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繁密的枝叶,在花园的假山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暖风带着玉兰的清香,拂过面颊。
我推着陈老头的轮椅,身后原本簇拥着想要跟来的家眷们,被陈老头一句“让我和莺莺单独说说话”挡在了花园门口。
走了许久,我和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聊得无非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
和男人聊天本就没意思,更何况是和一个人品堪忧的老男人聊天。
太阳居然还没有要落下的意思,我已经困了。
于是,二人的聊天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直到陈老头开口,苍老的声音带着一种追忆的情绪:“囡囡啊……爹这些日子,总是梦见你娘。”
他浑浊的双眼望着不远处一丛开得正盛的白色山茶,“她还是那么年轻,穿着她最爱的那件月白色的衫子,站在商号柜台后面打算盘。她总在梦里叫我,说那边冷清,让我过去陪她……”
陈莺莺的母亲李妙,听说在陈莺莺只有三岁的时候积劳成疾,突发中风,暴毙而死。那时候刚熬过艰难的日子,陈氏商号经营得愈发风生水起。
为什么是听说呢?
因为李妙死的时候,陈莺莺年仅三岁。因为太年幼,陈莺莺关于生母的回忆模糊不清,所以她对于母亲的大部分记忆,都来自父亲和大哥的口述。
李妙的死因,就是陈老头口述的。
陈老头实在是很少提起这位发妻。
“你娘啊……” 陈老头叹息一声,继续道,“她是爹这辈子最大的贵人,最得力的帮手,最贤惠的妻子。
当年爹在你外祖父店里做掌柜,你外祖父慧眼识人,不仅把掌上明珠嫁给我,更拿出大半家资助我起家。”
是啊,没有李妙,陈老头你哪有今天?陈府上上下下也没有今天富裕繁荣的局面。
他似乎很怀念:“商号刚起步那会儿,账目繁杂,伙计们算不明白的账,最后都得交到你娘手里。不得不说,她的算学,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所有人里面最好的。
拨起算盘来又快又准,心思更是缜密,再糊涂的账,经她的手都能理得清清楚楚。
不过,若不是嫁给了我,她也没机会施展她算数的才能。是我创下陈氏商号,她才有的机会。我们呐,也算是互相成就。”
听到这里,我不禁感慨:
此男真是不要脸。合着对李妙一番赞美,最后只是为了最抬高自己。
他怎么敢这么傲慢,这么自以为是地说是他给了李妙施展才能的机会?
多少资质平庸、身无长技的男子,一朝攀上高门贵女,便如同寄生藤缠上了苍天巨树,吸吮着妻子娘家的财富、人脉乃至妻子的才华心血,却在功成名就后,理所当然地将一切光环戴在自己头上。
这时,他们就会赞颂“贤妻”。
那么这个“贤”是什么?
是这些妻子被榨干价值后,被男权书写贴上的标签。
女人一旦踏入昏因,尤其是踏入这种凤凰男编织的昏因骗局,必将陷入被消耗,被掠夺,被工具化的沼泽。
她们的理想、抱负、甚至是生命本身的意义,都开始为丈夫那点可怜的“青云志”垫脚。
最终化作丈夫功成名就后,丰碑上一句冰冷的“妻某氏”,亦或是一座压在其余女性身上的牌坊。
比如说,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
她辅佐李世民,常以古之“贤后”自省。她约束外戚,劝谏皇帝,平衡后宫,堪称“贤内助”的极致。
李世民成就了贞观之治,成就了千古贤帝之名。
可她自己呢?在繁重的后宫管理,孕育七名子女的身体创伤,殚精竭虑的辅佐中,年仅三十六岁便香消玉殒。
她的生命,只成了李世民功绩的燃料。
只成了男人们滔滔不绝谈起千古明帝李世民时,寥寥数语带过的“贤后”。
“贤妻扶我青云志”,这就是男人爱说的,合理化昏因对女性剥削的话术之一。
眼前这位深情缅怀亡妻的陈老头,又何尝不是踩着李妙的血肉,才登上了今日的枝头?
荒谬得令人作呕。
所有人都只看到陈老头创立偌大家业的传奇,赞叹他的手腕、眼光。
谁还记得,在商号初创、步履维艰的那些年,是那位精通算学、心思缜密的李妙,夜夜在昏暗的油灯下,对着案上如山一般高的账本,算正负盈亏,想着如何采买、如何出售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他们默认女子就该在背后沉默地牺牲付出,然后拱手将功劳让于这个男人。
凭什么?
这是何等的不公!
李妙的死,真的是简单的积劳成疾,突发中风吗?
一个拥有如此高超算学能力、能理清那么多糊涂账的精明女子,为何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商号一站稳脚跟后,就马上积劳成疾,突发中风?
如果她真的是中风而死。那陈氏商号初创的担子,到底有多重?她的丈夫在其中,又分担了多少?
如果她不是中风而死,那受益者是谁?凶手又是谁?
背上冷汗涔涔,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我压下心头的愤怒,努力克制住语气,轻声道:“娘亲的聪慧,真是令人神往。”
陈老头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并未察觉我的异样。他拍了拍我放在轮椅扶手上的手背,语气变得格外温和,甚至带着一丝恳求:
“莺莺,爹老了,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你能平安回来,爹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爹不想你再嫁了。
就留在家里,多陪陪爹,好吗?
爹看着你在跟前,心里就踏实。”
自私的男人就是这样的。
年幼时依赖母亲,成年后依靠妻子,到了风烛残年,又想用亲情将女儿拴在身边,充当贴身保姆,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慰藉他们的孤独。
他提出的这项要求,从情感上来说,我无比恶心。
然而,理智却提醒我,这正是我目前需要的机会——一个不用再嫁的机会。
我脸上立刻浮现出为难,声音也低柔下来:“爹,女儿也想日日陪在您身边,好好侍奉您。可是……女儿如今是外嫁归宁之身。在这深宅大院中,无名无分……”
我顿了顿,似是难以启齿:“莺莺终究是外人,长此以往不是办法。外头的闲言碎语不说,莺莺自己也于心难安。女儿莺莺,终究还是要有个归宿的。”
一番话结束,我心中不免自喜,觉得自己刚才真是演得一出好戏,活脱脱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为父考虑,却又身不由己的好孝女。
陈老头果然陷入了沉思。
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指在轮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浑浊的眼睛里精光闪烁,显然在权衡。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囡囡莫要多虑。你是爹的女儿,陈府永远是你的家!爹怎么会让你受委屈?这样吧,爹每月给你支五十两银子的月钱。你就安心在家住着,陪陪爹。”
一个月五十两银子,对于一个尚未觉醒的闺阁女子而言,确实是相当阔绰了。
但对于知晓陈家庞大产业,并且怀揣着自立门户野心的我来说,这怎么够?
而且这钱是给的,随时可以断掉,毫无保障。
我微微低头:“爹心疼女儿,女儿感激不尽。只是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实在不忍心一直让爹养着,徒增爹的负担。女儿也想像娘亲当年那样,能为爹爹,为陈家分担一些。”
我抬起眼,留意着他的表情变化:“爹还有好些田庄和山林,平日里打理起来颇费心神。女儿想着,若是能学着替爹管上一两处,一来能让爹省些心力,好好休养身体;二来女儿也能学着经营,不至于坐吃山空,将来无论怎样,也能有个依仗,不必事事都伸手向爹讨要,让爹烦忧。爹,您看这样可好?”
陈老头到底是老狐狸。
闻言,他那双眼睛瞬间锐利起来,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眼神也变得有些审视。
在他的注视下,我仍旧单纯地笑着,只不过头低得更下,让自己看上去更为顺从。
他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断然拒绝,而是娴熟地打起了太极:
“呵呵,囡囡有这份孝心,爹很高兴。
不过啊,那些田庄山林,琐事繁多,佃户、收成、账目,麻烦得很。你一个姑娘家,身子又刚好,哪里操得了这份心?别把自己累着了。你就在家好好养着,陪爹说说话,就是最大的孝顺了。至于其他的……”
他拖长了音调,目光飘向远处一株开得正艳的木棉,又笑起来:“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嘛。爹心里有数,不会亏待我的宝贝囡囡的。”
初次交锋,无功而返。
那点画饼的承诺和白纸一样无用。
一股略带着失望的怒意几乎要冲上我的脸颊,但我捏了捏袖口,提醒自己:
忍忍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我的脸上依旧维持着温顺乖巧的笑容,说:“是,女儿听爹的。爹心疼女儿,女儿都知道。女儿只想爹安心养好身体。”
“嗯,这才是爹的好女儿。” 陈老头显然很满意我的“懂事”,立刻顺水推舟地转移了话题,指着那株木棉开始兴致勃勃地谈论起今年的花事,哪株开得好,哪株需要修剪,仿佛刚才那段对话从未发生过。
我压下心头的冷意,顺着他的话头,继续扮演着好孝女,陪着他在花园里耗了整整一个下午。
吃完晚饭不久,他的精神明显不济,便连连打着哈欠,被仆从搀扶着回房歇息了。
看着他卧房的门关上,我转身,径直朝着大嫂王玉珍的院落走去。
明面过招得不到,那我就让你们父子生隙。反正,这些山林田产我要定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归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