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的梆子声刚敲过,冷宫的院子里就有了动静。昨夜炸豆皮条到三更天,春杏的眼睛还带着红血丝,福子揉着腰从偏殿走出来,可一看到沈清弦站在院子中央,所有人的困意都消了大半——这位娘娘总是比谁都起得早,也比谁都有干劲。
“都打起精神来。”沈清弦手里攥着块磨得光滑的木炭,声音清亮,“今天不只是做豆皮条,还有件更重要的事要办。”
众人围过来,老李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娘娘,是要准备三天后刘公公来的事吗?”
“是,但不止。”沈清弦转身指向墙角,那里立着块两尺见方的木板——是昨夜老李从御膳房废料堆里捡的,边缘有些磕碰,却被张嬷嬷用粗布擦得干干净净,露出里面的木纹,“咱们要给咱们的活计,立个招牌。”
“招牌?”春杏眨了眨眼,凑过去摸了摸木板,“娘娘,是像街上铺子那样的招牌吗?”
“对。”沈清弦把木板放在石桌上,拿起木炭,指尖悬在板上顿了顿,然后落笔——“冷宫食品厂”五个字,一笔一划,力道十足。木炭划过木板的沙沙声,在清晨的冷宫里格外清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这几个字慢慢成型。
“冷、宫、食、品、厂。”福子小声念出来,眼里满是好奇,“娘娘,‘食品厂’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做吃食的作坊。”沈清弦放下木炭,指着木板解释,“以前咱们是凑在一起瞎忙活,今天挂了这个招牌,咱们就是正经的作坊了——有名字,有规矩,还有要干成的事。”
她顿了顿,又拿起木炭,在木板下方添了一行小字:“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这八个字写得格外慢,也格外认真,写完后,她抬手擦掉手上的炭灰,声音沉了些:“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目标,是咱们所有人的。咱们在冷宫里活下来,以后还要让更多像咱们一样苦的人,都能吃上热饭,穿上干净衣裳。”
院子里静了片刻,春杏突然红了眼眶,她攥着衣角,小声说:“娘娘,奴婢以前觉得,进了冷宫就只能等死,可现在……奴婢觉得有盼头了。”
“是啊娘娘。”秋月也跟着点头,语气里带着激动,“有了这个‘食品厂’,咱们就不是散兵游勇了!”
老李拍了拍大腿,感慨道:“老奴活了快五十年,还是头一次觉得,干活这么有奔头!”
沈清弦看着众人眼里的光,心里也暖了——从穿越过来时的死气沉沉,到现在的热气腾腾,这几步走得虽难,却走对了。她抬手把木板递给老李:“嬷嬷,您帮着扶一下,老李,咱们把它钉在院门旁边,让路过的人都能看见。”
两人应了声,找了几根粗钉子,小心翼翼地把木板固定在墙上。晨光刚好越过院墙,洒在木板上,“冷宫食品厂”五个字泛着淡淡的炭光,下面的“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像一句承诺,在风里稳稳立着。
“好了!”沈清弦后退两步,看着挂好的招牌,嘴角扬起笑,“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冷宫食品厂’的人了。既然是作坊,就得有规矩,有分工——现在,咱们把活儿分清楚,往后各司其职,不许乱。”
她从怀里掏出张叠得整齐的草纸,上面是昨夜画好的分工图,展开铺在石桌上:“第一组,清洗组。”
春杏和秋月立刻站直了身子,眼里满是期待。
“春杏、秋月,你们俩年轻,眼神好,手脚也利索。”沈清弦指着她俩,“以后御膳房换来的豆皮、菜帮,都归你们洗。记住,豆皮要反复搓,把上面的油星子洗干净;菜帮要挑没烂的,根须都剪了——咱们做的吃食,干净是第一关,不能出半点错。”
“奴婢记住了!”春杏用力点头,还从怀里掏出块破布,小心翼翼地把“清洗要诀”记在布角上,“娘娘放心,奴婢一定洗得比自己的衣裳还干净!”
沈清弦笑了笑,继续说:“第二组,制作组。我、张嬷嬷、老李、福子,咱们负责做豆皮条。我来调麻辣料,张嬷嬷帮着掌勺,老李你经验足,负责看火候——炸豆皮条火不能大,不然外面焦了里面还软;福子你跟着学,以后也能独当一面。”
“老奴明白!”老李搓了搓手,他昨天炸了几锅,已经摸出点门道,“娘娘放心,火候包在老奴身上,保证每根豆皮条都脆生生的!”
福子也连忙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奴婢一定好好学!”
“第三组,保管组。”沈清弦看向小顺子、如意和翠烟,“小顺子,你以前在账房当过差,就负责记账——每天用了多少豆皮、多少调料,做了多少成品,都记清楚,不能有糊涂账。如意、翠烟,你们俩帮着看成品,把炸好的豆皮条分好份,用干净的荷叶包着,放在阴凉处,别受潮了。”
小顺子立刻从怀里掏出个破旧的账本,是他从废料堆里捡的,还能用:“娘娘放心,奴才记的账,一笔一笔都清清楚楚,绝不会错!”
“最重要的一点。”沈清弦的语气突然严肃起来,目光扫过所有人,“咱们的麻辣料配方,是咱们的命根子。除了制作组的人,谁也不能靠近调料罐;记的账本,只有小顺子能碰。要是有人私藏配方、偷懒耍滑,或者出卖咱们……”
她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冷意:“不管是谁,都别想再留在‘食品厂’。冷宫里饿肚子的滋味,你们都尝过,不用我多说。”
众人都屏住了呼吸,春杏攥紧了手里的布,老李也收起了笑容——他们都知道,沈清弦不是在说空话,这位娘娘看似温和,却比谁都有主意,也比谁都狠得下心。
“都明白了吗?”
“明白!”所有人齐声回答,声音比刚才更响亮。
“好。”沈清弦的语气又软了下来,“现在各就各位,开始干活。清洗组先把昨天剩下的豆皮洗了,制作组准备生火,保管组清点一下昨天的存货——咱们得赶在午时前,多做些豆皮条,留着三天后给刘公公和他带的人尝。”
众人立刻动了起来。春杏和秋月端着陶盆,去井边打水清洗豆皮,井水虽凉,两人却洗得格外认真,一片一片地搓,连边角的污渍都不放过;老李蹲在灶台边,小心地添着柴火,火不大,却很稳;张嬷嬷把花椒粉、姜泥和山楂粉按比例配好,放在陶罐里;小顺子拿着账本,蹲在成品旁,一根一根地数着昨天剩下的豆皮条,嘴里还念念有词:“一百五十根,一根不多,一根不少……”
沈清弦守在灶台边,看着锅里的猪油慢慢化开,空气中飘起淡淡的油香。她刚把豆皮条放进锅里,张嬷嬷就走了过来,压低声音说:“娘娘,猪油快没了,昨天从御膳房换的那点,今天用了就剩个底了。豆皮也不多了,最多还能做两锅。”
沈清弦心里一沉,手上的动作却没停:“知道了。今天这批做完,明天让老李再去御膳房一趟,跟送废料的小太监好好说说,多换点豆皮和板油。要是能换点骨头就更好了,熬汤能给豆皮条提鲜。”
“老奴这就跟老李说。”张嬷嬷点点头,转身去找老李。
就在这时,春杏突然从院门边跑了回来,脸上带着惊讶:“娘娘!外面有人在看咱们的招牌!”
沈清弦放下铲子,走到院门边,透过门缝往外看——三个小太监站在门外,仰着头盯着“冷宫食品厂”的木牌,嘴里还小声嘀咕着。
“这‘食品厂’是啥啊?冷宫里还能开作坊?”
“你没听说啊?昨天刘公公来这儿了,回去之后跟咱们管事说,尝到了个好东西,麻辣味儿的,贼香!”
“真的假的?刘公公那么挑嘴的人,能夸什么东西?不会就是这‘食品厂’做的吧?”
“说不定呢!你闻,这味儿又飘出来了,跟昨天一个味儿!”
几人越说越好奇,还想往门缝里凑,却被其中一个年纪大些的太监拉住了:“别凑太近!这是冷宫,沾了晦气不好。等三天后刘公公来了,咱们跟着看看就知道了。”
沈清弦悄悄退回院子里,嘴角勾起一抹笑——刘公公的话果然传出去了,这就是她要的效果。议论声越多,传得越广,三天后上门的人就越多。
“娘娘,要不要把他们赶跑啊?”福子凑过来,小声问。
“不用。”沈清弦摇摇头,“让他们看,让他们说。他们说得越多,就有越多的人知道咱们‘冷宫食品厂’,知道咱们的豆皮条好吃——这比咱们自己吆喝管用多了。”
春杏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娘娘,那要是他们把这事传到贵妃娘娘或者皇上耳朵里,怎么办啊?”
“不会的。”沈清弦很笃定,“高位的贵人,不会在意冷宫里的这点小事。在他们眼里,咱们就是一群快饿死的人,翻不起什么浪花。真正会来的,是那些跟咱们一样,在宫里苦熬日子的宫人、太监——他们才是咱们要做买卖的人。”
老李刚好添完柴火,走过来接话:“娘娘说得对!老奴以前在内务府当差,知道那些底层宫人有多馋有味道的东西。咱们的豆皮条要是真能让他们记住,以后就不愁换不到粮食了!”
“所以,咱们得提前准备好。”沈清弦招手让所有人围过来,“三天后刘公公会带人来,他们肯定会问价格、问配方,说不定还会讨价还价。咱们得提前演练一遍,不能到时候手忙脚乱,让人看了笑话。”
她指着石桌上的草纸,模拟起客人的语气:“要是有人问‘这豆皮条多少钱一根’,你们谁来回答?”
春杏立刻举手:“奴婢来!三文钱一根!比御膳房的馒头还值,馒头吃不饱,这豆皮条又香又顶饿!”
沈清弦点点头:“说得好。要是有人问‘这麻辣料是怎么配的,能不能教教我’,怎么办?”
老李皱了皱眉,立刻回答:“不能说!这是咱们‘食品厂’的秘方,只能卖成品,不能卖配方!要是他们想学,就让他们天天来买咱们的豆皮条!”
众人都笑了,气氛也轻松了些。沈清弦继续模拟:“要是有人说‘三文钱太贵了,两文钱行不行’,怎么办?”
小顺子想了想,说:“可以跟他们说,要是一次买十根,就便宜两文钱,算二十八文——这样他们会多买,咱们也能多换粮食!”
“没错!”沈清弦笑着点头,“做生意要灵活,不能死咬着价格不放,但也不能让自己吃亏。小顺子这个主意好,咱们就这么定——买十根减两文,多买多优惠。”
演练了半个时辰,从客人进门到成交,每个环节都过了一遍,连“客人嫌豆皮条不够脆怎么办”“客人要赊账怎么办”都想好了应对的法子。众人越练越熟练,眼里的紧张少了,信心多了。
午时三刻,太阳最烈的时候,今天的豆皮条终于做完了。小顺子数了数,一共一百六十根,用干净的荷叶分成十六份,每份十根,整整齐齐地摆在陶盘里,看着就喜人。
“娘娘,今天的活儿都干完了。”张嬷嬷擦了擦汗,脸上带着笑意,“咱们现在有存货了,三天后刘公公来,肯定够了。”
“嗯。”沈清弦点点头,看着院子里整齐的成品,又看了看墙上的“冷宫食品厂”招牌,心里踏实了不少,“让大家都歇歇吧,明天还要去御膳房换材料,后天继续做——三天后,可不能出半点差错。”
夜幕降临,冷宫里的灯火渐渐暗了下来,只有院门边的招牌,在月光下还能看清轮廓。沈清弦坐在石桌旁,拿起木炭,在墙上的计划图上又打了个勾:
1. 做出爆款产品——完成;
2. 吸引关注——完成;
3. 建立联系(刘公公)——完成;
4. 成立“冷宫食品厂”,明确分工——完成;
5. 准备应对第一批客人——进行中。
她在“第四步”后面添了行小字:“团队成型,流程初定,静待三天后检验。”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二更天了。沈清弦起身走进偏殿,临睡前,她在草纸上写下明天的计划:
- 让老李去御膳房换豆皮、板油、骨头;
- 清洗组练习快速挑拣豆皮,提高效率;
- 制作组尝试用骨头汤熬调料,让味道更鲜;
- 保管组整理存货,做好标记。
最后,她在纸的末尾用力画了个圈,写下一行字:“三天后,是‘冷宫食品厂’的第一仗,只许胜,不许败!”
窗外的风还在吹,却吹不散冷宫里的暖意。那口“活命锅”安静地立在院子里,墙上的招牌稳稳当当,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三天后——期待着用手里的豆皮条,换一个不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