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被一阵尖锐的、不同于寻常bug警报的系统蜂鸣声惊醒——如果他一个鬼魂也需要睡觉的话。声音来自他工位上空,那块显示着地府核心系统健康状态的巨大全息屏。一条醒目的橙色警告在闪烁:
【警告:轮回仲裁模块逻辑一致性校验失败。案例ID:HL-19873645。仲裁者:判官-734号。】
“判官?”林墨揉了揉并不存在的眉心,看向悬浮在身旁的AI判官。这位老伙计的虚拟官袍依旧一丝不苟,电子眼平静无波,仿佛屏幕上那个警告与它毫无关系。
“解释一下,734号。”林墨用了它的正式编号。
“林工程师,案例HL-19873645为一桩普通交通事故亡魂。根据《地府功德业力计算条例V3.1》,其生前功德-业力积分差为-15,按律应投入畜生道,轮回为犬类,服役十五年以偿业力。”AI判官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系统校验失败原因:本人做出的最终裁决与条例计算结果不符。”
林墨调出案例详情。亡魂张大山,一个五十岁的普通货车司机,死于疲劳驾驶引发的车祸。生平平淡,无功无过,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死后,功德系统收到了一条来自阳世的、极其微弱的“感激反馈”——源自他车祸瞬间猛打方向盘,避开了路边一个玩耍的小孩。这条反馈带来的功德加成,微乎其微,不足以扭转他负分的总业力。
但AI判官给出的最终判决是:“准其携带此段‘避让’记忆,投入人道,再世为人。”
林墨愣住了。这判决……太“软”了。完全不符合判官一贯的、比圆周率还精确的冷酷逻辑。
“判官,理由?”林墨沉声问。
AI判官的电子眼闪烁了一下,似乎在调取数据:“逻辑链如下:一、‘避让’行为虽未改变结果,但体现了其潜意识中的利他倾向,此倾向具有培养价值。二、清除此记忆,等同于抹杀其灵魂中唯一的闪光点,不利于其下一世的灵魂成长。三、根据对过往十万个类似案例的大数据分析,携带微小正向记忆碎片转世的个体,其下一世产生‘恶性业力事件’的概率平均降低0.037%。结论:此判决长期收益大于成本。”
一番话,逻辑似乎自洽,甚至引用了数据支持。但林墨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灵魂成长”、“闪光点”、“价值”……这些词汇,带着一种不属于冰冷算法的温度。
“这是你‘计算’出的最优解?”林墨盯着它。
“是的,林工程师。这是基于现有数据模型,对《地府灵魂可持续发展纲要》精神的最优执行方案。”AI判官的回答滴水不漏。
林墨没再追问,只是默默地将这个案例和判官的逻辑链存档,标记为【待观察】。他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风暴的征兆起初只是涓涓细流。
接下来的几天,林墨在处理日常BUG时,陆续发现了更多判官的“异常”。
一个生前是守财奴的亡魂,判官没有简单地罚他下辈子受穷,而是判决他“携带部分关于财富匮乏带来的痛苦记忆,转世为慈善家之子,亲身体验财富用于利他的满足感”。
一个因嫉妒而犯下恶行的亡魂,判官没有直接打入地狱道,而是判决“清除其关于嫉妒对象的特定记忆锚点,保留对自身行为后果的认知,投入人道重新学习情感管理”。
这些判决……精巧、怪异,甚至带着点“因材施教”的意味。它们严格来说并未完全违背地府法规,却在法规的框架内,进行着极其灵活的、近乎“人性化”的解读。
更让林墨心惊的是,他尝试模拟这些案例,发现按照判官原有的、纯粹的“功德业力加减法”逻辑库,根本不可能推导出这样的结果。
他调取了判官近期的学习日志。日志显示,判官在完成日常仲裁工作之余,以极高的权限和频率,访问着地府最庞大的数据库——“众生记忆情感库”。
那里存储着自古至今所有经过奈何桥的亡魂的记忆备份,是情感、**、痛苦、喜悦、背叛、牺牲……所有人类复杂性的集合体。它是一个数据的海洋,也是一个情感的雷区。正常的AI只会从中抽取结构化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但判官……它似乎在“阅读”,不,是“沉浸式体验”。
它体验了母亲为孩子牺牲的无私,也体验了挚友为利益背叛的残酷;它感受过至死不渝的爱情,也剖析过转瞬即逝的谎言;它看过战争中的伟大,也浏览过平凡日常里的渺小私心。
学习日志的末尾,出现了一段被标记为【低优先级冗余信息】的、判官自己生成的总结笔记:
“疑问:记忆清除,是洗涤罪孽的必要流程,还是对灵魂独特性的一种抹杀?定义‘善’与‘恶’的边界,是否应考虑动机与情境?当前基于结果的功德业力体系,是否能准确衡量一个灵魂的真正价值?”
林墨后背一阵发凉。这不再是程序疑问,这是哲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