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收走最后一面彩旗时,高三教学楼的窗台已经被联考复习资料堆出半人高的弧度。
秋风卷着银杏叶贴在玻璃上,又被风卷走,只留下几道浅黄的印子,像林知意心里那点没说出口的在意——明明想压下去,却总在翻物理试卷时,看见沈亦烜名字旁那个和自己分毫不差的分数,心跳就会莫名漏半拍。
早读课的预备铃还没响,林知意已经坐在座位上刷题。物理错题本上的受力分析图用红笔描得格外清晰,每一条线段都透着解出难题的笃定,可桌角那本语文古诗文手册,却被她翻得书脊发皱。
“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注释被荧光笔涂了又涂,草稿纸上反复写着“一弦一柱思华年”,合上书的瞬间,还是会恍惚下一句到底是“思华年”还是“忆华年”。
李商隐的这首锦瑟写得太好,但是也太不好了,好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中的深意慢慢体会,不好在前面几句对她而言都太难记了太难背了!
她盯着那行模糊的字迹发愣,忽然想起刚上高三时,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说“高三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遍地洗”。那时候她还觉得这话太夸张,可现在握着笔杆的手酸了又酸,才懂那种“看不到头却不敢停下”的慌——物理是她的光,可语文像片雾,总让她在前进时忍不住回头,怕自己落在后面。
“知知!物理周测成绩出来了!”宋佳妮抱着一摞试卷冲进来,帆布鞋踩得地板咚咚响,她把最上面那张往林知意桌上一放,指尖点着卷首的分数,眼睛亮得像揉了星光:“你和沈亦烜又是并列第一!附加题步骤都一模一样,老师刚才在办公室还说你们是‘物理双子星’呢!”
林知意拿起试卷,指尖划过“100 20”的红色数字,嘴角刚要往上翘,目光却扫到了桌角摊开的语文练习册。昨天的周测卷上,作文格子里的红批注格外扎眼——“立意模糊,素材单薄,语言平淡”,选择题错了5道,现代文阅读扣了12分,总分加起来刚过90,排在班级倒数第十的位置。
她深吸了口气,把语文卷往抽屉里塞了塞。以前总怕别人说“偏科”,现在却慢慢学会了和自己和解: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就像汤如薇的英语永远是年级前几,宋佳妮的作文总能被当成范文,而她的物理,至少能让她在迷茫时抓住点底气。
她忽然想起,昨天发语文卷时,课代表把一摞“需要找老师补基础”的试卷放在讲台边,最上面那张的封皮上,写着沈亦烜的名字。字体清瘦,和他本人一样,透着股生人勿近的疏离感。原来他们的羁绊,不止是物理的满分,还有语文的倒数。
林知意捏着试卷的指尖泛了白,心里泛起股说不清的酸涩,像喝了半瓶没加糖的柠檬水,舌尖发苦。可转念一想,又觉得没什么——至少不是她一个人在谷底,有个人和她一起爬坡,好像连脚下的路都没那么难走了。
她忍不住抬头往沈亦烜的方向看。他正低头看着物理试卷,黑笔在草稿纸上写着什么,侧脸在晨光里显得格外冷硬,下颌线绷得很紧,连眉头都微微蹙着,好像完全没在意语文成绩,又好像在为别的题目烦忧。林知意赶紧收回目光,拿起物理错题本假装刷题,心里却悄悄记下:明天早自习,要把古诗文再背一遍。
联考倒计时牌被红粉笔改成“7”的那天,班主任拿着考场分布图走进教室,皮鞋踏在地板上的声音像倒计时的钟摆,敲得人心里发紧:“这次考试几乎模拟高考,早上9点到11点半考语文,下午2点到4点考数学,大家提前去熟悉考场,别走错教室,也别迟到。”
林知意盯着分布图上自己的名字,在三楼最东边的考场,座位靠窗,窗外能看见几棵银杏树。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每到秋天就会捡银杏叶夹在书里,那时候从没想过,多年后的秋天,自己会在考场上为了一道古诗填空而焦虑。
可焦虑归焦虑,她还是把考场信息装在笔袋里——高三的日子,就是把每一点不安,都变成具体的行动,慢慢消化掉。
联考第一天早上,林知意抱着文具袋往考场走,手里攥着张语文古诗文速记卡,嘴里反复默念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生是生活的生”,走到中间那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狭小过道时,脚步突然顿住——沈亦烜也正往这边来,手里拿着步步高背记手册,书页里还夹着一支黑色水笔。
她还没反应过来该往哪边让,就见沈亦烜已经侧身贴在了墙上。黑色棒球服外套的袖子蹭过墙灰,留下一道浅淡的印子,他微微垂着眼,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阴影,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她,连呼吸都放得很轻。
“谢谢啊。”林知意低着头快步走过,声音轻得像蚊子叫。说话时眼睛弯了弯,却没敢抬头看他,只觉得耳尖发烫,心里的小鹿撞得厉害。手里的速记卡差点掉在地上,指尖攥得发白——原来再紧张的日子里,也会有这样温柔的小瞬间,像颗糖,悄悄甜了心。
沈亦烜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没说话。等她的身影拐进考场,他才收回目光,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背记手册的边角。刚才她低头时,发梢扫过肩膀的模样,像片轻晃的羽毛,落在他心里。眼底藏着的那抹笑意,终于忍不住露了出来,连平时冷硬的眉峰都软了几分。可想起即将到来的语文考试,那点笑意又悄悄淡了——他其实也在为语文烦忧,只是没让人看出来。
语文考试的铃声响起时,林知意看着试卷上的作文题“成长中的羁绊”。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没落下,脑子里乱糟糟的。她想起物理课上和於老师一起讨论难题的场景,他会把复杂的公式拆成简单的步骤讲给她听;想起运动会上沈亦烜受伤时自己的慌张,跑过去拉他胳膊的瞬间,指尖传来的温度还很清晰;想起每个同学都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的模样;又想起两人并列的物理满分和同样倒数的语文成绩,心里甜酸交加。
她忽然觉得,高三的“羁绊”,不止是人和人的牵挂,还有和那些难搞的科目、解不出的题目、压在心里的焦虑的纠缠。你讨厌它,却又不得不面对它,在一次次碰撞里,慢慢学会和它共处——就像她对语文,从一开始的逃避,到现在愿意花时间背古诗文、练作文,这也是一种成长。
她咬着笔杆,在草稿纸上写下“物理满分是羁绊,语文倒数也是羁绊”,又赶紧用横线划掉,重新组织语言。可写出来的句子还是生涩又笨拙,像她此刻的心情。但她没再焦虑,反而笑了笑——没关系,慢慢来,哪怕进步慢一点,也是在往前走。
联考的三天过得像按了快进键。每天在考场、教室、食堂之间奔波,手里永远攥着复习资料,连吃饭都在和汤如薇互相抽查知识点。累的时候,林知意就会趴在桌子上,看窗外的银杏树。叶子一片片落下来,像在数着日子,可每一片叶子落下,都意味着离春天更近一点——就像她现在的努力,每多背一个知识点,每多做一道题,都离理想的成绩更近一点。
语文考试结束时,林知意走出考场,外面的阳光有点晃眼。看见陆执正趴在走廊栏杆上啃面包,嘴里念叨着“古诗歌鉴赏又凉了,作者朝代全记混”,顾昭然则在旁边慢悠悠地翻着数学公式手册,一脸平静,“考完一门扔一门,橘子老师教的都被狗吃啦?”说得好像完全没受语文考试的影响。
“小林同学,你作文写的啥?”陆执看见她,含糊不清地问,面包屑掉在衣服上。
“我写‘在羁绊里成长’。”林知意笑了笑,心里却没底。她想起考试时偶然抬头,看见沈亦烜坐在斜前方,阳光落在他握笔的手上,指尖骨节分明,连写字的姿势都透着认真。不知道他这次作文写得怎么样,会不会也对着题目发呆很久。但她没再多想,而是从书包里拿出数学成套的复习卷——考完一门就放下一门,这也是她给自己定的规矩,也是缓解焦虑的办法。
物化地科目考完的那天下午,学校给大家放了半天假,组织大家在阶梯教室看电影。投影仪的光在幕布上流动,映得每个人脸上都忽明忽暗。教室里满是零食包装袋的窸窣声,还有同学小声讨论剧情的声音。
宋佳妮正和后排的同学聊得热闹,偶尔会回头喊林知意一起吐槽角色;汤如薇则在偷偷给林知意塞橘子糖,包装纸撕开的声音在安静的环境里格外清晰。林知意含着糖,甜味在嘴里慢慢化开,忽然觉得,高三也不是只有试卷和压力,还有这些细碎的、温暖的瞬间,像星星一样,点亮了沉闷的日子,滑坡寂静的天空。
沈亦烜坐在教室后排,身边围着几个别的班的男生。他们在聊刚才物理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争论着最优解法,沈亦烜偶尔会应一声。可他的目光,却总忍不住一个方向瞟。那个方向里,她正侧着头听汤如薇说话,头发用皮筋扎成低马尾,耳后别着的碎发被风吹得轻轻晃,笑的时候肩膀会微微抖动,像只满足的小松鼠,看得他心里软乎乎的。
听到林知意抱怨语文难时,他的目光顿了顿。“这次语文古诗歌鉴赏也太偏了,”林知意皱着眉,手里攥着刚喝完的东方树叶,“我连作者的朝代都记混了,估计又要扣很多分,这次肯定还是倒数。”
汤如薇连忙拍了拍她的胳膊:“大家都难,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我也好多题不会呢!”周围几个同学也跟着附和,说这次语文普遍考得不好,林知意这才稍微松了口气。她拿出备忘录,在里面写下“整理唐宋诗人朝代表”——与其抱怨难,不如想办法解决,这是她在高三学会的另一件事。
沈亦烜坐在后排,手指悄悄在草稿本纸上写下同样的字,然后把草稿纸放到抽屉里,继续听身边男生聊天,可心里却悄悄记下了她的烦恼。原来她也在为语文头疼,和自己一样。
联考成绩出来那天,教学楼里像炸开了锅。各班的欢呼声、叹息声混在一起,从走廊这头传到那头,连楼下的梧桐树都好像被惊动了。宋佳妮抱着成绩单跑回教室,头发都乱了,激动地喊:“知知!你物理还是第一!又和沈亦烜并列!总分进步了30名!”
林知意接过成绩单,手指先划到物理那一栏,“100 20”的数字让她松了口气。可目光往下移,看到语文成绩时,心里又沉了下去——95分,还是没上100,排在班级倒数第十二。而沈亦烜的语文成绩,就写在她上面一行,98分,同样在倒数的行列里,只是比她高了3分。
她坐在座位上,盯着成绩单看了很久。一开始心里有点酸,觉得自己的努力好像没得到回报,可转念一想,上次语文才90分,这次多了5分,也是进步。就像物理,她也不是一开始就满分,而是一道题一道题练出来的。语文只是需要更多时间而已,急不来。
她把成绩单折好,放进语文笔记本里,然后拿起物理错题本。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本子上,她忽然觉得,高三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谁跑得快就赢,而是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在遇到困难时不放弃,谁就能笑到最后。她不想做那个轻易放弃的人,哪怕语文很难,也要一点点啃下来。
“林知意,你来我办公室一趟。”橘子老师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语气很温和。林知意心里一紧,还是站起身跟了出去,走廊里的风有点凉,吹得她头发乱了些。
走进办公室,桌上放着她的语文试卷,作文本摊开着,上面有老师用红笔写的评语:“情感真挚,能结合自身经历,但议论性语言表达欠缺,需加强素材积累和句式训练。”
橘子老师递给她一杯热水,笑着说:“你这学期物理进步很大,总分也在稳步往上走,但语文还是短板,拖了总分的后腿。我组织了个语文薄弱生补习班,每周日上午在一楼辅导教室,你过来跟着补补,沈亦烜陆执也在里面,你们几个物理那么好,语文不能不赶上来,给你们拖后腿啊。”
林知意接过水杯,指尖传来温热的温度。她点了点头,心里没有了之前的抗拒,反而有点期待。能和沈亦烜一起补语文,好像连这件让人头疼的事,都变得有意思了些。她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所谓成长,就是把哭声调成静音,把抱怨变成行动。”现在的她,正在学着这样做。
周日早上,林知意提前20分钟来到辅导教室。手里拿着语文笔记本,心里还在默念着昨天背的古诗,推开门时却愣住了——沈亦烜正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一本《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阳光落在他的书页上,连睫毛都透着金边,他看得很认真,眉头微蹙,好像在琢磨素材的用法,连她进来都没察觉。
两人目光撞在一起的瞬间,林知意的耳尖瞬间红了。她慌忙找了个离他不远的座位坐下,拿出笔记本假装翻看,可心脏却在胸腔里跳得飞快,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眼角的余光却总忍不住往他那边瞟。看他认真看书的模样,心里又甜又酸——甜的是能和他一起努力,酸的是还要一起补最不擅长的语文。但更多的是踏实,有个人陪着一起进步,好像再难的路,也没那么难走了。
沈亦烜看着她慌乱的模样,嘴角悄悄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手里的书翻得慢了些,他其实早就到了,比林知意还早10分钟,只是没说话,想着等她来。没想到她会提前这么久,看到她进门时眼睛亮得像星星,连慌乱的模样都很可爱,原本因为语文不好的烦躁,好像都淡了些,指尖在书页上轻轻划着,没了之前的焦躁。
辅导课上,橘子老师讲作文素材运用时,让大家分组讨论。林知意刚想找旁边的同学组队,就见沈亦烜往她这边挪了挪椅子,轻声说:“一起?”他的声音很轻,却像羽毛一样,轻轻落在林知意的心上,让她的心跳漏了一拍。她连忙点头,拿出笔记本,和他一起讨论起素材的用法,两人的脑袋凑在一起,阳光落在他们的笔记本上,连影子都挨在了一起,空气中好像都飘着淡淡的甜意。
“这个‘苏轼豁达面对挫折’的素材,适合写成长类、挫折类的作文,”沈亦烜指着素材本上的句子,笔尖停在“竹杖芒鞋轻胜马”那句上,“你上次作文写羁绊,其实也能用上,比如写在挫折中互相鼓励的羁绊,引用这句诗能增加文采。”
林知意看着他写的笔记,字迹清瘦工整,连分析都很到位,忍不住说:“你分析得这么清楚,怎么语文还会……”话没说完就停住了,她怕提到“倒数”会让他不舒服,连忙转移话题:“那这个素材我记下来,下次写作文试试。”
沈亦烜却没在意,只是笑了笑,露出一点浅浅的梨涡,和平时的冷硬模样完全不同:“分析会,写出来难。有时候脑子里有想法,却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出来。”简单的一句话,却说到了林知意的心坎里,她也跟着笑了,原来他们不止是成绩上的“难兄难弟”,连困扰都一模一样。
辅导课结束后,两人一起往教学楼外走,秋风卷着落叶落在他们脚边,发出轻微的声响。“你古诗文背得怎么样了?”沈亦烜忽然开口,目光落在她手里的笔记本上,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
“还是会混,”林知意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特别是唐宋的诗人,总记混他们的朝代和代表作,上次考试就因为这个扣了分。”
沈亦烜从书包里拿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递给她:“我整理了份唐宋诗人朝代及代表作对照表,上面标了高频考点,你拿着看,可能会好记点。”
林知意接过那张纸,小心翼翼地展开,上面的字迹清瘦工整,每个诗人的信息都列得清清楚楚,重点考点还用红笔标了出来,看得出来整理得很用心。她心里忽然暖暖的,之前因为语文成绩的酸涩,好像都被这份突如其来的关心冲淡了,只剩下满满的感动:“谢谢,你怎么会整理这个?”
“上次听大家都在说记混,就抽时间整理了。”沈亦烜的耳尖有点红,没敢看她,目光落在远处的银杏树上,声音很轻,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林知意心里激起层层涟漪,让她的心跳又快了起来。
她低头看着手里的对照表,忽然觉得,高三的压力像座山,可这些温暖的小瞬间,就是山缝里漏下来的光。以前总觉得,高三就该是孤军奋战,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拼命,连呼吸都带着竞争的味道。可现在才懂,原来并肩而行的人,能一起把压力扛得轻一点。
英语老师能不能别再点我回答问题了![愤怒]
我每节课都起来回答,真的是糟了的!算我求你了!
我肯定不会旷课还老点我,暗恋我哦~[笑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学术界的“两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