,那颗细小的泪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与她的一模一样。二人纵有千言万语,却因宫中的嬷嬷在旁,只能将那份久违的亲昵藏在眼底。

五年前,他甘冒宫规,悄然出宫,夜间跋涉数十里,只为奔赴舅舅家中,看一眼她这个养在民间的姐姐。在那狭小的茅草屋里,这少年周身笼着光,看向她的眼里,没有一丝因她在乡野长大而嫌弃,只有纯粹的喜欢和亲近。

要说这世间,除了舅舅一家与钟嬷嬷,能在那金玉樊笼之外,带给她温暖的,也唯有阿瑀。

阿折轻声道:“谢七殿下。”

声音很轻,却让她心里的那阵惊惶,随之退去。

萧瑀到底是少年心性,陪车走到城门口,最终还是耐不住性子。他骑着马,绕着阿折的马车前后跑了十几次后,最后大声喊道:“阿姐,快进城了。我先回宫禀报母后,姐姐稍安。”

阿折掀起车帘,含笑着点点头。

萧瑀见姐姐同意,满脸欣喜,转身拨马而去。蹄声溅起水珠,转瞬没入雾中。

江陵外城在白雾里一寸寸浮出,灰蒙蒙的城墙被雨水浸的发暗,内城的楼宇殿阁在雾霭里只余剪映。

行至城门口,左右两边多了新旗数面,色泽鲜明。内侍举起鱼符,门卒接过验看,鼓声敲了三下,门闸徐徐抬起。车轮碾过地上的水洼,薄薄地水花溅在车辕上。

梁宫并非想象中的金碧,墙体斑驳,漆色已旧。檐角的镇瓦神兽在雨后的潮气里沉默的低伏,透着一股强撑门面的倦怠。

马车最后在一座僻静宫苑前停稳。引路的内侍垂手在侧,身后两名浅碧色宫装的宫女俯首随行。

帘起,阿折躬身下车。

那胖乎乎的内侍眼里的恭敬凝了一瞬,视线停留在被洗的发白的袖口上,那神情就差张口说出这等粗物何以踏入宫闱?

当他再次看向阿折时,笑意已变得薄如纸片:“请殿下在此少候,浴汤与新裳已备。小臣即刻禀奏中宫娘娘,得旨便请殿下觐见。”说罢,扭转身对宫女道:“侍奉殿下更衣。”

阿折将他们的神情尽收眼底,但面上却半分波澜不露,只颔首道:“有劳内侍。”

氤氲的热气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阿折将自己沉入宽大的浴桶,温热的水流包裹住疲惫的躯体,却暖不透那颗在胸腔里微微发抖的心。她闭上眼,几乎要在这短暂的温暖之中沉下去。

帘外传来低低的人声。

“......你看她那粗布衣衫,粗糙的都割手。”,

“何止是衣裳,身上满是草根的腥气.....”,

“嘘.....小声些,终究是公主.”

“公主?就是个笑话,在穷酸的地方养了几十年,怕是宫规也认不全。”

“那你说,她为什么回宫?”

“听说要被送去北边。”

“嗨,也就这点用处。不然陛下也用不着把这扫把星接回宫......”声音如同冰冷的滑蛇,粘入耳中。

阿折搭在桶沿的手,下意识的攥紧。水气在她眼前模糊了一切,却让那些话语变得格外尖锐。

她缓缓低下头,看着水中自己模糊的倒影,看着水中那双逐渐退去迷茫,凝结出冰冷硬核的眼睛。然后,她做出一个动作,猛的将自己埋进温热的水中。

世界隔绝,只剩下水流沉闷的轰鸣。

这九重宫阙本以为是“昭明”之地,往来皆是风雅。如同舅父案前那本翻致褪色的《昭明文选》。那曾是她对‘萧’姓的全部想象。那是文脉,是风骨,是对国与家共存全部的想象。若不是亲耳听见这裹着绫罗的恶语,才恍然惊觉,这丹墀瓦碧之下,竟与市井陋巷并无不同。他们赖以娇矜的,不过是一身皮囊和刻薄的规矩。

罢了!

一番思量之后,她“哗啦”一声破水而出,带起无数水花。水珠顺着她湿透的黑发滚落,如同泪水,却比泪水更加冰冷,坚硬。

阿折睁开眼,所有的软弱和彷徨都已被洗去。

阿折垂手,静立在内侍身后。

脚下铺着厚厚的波斯氍毹,柔软的近乎虚妄。她脚尖每一点落下,都像踩进一层轻雾,不留声息。四下的静,仿佛吞没了她的呼吸,是剩下心跳,如擂鼓般在耳中回荡。

殿中燃着沉香,烟气盘绕在空气里,淡淡的木气贴着鼻腔,继而划入肺腑,化出一丝甘凉,轻轻抚平她心口的不安。

她被引至内殿,光影隔着珠帘流泻而出,碎成点点的金色,撒在她的衣襟上。

“殿下,请在此稍后,皇后娘娘即刻便到。”宫人说罢,便无声地退至一旁。

空旷的殿内愈发寂静。

阿折的手指在宽大的袖中紧紧交握,指尖冰凉。她知道,那道帘后,便是自己十五年来无数次梦到的母亲。可梦中之人,从为清晰。她对母亲的全部印象,都来自于舅父和萧瑀的片言碎语中。她温婉聪慧,她会偶尔皱鼻轻嗔。

渴望在她的胸膛里燃起,像一簇火苗,越烧越烈。

十五年的等待。无数次的失望与埋怨。到最后,或许只一个温暖的拥抱和一声“阿折......”便会抵消所有。

正当她心绪纷乱时,一阵轻快而熟悉的脚步声从殿外传来:“阿姐。”

蓦然回头,只见萧瑀一身月白常服,带着少年人独有的,未被世事染尘的笑意,缓步走到她的身边。

“我就知道你得先见母后。”他凑近,低声道:“阿姐,别怕,母后只是看着严肃,其实对你.......”

话音未落,殿内深处传来环佩轻响。

一道雍容的身影在宫人的簇拥下,缓缓自屏风后转出。那一刻,时间仿佛凝滞。

她——一身黄櫨色的常服,光泽柔和。看似普通,但衣襟袖口处,隐约透出同色丝线绣出的连绵缠枝暗纹。浓密的青丝挽成一个简单的髻。发间一只碧玉长簪,通透的宛如一道凝固的碧色寒水。她的目光看向阿折,目光深邃难辨。

“儿臣,拜见母后。”萧瑀牵着阿折的手,在皇后面前稳稳地跪拜下去。

她上前半步,伸出手。那染着丹蔻的指尖,停滞在半空中,又缓缓放下。

“起来吧!”皇后缓缓说道。

阿折和阿瑀正欲起身再拜,皇后已开口:“罢了,劳顿一路。月容,设座,进温盏。”

殿内一片寂静。

皇后目光落在阿折身上,指甲在袖袍下无声地嵌入掌心,那轻微的疼痛,是她压制眼眶酸热的最后一线。

萧瑀察觉母后的异样,率先说道:“母后,今阿姐回宫,瑀儿恭祝母后,终如常所愿,母女团圆。”

“知道你孝顺。”皇后淡淡道。顿了顿,声音微缓:“阿折。”

声音很轻,像是在认,又像是在试探。

“儿臣在。”

皇后的目光一寸一寸地打量,从额角到衣袖,直到看见那双布满薄茧的手。她的双眼仿佛被什么刺痛,双眸暗然一滞,酸涩几乎要溢出。却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舟车如何?寝殿可满意?”

“蒙七郎照拂,一路安稳。儿臣刚刚进宫,尚未来的及一观。”阿折答的温顺。

皇后颔首,目光仍旧停留在她的身上。那一眼,仿佛要穿透岁月去辨认什么。

阿折垂眸,看着自己的影子,长长地落在母后的脚边。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十五年的距离,不是几句话就能跨越的。就像这影子,即使连在一起,又能如何?

她想说些什么,却不知如何开口。想抬头,看那朝思暮想的面孔,但又怕......怕对上冷淡的目光,怕自己的梦碎。

萧瑀缓缓轻咳一声,打断了殿内的凝滞,“阿姐,您的这身衣服在哪里换的?”他想起马车上的粗布衣裙,语气里满是愤愤不平:“跟车的那个嬷嬷,明知是接殿下回宫,竟让你在冷僻的偏殿更衣,这是故意让阿姐出笑话。”

皇后眉心微蹙。

阿折垂眸,语气平静道:“七弟息怒,宫规严谨,未经宫中验看,不得擅易服制。七弟心疼阿姐,儿臣感念。只是这锦绣华服,早一刻晚一刻穿上,并无分别。能早一刻能见到母后,便是欢喜。”

皇后缓缓点头,目中闪过一丝赞许:“瑀儿,多学学你阿姐。”随后双目一冷,对着萧瑀道:“说你多少次,在宫里,遇事要多想三分。别为了小事,误了大局。”

“儿臣谨记母后教诲,当时也未敢声张。只是刚母后问起,儿臣忽然想起姐姐的粗衣布衫,这宫里的都是势利眼,只不定背后怎么编排阿姐。”

皇后默默沉思不语,眼角的细纹在灯光下淡淡浮出。无论她此时的心境如何,是喜,是怔,还是怜,此刻都束缚在她中宫皇后的端庄里。

片刻,她合了盏,低声问到:“你能替姐姐鸣不平,母后甚是欣慰。阿折,你可还记得宫中的礼数?”

阿折坦然:“钟嬷嬷时刻教导,儿臣谨记,不敢失仪。”

皇后满意颔首:

“看你刚才行事,稳重有序,你舅父把你教的很好。在这宫里,我虽为皇后,但也是身不由己。想来你舅父早已告诉你宫里的情况。折儿,你要万事谨慎。你在外这些年,委屈.....”

话到此处,她略顿,眼里的湿意一闪,喃喃说到:

“是本宫怠慢,来日补过。”

阿折赶紧起身,屈膝一礼:“阿折不敢。”

皇后摆摆手,收回情绪,语气回道正事上:

“你也知道,北周易主,大隋皇帝杨坚受禅立国。近日遣使来梁,商议和亲。所议之人,乃其次子,晋王杨广。人选尚未定下,适龄的公主庚帖已交太卜细看。

我趁此机会让你回宫,是要先正名分,让天下人都知你是谁,认得你。往后无论发生何事,都要有个根基。此事以后再细议。你也不必忧心,先养足精神便好。

我已让阿瑀把钟嬷嬷接进宫中,毕竟这么多年跟着你,也是个照应。”

阿折闻言,眼底的光一闪即敛,强自压下心中的喜意,俯身应道:”谨遵母后。”

这时,殿外传来内侍的回禀:“娘娘,陛下已歇。”

皇后颔首,道:“时候不早了,既然陛下已歇,那就改日再见,在宫里,总还有机会。”

说罢,命月容引阿折回安华院。

出了殿门,已是掌灯时分。回廊下宫灯一盏一盏亮起,摇曳的烛光在风中,忽明忽暗。将廊柱间的影子剪的支离破碎,仿佛有谁,正伏在黑暗里,悄悄逼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