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都替自己想到了这里,常熙明心底发酸,鼻尖一红,哽咽道:“可是我没有帮到您什么……”
刘婆看到她眼眶有泪水,伸出手想替她拭泪,可刚伸出去她就停在半空,又想缩回去。
下一瞬,一只纤细却有力的手抓住它,把她的手往自己脸上带:“刘婆,您替我拭泪吧,我不嫌弃,就当替阿玉一回。”
她知道为什么自己要缩回去,也知道自己为什么下意识要伸出手,看到常二小姐哭想起了阿玉,想拭泪却怕人家嫌弃手糙。
刘婆没抗拒,温热的手轻轻抚过常熙明的眼角,她神情愈发温柔,语气也放缓,像是怕吓到什么,贪恋的满足着笑:“常二小姐,便是因为您像此刻一样的善心,愿意替我买步摇,会愿意和姜三小姐一样替我隐瞒,会给我拭泪,会顾上我的阿玉,会叫我睡个好觉。”
“所以我也有私心,您愿意帮我看一看阿玉,我也希望常家能在盛世下安平和乐,多了一个知晓事就能在上头多一份希望。”
常熙明没想到,自己很平常的一句照料,能让刘婆向着济宁侯府。
刘婆想对了,她和谢聿礼还真不是一伙的,要是这图案先落到谢聿礼手上那就不知道太子那边会查到什么了,她还得把这东西交到常言善手中。
于是她把手帕叠起来放进衣裳最深处的袋里。
常熙明笑了笑,她说:“刘婆,我再陪您待会吧?”
刘婆没拒绝,点了点头。
这逼仄的廊道里,好似有一缕春光照进,显得和谐舒适,一股美满幸福的滋味从心底腾起,刘婆靠在墙上闭着眼,流下温热的泪水。
“刘婆,您可以跟我说说,一个母亲爱自己的孩子能有多深吗?”这话,她存了私心。
刘婆仍旧闭着眼,声音平缓却有力:“二小姐,这个世上有族人、有老一辈、有爹会喜男恶女,可对怀胎十月的娘来说,哪怕生出一个不会说话手脚不动的,那都是心头肉。”
“天热我想给她打扇,天冷我想给她裹衣。我想尽我所能把世间最好的东西拿出来送她。她笑我也笑,她哭我也心里头难受。”
“阿玉还在的时候,我干活的时候没一刻不在想她正做什么呢?可起床喝粥了?喂鸡的时候有没有和鸡仔在那自顾自地说话?”
“她向往外头,我就放她去,她想闷在屋子里,我就让她待,她出远门我都要远远跟着。我不像你们家好,可以雇的起侍卫,但倘若我看到阿玉遇到危险,我一定会冲上去护住她。”
她说了好多好多的话,每一句话都能想到小阿玉那么明媚的笑容,她闭着眼眉宇舒展,一脸的满足。
常熙明吸了吸鼻子,她在想,阿娘好像不会替自己做这些,可她又会照顾自己,小的时候生了病她会心疼,让许妈妈抱着哄着,坐在屋子里坐半宿,长大了,她估计闲常熙明太胡闹,常常置气,她出远门不记得配侍卫,她多出了两日门就被跪祠堂,她用同样的法子反击常瑶溪就会失望……
可她的爱常熙明也看在眼里,前几日生了病,她便替自己敷巾,和阿爹大哥一起守着自己。
阿娘的好,阿娘的不好……让她心底复杂,好像是爱的,又好像是不爱的。
她又问:“那从小就不喜和女儿有身子触碰呢?”
至少在她印象里,赵湘宜从来没主动抱过她,也不喜欢她作女儿家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模样。
刘婆一愣,睁开眼来,奇道:“怎会有母亲不喜这样?骨肉相连,血脉相传,绝不会这样。”
不会么……她手指蜷缩了下。
不知静默了多久,廊道不远处传来脚步声,该是狱卒要喊她走了。
常熙明看着刘婆,满心不舍:“刘婆,我还没问过您叫什么名儿呢。”
刘婆一愣,没想到她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下一秒的拐角,谢聿礼劲瘦挺拔的身影出现在面前,而刘婆的声音刚好想起:“我娘给我取的,叫刘阿满。”
像是对这个名字十分的陌生,刘婆一眨不眨的看着常熙明,又说了一遍:“二小姐,我叫刘阿满。”
阿满阿满,从始至终都不曾圆满。
常熙明瘪了瘪嘴角,一直忍着没落泪的人却在此刻憋不住了。
她扭过头,背对着刘婆,侧脸对着谢聿礼,一颗滚烫的泪珠掉了下去。
牢里阴暗,不远处的墙上架着火烛,光影重重,那晶莹剔亮的水珠就这么措不及防的砸在谢聿礼的心里。
他忍住心中不对,微微皱眉:“说完了吗?”
也不是他催促,实在是在外头等久了,这阴牢又不是什么好地方,他也担心一个女子出什么事。
可话一出又变成了不耐,索性不在乎她的想法,也懒得解释。
常熙明的伤感被谢聿礼不痛不痒的一句话给浇灭,她没再落泪,恢复平静的眼色,回头看了一眼刘婆,像是离别的莞尔一笑:“阿满婆婆,佛源天道轮回,来世您和小玉姑娘一定会美满一生。”
刘婆唇角轻扬,眼尾细纹舒展,眉间结痕悄然化开。
最后,她说:
“托二小姐的愿,我睡了三回好觉。”
谢府的马车稳稳停在济宁侯府时,外头率先有一只修长的手撩开帘子,紧接着传来男子的声音:“就你一个人?”
常熙明走了出去,看着在外头等自己的常斯年,点点头:“谢大少爷还有公事在身,便让人先送我和姜三小姐回去了。”
说的滴水不漏,一点都不会让人生疑。
常斯年的确也没有在这方面做他想,他和常言善一前一后回来时想去看看常熙明,结果被告知常熙明由谢聿礼接走了。
父子二人隐隐猜出不对头来,于友发一案常熙明从未和他们提起过,更不要说她一个女儿家是怎么帮官员的,指路一说骗骗阿娘还行,他们可就一点都不信了。
于是二人在屋子里等她,但是常熙明迟迟没回来,又想到是跟谢聿礼去的,他这个做大哥的不放心,想去大理寺一探究竟,刚出门就看到了谢府的马车。
于是他大步上前撩开帘子,在看到没有旁人时,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暗自松了口气。
三人在书房聚在一块儿时,常熙明知晓父子的意图和担忧,于是她把从第一日到官驿的事全数说了出来。
说到最后还把刘婆给的那图案拿出来递给二人看。
当然,不包括她和谢聿礼互相算计的事。
听完后,二人罕见的沉默了良久。常斯年咬咬牙:“于友发真不是人。”
常言善毕竟为官多年,比不得常斯年年少气盛,和于友发一样的人伪人君子在朝堂上数都数不过来。
可这些事,好似在所有人面前都是默认的。只要不捅上明面,私底下当然是官官相护,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可是——
常言善随把目光落在了常熙明和常斯年身上,可是在这些孩子身上,他好似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人一旦上了年纪,日夜忧思之极,想要得到的权势更多,其心也早已随之**,和还未被浸过黑水的少年意气比不得。
他拿过手帕,道:“这花样阿爹倒是没见过,但阿爹会叫人去查。”
常熙明点点头,连阿爹都没见过,可见那人藏的深。
在常熙明说到谢聿礼在陛下面前帮自己说话时,常斯年却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
常熙明这一病就病了三四日,第一晚还发起了高烧。
整个大房的人都守着她,赵湘宜坐在她边上轻柔的给她换热巾,常言善和常斯年只能站在一边焦急的等着。
府医只说是风寒,常言善心疼女儿,直接让常斯年拿了自己的帖子夜里快马去宫中请陆太医。
陛下又正好在文渊阁犯了头疾让陆太医去诊断,常斯年深知此刻在文渊阁头痛的,那一定是里面有谁和陛下正在说什么正事。
文渊阁是离陛下寝宫最近的理政殿,除了陛下的亲信或者亲召的人,其余人都不能靠近半步,没想到他一个小小的千户能阴差阳错的靠近。
更没想到过了一会陆太医还没出来,曹公公就把人迎进去。
常斯年全程低头不敢看上首之人,还是宣孝帝喊了他一声才抬起头来。
于是常斯年这才发现殿内一旁站着另一人,大理寺少卿谢聿礼。
三人的殿内其实什么都没说,陆太医开好方子就要跟常斯年走时,宣孝帝才莫名其妙的来了一句:“常卿教子有方,改日得空可到文渊阁陪朕下下棋。”
常斯年虽满心疑团,但还是称谢退下。
原来那会,谢聿礼就把这些事都说了。
陛下不仅要搜出临平公府的私藏财库,还在第二日让他们锦衣卫的去秦楼楚馆搜缴私卖的福.寿膏。
他也在前几日忙的都没回府,今日好不容易回府,又被于友发一案牵扯太多而忧心。
“谢家就算支持太子一党却也不徇私枉法仍以皇帝为主,后又有太孙心慈,就算能证明这事和宁王没有关系,却也不代表宁王胜一筹。”
常斯年说。
常熙明也跟着点点头,却也带着疑惑发问:“于友发纯属他自个儿作恶多端,可为何在刘婆前又有另一自归之人。”
常斯年忽然就想到了去戒台寺时常熙明说的话,那会她就怕如果凶手和朝堂无关那就是多了一条无辜的性命被残害,没想到一语成谶。
“你刚才不是说了?那个黑衣人?我猜是同一人所为。”常斯年说。
“是么?”常熙明垂头深思,秀美紧蹙。
看着原先对宁王投来的橄榄枝避如蛇蝎的兄妹二人又因已站了宁王而不得已替他深思熟虑,常言善有些头痛。
他委婉的劝了句:“非立此队而终从之,清廉簪缨之家,亦需审王朝大局而择储君。”
此话一出,兄妹二人看着他一时间没缓过神来。
什么意思?
常熙明惊恐,阿爹这是投了宁王又不诚?
常斯年犹豫开口:“可若做了墙头草,两边都讨不着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呸!”常熙明瞪了一眼常斯年,“大哥你不要咒济宁侯府好吗。”
常斯年有苦说不出,这话她难道没想过?不就是没说出来嘛,还要拿他开刀。
常言善却摇摇头,沉声道:“如今陛下龙体安康,可底下斗的火热,朱临风就算正直也是瑞王世子,能不被陛下心存芥蒂的也就只有像谢大少爷这样的了。”
两兄妹纷纷点头,听着父亲的敦敦教诲。
常言善继续说:“能明晃晃的和皇太孙好,是陛下多年前的暗示,可谢聿礼不代表将军府,建威将军一直忠于陛下也无人敢动,我们济宁侯府倒也能走这条路。”
这条路?二人思忖。
是指和宁王好,却会将职务内所有的事禀告陛下吗?
但常言善没多说什么,摆了摆手:“这些事你们还小不必多虑,济宁侯府还有爹在,陛下退位前其他人也不会真把我们怎样。”
意思是让他们放宽心,该吃吃该玩玩,不用日日对这些事紧张。
说着,常言善看着常熙明道:“妙仪,爹让你听这些是怕将来不时之需,可毕竟是男儿事,你也不必将侯府安危系一身。”
顿了顿,他伸手揉了揉常熙明的头顶,语气温和:“若是可以,阿爹自希望你做个无忧的寻常小姐。”
常熙明乖顺的点了点头。
此事毕竟没和济宁侯府牵扯,三人也没在书房呆多久,甫一出门,赵湘宜身边的知春就来了。
对常熙明和常斯年毕恭毕敬的说:“大少爷,二小姐,夫人请了白亭轩的裁缝来定制新衣。”
一案到这就结束啦!这两天去回看了一下后面几个案子的结局,然后发现一案最不悲伤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7章 阿满阿满,从始至终不曾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