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舞风轻 > 第25章 雾中身影隐,心绪似飘萍

舞风轻 第25章 雾中身影隐,心绪似飘萍

作者:引煜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5-01-04 05:47:37 来源:文学城

京城中陆九爷的面子自然是极大的。

翌日,慕昱风起身,梳洗罢,下得楼来,却见大堂内的一处雅室已焚香煮茶,室门大开。两名随从一左一右侍奉在室外,微微垂首低眉,手上托着上好的清茶小点,似乎静待客来。

不多久,果然一老一少两名经商装扮的老爷急匆匆地进来客栈,略微拱手拜会室外两名随从后,便进了雅室。室门被关上,两位随从进屋进了茶点,便躬身退了出来。

这两位随从,慕昱风却是认得的。约莫是陆九爷身边惯用的顾风与陈念两位。

慕昱风来到大堂,点了两样早食,只随意进了一些,却见一旁雅室之中,已来来回回地换了两拨人了。

他一边感叹陆九爷生意之大,事务之多,又不由叹息曰,如今天灾,连这梁地最好的酒楼,六爻行馆中的早食,也是清汤寡水,味同嚼蜡了。

慕昱风低头,见碗中稀粥,一勺舀下去,只见清水不见饭粒,便不由皱紧眉头。

再一抬首,却见雅室内又送出了一拨人,陆九爷抖抖衣衫,似是终得清闲,从室内迈步而出。

九爷抬首,顺势便对上了慕昱风的眼睛。

慕昱风微微一笑,九爷便踱步过来与他同坐。

陆九爷率先开口道:“昨日要多谢慕王爷指点。”

慕昱风漫不经心地为他倒了茶,挑了挑眉:“哦?此话怎讲?”

陆九爷道:“慕王爷昨日说,商会筹集银钱,抑或发放粮食,不过只解燃眉之急,并非长久之计。这话说得实是有理。”

慕昱风笑了笑,却不再言语,他望向窗外,见窗棂之上有一枝绿芽抽出,映照于阳光之下,随风轻轻摇动,竟还闪着些光晕。

慕昱风不知想起了何事,心中微微一动。

他道:“听说官府近日在东街上开了救济所,只是不知情况如何,小王想去一观,不知九爷可愿同行?”

谁料陆九爷竟也道:“穆之也正有此意。王爷请。”

说罢,竟也长身而起,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慕昱风随之起身,抖了抖衣袍,正要离开,却听身侧的陆九爷道:“想不到慕王爷竟也佩戴香囊,以前不曾见过。”

慕昱风微微垂首,见他所指乃是易先生信物,便随意道:“故人之物。此次来梁地,也是将此物转交于他。”

陆穆之轻轻一笑,见他不愿多答,便也进退有度地不再多问。

二人出了客栈,便驭马一路东行而去。

梁地,此前虽远离京都,但由于向北毗邻洛湅,向东又连接邃羽,三国互市,外商多来此贸易,倒也算是一偏远繁华之地。只是如今,天降灾祸,恰巧前两年朝廷又关闭互市,因此愈发没落了。

驭马东行一路,慕昱风见沿街许多乞讨的老人、孩童与妇女,不由奇怪道:“倒是奇了,此处为何不见成年男子。”

陆穆之道:“约莫两年前,朝廷下令关闭互市,民生维艰,加之此处常年气候不好,纵有田地锄犁,却无禾生陇亩。因此成年男子便去了外地营生。”

慕昱风闻之微微垂目,好似心中略有计较,却并不多言。

二人一路东行,见街上惨状,老人无不瘦骨嶙峋,幼儿无不衣不蔽体,饿死甚众却无人收尸,旱灾肆虐,民宅荒废,人间惨象难以言状。

不多时,却见远处一条长队,却是朝廷在放粮赈灾,他二人走得近了,才见那朝廷发放的粥里,哪有什么粮食,不过一碗清汤寡水,几根野菜。

就算如此,灾民仍是哄抢一通,几个捕快为维护秩序,竟甩起长鞭,狠狠打起了几名前排的老者幼儿,下手极重,不论对方如何求饶,却依旧不肯罢休,简直目无王法。

施粥的官员,却哪里管很多,依然命身旁的小厮拿来镇暑的西瓜,挑着眉兴趣恹恹地目视一切,好似早已习惯一般。

慕昱风皱眉,正欲上前,却忽听人群中一声喊叫道:“不好了,有人晕过去了!”

陆穆之与慕昱风对视一眼,忙赶过去,却见昏倒之人是一名幼童,那幼童脸上红晕,呼吸急促,面上肿胀,不知是什么大病,却有奄奄一息之态。

陆穆之微微皱眉,却见慕昱风皱眉不语,许久后,才见他镇定地从地上小心翼翼地抱起那幼童,掀开他后颈的衣衫看了看,回首,郑重地一字一顿道:“九爷,即刻,疏散百姓。”

陆穆之被他眸中的郑重所惊,却不过一刻,反应过来,立即上前去寻那还在吃瓜的官员,却也不知说了什么,众官马上配合起来,迅速将百姓赶至数十丈外之远。

陆穆之回来,蹲下,轻声问:“出了何事。”

慕昱风道:“是瘟疫。”

陆穆之愣了一愣。

慕昱风又提高声音道:“是瘟疫!”

“我幼时患过此症,因此知晓。”他一边说,一边用长袖捂住那幼童的口鼻,揽着那小童站起,退后数步,道:“九爷,我有一事相求。”

陆穆之上前一步,道:“你说。”

慕昱风复又退后数步,道:“想办法寻一处独立的院落。另外,与此童有过接触之人,烦请九爷全部送至院内。”

陆穆之颔首应允,道:“好。竭尽所能。”

说罢,转身离去。

本来还在旁待命的官员,一听是瘟疫,忙以袖掩鼻,退出数丈之远。

慕昱风寻了一方角落,避开人群,虽仍一脸冷漠,但却轻手轻脚地照顾昏睡在他肩头的小童,时不时抚摸他的额头,又时不时以长袖轻拍他的背部,倒似十分娴熟。

不多久,陆穆之折返,似已打点好一切,道:“你同我来。”

慕昱风颔首,跟随上前,行走之间,保持好距离:“九爷不必近身,你与前方为我带路便是。”

陆穆之颔首,于前方带路,二人也不多话,不过片刻,二人来到一处宅院前。

那宅院颇有些宁静古朴,一砖一瓦犹如墨染,宅院牌匾上提了几个大字:雪落满南山。

雪落满南山,暗香伴雪扬。

饶是这题词之中意境再婉转优美,慕昱风此时却也再无瑕他顾了。他密不透风地护住怀中幼童,跟随陆穆之的脚步进了院子,转过几处回廊后,终于在一处屋子的床榻上安了身。

“哥、哥哥......”

病痛之中的幼童涨红了脸,他瘦弱如柴,双目紧闭,无助地将手伸向半空,向是在寻求帮助。

慕昱风忙握上幼童的手,包裹在手心,温言道:“哥哥在。别怕。”

他抚上幼童的额头,拨开脸颊旁的碎发,道:“哥哥会治好你的,别怕。会没事的。”

陆穆之在旁双手抱胸望着他,目不转睛。

方才,已有探子来报陆穆之,说是这名幼童的兄长于前几日早已饿死了,而今尸身还弃之于荒宅内。

幼童父亲常年在外务农,母亲经此灾祸早已饿死,本来兄弟二人相依为命,哥哥饿死,弟弟只以为有了吃食,哥哥便能好转,便独自来赈灾地取粮,谁料也晕倒在抢粮的人群之中。

还好,慕昱风一眼就看出这幼童染上的是瘟疫,只是瘟疫乃是天疾,就算如何妙手回春,又有哪一个能与天争?

不过片刻,慕昱风安抚好幼童,待他睡去,回身,又恢复成一脸漠然,只听他道:“还请九爷寻一位大夫。只怕这瘟疫将有蔓延之态,还要借助官府之力,防、治皆耽误不得。”

陆穆之闻言,眼中一动,刚上前一步,不想慕昱风却抬手制止。

他道:“九爷莫要近我的身,接下来,还请九爷在外操持,救万民于水火,小王知九爷生意做得大,一点粮食,还是有办法的。”

陆穆之道:“那王爷呢?”

慕昱风道:“小王留下来,照顾这名幼童。”他说罢,又道,“不仅这名幼童,想来不过几日,便会有更多的百姓来此。此地需要我。”

陆穆之听罢,许久未曾答话。

片刻后,他道:“或许,也可以是别人。不一定是邃羽的睿江王。”

慕昱风道:“只能是我。”

陆穆之缓缓抬眸望着他。

慕昱风坚定道:“只有我能活下来,只有我知道此时此刻,他们最需要什么。”

陆穆之神情终于松动,他喉结动了动,片刻后,才说出一个好字。

慕昱风继续道:“我知晓九爷神通广大,定能寻得神人,助百姓渡过此劫。”

他眼神之中的坚定,令陆穆之许久都怔怔难言。

不多久,陆穆之出府。

果不如慕昱风所料,不过数日,小小梁地内,众多百姓皆染上瘟疫,都被送去了这所宅院。

这些日子,慕昱风却变成了梁地之内最忙的人。与此同时,陆穆之果然神通广大,不知从何处寻了良医二三人,进宅陪同慕昱风治病。

慕昱风却还是好的,幸得他幼年患过瘟疫,因此并未被感染。几名大夫带着面衣,一个个看顾病患,又反复斟酌药方送出去,反复试药看如何才能缓解疫病。

十数日后,其中一名大夫被感染,终于病倒,再数日后离世。

离世之后的身体只能在院落内焚烧,不然草草抬出去,又怕有感染之祸。

如此一来,慕昱风愈发忙了,不仅要配合着剩下两名大夫救助病患,时常熬药,誊写药方,又要安抚众病患的情绪,还要想办法为院内众百姓筹粮,实是分身乏术,焦头烂额。

好在陆九爷也算一言九鼎,他那日交代的粮食一事,也不知九爷是如何办妥的,送进宅院内的粮食少有短缺。

这些日子,陆续有数名大夫进宅,来来回回,却是带来了一些消息。

说是煜羡帝京终于派来了赈灾的官员,那官员见荒地之内粮价飞涨,而仅靠官府带来的赈灾钱粮与周遭官仓又不富余,全城百姓要吃喝,不过维系十数日之久,于是,那官员思虑数日,居然在县内县外大帖告示,说是凡粮商,只要在梁地之内售粮,价格自定,且以项上人头担保官府不再限制粮价。

本来,按照煜羡律法,盐铁矿茶这类只能由朝廷经营,而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粮绸酒木等一类,可民间经营,但朝廷为了管制,仍是对这一类重要物品,颁布了各类法令,并且还规定了最高限价。

这官员诏令一出,自然是引出了不少谩骂。

慕昱风无瑕顾及,一直忙着照顾患者的事。这些时日以来,患者增加不少,治疗过瘟疫的大夫又有限,他一人忙里忙外,饶是多健硕的身体,也略有些吃不消,更何况又是大病初愈。

如此捱过十数日,又有一批患者被送进小院。却听人说,初时,梁地赈灾官那一纸诏令下去,整个梁地便犹如开了禁市一般,有大批粮商涌入梁地,粮价一时飞涨。

然而奇的是,不过数日,粮价崩盘,各路粮商疯了一般地竞价,梁地之内的粮食竟慢慢恢复成了寻常价格,众人不懂其中玄妙,不由连连称奇,赞那赈灾官真乃一奇人异士也。

慕昱风听闻此事,便明白了其中奥妙,不由一笑。

他正出神,却听有人脆生生地唤他:“哥哥。”

来得正是前些日救助的小童。

因慕昱风一贯冷着脸,神色又漠然,眼底里常有不屑的神色,那小童便不敢走近,只敢躲在角落里远远地望着他。

说来,这孩子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姓何,名疏离。

疏离说,这是母亲取的名字,父亲姓何,所以叫何疏离。

想来何疏离,亦有为何疏离之意罢。

相处数十日,慕昱风却愈发与这小童关系亲厚了,疏离时常怯弱地问他哥哥在哪,在外面过得好不好,慕昱风每每此时,只是道,说哥哥很好,只等着他病好出去团圆。

只是,疏离的病愈发得重了。

大夫断言,不过这两三日了。

慕昱风此刻正在煎药,见状,放下手中扇子,冲他伸出手去,道:“过来。”

小童跌跌撞撞地跑过去,慕昱风抱起他,只觉比初见时,愈发瘦弱了。他抱着怀中孩童,将手中活计交给一旁的大夫,而后行至一处院落,指给他看:“你瞧。”

庭院中,放眼望去是一片空空的土地,由于天气不好,地面略有些干涸,却不想在略显干硬的土地上,竟生出了些新鲜的嫩芽。

“哇!真的长出来了呢!”

幼童的眼睛瞬时睁大,胜过满载星河的夜空。

幼童十分兴奋道:“这可是我和哥哥一起种的呢,谢谢哥哥!这样大家就有饭吃了吧!不会饿死了吧!”

慕昱风声音略有些干涩,艰难道:“是啊,你瞧,我没骗你吧。书上说,古有南国,多干旱。为抵御旱季,朝廷便开不毛之地,多栽植苏铁、黄薯、瓜楼根等以备凶荒。梁地的天气也不适宜种植寻常稻米,要种植占城稻。这样多干旱的天气,都不怕了。以后,所有人都可以吃饱饭。”

那小童环上慕昱风的脖颈,奶声奶气哭唧唧地道:“哥哥,我们真的都可以吃饱饭了吗?”

慕昱风异常郑重地点了点头,抱着那小童的手紧了紧。

此处所栽种的,正是苏轶和黄薯。

好巧不巧,他身上正有些苏轶和黄薯的种子。

昔年,师父令他谨记民生疾苦,特于佩戴的香囊中,存放了苏轶,番薯之种,却不想在今天派上了用场。

这片地,是他与疏离一起栽种的。

本也是想试试梁地的土壤是否适宜这些作物生长,却不想竟当真生出嫩芽来。慕昱风心想,这些也可以教会那些村民,但凡以后有人病好了活得下来,得以将这些传播,也算是有利于民生的一件益事了,也对得起师父。

这夜,月明星稀。

他方才从疏离的小院中出来,病入膏肓,幼童已然昏迷,慕昱风心中闷闷,便在院中闲逛。

雪落满南山,九爷说,这院落是从官府借的一处空院,只是不知是官府中的何许人也,竟也这般雅致。

前些日事忙,来不及细细瞅这院落一眼,如今众病患皆安眠,他便于院中多逛了些时候。

来来去去,廊桥曲折,假山流水,曲径通幽,步步皆景。

不知不觉,却步入园林深处,却见一处栽起了满院的白昙花,成片雪白雅致的花叶在月光下摇曳生姿,犹如月下美人,婀娜而来,遗世独立。

满院的昙花深处,掩映着一处小屋,慕昱风走得近了,却见那屋上的门锁虚掩,他心中沉了沉,鬼使神差地推门而入。

可谁知,屋内不见任何的床榻案椅,却唯独有十六幅人物小像,空旷旷地悬挂于墙面之上。

画像前,只空落落地摆放了十六张小案,小案之上线香燃烧,烟云缭绕于半空,似乎衬得案上的祭品,都模糊了些。

慕昱风心中一沉,好似被什么吸引,不由得再走近了些。

那被祭奠的,每一幅画像之上,无不是边草凄寒,将军铁甲,单刀匹马,沙场万骨。

每一张画像旁,摆放着一副兰錡,专门用来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兵器。慕昱风环视一周,从左至右,每一张画像摆放的兵器都不尽相同。

最左手,是一丈长的弯刀,刀柄之上红缨散落,刀锋之上寒光闪耀,却微微卷刃,不知是经过怎样的大战。

不知有如何魔力,数年之后,这刀只静静地放置在那里,却仍能令人在烽火硝烟,刀光剑影之中,体会出主人从前英勇不屈的姿态。

满室琳琅的兵器,有弯刀,有长枪,有重戟,有铁鞭,有双锏,整齐排列,刀光寒影,共计十五种,配着十六人,独少了一样。

这十六幅画像之中,人人皆身着寒衣盔甲,脸戴面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脚踏重甲战马,背负大弓,各有十六支重箭,肩上有雄鹰展翅,外身还披有黑色长披风,脚蹬黑靴,靴上配有同色匕首。

慕昱风正出神,却忽听身后有人道:“北府十六骁骑,邃羽从前赫赫有名的北府伏羲军,想来睿江王应是听过。”

他回过身去,却见圆月之下,层层叠叠的白昙花海之中,有人遗世独立,正气凝神定地望着他,那人侧颜一笑,如春风拂过,满月楼明。

慕昱风惊讶道:“我道是谁.......原来是君二王爷......”

他心思好似不在此处,只低低叹了一句,便没了下文。

君赢羽低头一笑,便有微风拂过秀发,此时,恰月华正明,白昙正香,几多花瓣从空中纷飞飘来,花雨之中这人长身玉立,云淡风轻,却也文华贵重。

“梁地遭灾,陛下特派本王前来。我知此地有百姓染疫,便来一看。”

慕昱风颔首,也道:“王爷有心了。我道是哪般人物,竟于短短十数日间,便摆平了梁地梁价飞涨之事,想来也只有二王爷,有这般本事了。”

君赢羽微微一笑,上前入门,慕昱风却后退一步,躲避道:“此地有瘟疫,王爷千金贵体,如若染病了可如何是好。”

君赢羽道:“煜羡百姓遭此劫难,于情于理,本王自然不能,也不该置身事外,睿江王一个他国使臣,都能有此心,本王如何不能。”

“外面的事,已经打点好了。今日起,本王便与你一同在此罢。”

慕昱风闻言,心中大惊,刚想拒绝,却又听他道:“本王见你对室中画像十分有兴致,也看了许久,不知睿江王可认得画像中这些人么?”

慕昱风垂眸不语。

君赢羽从左及右,一步步走过,随即便念出十六人的名讳来:

“掌骑司徒青简,善弯刀,掌乾天军。”

“萧梁,善长矛,掌坤地军。”

“欧阳扶光,武器为鞭,率艮山军。”

“李玄度,武器为长戈,率领震雷军。”

“商云迟,善近身攻击,武器为峨眉刺,率领巽风军。”

“南禹,武器为吴钩,执掌兑泽军。”

“江予安,善日月戟,执掌坎水军。”

“南宫聿恒,武器为长剑,率领离火军。”

“关与卿,善朴刀,执掌亮日军。”

“武伯君,善重弩,掌景月军。”

“裴寅,双手刀客,善唐刀长枪,武艺奇才,掌聚星军。”

“谈光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支状元笔,无人敢近身。掌散云军。”

“付溪年,通晓世间暗器,常年一副流星锤傍身,软兵器之首,掌实形军。

“白晏,善双锏,少林双兵器械之一,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极易重击敌人。掌虚空军。”

“容殷,善钺戟,掌灵生军。有道是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当年容殷将军威名,远播海外。今画像之上睹其遗风,犹可想当年何等骁勇。”

“姜琼宇,掌亡死军。兵器为飞钩,战马踏雪边关路,箭影刀光寒山川。因其智计百出,与十六军中的江予安并称智士。”

“北府伏羲十六骑,战功赫赫,忠魂留存,皆在于此。”

北府十六军,又称伏羲十六军,名缘由于伏羲十六卦类象,分别为乾天、坤地、艮山、震雷、巽风、兑泽、坎水、离火、亮日、景月、聚星、散云、实形、虚空、灵生、亡死。十六军领兵之人,又称北府十六骁骑,十数年前,也是威名赫赫,功盖一方。

君赢羽说罢,用手指点了点小案上的一处,慕昱风这才发现每个小案上都有一小册札牍,他受君赢羽眼神示意,随意拿起其中一册,翻看后,顿觉心中惊骇,久久不能平复。

却原来,每一小册的札牍之内,记录的是十六人的平生。或救死扶伤,或平叛边关,或寸土必争,或万疆必守。

翻开每一本小册的第一页,白纸之上,题的都是伏羲十六骑时常回响在耳边的那一句:护国佑民,有始有终。

合上小册,慕昱风低低道:“北府军,伏羲十六骁骑,是离经叛道之人。丞相说,是背叛君王,背叛国家的误国奸臣。因此最后才不得善终。被国家正法。”

君赢羽道:“这毕竟是邃羽的国事,本王也不便多说。但当年北府之事,大有蹊跷,你知晓,北府十六骁骑当年何等风光,这也是为何,在这所宅院内,还有人在供奉那十六人。”

慕昱风眼神动了动,抬首问道:“是谁?.....”

君赢羽垂目看他:“是文微明。”

慕昱风不语。

君赢羽继续道:“这处是微明的私宅,他一生都在追逐北府十六骑的脚步。便如信念和希望一般。而这些兵器,也是微明拼拼凑凑,花重金从各地辗转寻回的十六人的旧器物,废了很大的心力。”

月色正好,月华如纱,朦胧而又微妙地笼罩住这处小宅,氤氲了袅袅上升的线香。

二人沉默许久。

忽听君赢羽又道:“不知睿江王是否知晓,微明他一直很崇拜一个遥远的人,他常对本王说,那个人从来不会让他失望,是他的勇气和力量。是美好的,无所不能的,光芒万丈的。他永远在那里,在遥远处,战无不胜,好像信仰一样。”

君赢羽回忆往事,却忽然低低的笑起来:“可世人谁能想到,微明后来能变成人人敬仰的文将军,都是为了离那个人更近一些,更像他一些。”

慕昱风张了张嘴,却过去许久才问道:“是谁?”

君赢羽道:“裴寅。是北府十六骁骑的裴寅。”

慕昱风低低一笑,摇头,深表不赞同:“裴寅,裴寅有什么好?”

月华之下,他二人如寻常友人一般说着话。

君赢羽听罢,也是笑道:“双手刀客,又善唐刀,又善长枪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无人不赞他是武艺奇才,仅凭这一点,足以令人欣羡了罢。”

“更何况,”君赢羽补充道,“昔年,北府十六军仍盛时,裴寅才称得上是那冠绝邃羽京都凌光城的英雄少年。少年意气风发,跃马挥鞭,身下骏马通体黑亮,唯蹄如雪,马蹄挟烟尘疾驰而来,便如闪电划破长空。这样朝气蓬勃的人,自然令人心生向往。”

慕昱风也是一叹:“少时,小王曾见过裴寅,只是可惜,北府十六军的灾难,正是这位大名鼎鼎的英雄少年所带来的,王爷说,这样的人,是不是很蠢?”

君赢羽微微一笑,不多作评价。

他抬首望月。

星光洒满夜,月华如银波,万籁俱寂之下微风吹拂,院落里起了一些白雾,一树一树的昙花在薄雾中,如白绢,如轻纱,如润玉,随风轻摇,如梦,似幻。

都道雾中身影隐,谁知心绪似飘萍。

数日后的一夜。一处昏暗幽深的牢房内。

牢房内,正跪着一个垂死挣扎的犯人,那犯人浑身浴血,五指之中被插满了细长的铁针,双眼中写满了痛苦与恐惧。

犯人对面,牢房的正中央,有一方石制罗汉榻。

榻上,正坐着一位身着黑衣,头戴藤笠的男子,身形掩映于明明灭灭烛火映照的阴影之中。

男子的长腿交叠高高翘起,双臂大张,两手随意地搭于榻围两侧,后背倚于榻上,深深望着眼前人,许久都不动声色。

男子以一顶藤笠掩住神情,以一方黑巾遮住面容,只余下两道飞扬跋扈的眼睛露在外面。偶尔侧目抬首,只瞧得见两道冷肃锋利的寒光,如同深渊一般,令人不寒而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