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午回家炒了两道菜,下午回公司录了两段宣传材料,现在又来写文了。
我发现我这人的生活状态是两个极端,要么超前超额完成效率高得吓人,要么拖来拖去最后拖延到ddl前最后一秒。
我11点多从公司走,去菜市场买了些菜,到家的时候已经11点半多了。
李识月跟她姥姥在外面玩,我热上粥和馒头,从冰箱拿出昨晚涮火锅吃剩的牛百叶羊肉卷和羊血,牛百叶和羊肉卷要用洋葱和香菜炒,炒羊血要用很多大葱,我处理食材用了大概15分钟,然后李识月跟姥姥回来了,我又用15分钟把菜炒了出来。
我已经跟拖延症抗争了20多年,抗病这些年我大概也有一点心得,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痊愈。
首先其实很多事的时间成本并没有那么高,10分钟可以处理完一道菜的食材,8分钟可以爆炒一道家常菜,20分钟足够快速洗完一个澡,哪怕要吹头发再加个五六分钟也够了,事情本身不费时间,费时间的是在做这件事前无休止的拖延。
我上学的时候就特别拖延,比如现在是15:47,如果我想做一张卷子,我不会立刻开始做,我就想拖到16点整再做。玩着玩着,16:02了,我觉得时间又不赶巧了,不然等到16:30再开始做吧。
时间是一分一秒堆砌起来的,被不经意浪费掉的一分钟两分钟可以拼凑成一个十分钟,三个十分钟又能拼凑成半小时。我有点时间焦虑症,我觉得半小时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半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所以当我发现我浪费了半小时的时候,我会觉得很沮丧,然后一边沮丧一边又不知不觉浪费了下一个半小时。
话说回来,我现在在拖延症上获得的一点心得就是,当你发现自己因为一件事太麻烦而正处在拖延状态的时候,就立刻想办法去打破这个状态。
不需要用多么大的事情去打破,只要是跟现在正在做的不一样的事就可以,比如我该洗澡了,但我一直躺在床上玩手机,我想让自己去洗澡,不一定非要真的立刻找好衣服走进浴室,我可以去上个厕所,或者倒杯水喝,喝水跟洗澡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往往等喝完水我就会去洗澡了。
我经常觉得我从那张床或者那张椅子上站起来之后,我会比刚才更乐于去做别的事,新旧事物之间就像有一道坎,只要跨过去就好了。比开始新的事情更难的是脱离现状,人总要先脱离原状态才能更好地进入新状态。
以及如果令我拖延的事不止“麻烦”还有“庞大”,那么我的第二点心得就是“直接开干”。
咬咬牙,闭眼直接开始就好了,甚至不必太考虑结果,比如当我得知我需要写40万字的时候,我算了算每天需要写多少字,然后就新建文档开始写了,我还记得我第一章里有一句话,内容是“我有点茫然,我发现我不知道该写什么”,在落笔之前我的确不知道有什么好写的,现在还不是拼拼凑凑写了快40章,人的潜力永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大。
越是紧要的事越要尽快落地开始,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开始,有时候“开始”本身就已经足够珍贵了。
我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三之后很迷茫,他们觉得用一年时间去复习那么多内容,怎么可能复习完呢?他现在物理只能考40多分,但他想用一年时间提到70多,虽然有目标,但又不觉得自己能做到,越迷茫越慌,慌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这时候我就骂他:“你想这么多干吗呢?想这些的功夫都够背两个英语单词了。”
很多事情不能过分盯着结果,一方面那个结果的未知性太大,揣测结果毫无根据,另一方面那个结果本身与关注结果的过程互斥,你在焦虑高考成绩,而在焦虑高考成绩的同时就已经浪费了备战高考的时间,这种焦虑就属于百害无一利。
就算考不到70分又怎么样呢?从现在开始复习,高考也许能考到60,但如果不复习就还是只能考40,60虽然不如70也总比40强。
我就算写不到40万字又怎么样呢?那我大不了就先不解约了。我可以等下次解约,这些字数下次也会算在内,写点就比不写强。
再说了,人生的容错率很大嘛。高考失败不代表人生失败,解约失败晋江也不会让我赔钱。这个路口错过了,还会有下一个路口,前路灿烂充满未知,只要别拖延,一切都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