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向李世民直播我在贞观摸鱼 > 第6章 第 6 章

向李世民直播我在贞观摸鱼 第6章 第 6 章

作者:荔景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16:19 来源:文学城

听到这,李世民在心中叹气的同时也微不可察得点点头。

这男子之前虽满嘴胡说霸道,但这段话却也的确说出了他心中所想。

左右已经被人曝光了,李世民此时心情竟是平静了不少。

他决定不再挣扎,平静地听听男人接下来的分析。

之前担忧又出了个昏君的朝臣也放下了不少心,还好,是修改玄武门之变,不是好大喜功修改功绩!

[当然皇权的斗争的确是你死我活,李建成一旦上位,那死全家的也的确是李世民,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也的确没有别的选择,但这决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小可怜。]

[事实上在玄武门之前李世民的势力远超李建成这个太子,跟李渊分庭抗礼。大家可以看看他的那些官职,什么尚书令、雍州牧、陕东道大行台等等之类的官职,几乎被李世民控制了大半朝堂。]

[这些官职还不是李渊看在骨肉亲情上给他的,而是李世民靠战功得来的,李渊不得不给李唐的大功臣的奖赏。]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擒双王后创封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官职“天策上将”,但大家可知道李渊封赏这个官职是在虎牢关之战后的五个月了?]

[除了封无可封不知该奖励什么官职外,李渊恐怕也是想敲打一番李世民,不想见到李世民权倾朝野。然而因刘黑闼造反起兵,朝中无人能镇压,而不得不给二儿子继续画饼,让他出征平定刘黑闼。]

[如果忽略掉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这层身份,他难道不是又一个功高盖主的权臣吗?可以说这场唐初继承人之战其实不是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争斗,本质上是李世民和李渊的争斗。]

[所以说李世民在史书中想要掩盖的本质是他逼父的历史,他能够承担杀兄的骂名,可承担不起弑父逼父的骂名。]

李世民不禁一声苦笑,这人竟又说对了。

李建成又何曾是过他的对手?他的对手一直都是他占据大义的父亲李渊,如果不是父亲强行抬举李建成与自己对打,恐怕他们兄弟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之前还在心中蛐蛐皇帝的朝臣们也同情地看了眼御座上的皇帝。

按照功绩来说,的确大唐的天下非他莫属,但可惜他是二儿子,先天缺了法理上的正统。

如果圣上是太上皇长子就好了,这样的话大唐是不是就不会有兄弟相残的惨剧,权力就能平稳过渡?

这个念头刚一出现,光屏中的男人仿佛就有预知能力一般否定了他们的想法。

[我看到网络上不少人遗憾李世民是次子,仿佛他是长子就不用遭此一劫,不会再有玄武门之变,大唐初代的皇位传承也会更加顺利。]

[但是在我看来,哪怕李世民真是长子,本质上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毕竟李渊封李建成为太子就真的只是尊崇传统的嫡长子继位吗?]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李渊将太子之位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本就功高盖主、大权在握,又有了法理上太子的正统地位,那身为皇帝的李渊还是皇帝吗?不如趁早退位当太上皇算了。]

[诚然从之后李世民对待李渊的态度看不算太坏,李渊若真将太子之位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多半会给自家老爹一个体面。但身为开国皇帝的李渊怕想要的不只是体面,而是真正的大权在握!]

[只要李渊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那他就不会乐意将大权交给身强体壮的儿子,反而会扶持其他幼子和外戚与李世民对打。]

[大家别不信,可以想想清朝的康熙帝晚年时是如何猜忌太子和皇子们的,那些个皇子势力可远不如李世民呢!]

这一刻李世民也不禁心猛地一颤,这番话不仅是戳中了他的内心,甚至戳穿了他一直不敢承认也不愿承认的事实——

父亲李渊一直忌惮的是他本人大权在握,威胁到了他的皇帝地位,而不是一直以来他表现出来的要尊崇嫡长子制度,大郎无错,不能废了大郎。

这几年来他心中一直有模模糊糊的预感,但却不敢承认,毕竟他和父亲是有着真父子之情的。

甚至在太原起兵之前,他这个二儿子才是常年陪在父亲身边的孩子,而长兄则是常年留守家中。

所以李世民一直不愿相信父亲和自己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直幻想如果没有李建成的存在自己是不是就能够父慈子孝——

他在前线打仗,父亲李渊在后方治理天下,两人共同奠定大唐江山。

父亲死后,他平稳地从父亲手中接过大唐江山,带着大唐走向巅峰,成为大汉一样的霸主。

如今曾经的幻想戳破,李世民心中怅惘的同时却也舒了口气。

从前他心中的纠结、后悔很大程度是他一直在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和平接过皇位,但如今看来,他从来没有更好的办法。

除非他愿意不去争取那个江山!

但可能吗?哪怕他自己不慕名利,他手下的臣子、将士都不会答应,更何况还有他一家老小的性命!

既然无法避免,他又何必继续耿耿于怀?

这般想着,李世民看那光屏中的中年男人都要顺眼了几分。

男人起初的话太过离谱,但后续的分析还算不错,自己就大人不记小人过了。

只是李世民刚放下的心很快又紧了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想要稍微修改史书将自己塑造得更可怜一点也乃人之常情,只是呢同样的他也不能怪后世质疑他功绩的真实性了,毕竟他有改史的前科嘛!]

李世民顿时一惊,什么前科?他可没想改动其他方面的历史!

[譬如李渊太原起兵之时,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起兵的主导是李渊本人,他早就想起兵反隋了。而在大唐的国史里,却是当时年仅18岁的李世民撺掇地李渊造反。我们后世人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这一小小的差别却是关乎着继承李唐天下的正统!]

熟知大唐起兵过程的老臣们则是嘴角一抽,不得不说他们的陛下可真是个机灵鬼。

真亏得他能想出来这些方法,真是费尽心机为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背书啊!

不过罢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要搁他们自己身上说不准直接抹除玄武门之变,将政变的帽子扣在李建成身上,陛下只是运用了一些春秋笔法罢了。

李世民唯有再次沉默与尴尬。

好吧,他承认在这一点上他是想过在修史时小小的春秋笔法一番,增加自己夺取天下的正义性。

不过他这也不算“修”史吧,虽然父亲一直有反叛之心,但是到关键时刻,如果不是他和裴寂推了一把,他还不知道要犹豫多久呢。

还有那《大唐创业起居注》不也是父亲找来文人对他写的歌功颂德的吗?这后世人怎么就信了?

不过他知道此时他所有的解释都十分苍白,唯有希望这一幕赶紧过去。

然而天不遂人愿,男人还在继续。

[除此之外还有史书上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两的记载,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在看完《实录》后发现史官将玄武门之变的部分隐去并且做出批示,“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①

[这话表面上虽然是嘱咐房玄龄等史官不用遮掩玄武门之变,但细想却是在为玄武门之变定调,他李世民是在匡扶朝政,李建成、李元吉等人是乱臣贼子,玄武门之变自然是利国利民的正义之举!]

[史官们都是李世民的臣子,自然只能按照李世民定下的基调修史。]

[而这就难免后世不少人包括部分史学家们怀疑李世民抢占了大唐开国之时李建成的功劳,李唐大半天下不止是李世民打下的,李建成也打下了很大部分的江山,原本才华横溢的太子建成成了史书中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哦,对了,还有李元吉。相较于李建成在史书上的记载只是比较平庸,李元吉可就是累累罪行了。]

[比如他被记载了纵容手下劫掠百姓,射杀百姓取乐等等罪行。又比如李元吉生下来因面貌丑陋被太穆太后丢弃,幸得乳母怜惜将他捡回来,将其抚养长大,然而等到他长大后却是因乳母劝谏他不要作恶,便杀害了有着救命之恩的乳母。]

[李元吉的种种行为实在是太过抽象,不像人类,而李家其他子孙都没有被记载过这么多恶行,按照李家的家教实在不应该出了这种纨绔,所以很难不怀疑是李世民在夹带私货黑李元吉。]

[毕竟按照分析,李世民和李建成还有些兄弟感情,跟李元吉就只剩下恨了。]

[网络上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每当李世民想到玄武门杀害大哥李建成都会心如刀绞,但想到同时还杀了李元吉,心里就舒坦多了。]②

这一刻李世民是真忍不了了,差点直接喊出声,一派胡言!

他本就是性情中人,情绪丰富,嫉恶如仇,顿时被气得深呼吸了好几次。

①出自《贞观政要》(唐·吴兢)

②出自网络热门评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第 6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