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误差 > 第11章 波形叠加

误差 第11章 波形叠加

作者:风风呼呼到处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9 16:21:13 来源:文学城

展览结束后的那个晚上,林川的风很轻。春天的气息刚刚冒头,空气里带着草木新生的潮味。校园的路灯一盏盏亮着,光晕被风撕散,铺成一层薄雾。

沈砚走在路上,手里拎着陆峤忘在展厅的相机。那东西沉甸甸的,像一块温度还未散尽的金属。他没打算立刻还回去,只是想再看一眼那些照片。

展览那天人太多,陆峤被簇拥在人群中央,笑容有条不紊,语气柔和。他不再是那个随意拍照的男孩,而像某种被灯光笼罩的焦点。沈砚在外圈站了很久,没去打扰他。

他走到湖边。夜色像墨,湖面只映出模糊的灯光。沈砚把相机放在膝上,翻开照片。

画面一张张闪过——雪地、屋顶、展厅、操场。每一帧都有他们的影子。

直到最后一张:两人的手,几乎触在一起。照片的边缘泛着一点模糊的光。

沈砚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呼吸微不可察地变浅。他知道那一刻是什么时候拍的——冬天、天台、风大。

那天之后,他们之间的线就再也没断过。

他靠在长椅上,夜色安静得出奇。空气里有一点潮水味,像是夏天要提前来了。

——

陆峤回到宿舍时,才发现相机不见了。

他拍着口袋,翻了整个包都没找到。

刚想去展厅找,沈砚的信息弹出来:【相机在我这里。】

【吓我一跳。你怎么拿走的?】

【你忘在椅子上。】

【行吧。那你顺便看看里面的照片了吗?】

【看了。】

【有觉得哪张好看?】

沈砚没立刻回。过了几秒,他打出两个字:【最后。】

陆峤笑着靠在椅背上:【我也觉得。】

他关掉屏幕,心情出奇地安静。那种安静像雪后初晴的早晨——一切都有秩序,却又似乎在等待被打破。

——

几天后,陆峤要去做一个校外专题。主题是《归零》——关于毕业、离开与开始的采访。他问沈砚:“你愿意做最后一个受访者吗?”

沈砚抬头:“我不擅长说这种。”

“那就写。”

“你希望我写什么?”

“关于离开。”

沈砚沉默了很久,终于点头:“好。”

他们约好在旧图书馆见面。那是学校最老的建筑,窗框剥落,楼梯吱呀作响。

陆峤带着录音笔,沈砚带着笔记本。两人面对面坐在窗边的长桌旁。外面风吹动树叶的影子,光影在桌上晃动。

“我们开始吧?”陆峤说。

“问。”

“你觉得‘离开’是什么?”

沈砚低头,在纸上写:“函数到达极限后,停止计算。”

“那‘开始’呢?”

“从误差里重生。”

陆峤轻轻笑了一下:“你总是这样答,像要把生活变成公式。”

沈砚抬眼:“那你呢?你怎么看离开?”

“像曝光。”陆峤的声音低下去,“所有光都被放大到极致,最后只剩下白。”

他顿了顿,又补一句:“可白色不一定是空的。”

录音笔的灯闪着红光,记录下一切呼吸和停顿。

——

他们在图书馆待到夜里十点。外头的灯都熄了,屋里只剩窗外的月光。

陆峤靠在椅背上,问:“沈砚,你毕业后会去哪?”

“实验室的导师想留我读研。”

“那你会去吗?”

“可能。”

“那我呢?”陆峤的声音轻得几乎要被风吹散。

沈砚合上笔记本,目光平稳:“你会拍得更远。”

“你总喜欢这样回答,像提前设定好的程序。”

“也许那样才安全。”

“可我不想安全。”陆峤的手指敲在桌面上,一下又一下,“我想真实。”

沈砚抿着唇,没说话。

他知道,陆峤口中的“真实”,指的不止是世界,还有他们之间。

那晚他们一起走出图书馆。路灯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陆峤忽然停下脚步。

“沈砚,你记得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吗?”

“你跑到实验楼拍天线。”

“对。”陆峤笑了笑,“那天风太大,我差点摔下去。”

“我记得。”

“你冲上来,第一句话是‘你疯了’。”

“事实。”

“可那一刻,我就知道你会再救我一次。”

沈砚皱了皱眉,语气不稳:“别再说这种话。”

“为什么?”

“因为我可能真的会。”

——

期末的最后一周,整个校园都在告别。海报墙上贴满离别寄语,宿舍楼走廊堆满纸箱。

陆峤把照片一张张拆下来,用牛皮纸包好。沈砚帮他打包电线、灯架。

两人忙了一整天。直到夜深,宿舍只剩他们还亮着灯。

“明天我就去车站了。”陆峤坐在床沿,语气平淡。

沈砚“嗯”了一声。

“你不会送我吧?”

“我不太会告别。”

“那你能做点别的事吗?”

“什么。”

“说一句‘别走’。”

沈砚抬眼,表情一瞬间有些僵。那句话在他喉咙里停了很久,最后仍然没发出来。

他只是伸手,把陆峤额前的碎发拨到耳后。那动作轻得几乎没有意义,却像一种默认的承认。

陆峤笑了笑:“那我就当你说了。”

——

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沈砚醒来时,床对面已经空了。桌上压着一张照片——那张雪夜的屋顶照。背后有几行字:

> “我们都在噪声里学会了听。

若频率还在,就会再相遇。”

他的手微微颤了颤,指尖蹭过那行字,留下一道几乎看不见的印。

窗外传来列车汽笛的声音,远远的。

他忽然明白,陆峤是真的走了。

——

之后的几天,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电脑屏幕闪着冷光,公式一行行滚动。

他重新计算“干涉线”的模型,修改数据结构,把噪声因子加入核心算法。

当运行完成时,屏幕上出现一条平滑的波形,紧接着又轻微颤动——像是心跳。

沈砚盯着那条曲线,忽然笑了。

那笑里没有悲伤,只有一种近乎确定的平静。

他在代码里加了一行注释:

> Resonance may delay, but never vanish.

(共振可能延迟,但不会消失。)

——

夏天来临。林川的校园变得明亮又空。蝉鸣在树枝间持续振动,空气里的热浪几乎能听见。

沈砚每天照常去实验室。只是桌上多了一张相片——那张屋顶照,被装进透明相框。

有时他会盯着看几分钟,然后重新回到屏幕前。

那些公式、算法、数据流,全都像在呼吸。

——

直到七月初的一个晚上,他收到一封邮件。发件人是陆峤。

标题只有两个字:“频率”。

正文很短:

> “我在南方的海边,信号偶尔断。

但我总觉得有某种回声,一直在那边。

如果这封信能被你看到,就说明谐振成立。”

沈砚看着屏幕,嘴角微微弯起。

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打开自己最新写的程序,将文件命名为——Echo_Model。

运行时,电脑发出轻微的嗡鸣。波形在屏幕上跳动,像潮水起伏。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一股暖湿的海味。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脑海里又浮现那句:“若频率还在,就会再相遇。”

他不知道那回声是真是假。

可在那一刻,他听见了。

——

夏天彻底铺开。林川的天空成了深蓝的幕布,云白得近乎刺眼。蝉声从早到晚不歇,风一吹就像整个世界在颤动。

沈砚的生活重新归入秩序——他上课、实验、和导师开会,一切都精准得近乎机械。只有在偶尔的片刻,他才会走神,看向窗外那一片晃眼的蓝,仿佛能在其中听见另一种频率。

他开始写一篇新的研究论文,主题是《噪声信号的长期稳定性》。这题目看起来极其专业,实际上,是他在研究自己。

公式、推演、模型——每一层都像剥离出的皮肤,**又清晰。

那天夜里,他在写论文的中段,系统忽然提示有外部信号请求。

沈砚怔了几秒,点开。是一个未知地址的实时数据流。文件名——“Wave_13”。

他点击运行。

屏幕上跳出一段杂乱的音波图,信号极不稳定,却带着规律的脉冲。

那种节奏他无比熟悉。

他立刻调出算法,尝试解码。噪声层被一层层剥离,频率线逐渐变得清晰,直到那串波形在屏幕上组成一个可读的图形——像心跳,也像两个名字的首字母。

L / S。

沈砚靠在椅背上,指尖有点发麻。他知道这不可能是偶然。

那串数据来自南方,IP定位在海边城市。陆峤在那。

——

第二天,他定了去南城的车票。

火车一路南下,窗外的风景从灰褐变成碧绿,再变成海的颜色。

空气里的咸味越来越重,仿佛连呼吸都能尝到潮气。

他到南城时,天色已经微暗。站前广场人声嘈杂,出租车排成长龙。沈砚掏出手机,屏幕亮起一条信息。

【陆峤:你果然会来。】

沈砚盯着那行字,胸口一阵发紧。他回:【你在哪里?】

【码头,东区,最末一盏灯下。】

——

码头的风带着咸腥味,浪拍在礁石上,像一层层有节奏的鼓点。

陆峤坐在栏杆上,穿着白衬衫,头发被风吹得乱七八糟。看见沈砚时,他的表情有一瞬的怔。

“你还真来了。”

“你发信号给我。”

“我只是随手试了下波段。”

“那我就是随手回了。”

陆峤笑,眼神却藏不住一点颤动。

“沈砚,我拍完了。”

“什么?”

“《归零》。我拍到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发现画面没对焦。”

“那你删了?”

“没有,我留下了。就像那年冬天那张雪照。”

他从相机包里拿出照片递过去。那是海面上的日出,天边一线红,波光像碎裂的镜子。画面中央,两个人影模糊地立在岸边。

“你什么时候拍的?”

“昨天。我以为不会再见你,就想拍点风。”

沈砚沉默。他伸手摸过那张照片,纸面还带着一点热。

“陆峤,”他说,“你知道什么是谐振吗?”

“你讲过,频率一致,能量叠加。”

“不对。”沈砚低声道,“真正的谐振,是当一个系统听见另一个的声音,并作出回应。”

陆峤怔住。海风从他们中间穿过,带走了所有多余的声音。

“那我是不是你的系统?”他问。

“你是我的噪声。”沈砚的语气很轻,“但我现在不想屏蔽了。”

陆峤没笑,他只是看着他,眼底一点一点亮起来。

“我也不想平息了。”

风涌上岸,浪声大到听不见呼吸。他们在风声中靠近,影子被灯光重叠,像两条终于重合的线。

——

他们在海边待到天亮。

太阳升起时,陆峤靠在栏杆上,闭着眼,整个人被金光包围。

沈砚拿出相机,对准他,按下快门。

咔嚓。

那声音在风里格外清晰。

陆峤睁开眼:“你拍什么?”

“噪声的反射。”

“结果呢?”

“变成了光。”

——

后来,他们租了一间靠海的小房子。白墙、竹门、窗外就是浪。

沈砚在这里继续研究;陆峤写稿、拍照。

生活变得安静——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午后咖啡的香气弥散开来,夜里浪声像呼吸一样规律。

有时候陆峤在阳台洗照片,沈砚就在桌前写代码。

风吹乱相纸,沈砚顺手压住。

陆峤看他一眼,笑:“你现在反应比我快。”

“算法训练出来的。”

“骗人。你这是条件反射。”

他们的对话像旧日的延续,但语气更松。没有锋利的暗流,只有温度。

——

某个午后,陆峤在整理旧资料,忽然拿出那台旧相机。

“它还能用。”

“那就拍。”

“拍什么?”

“我。”

“拍你要干嘛?”

“验证系统稳定性。”

“沈砚,你真是没救了。”

他还是拍了。镜头里,沈砚站在窗边,光从背后照进来,把他整个人镶上一层亮。那画面安静得几乎不真实。

陆峤看着取景器,忽然有种说不出的冲动。

“沈砚。”

“嗯?”

“有时候我害怕。”

“怕什么。”

“怕你哪天突然关闭系统。”

沈砚走过来,伸手按住相机:“那你就再重启一次。”

陆峤笑出声:“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

夜色慢慢压下来。

他们坐在阳台边,灯关着,只有浪声和一点点月光。

陆峤靠在他肩上:“你知道吗,我第一次拍照片的时候,根本不懂构图。”

“那现在懂了?”

“我懂得不拍也能记住。”

“那你记住了什么?”

“你按快门的那一刻。”

沈砚没再说话,只是伸手去握住他。

他们的手交叠,掌心发热。风从远方吹来,掠过房顶,掠过海,像某种持续的讯号。

——

那一夜,浪声整整响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陆峤早起去取洗好的照片。

他一边翻,一边愣住。

那张沈砚站在窗边的照片,在阳光照射下,居然呈现出一层极浅的重影——两道光的叠加,微弱但清晰。

他想起沈砚说过的那句话:“谐振,是一个系统回应另一个系统。”

他忽然明白,那不只是声音。

——

同一天傍晚,沈砚的电脑发出提示。

程序检测到一个异常信号——一个新的波形,被自动命名为Resonance_Final。

曲线完美地叠合,没有失真,也没有抵消。

沈砚看着屏幕,嘴角慢慢弯起。

他走到阳台,陆峤正坐在栏杆上拍夕阳。

“拍什么?”

“光。”

“光有什么好拍的。”

“你不觉得它像我们吗?在不同介质里折射,但方向相同。”

沈砚靠过去,低声说:“那就让它继续延伸。”

他伸手替陆峤按下快门。咔嚓一声,风被定格。

——

后来,他们把那张照片命名为《波形叠加》。

展览那天,陆峤在作品说明上写下最后一句话:

> “世界太嘈杂,但有一个频率,让我永远听得见。”

沈砚看着那行字,心脏里某个极深的部分忽然松动。

他终于相信,噪声不是干扰,而是存在的证据。

风吹动展厅的幕布,光影闪烁。

人群散去,厅里只剩他们。

陆峤走过来,声音很轻:“这次的结尾,你满意吗?”

沈砚点头:“这是我写过最稳定的公式。”

“那我呢?”

“变量。”

“危险吗?”

“必要。”

陆峤笑:“那就继续运算吧。”

沈砚伸手,十指相扣。

窗外的海风再次涌来,光折射在两人的影子上,融成同一条线。

波形继续前进,没有终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