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武周女官升职记 > 第34章 公主试炼

武周女官升职记 第34章 公主试炼

作者:芮祎Sophie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1 09:51:46 来源:文学城

深秋,洛阳宫苑的梧桐叶片片凋落,在地上铺了一层金黄,却被连日阴雨浸透,显出几分颓败的晦暗。紫微城中,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比秋寒更刺骨。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权势日炽,已不满于仅在奉宸局内承欢献媚,其触角愈发深入地伸向朝政,与东宫李显、相王李旦乃至武氏诸王的关系日趋紧张。太平公主府澄心堂内,往日井然有序的文书流转,也隐隐透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凝滞与谨慎。

这日傍晚,秋雨淅沥,值房内烛火早早点燃,却驱不散满室阴冷。同僚们已陆续散去,杜善正整理着当日最后几份关于太仓粮储的度支报表,郑司记却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她案前,神色是前所未有的凝重。

“杜掌记,殿下召见,随我来。”郑司记的声音压得极低,不容置疑。

杜善心中一凛,放下手中文书,整了整衣冠,默默跟随郑司记穿过几重寂静的廊庑,来到公主府深处一间极少启用的密室。室内只点了一盏青铜雁鱼灯,光线昏黄,太平公主独自端坐于一张紫檀木大案之后,身着玄色常服,未佩珠翠,面容在跳动的光影下显得格外深邃难测。案上,只放着一卷用普通青绫包裹的文书,不见题签。

“坐。”公主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无形的威压。

杜善依言在下首的绣墩上小心坐下,垂首恭听。

太平公主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片刻,方缓缓开口,直截了当:“今日召你,有一事相托。此事关乎重大,牵涉甚广,一步行差踏错,便是万劫不复。”她指尖点着案上那卷文书,“你且先看此物。”

杜善起身,双手接过文书,解开丝绦。展开一看,心头猛地一震。这并非正式奏章或敕令,而是一份密报的抄件,内容骇人听闻:竟有人暗中串联,欲罗织罪名,劾奏东宫属官“阴结党羽,图谋不轨”,并将线索隐隐引向相王李旦。密报中虽未直言主使,但字里行间提及的几位关键人物,皆与张易之兄弟过从甚密,且奏疏拟定的呈递渠道,竟欲绕过鸾台、凤阁,直通御前。更险恶的是,密报称,此举或得到部分武氏子弟的默许,意在借刀杀人,一石二鸟,既打击东宫与相王,又能借此揽功固宠。

杜善指尖冰凉,迅速浏览完毕,将文书轻轻放回案上,心中已如惊涛骇浪。此事若成,必将引发朝局巨震,甚至可能重演当年酷吏横行、宗室凋零的惨剧。而太平公主将其示于自己,用意何在?

“看明白了?”公主的声音依旧平淡。

“卑职……看明白了。”杜善声音微涩。

“你素来谨慎,文书功底扎实,且对朝中各方势力脉络,应有察觉。”太平公主凝视着她,“此事,本宫不便直接插手,亦不能明面阻挠。但,绝不能任其发生。你需要做的,是设法让这份弹劾,无法以他们预设的方式,送达御前。”

杜善心跳如鼓。公主这是要她暗中作梗,拦截或破坏这份即将发生的政治构陷!而且是在不暴露自身、不牵连公主的前提下。这无异于火中取栗。

“卑职愚钝,不知……该如何着手?”杜善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文书之流转,自有规制。”公主眸光锐利,“弹劾奏章,尤其涉及储副、亲王,须经门下省审核封驳,方得呈送。然若有人欲走捷径,必在文书格式、呈递程序上做文章。你精通此道,当知其中关窍。”她顿了顿,语气更沉,“此外,鸾台、通事舍人等处,亦有规程可循。如何利用这些规程,在不露痕迹的情况下,延缓、质疑乃至使其程序无效,便是你的试炼。”

杜善瞬间明了。公主是要她利用对文书制度的极致熟悉,在规则的缝隙间行事,做一个无声的“拆局者”。这需要不仅对律令格式了如指掌,更要对各方势力的行事风格、可能利用的漏洞有精准预判,还需有临机决断的胆识。

“此事成败,关乎无数人身家性命,亦关乎朝局稳定。”太平公主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漆黑的雨夜,“本宫知你素来明哲保身,但值此非常之时,需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你,可愿一试?”

杜善深吸一口气,感受到肩头千钧重担。她知道,这是公主对她忠诚与能力的终极考验。若成,则将真正进入核心圈子;若败,或稍有差池,则可能成为弃子,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她想起这些年在文书海中看到的倾轧与黑暗,也想起珍珠、以及那些默默相助的同僚,更想起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公正底线的微弱坚守。

她起身,屈膝一礼,声音虽轻,却异常坚定:“卑职蒙殿下信重,敢不竭尽全力?愿试之。”

“好。”公主转身,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赞许,“具体如何行事,本宫不会指示。一切,靠你自行斟酌。郑司记会给你必要的权限,调阅相关规程旧档。记住,你从未见过这份密报,今日亦未曾来过此地。”

“卑职明白。”

回到澄心堂的值房,已是深夜。雨声未歇,杜善独坐灯下,心潮难平。她铺开纸笔,却未急于书写,而是闭目凝神,将整个文书流转流程在脑中细细过了一遍:从奏章的起草、用印、封装,到递送通政司(或直送银台门)、登记、转呈鸾台或门下省审核、封驳、进呈……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利用,也都可能被阻击。

她首先想到的是格式。弹劾东宫、亲王,需引用律条,格式要求极其严格。若能在其引用律条、措辞、甚至用印规范上找出细微的瑕疵,便可质疑其严肃性,要求发回重拟,以此拖延时间。

其次,是呈递程序。若对方真欲绕过常规渠道,直送御前,则必然违反“臣下章奏,皆由门下”的祖制。她需预先了解哪些宦官、通事舍人可能被买通,并设法在程序登记上设置障碍,或引起鸾台、门下省的注意,使其无法“暗度陈仓”。

再次,是信息利用。她不能直接警告东宫或相王,但或许可以通过某种看似不经意的文书往来,将某种“近期或有风波,需谨言慎行”的暗示,传递到相关府署,使其有所防备,降低被构陷的风险。

这是一场无声的棋局,对手在暗,她亦在暗。每一步都需计算精准,不能留下任何指向自己或公主府的痕迹。她需要调动这些年积累的所有知识、人脉与智慧。

接下来的几日,杜善如常处理公务,但暗中开始行动。她以核校旧档为名,调阅了近五年所有涉及弹劾宗室、重臣的案例,仔细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关窍;她“无意”中在与鸾台一位交好的低阶文书官核对普通公文时,聊起近日银台门接收奏章的新规,看似随口一提,实则打探消息;她甚至利用珍珠在鸿胪寺的人脉,侧面了解与张氏兄弟往来密切的几位官员近期的动向。

终于,在密报预估的奏章呈递日期前三天,杜善发现了一个关键点:根据旧制,凡弹劾奏章,需附有检举人或经办官员的明确职衔、画押,且用印需与职事相符。而据她侧面了解,那位被密报点名为主要发起人的御史,其御史职衔的任命文书,因吏部近期流程积压,竟尚未完成最终用印归档!换言之,其以御史身份正式弹劾的程序合法性,存在可质疑的漏洞。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杜善不动声色,在一份需要鸾台、门下省共同核议的关于官员考课规则的文书草案中,于一条关于“奏事官员身份核验”的条款旁,用极工细的笔迹,添加了一段看似补充说明的文字,引经据典,强调“凡奏事,必验明正身,职印相符,方可受理,以防冒滥”,并特意举了前朝因官员印信未备而致奏章无效的旧例。

这份草案按流程送至门下省审核。果不其然,数日后,当那份针对东宫的弹劾奏章试图以特殊渠道呈递时,门下省一位素以严谨著称的给事中,恰好因审核那份考课草案,对官员身份核验格外敏感,当即提出质疑,以“劾奏者印信未备,程序有瑕”为由,将奏章驳回,要求补充证明。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驳回,不仅拖延了时间,更将这份原本欲暗中进行的弹劾,暴露在了鸾台、门下省等正规机构的视线之下,使其无法再悄无声息地直达天听。同时,也给了东宫和相王府警觉和应对的时间。

最终,这份充满阴谋的弹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和关注下,未能掀起预期的风浪,渐渐不了了之。

风波过后,一切仿佛恢复平静。郑司记对杜善的态度愈发温和信任,交办给她的文书也越发核心。太平公主未曾再提及此事,但杜善知道,她已通过了这场凶险的试炼。

秋雨初歇,月色清冷。杜善独立窗前,望着庭院中积水的倒影。经此一役,她不仅更深地卷入了权力漩涡,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这九重宫阙之内,文书不仅是记录与传达,更可以是无形战场上的刀剑与盾牌。而她,已然成为执掌这特殊武器的一员。前路,必将更加艰险,但她已无退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