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西京别记 > 第14章 随侍

西京别记 第14章 随侍

作者:梧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14 12:40:03 来源:文学城

因仰慕山中隐士闲云野鹤的生活,平阳侯曹时在府中临近池塘的空地处修筑了一个小竹亭。

竹亭的亭身是用特地做旧的粗壮竹子作为材料搭建,而亭盖则由竹子、竹叶和茅草共同构成,清新自然、简约质朴。

但有一点,它的风格与争奇斗艳的花园并不相称。阳信从前就想拆了它换座大气的柏木亭,可一时没有行动,后来就因孕中府宅不宜动工而耽搁了。

但对于同一件事物,千人有千种看法,阳信不喜欢的东西却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

刘陵近来客居在此,闲来游逛花园时看见了这亭子,对它很感兴趣。于是今日晨起,阳信公主就吩咐午后要与南宫、隆虑以及刘陵在竹亭里小酌。

这几位是打着“纳凉”的名义选择此地的,不过现天气正是乍暖还寒时,保暖还来不及,所谓纳凉也不过是贵人们的一时兴起。

在这世上,向来是位高者可以随心所欲,奴婢们却必须面面俱到。为着几位贵人的雅兴,府中的奴仆都得尽心竭力的准备。

早在公主驾临之前,管事已提前调度妥当。他先是命男奴们将案几依着竹亭格局摆置齐整,再令女奴引燃朱雀薰炉里的香料;待袅袅青烟漫开时,女奴们又端上盛有珍馐佳酿与时令鲜果的盏碟,在案几上错落陈设。

诸事停当后,他又细细叮嘱仆从,在竹亭四周除了正对着池水的那面留作观景,其余几处风口都须立起描绘着朱雀垂首、蔓草缠枝纹样的漆木屏风,屏侧再各立一具提链铜暖炉,炉中炭火燃得正旺,好抵御户外的凉气。

这样一来,既不耽误观景,又可以避免寒风侵扰贵人玉体,两全其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大小宴,宴上怎么能没有美人呢?

美景、美酒、美曲、美女,少了一样都不成欢宴。

因此,管事最后招来府中女乐作为点缀,这前期的准备才算完成。

等阳信公主携着几个妹妹到达竹亭后,看着眼前这一切,她略带些满意的颔首并嘉许了安排此事的管事大奴。

管事喜不自胜,愈发殷切的侍奉几位贵人,随着一声令下,女乐的表演也开始了。

因场地不算宽阔,所以前来表演的女乐也比较少,但歌舞这种东西向来是贵精不贵杂,都是优中择优,招技艺出挑的歌舞女前来。

今天来献艺的这几个都是平阳侯府女乐中最美丽出众的,但要说在这其中还想推举出最佳的,却有两人难分伯仲。

这其中之一便是能歌的卫子夫,另一个吗,则是善舞的孙妙卿。

孙妙卿原名孙妙房,是公主入主侯府后偶然得知其名,为了避太皇太后的名讳才给改的。

与卫子夫不一样的是,她最初并非奴隶而是良家女子,可怜幼时不幸父母双亡才被辗转拐卖到了平阳侯府。

入府后,她从粗使女奴开始做起,还是殷习发现她四肢纤长有习舞的潜质才使其成了府中舞女。

在汉朝,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喜欢讴歌跳舞。如果说演奏音律有时还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那么跳舞的门槛却要低得多。

多数人认为只要顺其自然的舒展摆动身体,就可以称之为跳了一段舞,只有少数人是通过训练习得了名家编排的舞目。

作为平阳府的舞女,孙妙卿自然属于少数的那群。就像现在,她身姿婀娜,动作翩翩,跳的正是高皇帝时戚夫人所创的翘袖折腰舞。

卫子夫同另几个歌女一起弹琴吹笙为她伴奏。妙卿莲步轻移,摆袖下腰,那轻盈的体态,回旋的舞步,不似凡人所有。

舞乐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因分工的不同,舞者总是要比歌者更引人注目一些。

起码就今时今日而言,在场的所有人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公主还是顺眼低眉的奴隶,他们的目光都更多的落在了孙妙卿而非卫子夫的身上。

只有一个人是例外,那就刘陵。她此刻已经认出了卫子夫就是那天与自己对饮的小歌女,正兴味盎然的打量着她。

舞随琴动,琴亦因舞响。孙妙卿的动作和卫子夫的琴音一时昂扬激越如惊涛骇浪,一时迂回婉转如涓涓细流。

她们俩的私交只能说是泛泛,但在这种场合上却总能相映成辉。

一曲终了,舞步也随之定格,南宫公主出声赞道:“除了宫中,整个长安就只有大姊府上的歌舞称得上最好。”

阳信闻言露出了微笑,心里还有一点儿得意,与她长久所坚持的沉稳持重的风范截然不同。

作为与当今皇帝一母同胞的公主,阳信在很多方面都与自己的弟弟有相似之处,这尤其表现在对文赋和曲乐的追求鉴赏上。

自下降平阳侯后,她先是在自己的公主府招揽有文采的舍人,后又聘用技艺高超的师傅操练平阳侯府的女乐,满足自己的乐趣的同时还利好贵族间的交际需求。[1]

她是皇帝的长姊,太后的长公主,也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子,她希望自己所投入的精力和热情能得到回馈。

上次宴会皇帝兴致缺缺的态度令她感到挫败,如今得到了亲妹妹的认可,她便一扫之前的郁气,心中也有了两分愉悦之意。

主人一高兴,下人就容易走运。阳信向来大方,对奴仆从不吝惜赏赐,何况此刻心情正舒畅。

她高声道:“每人一贯钱,都下去领赏吧。”

“谢公主。”

女乐们一齐向主人行礼,脸上都带着笑,看起来喜气洋洋的。

就当卫子夫欲随众人一起退场时,坐在阳信左手边的刘陵突然道:“等等!”

翁主发令,女乐们立刻就停住了离开的脚步,不敢有丝毫动作。

阳信疑惑地看向族妹,只见她伸出手指在那群女乐中间指了一下。

“你,过来。”

女子们互相分辨了一会儿,才确定翁主点的人是卫子夫。

卫子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上前一步下跪问安道:“奴婢卫子夫,三位公主,翁主,长乐无极。”

“你就是那天与我一起喝酒的歌女吧?”

刘陵秀气的眉毛微微扬起,“卫子夫,你叫卫子夫?”

“是的。”卫子夫语气恭谨,“奴婢家号卫氏,子夫正是奴婢的字。”

“哦……”刘陵默默记下了这个名字。

坐在主位的阳信看见一向跳脱的刘陵又对卫子夫起了兴趣,不由得生出了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她挥手,示意其他歌舞女离开,只留一个卫子夫和一对琴箫合奏的歌女在此。

女乐们有序退下,隐在人群中的孙妙卿偷偷瞧了眼跪在竹亭中间的子夫,但也只有那么一眼,之后,她便同其他人一样低头离开了。

女乐献艺时所穿的衣裳向来很单薄,卫子夫跪在石板上,初春时节的寒气从大地一直流向她的双膝,很不好受。

可在坐的几位从公主们到刘陵没有一个人是想故意折腾她的,她们只是想不到这点。

或者说,天下所有的“贵人”都想不到也不必想到卑微之人的感受,因为这无足轻重。

从前的卫子夫可能还会对这种事心怀惆怅,但现在不会了。透过卫皇后的一生,卫子夫早已看清她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对很多事情,也都能做到心如止水。

在她跪着的时间里,刘陵有些发呆,三位公主则是暗中留意着族妹的情绪。

过了好一会儿,刘陵才回过神,她垂下眼睫,对卫子夫道:“起来吧,到我这儿来。”

“是。”

卫子夫起身移步,步伐既轻盈又稳当,素纱的裙摆扫过平整的青灰色地面,她就这样去到了刘陵身边。

刘陵抬头看了眼立定在自己身侧的卫子夫,接着,又把目光投向了案上琳琅满目的瓜果。

梨柿柰桃,枣杏瓜棣,应有尽有。细分之下光是梨就有紫梨、芳梨、金叶梨三种,这些都是由皇宫温室培育出的甜美多汁的果实。[2]

不过刘陵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却独独看上了角落里那盘青涩的橘子。

那是淮南的橘官奉送至长安的,因为如今还远不到橘子成熟的时节,所以经过一番舟车劳顿的被催熟的橘子并不算甘甜。[3]

她抬手,捏起一颗青桔递给了卫子夫。

子夫先是一愣,又很快反应过来,把橘子接到了手里。

她那纤长的手指动作娴熟,有条不紊地给橘子去皮,而后又仔细地剔除了果肉上白色的经络。

待一切完成后,她把手中的废物扔进了身旁侍女端着的盛放果皮的金盘中,果肉则被另一个侍女拿了去,双手捧着奉给了翁主。

刘陵拿起一整个橘肉,亲手掰下一瓣放入口中,橘子的味道酸涩,但她就是喜欢。

眨眼间,一颗酸橘子就被她吃了大半。南宫和隆虑面面相觑,想开口说些什么,但却被自家大姊给阻止了。

阳信用眼神示意两个妹妹不要多言,她安静的等待族妹把橘子吃完了才开口吩咐道:“给翁主倒一杯金浆。”

“是。”奴婢应声而动,端起盛有金浆的酒壶便去把刘陵案上玉卮给满上了。

金浆产自梁国,因其香味醇厚、色泽如金被称之为“金浆”,是一种用诸蔗酿造的甜酒。[4]

看眼前闪烁着金子般光泽的晶莹酒水,刘陵拾起玉卮一饮而尽。

甜辣的口感很好的缓解了橘子的酸味,刘陵喝的痛快,就又多续了几杯。

金浆虽甜,后劲却大。阳信怕刘陵再像上次一样喝醉,所以在她饮到第三杯的时候便出声制止道:“咱们姊妹几个还想多说说话,莫要贪杯了。”

“哈哈。”刘陵笑了两声,她自信不会醉,却也听话的放下了手中玉卮。

丝竹音再次响起,四个金尊玉贵的女人又开始了她们的闲谈。

卫子夫就默默站在刘陵身后,不见任何当初敢与翁主把酒言欢的大胆,全身上下都透着一种温和顺从的气息。

忽有风掠过水面,扑向竹亭,微微带起卫子夫轻薄的裙裾,为她平添了几分飘逸之美。

或许是好奇卫子夫身上那矛盾与和谐并存的特质,在席终人散时,刘陵开口向阳信提了一个请求。

“大姊,能让这个卫子夫来侍奉我两天吗?”

[1]《汉书·艺文志》:“平阳公主舍人周长孺赋二篇。”

[2]史游《急就篇》:“梨柿柰桃待露霜,枣杏瓜棣馓饴饧。”这些都是汉代常见的本土水果,其中柰是绵苹果,棣是一种类似樱桃的果实。

《西京杂记》:“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者。梨十:【紫梨】、青梨、【芳梨】、大谷梨、细叶梨、缥叶梨、【金叶梨】……”

《汉书·召信臣传》:“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庞,昼夜燃温火,待温气乃生,……”,这里详细记载了汉宫温室种植反季节作物的事例,除此之外,西汉皇后的椒房殿和汉武帝时建造的扶荔宫都是早期温室。

[3]《汉书·地理志上》:“容毋水 所出,南。有【橘官】、盐官。” 另《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

[4]《西京杂记》:“梁人做诸蔗酒,名曰【金浆】。”(诸蔗:甘蔗)

注:史记、汉书皆未记载窦太后名讳,《三辅决录》(详载于《太平御览》,原文已佚失)记载其名为“猗”,《史记索隐》记载其名为“猗房”,本文采用后者说法。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随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