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在三国收集SSR > 第4章 袁绍赴濮阳

我在三国收集SSR 第4章 袁绍赴濮阳

作者:东方月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0 07:00:02 来源:文学城

袁珩踏在通往角落碎石的青石小径上,发出几不可闻的声响。

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鹰隼,牢牢锁定在那个每一次挥斧都带着沉闷风响的魁梧身影上。

阿大对此浑然未觉,他全部的心神都沉浸在重复的劳作中。

粗壮的臂膀肌肉虬结,随着斧起斧落而贲张起伏,古铜色的皮肤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在偏西的日头下闪着微光。

那柄沉重的柴斧在他手中,轻巧得如同孩童的玩具,但落下时却蕴含着劈开一切阻碍的决绝力量。“咔嚓”,又一段粗大的木柴应声裂成两半,断面光滑整齐。

袁珩在离他五步之遥的地方停下,并未立刻出声,只是静静地看着。

他在欣赏这种纯粹的力量感,更在评估这份力量能否真正为他所用。

他耐心地等着,直到阿大将脚下最后一根粗木劈开,习惯性地抬手用胳膊抹去额头的汗水,喘着粗气直起腰来。

就在这时,袁珩才轻轻咳嗽了一声。

阿大如同受惊的猛兽般猛地转身,肌肉瞬间绷紧,待看清是袁珩时,那警惕的神色才化为熟悉的慌乱与局促。

他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讷讷地开口:

“公……公子?您、您怎么到这种地方来了?脏……脏了您的鞋……” 他的声音粗粝沙哑,带着长期沉默形成的滞涩,却透着一股发自内心的惶恐与关切。

袁珩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意,如同春冰初融,瞬间驱散了几分现场的尴尬与凝重。

他摆了摆手,语气如同闲聊:“无事,随意走走。看你劈柴,倒是别有一番气势。”他的目光落在那些被整齐码放的木柴上,

“力气大的人不少,但能把力气用得如此恰到好处,每斧都落在关键处,劈出的柴火大小匀称,方便取用,这却不是单靠力气就能办到的。你很用心。”

阿大愣住了。他活了十几年,听过无数人夸他“力气大得像头牛”,或是骂他“蠢笨如猪”,却从未有人夸过他“用心”,更从未有人细究过他劈柴的“技巧”。

他黝黑的脸膛微微发热,嘴唇嗫嚅了几下,却不知该如何回应,只能憨厚地低下头,搓着那双布满厚茧和伤痕的大手。

袁珩将他的反应尽收眼底,知道火候差不多了。

他向前迈了半步,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诚恳:

“阿大,我知你在此处,埋没了你这身力气和这份做事的心性。终日与柴薪为伍,非长久之计。”

阿大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迷茫与不易察觉的渴望。

“我身边,如今正缺一个能倚重的人。”袁珩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直视着阿大的眼睛,

“不仅要力气大,能护得院子周全;更要心思正,能让我放心将后背交予。我看你,便是这样的人。”

他顿了顿,观察着阿大因紧张而微微起伏的胸膛,给出了最终的承诺:

“你若愿意,便来我院中。我不敢说许你什么荣华富贵,但至少,让你吃得饱,穿得暖,不受无端欺辱。你这一身力气和忠义心肠,也该用在值得的地方,而非在此虚耗光阴。”

没有空泛的许诺,只有实实在在的“温饱”与“尊严”,以及“值得”二字对阿大朴素价值观的冲击。

阿大的呼吸骤然粗重起来。他怔怔地看着袁珩,那双常年被汗水与尘土模糊的眼睛里,先是难以置信,随即涌起巨大的激动,接着,一种坚定的神色迅速取代了一切。

他不再犹豫,而是挺直了那铁塔般的身躯,右手重重捶在自己的左胸心口,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如同擂响了战鼓。

“公子!”他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力量与决绝,

“俺阿大是个粗人,不懂那些弯弯绕!但俺知道,谁对俺好,俺就把命交给谁!从今往后,俺这条命就是公子的!但有差遣,水里水去,火里火去!若违此誓,叫俺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这是最朴素的誓言,却也是最重的承诺。

【叮!成功招揽R级人才‘阿大’。忠诚度 19,当前忠诚度:80(忠诚,愿效死力)。奖励积分:30。宿主迈出了积累力量的第一步!】

80点的忠诚度!袁珩心中一定,如同磐石落定。

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阿大那坚硬如铁的手臂,感受着其中蕴含的爆炸性力量,沉声道:

“去吧,寻管事交割清楚,即日起,你便是我院里的人了。”

“是!公子!”阿大声如洪钟,躬身行了一礼,那姿态虽依旧有些笨拙,却充满了力量感。他转身离去,脚步沉稳而轻快,那魁梧的背影仿佛都充满了昂扬的斗志。

看着阿大消失在视野中,袁珩负手而立,深深吸了一口气。

初战告捷,这第一步,总算扎实地迈了出去。

阿大的归附,不仅意味着他拥有了第一块坚实的“砥柱”,更意味着他在这“陌生”的袁府,初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绝对忠诚的支点。

但还远远不够。钱财和声望,依旧是他需要面对的两座大山。没有钱财,寸步难行;没有声望,难以吸引更多人才,也无法在未来的乱世中拥有话语权。

就在袁珩思索着如何破局之时,一个影响袁府格局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年仅二十岁的袁绍,袁本初,将被朝廷授官,出任濮阳长!

消息传来,府中顿时热闹了起来。濮阳乃东郡治所,虽非顶尖大县,但亦是冲要之地。袁绍以如此年纪出任县长,足见其声名之盛,亦可见袁氏在朝中的影响力。

一时间,袁绍所居的院落门庭若市,道贺的宾朋、欲投效的门客、乃至家族中希望借此机会攀附的旁支,络绎不绝。

袁绍本人亦是意气风发,虽依旧保持着谦冲姿态,但眉宇间的踌躇满志,却难以完全掩饰。

与那边的喧嚣相比,袁珩的偏院依旧冷清。但他知道,这对他而言,或许是一个机会。

这一日,袁绍竟在百忙之中,亲自来到了袁珩的偏院。

“珩弟。”袁绍的声音带着一丝难得的轻快,他迈步而入,目光习惯性地在院内扫过。

当看到如同铁塔般肃立在院门内的阿大时,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阿大那远超常人的魁梧体型和隐隐透出的悍勇之气,让人无法忽视。

他记得这似乎是府中一个干粗活的仆役,何时到了珩弟这里?而且观其神态,竟是对珩弟颇为恭敬护卫。

“本初兄长?”袁珩恰到好处地流露出惊喜,连忙起身相迎,“兄长即将赴任,诸事繁忙,怎敢劳您大驾亲临。”

他示意阿大退下,阿大躬身一礼,沉默而准确地执行了命令,这让袁绍眼中的讶色又深了一分。

“无妨,你我兄弟,理应话别。”袁绍收回目光,落回袁珩身上,仔细打量了一番,不禁赞道:“多日不见,珩弟风采更胜往昔,身体看来是大好了。”

眼前的袁珩,面色红润,眼神清亮,行动间沉稳有力,与数月前那病骨支离的模样判若两人。

“托伯父庇护,侥幸得以康复。”袁珩谦逊道,引袁绍入内坐下。

袁绍的目光掠过书案,上面摊开着《史记·货殖列传》和一些写着零星计算的竹简,他心中微动,状似无意地问道:“珩弟近来在读这些书?可是对经济之道有些兴趣?”

袁珩心中了然,他坦然回答:“闲来翻阅,聊作消遣。兄长将治濮阳,弟便想着,濮阳地处兖州要冲,漕运便利,商贸或可有所作为。只是弟年幼学浅,不过是一些胡思乱想罢了。”

袁绍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他没想到这个堂弟不仅身体好了,竟还有心思关注这些实务。

他即将主政一方,钱粮、民生正是首要之务。袁珩的话,恰好挠到了他的痒处。

“哦?珩弟有何想法,不妨说来听听?”袁绍身体微微前倾,露出了认真的神色。

袁珩知道机会来了。他结合原主记忆和现代的一些经济观念,谨慎地组织语言:

“弟愚见,兄长此去,首要在于安定。安定需钱粮,钱粮之源,在于民生。濮阳有漕运之利,或可鼓励行商,规范市税,使其物畅其流。再者,当地豪强林立,其家中往往僮仆成群,隐占田亩人口。兄长或可徐徐图之,恩威并施,若能使其献出部分隐户,编入户籍,则官府税赋可增,民心亦能稍安……”

他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给出了看似具体、实则留有极大余地的建议。核心思想只有两个:发展合规商业以开源,温和地整顿地方豪强以巩固统治基础。

这番话,既展现了思考,又完全站在了袁绍的立场上,更妙的是,没有触及任何敏感的政治问题,显得务实而稳妥。

袁绍听得目光连闪。他结交的多是谈论经学、品评人物的清流名士,或是慷慨激昂的游侠剑客,何曾听过如此细致务实的“基层治理”建议?

虽然袁珩说得简略,但其中的思路却让他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他凝视袁珩良久,忽然抚掌叹道:“妙啊!珩弟此言,句句切中要害,实乃老成谋国之见!往日为兄竟未发现,我袁氏之中,尚有珩弟这般大才!”

他站起身,在房中踱了几步,脸上露出思索之色,最终似下定了决心。

他回身,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巧的青铜私印,郑重地放到袁珩面前的案几上。

“珩弟,为兄即将离京,洛阳之事,恐难兼顾。你既有此见识与抱负,为兄便助你一臂之力。”袁绍语气诚恳,

“此乃为兄私印,见印如见人。凭此印,你可调用为兄名下在洛阳的几处产业,额度便在百金。府中库吏、城外田庄管事,都会行个方便。望你善用之,莫要辜负了你的才学。”

【叮!成功利用历史节点‘袁绍出仕’,获得其深度赏识与实质性支持!】

【奖励:积分200。】

【袁绍好感度大幅提升,获得袁绍私人印信(临时,有限权限),获得100金(汉制)额度资金及资源使用权。】

【隐藏支线任务‘未雨绸缪’超额完成!】

饶是袁珩心志坚定,此刻指尖也微微收紧。百金,在这乱世已是难得的厚赠,而那枚印信背后的分量更重——有了它,他在洛阳才算真正有了立足的根基,行事也能少些掣肘。

他敛了敛心绪,起身,深深一揖:“兄长信重,弟感激不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兄长所托。在洛阳,亦会为兄长留意风声。”

“好!好!”袁绍亲手扶起他,脸上满是欣慰,“有珩弟在洛阳,为兄亦可安心不少。”

他又勉励了几句,便起身离去,他还有许多人和事需要应酬。

袁珩将那枚尚带着袁绍体温的私印紧紧握在手中,感受着那沉甸甸的分量。

他看着窗外,袁绍离去的方向,目光深邃。

袁本初去了他的濮阳,即将在那片土地上初试锋芒。

他袁珩在这洛阳城这方天地,总不会让光阴白白流逝。

真是开文一时爽,没有存稿就火葬场了。

码字,码字,艰难维持日更。

注释:

1.“水里水去,火里火去”是一则汉语俗语,比喻人愿意承受任何艰难险阻,无论困难多大都不退缩。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袁绍赴濮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