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时候会写不出文字,脑子是干涩的,缺水的,静下来思考原因,觉得会不会是因为我出去旅游的次数太少了,看到的世界太小了,浅薄的眼界使我的思想也变得浅薄,就像是贫瘠的土地上开不出绚烂的花,而我匮乏的词语形容不出我天马行空的想法,这个东西和天赋无关,和阅读量无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到现在都认为很正确。
说出来可能很少有人信,我今年23,22岁才开始我人生中第一次旅游,去了北京,是不是大多数人第一次都是去北京,反正我们一家三口都对北京有着莫名的执念,我愿理解为:我们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但其实,我对好多地方都有执念,早些年网络不发达的时候,看不见外面的世界,这几年一打开手机就能看到世界,多了好几个执念。感谢科技。
从前,对于外面的世界,我是通过书籍去了解的,那一页页薄薄的纸是我连接到外面世界的唯一窗户,当时的感觉就是,那个城市真的会像书里描写的那样壮观吗,质疑,好奇,向往,这就是当时的我,但文字远不如亲眼所见震撼,我看到了一个视频,是西安,是大唐不夜城,雍容华贵,灯火辉煌,当你的眼睛变成了那扇连接世界的窗户,数不胜数的美景争先恐后的挤进你的眼睛里,太拥挤了,这样一比,幼时的那扇窗户就显得太狭窄了。
我开始大量的观看旅游视频,看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看到了梧桐疯涨的南京,想在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去威海看看金黄色湖水,运气好的话,能看到烟花,还想去看正在下雨的江南,那雨水好像穿过屏幕,跨越几千公里滴在了我的心间。细细的网线把我带出我的家乡,带到远方。
2.
大学毕业我和小丽去了北京,那是我们两个的第一次出远门,小丽说想看看路上的风景,所以选择了卧铺,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刚刚好,小丽对旅途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每到一个站她都会打开手机软件看看到哪了,我倒是对路上的风景没多大兴趣。
小丽是一个面面俱到的旅行达人,我们一起出去的时候,她总是背着一个小蓝书包,像是哆啦A梦的口袋,能精准的察觉到我的需求,然后拿出水,湿巾,雨伞,手机支架。和在火车上一样,她的兴奋写在了脸上,而我不一样,我也很兴奋但我从来不表露在脸上,大抵是邪恶的虚荣心作祟,像个精神病一样总是绝的路过的行人会看出来我第一次出远门。
我们去的时候是暑假,每个景点都充满了拥挤的汗味,而我居然从这些拥挤的地方感受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我也不太正常。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胡同,那会我和小丽刚刚在南锣鼓巷经历了一场恐怖的拥挤,30度的高温晒得我们两眼一黑,也不想看什么古巷了,再呆下去,在古巷晕倒然后获得短暂的宽松的空间也是有可能的,两个人手拉着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出了人群,过程中我还走神了一下,想着居然有几分义无反顾,亡命天涯的感觉。
出了古巷后,七拐八拐进了一个不知道叫什么的一个小胡同,胡同里面好几颗大树,平添了几分郁郁葱葱的味道,胡同附近还有个小学,大爷大妈们穿着跨栏背心,摇着竹扇,分散在各个树下,距离不远,操着一口流利的儿化音北京话聊天,小胡同进不来车,也没什么人,里面安静的只有他们聊天的声音和孩子们嬉笑玩闹的声音。我和小丽跟着听了一会,聊天内容大概是哪个市场的鸡蛋便宜,谁家孩子怎么样了,很无聊的话题,我在姥姥他们村子的街头也能听见,但我却知道,我进入了真正的北京。
我很喜欢听各个地方的方言,有时候在网络上看到了还会下意识地去模仿两句,这次来北京也是一样,我和小丽的出行方式大多是公交车,在公交上的大多都是本地人,我悄悄竖起耳朵听他们聊天,然后小声模仿,小丽听见了说我闲得慌,她才不懂呢!在北京玩了四天,回去的时候说话居然也有点儿化音的意思,板了好几天才扳回来。
3.
关于清宫格格的照片,我和小丽没抢到故宫的门票,所以也没去做清宫格格的造型,为此小丽遗憾了好几天,我也觉得有些遗憾,想着下次再去北京一定去拍。
我之前看网络上有人说这种拍照方式是流水线,打卡式拍照毫无意义,对此,我不敢苟同,我甚至觉得第一个发明这个的人的简直是天才,奔波一路到了景点,脸上的疲惫藏不住,这个时候有一位专业的化妆师用神奇的技术遮去你脸上的疲惫,然后换上代表着当地特色文化的服饰,和存在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建筑合影,那一瞬间,像是穿越了是时光与岁月,更像是看到了平行时空里的另一个自己,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呢?甚至于说,等老了以后拿出照片给小辈看,精致的,和建筑风格高度契合甚至是融为一体的妆造,都在无声的诉说着一句话:老娘当年也是美过的。
4.
今天早上拉开窗帘,外面白茫茫一片,出门的一瞬间即使穿着棉裤也两秒钟被风吹透的感觉真是刻骨铭心,至此,哈尔滨正式进入漫长的冬季。我看着这雪堆出神的想,国外应该要到圣诞节了吧,圣诞树,雪花,圣诞老人,铃铛,这些东西每年一到这个季节就像定时刷新一样冒出来了,节日氛围浓厚的要命,真想去国外过圣诞啊……
我又想到了北京,有雪花飘落的故宫应该会很好看吧,七月份去的北京怀念到现在,不过马上就不用怀念啦,小丽想去延吉,初步定在12月中旬,我即将开始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