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教夫郎绑蝴蝶结 > 第53章 村里日常

我教夫郎绑蝴蝶结 第53章 村里日常

作者:花晨与月夕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4-01 19:20:35 来源:文学城

陆文看了看陆明远,对李老太说,“你不是想跟明远要钱吗,让明承给明远开明年春天院试的推荐信,院试的推荐信市价五两一封,明远用六两买明承一封推荐信,算起来,明承还多赚一两呢。”

李老太皱皱眉,有些犹豫,陆文继续说,“不给推荐信,我是不会让明远给你钱的。你也不用耍心眼,你现在答应了给明远推荐信,若是收了银子,明年不把推荐信准时交上来,误了明远考试,我就把你们家这一支逐出陆家,收回族里分给你们家的地。”

地是村里人的命根子,家族更是背后的倚仗。村里那些小门小户的人家,连个供奉祖宗的祠堂都没有,没有族人庇护,哪个不是过得小心翼翼。

李老太不说话了,陆文又问陆明远,“明远啊,伯公托大一回,给你做了这个主,你若是手里没有银子,就先去我那拿。”

“行,就听伯公的。”陆明远笑道。陆文是陆家的族长,平时待他也不错,这点儿面子还得给。推荐信买谁的都一样,至于多出的那一两,院试推荐信市价五两一封,但那是市价,若是遇到哪年考试的人多,炒到七两、八两的时候也有。

陆文看陆明远越发满意,又对李老太说,“以后,你若是再找明远的麻烦,一样把族里分给你们家的地收回来。”

“拿钱!”李老太气呼呼地喊。只恨族里分的地不能买卖!要不然,回去第一个先把族里分的地换成银子,看陆文还拿什么威胁她!

陆家人丁兴旺,很大原因便是祖上流落到河口村的时候,或买或开荒,给子孙留下不少土地。族里的规定,老祖宗留下的地不准买卖。手里有地,便比别的人家好过不少,陆家的子孙渐渐多起来。这两年,手里有了闲钱,也陆续有人送孩子去学堂读书了。

看着李老太咬牙切齿的样子,林乔捏了捏袖口的荷包,六两的银子,他家现在就能拿出来,但当着周围这么多人的面,一下拿六两银子出来,实在太惹眼了。

林乔揪了揪陆明远的衣摆。

“嗯?”陆明远回头看小夫郎。

林乔冲他摇摇头,陆明远会意,笑着对陆文说,“伯公,六两的银子不是个小数目,够一年的开销了。您得给我和小乔儿一段时间,回家凑一凑。”

“行,你也别急,明承乡试前拿给我就行。”陆文说。陆明远能买骡车,那手里就不可能没有余钱,加上陆明远一身打猎的好本事,离乡试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凑够六两,对他来说并不是难事。

陆文直接点出陆明承乡试的事,李老太皱皱眉,被点中了七寸,到底没再反驳什么,就此散了。

回了家,陆明远一进院子就开始脱身上的长袍,这大热天的,长衣长袖,太要命了。换回林乔给他做的短衣短袖,这才活了过来。

陆明远随意拿了把团扇扇风,看着换衣服的林乔,感叹道,“小乔儿,你也做一套我这样的短衣短袖,穿着多凉快啊,家里又没有外人。”

林乔回头瞪了陆明远一眼。陆明远的衣服是凉快,但露胳膊露腿儿,年轻的汉子穿了都让人觉得孟浪,何况他一个小哥儿。

“好了,好了,咱不说这个了。”陆明远拿着团扇凑到林乔身边,给小夫郎扇扇风,“说正经的,凑银子的事,咱们怎么也得装装样子,这段时间,我早起趁着凉快的时候,往山上跑跑。”

“又要进山打猎?”林乔皱眉。

“哪能啊,答应你的事,肯定不会再做。现在正是捡蘑菇的时候,我捡几趟回来,晒着冬天吃。”陆明远解释。心里琢磨着,等哪天去镇上的时候,再买窝小鸡崽儿回来养着,冬天就蘑菇炖小鸡。

“你不说山上有蛇虫?”林乔问。

“我挑下小雨的时候,或者起雾的天去,一大早,天气凉,蛇虫也不出来。”

“那说好了,不准往深山去。”

“一定的。”陆明远保证。

捡蘑菇的季节经常起雾或者下小雨,陆明远天不亮就起来,先上山,半上午太阳出来的时候,已经背着蘑菇回来了。他从后山小路上山,回来的时候,为了让村里人知道他“努力凑钱了”,一般都是从村口的大路下山,绕半个村子再回家。

回了家,先吃早饭。吃完饭,陆明远看书,林乔挑蘑菇。天晴的时候,送到院子里晒,阴天下雨的时候,就用杂物间里黄泥土砌的烘箱烘干。

往山上跑了三五趟,两人赶着骡车去了趟镇上。

车上摆了一个空箩筐,用粗布盖着做样子,另一个箩筐装着今早上山捡的新鲜蘑菇。林乔还拿了些近期绣的荷包、团扇,打的络子和蝴蝶结。

“明远,去镇上卖山货啊。”路上一个扛着锄头的陆家大哥招呼道。

“唉,捡点儿蘑菇去卖,这不着急用钱吗。”陆明远答。

“那快去吧,晚了集市就散了。”

两人先去集市卖蘑菇。正是蘑菇旺季,集市上卖蘑菇的比买蘑菇的多,就看谁的价钱低。一筐蘑菇二十来斤,就卖了不到四十文。

林乔卖了几个荷包和扇子,赚了五十多文。昆山镇物价比县里低,林乔的团扇绣的也简单,一两朵小花,几片叶子,没有绳编的流苏,定价十二文一把。

从集市出来,把剩下的荷包、扇子送去布庄,换了七十多文。林乔又买了一批扇框,添了几样绣线。

粮铺里的人比平时多,精米细面已经卖到二十五文一斤了,糙米也要十五文一斤,比他们上个月去县里给沈君庭领俸银的时候又贵了不少。

从春天到现在,粮价一直在涨。初春的时候,是因为青黄不接,粮食稍稍涨价,每年如此,是正常的;之后暴雨,临安郡这边普遍受了灾,粮食再次涨价;这次涨价,听着店里买粮的人议论,是南边收夏粮的时候遇了大雨,很多粮食烂在了地里,没收上来。

看天吃饭,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夫君,买些带壳的稻米小麦回去吧。”林乔提议,“带壳的容易储存,还不限量。”他在林府的时候见过粮库是怎么存粮的。

作物生长需要时间,粮食的价格一旦涨起来,要想恢复以前的价格,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适当的存一些,总不会亏太多。

官府为避免百姓抢购粮食,加工处理好的各类粮食已经开始限购,买的时候还要拿户籍证明。

两人想到了一块,陆明远自然同意。亏他有出门带身份户籍的习惯,不然今个儿精米细面是一斤也买不回去的。

买粮要排队,轮到他们的时候,店里掌柜看着陆明远拿的户籍,皱皱眉,对陆明远说,“现在粮食限量,贱籍户籍是不能买粮的。你这个,只能买一人份的粮。”

陆明远又拿了童生的腰牌给掌柜,“这个有用吗?”

掌柜态度瞬间和蔼不少,“有用有用,有这个,您可以买两人份的。”

两人份的就是四十斤,精米、面粉、糯米粉、小米,陆明远让林乔看着搭配,凑了四十斤,花了一两多。

又买了带壳的稻米和小麦,各一百斤,未脱壳的糯米、高粱各五十斤,再去别处买点儿盐、肉、灯油,三两银子就没了。镇上来一趟,没赚着钱,反搭进去不少。

快出城的时候,陆明远忽然想起要买小鸡崽儿,拐去卖牲畜家禽的西街,连着人家养鸡的笼子一起买了。山上黄鼠狼和各种小型的猫科动物不少,家里没个鸡笼子或者严实的鸡窝,这鸡是别想养大的。

这时就显出自家有骡车的方便了,若是搭村里的牛车,根本没法带这么多东西回去。

林乔把盐肉、米面都装箩筐里,车上明面能看到的,就只有五麻袋粮食和一笼小鸡。他们家正忙着“凑钱”呢,去一趟镇上就带这么多东西回来,实在不怎么合适。但又不能因为别人,耽误自己家过日子。

“看见就看见呗,不用管那么多。”陆明远满不在乎。

到城门口的时候,看到有人在卖西瓜,陆明远抱了两个上车。

回家一开,瓜皮有点儿厚,瓜籽儿有点儿大,板牙似的,瓜瓤也不是很红,但味道还不错,井水冰着,夏天吃瓜简直绝配。

“小乔儿,给你做个西瓜糖。”陆明远看着厚厚的西瓜皮一时兴起。

“唉?西瓜糖?”林乔只知道西瓜霜,西瓜糖还是头次听说。

“等着瞧,为夫给你露一手。”陆明远端着半盆西瓜皮回屋了。

清洗后,削去外边一层表皮,剩下的西瓜皮切成一指厚的片,糖腌渍一宿,用井水冰着。第二日,连腌渍出的西瓜水和西瓜皮一起倒进小砂锅,翻炒至挂白霜。

这一罐西瓜糖,清甜可口,白白绿绿,好看也好吃,可一想到搭进去的白糖,林乔又觉得肉疼。

“不喜欢吗?”陆明远问。

“喜欢,怎么会不喜欢,夫君做的都喜欢。”林乔紧忙否定,催促道,“夫君快回屋看书,我要做饭了。”

盛夏天气闷热,黄瓜茄子也到了丰产期。傍晚,太阳下山,消了暑气,两人去菜地,一摘就是满满两筐,家里就两个人,根本吃不完。

“晒上吧。”陆明远提议。这个时节蔬菜不值钱,和蘑菇一样,卖的比买的多,没必要跑一趟。

“黄瓜能晒?”林乔一脸疑惑,茄子干他知道,以前林府有回老家走亲戚的嬷嬷,带过茄子干回来,给府里的人尝鲜。但全身都是水的黄瓜也能晒?

“自然能晒,晒干了,冬天用水一泡,炒菜、凉拌都行。”陆明远解释,“可以用盐腌一下,先把里边的水分腌出来,再晒,这样比较快。但现在天气好,盐还贵,咱们就试试,不腌,直接切成薄片,看能不能晒干。”

一听不用盐,林乔立马同意了。

整个临安县冬季寒冷漫长,大雪封地,没有新鲜的蔬菜瓜果。除非大富大贵的人家,能吃上外地运来的蔬菜。普通百姓,不管是县城里的,还是村里的,都是春夏秋三季,想方设法的囤菜。镇上的百姓,自己家没菜,便挑着蔬菜便宜的时候,多买一些,或晒或腌,留着过冬。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3章 村里日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