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自己说一说我给春红做的围脖,为什么会出现在一个男知青的脖子上。”
她本来就不是很同意这门亲事,因为儿子劝说才想通了。还因为儿子忙,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回来结婚,她心里本来有点过意不去,才有什么好东西都往春红这里送点,多少是带着点补偿的心里。可要是春红已经和别人好上了,她才不想傻傻的帮别人家养媳妇。
春红妈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声,想着她确实忘了告诉春红那围脖是成武妈送的。等意识到这点,她心里开始有点发虚。
当妈的怎么可能不知道女儿的动向,自从那男知青于志远来插队后,春红哪天不是把自己捯饬的油光水滑的,有事没事就往知青点跑。
她也不是没劝过,可她不但没有说服女儿,反而被女儿说服了。春红和成武相处的时间不多,两人之间也确实没什么感情。
这婚说来也是老头子非要订的,说什么当兵的有前途。可她不这么觉得,当兵的就算挣的再多,可一年上头不在家的,家里出了点什么事也指望不上。
反观这于知青虽然说下乡来了,可也不是落魄的样子,保不准哪天就回去了。听老头子说他手上戴的那块表起码要一百五,那双什么回力鞋听说就要上十块。
他们一家人起早贪黑劳动不知道要多少年年才能挣出来的钱,人家轻轻松松的就戴在了手上,穿在了脚上。最主要是那于知青明显是个大方的,哪怕到时候不成,他们家也不吃亏。
要她说,老头子其实就是自己心里愧疚,想拿女儿的婚姻来报恩。成武爸和大哥说来说去也是为了救老头子而死的,这个恩她也认,可他们这些年对成武妈也算照顾了,派给她的都是轻省活计。
而且成武当兵这事,要不是老头子给开证明,还真成不了。她觉得这恩情也还的差不多了,没必要搭上女儿的一辈子。
本来她是建议女儿就是和这于知情谈朋友也要避着点,免得到时候成不了,两头都落空,谁知道这死丫头这么快就露馅了。
“成武妈,这事是我的错。这不那天于知青过来找春红她爸有点事,一眼就看上了你做的这围脖,问我能不能换。我当时不正愁怎么弄点奶粉票吗,一时鬼迷心窍就同意了。”
“你看这事闹的。成武妈,你看这就是个误会,我等会肯定要好好说一说我家老婆子,这办的是什么糊涂事。我们两家的婚约肯定作数,就冲着我们两家的情分,我们春红也不能干出这事来,你说是不是?”
大队长软硬兼施的把成武妈送走了,这才有空和自家媳妇算账。
“你可就惯着她吧!这知青迟早是要离开的,人家到时候能把你女儿带回去?这些知青来了一批又一批,但凡有点门路的,哪个不是拼了命的想离开,你看人家是愿意为了你女儿留下来的样子吗?”
大队长老婆看他越说越上头,不耐烦的打断他:“行了,说的好像就你懂一样。春红送都送了,我除了帮她圆回来还能怎么办?”
“我看于知青也不爱占便宜的人,春红是隔山差五的给他送点东西,可人家都还回来了,还都是外面稀缺的钱票。”不就是自己家不吃亏她才没反对的嘛!
“我看那于知青在这里也呆不长久,你看他那吃的,穿的都不是一般家庭负担的起的,说不定哪天就回去了。等人走了,春红自然也就死心了。”
如果春红运气好,能跟着于知青回城就更好了。只要他们家瞒的好,就算以后分开了,也没人知道,就于知青那大方劲,怎么算都亏不了。
两口子又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事确实不好管,春红那孩子也不知道是不是读书读多了,读出毛病来了,开口闭口的要嫁给“爱情”,也不知道那是个什么鬼,是能吃还是能穿?
大队长和老婆商量完,人烦躁直想抽烟。老婆子和女儿都以为他是为了报恩才非要和成武家定亲,虽然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他很看好成武。
成武这孩子从小就有主见,能担事,吃的了苦,这样的人不管干什么都差不了。都说嫁汉嫁汉,吃饭穿衣,说来说去男人有本事,能养家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家生了四个儿子才盼来这么一个闺女,养的有点娇气,干农活农活不行,家务事家务事不在行,除了长的还行,比一般农村妇女洋气些,讲究些,其它没有一样是拿得出手的。
要是她愿意读书也行啊,他说不定还能找找关系弄一个工农兵大学生的推荐名额,偏偏她连书也读不明白,要是不找个能干点的男人,哪里养的起?
想了半天,大队长还是觉得这门亲事不能丢,不管那于知青是个什么情况,起码成武这边要稳住。还是得找个时间让春红妈和成武妈谈一谈,先把婚约稳住再说。
现在已经73年了,翠华和韩成文已经结婚两三年了,她自觉夫妻感情已经稳定下来了,心里又开始不待见童妮了,连和她关系亲密的砚青看着也不怎么顺眼了。
本来童妮和砚青一直住在王大娘家,平常也就回来吃个饭,也碍不了她的眼。可偏偏她是那个人的女儿,翠华怎么看怎么不舒服,逮着两人单独相处的场合就总忍不住挑刺。
“妮妮,你这小学眼看就要读完了,稍微有点自知之明的人,是不是就该主动提出不上初中了?读书也是要钱的,你一个拖油瓶,一分钱没往家里挣过,白吃白喝我们的这么久,是不是该回报回报了?”
童妮知道翠华不安好心,她就是胡扯。她也不觉得自己是吃白饭的,根本不想理翠华,抬脚就要走,被翠华一把拉住了。
“我不是说着玩的。你韩叔叔和我都不是什么挣工分特别厉害的人,前两年建房子又把家里的积蓄花的差不多了,确实供不起两个人上初中。”翠华想起了童妮吃软不吃硬,赶紧调整态度开始打感情牌。
“你看上初中不仅学费增加了,还必须得去公社上学,连给家里帮把手都不能。砚青嘴又挑,顿顿都得有细粮,要吃好的,哪样不烧钱?”对这件事翠华心里怨念不小,她都不能够顿顿吃细粮。要是她能赶紧生一个就好了,不然好处全被前头的那个给占了。
童妮知道她说的是真的,心里其实也有了大致的想法,但是也不想现在就如了翠华的意,挣脱了她的手走了,留翠华一个人在后面气的跳脚。
心里想着个死丫头片子可真自私真狡猾,这两年来靠着哄骗砚青讨好成文,不仅得了上学的机会,还能隔三差五的跟着砚青喝麦乳精,吃那些稀罕东西。
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她的男人,她的钱,凭什么给仇人的女儿用?
童妮面上不显,心里多少还是受了影响的。她其实觉得翠华说的有道理,翠华没用她早就知道了。可韩叔叔一天下来,哪怕再努力也最多只能拿八个公分,他们家的花销又确实比一般人大,要不是他以前攒下来的钱,还真吃不消。
不过她还是有点舍不得就这样退学的。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能把那些耳熟能详的口号和生产队墙上的标语对上号时,心里有多么激动,她还记得自己和砚青一起看小人书时,心情多么放松......
还没等她犹豫多长时间,村里的知青就先沸腾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她才听韩叔叔说是小平同志复出工作了,主要抓教育改革,今年的初高中和大学招生要看成绩,还叮嘱她和砚青一定要好好考,说这样的机会难得。
翠华委婉的问了句:“这样会不会不好?我们一家就有两个孩子上学,是不是对别人家里的孩子不公平?”
韩成文一时没意识到翠华的小心思就接了句:“公平不公平都是相对的,择优录取选的大多数人都会是一心学习的孩子,这样更能发挥教育的作用。”
“那学费会不会比较困难?我们家妮妮也大了,在过几年都可以嫁人了,要不就不去了?女孩子能识字,以后不会被人欺负就够了。”翠华又试探性的提了提。
“不管男孩女孩,多读点书总没有坏处的。妮妮才十五岁,嫁人的事还早。现在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就是再读个十年书也不急。”成文皱了皱眉,本对翠华的这个论调有点不满,觉得她也是女性怎么能打压女孩子手教育的权利呢,可想到妮妮不是她亲生的,又觉得好像也能理解。
“我想要妮妮姐和我一起去上学。”砚青就知道翠华不安好心,大声反对。
“韩叔叔,如果学费有困难的话,我可以不读了。”妮妮仔细想过了,确实不能仗着韩叔叔心好就占他们的便宜。而且就算她不去上学,不是还有砚青吗?等他学会了,回来教自己也是一样的。
“别担心,我们家里人少,两个孩子还是供得起的。”韩成文看妮妮确实担心学费问题,看玩笑似的说:“你把砚青照顾的很好,给叔叔省了不少看医生吃药的钱,尽够你们的学费了。”
他这也不算是假话,两个孩子自己捉虫割草喂鸡,鸡蛋完全能实现自给自足,既省钱又省票。他还给他们找了几本科学养兔子的书,两人搞的像模像样的,连肉类都能自供了。
同样的话题,也成为其它家庭讨论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