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武周女官升职记 > 第23章 酷吏阴影

武周女官升职记 第23章 酷吏阴影

作者:芮祎Sophie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1 09:51:46 来源:文学城

天授元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为酷寒。洛阳宫城的太液池早早结了一层薄冰,阳光照射下,泛着苍白刺目的光。掖庭局的值房里,炭火烧得再旺,也驱不散那股从骨髓里渗出的寒意。这寒意,并非全然来自天气。

杜善端坐在案前,面前摊开的并非往日熟悉的籍账或礼仪程注,而是一摞摞用深褐色或玄色绫帛紧束的文书。这些文书,封皮上通常没有题签,或者只简单标注着“台狱”、“制狱”字样,封口的火漆上,有时会压着一个令人心悸的兽纹印记——那是丽景门制狱的专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陈旧墨迹混合着某种难以名状的阴冷气息,仿佛这些卷宗刚从幽深的地牢中被取出。

她深吸一口气,解开一卷文书的丝带。这是一份由御史台递转的“问状”,原告是来俊臣,被告是秋官衙门(即刑部)一名从六品的主事。罪名是“受赇枉法,阴结逆党”。状纸上的字迹凌厉跋扈,罗列的“罪证”却大多语焉不详,多是“风闻”、“疑有”之语,唯一看似确凿的,是某次宴饮中,这位主事一句“今上春秋已高”的闲谈,被曲解为“腹诽圣寿,意图不轨”。

杜善的指尖冰凉。她认得这位主事,姓崔,是个谨小慎微的中年人,月前还因核验一部律疏与她有过公文往来。她依例需核验状纸格式、签押是否齐全,以及是否有明显的程序谬误。然而,在这份问状上,一切表面文章都做得无懈可击。她提笔蘸了朱砂,欲批“格式无误,转呈”,笔尖却悬在半空。

她知道,这“转呈”二字落下,那位崔主事的人生,大概率便走到了尽头。来俊臣的“问状”,几乎等同于阎王的勾魂帖。她眼前闪过崔主事那张总是带着谦卑笑容的脸,想起他谈及家中幼子时眼里的微光。

“核验无误,即刻送呈。”孔司记冰冷的声音在身后响起,不知何时已立于案旁。她的目光扫过那卷问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看的只是一份寻常的度支报表。“记住,掖庭局只管文书流转,不论是非曲直。多看一眼,多问一句,都是取祸之道。”

杜善手一颤,朱笔终于落下。那抹红色,在她看来,刺眼如血。

类似的文书日渐增多。周兴劾奏某州刺史“谋反”的奏章,附有厚厚一叠“证人”的“自证清白”供词,供词内容惊人一致,细节却经不起推敲;万国俊弹劾某位李唐远支宗室“阴蓄甲兵”的密报,所谓的证据仅是庄客增多、购置了些许铁器。每一份文书,都像一条吐着信子的毒蛇,沿着公文流转的路径,悄无声息地缠向它的目标。

杜善学会了沉默。她不再试图从字里行间寻找破绽,不再对那些明显牵强的指控流露出任何情绪。她只是机械地核验着格式、用印、签押链条,然后提笔批下“核验无误”或“格式合规,请转某司”。她的笔迹越来越工稳,情绪越来越平淡,仿佛处理的不是关乎人命的催命符,而是无关紧要的日常条陈。

某日,她收到一份需归档的“狱成”案卷。案犯是司农寺的一位丞官,罪名是“妄议朝政,勾结宫人”。案卷中夹着最终的判决文书——“流三千里,籍没其家”。而引发这一切的“罪证”,竟是该丞官与一位同乡宦官私下饮酒时,一句对今年漕运损耗略大的抱怨,被添油加醋,成了“诽谤新政,怨望天子”。杜善注意到,案卷中有一页是该丞官最初的“自辩状”,字迹潦草,满是冤屈与惊恐的涂改痕迹,但在这份归档的正式卷宗里,这一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笔迹工整、内容“认罪”的“亲笔供词”。

她默默地将卷宗整理好,编号,放入标着“天授元年制狱卷·己字号”的木柜中。那木柜已经快满了。关上柜门时,沉重的吱呀声在寂静的值房里格外清晰。

值房的氛围也悄然变化。往日偶尔还有的低语和轻笑消失了,每个人都埋头于自己的案牍,眼神尽量避免接触。传递文书的小宦官脚步更轻,神色更惶恐。有两位常与杜善一同核校度支文书的同僚,接连几日未见,问起,只得到孔司记一句含糊的“另有委派”或“染恙休养”。但杜善在核验一份由周兴署名的、关于查处户部某司“贪墨案”的文书时,看到了那两个熟悉的名字,赫然列在“涉案官吏”名单的末尾。

一天深夜,杜善独自在值房整理积压的文书。珍珠悄无声息地溜了进来,递给她一块还温热的胡饼。两人靠着微弱的炭火,默默吃着。

“我今日核验一份关于西州贡品的文书,”珍珠突然低声说,琥珀色的眸子在火光下显得格外深邃,“上面说,西域有一种毒蝎,咬人时不痛不痒,毒液却会慢慢侵蚀五脏,待察觉时,已无药可救。”她顿了顿,看着杜善,“我觉得,这洛阳城里的某些东西,比那毒蝎还厉害。杀人不见血,还能让所有人都闭上嘴。”

杜善没有接话,只是将胡饼捏得更紧。她想起白日里看到的一份来俊臣所上《罗织经》的节略,其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种种构陷手法,令人脊背发凉。那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恶意与冷酷,比任何明刀明枪都更令人恐惧。

天授二年初春,一桩大案震动朝野。有人告发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位重臣“潜谋逆乱”,来俊臣主审。与此相关的文书如雪片般飞入掖庭局,有告密信,有审讯录,有牵连名单。杜善处理这些文书时,手是稳的,心却是木的。她看到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名字,在酷吏的笔下一篇篇被涂抹成十恶不赦的罪人。最终,这批大臣多被处死或流放。

案结后不久,杜善被叫去核对一批需要销毁的“废卷”。在其中,她意外发现了一页残破的草稿,上面有裴行本字迹仓促的辩白,力陈自己清廉为国,绝无二心。但这份草稿显然从未被呈送上去。在它旁边,是来俊臣用朱笔批的四个字:“冥顽不灵,反是实。”

“反是实”——承认造反是实情。这轻飘飘的三个字,便断送了一位尚书的一生。

杜善默默将这份草稿投入专为销毁文书设的铜盆中,看着火舌迅速将其吞噬,化为灰烬。她知道,在这恐怖政治的阴影下,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支笔掌握在谁的手里,以及那支笔想要写出什么样的“事实”。

她回到自己的案前,铺开一份新到的、关于某地祥瑞的奏章,开始用她那已经变得无比沉稳、不带丝毫个人感情的笔迹进行核校。窗外,天色阴沉,似乎又将有一场风雪来临。值房里,只有炭火偶尔爆裂的轻响,和纸页翻动的沙沙声。在这极致的寂静中,杜善感到自己的一部分,也仿佛被冻结了。她学会了在恐惧中生存,代价是失去了一部分感知温度的能力。但她心底深处,那点对文字最初的信奉与敬畏,虽被重重寒冰覆盖,却并未完全熄灭,只是沉潜得更深,等待着一个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的春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