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的温度 > 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我的温度 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作者:绿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18:06:53 来源:文学城

深秋的周末,市会议中心内正举行着第十届生命关怀与殡葬文化论坛。

沈熹微提前十分钟抵达会场,在签到处轻轻写下自己的名字。

工作人员看到“归途殡葬服务公司”字样后,眼神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但很快便换上职业性微笑递上资料袋。

“沈女士,您的座位在第三排右侧。”

“谢谢。”

沈熹微接过资料,神情自若地走向会场。

她对这种微妙反应早已习惯,从事殡葬行业五年来,她学会的第一课就是坦然面对社会的偏见。

会场布置得庄重而温馨,不像传统学术会议那般冰冷。

主讲台背景是柔和的浅蓝色,上面印着论坛主题“生命有尽,关怀无限”。沈熹微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翻开会议手册,仔细阅读着今天的议程。

“请问,这里是第三排12号吗?”一个温润的男声在身旁响起。

沈熹微抬头,看见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男士正微笑着看她。

他约莫三十出头,穿着合身的深灰色西装,手里拿着会议资料,眼神清澈而友善。

“是的,这里是12号。”

沈熹微看了眼自己的座位号11号,微笑道。

“太好了,那我就在您旁边。”

男子优雅地坐下,伸出手,

“林佑宁,市第一医院太平间管理员。”

“沈熹微,归途殡葬服务公司礼仪师。”

她轻轻回握,注意到林佑宁听到她职业时眼中没有任何异样,反而流露出真诚的兴趣。

“很高兴认识您,沈女士。我看过您为庄教授设计的‘书香之旅’告别式报道,非常感人。”

林佑宁从公文包中取出一本杂志,翻到其中一页,正是本地一家媒体对那场别致告别式的报道。

沈熹微有些惊讶:

“没想到林先生会关注到这个。”

“我对如何给予生命最终尊严这一课题一直很感兴趣。”

林佑宁推了推眼镜,

“在医院工作多年,我深感我们对死亡的避讳已经到了一种不健康的地步。

而像您这样勇于创新告别仪式,让生者得到真正安慰的实践,实在难能可贵。”

...

会议正式开始前,两人简短交流了对几场主题发言的期待。

沈熹微发现林佑宁不仅对殡葬行业有深入了解,更能从医学、心理学乃至哲学角度探讨生命终结的意义。

第一位发言者是某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他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死亡被“医疗化”和“隐形化”的现象。

沈熹微认真做着笔记,偶尔在林佑宁侧身低声发表见解时点头表示赞同。

“在我们极力回避死亡的同时,也失去了理解生命的重要契机。”教授在台上说道。

林佑宁微微倾向沈熹微,低语:

“这正是我选择在太平间工作的原因。每天面对死亡,反而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

沈熹微会心一笑:

“我完全理解。很多人认为我们的职业阴郁,但他们不知道,正是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离别,才更懂得相聚的可贵。”

茶歇时间,与会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

沈熹微原本打算独自喝杯咖啡,林佑宁却主动邀请她加入他与几位学者的谈话圈。

“这位是沈熹微女士,归途公司的首席礼仪师,她设计的告别式真正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林佑宁向其他人介绍时语气中带着真诚的欣赏。

一位年长的教授挑眉道:

“殡葬礼仪师?这倒是我们论坛上少见的一线实践者。

沈女士,您对刚才张教授提到的‘死亡避讳’现象有什么看法?”

沈熹微稍作思考,从容应答:

“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一直是个敏感话题。

但我发现,当家属敢于直面失去,参与告别仪式的设计过程时,他们的哀伤过程往往会更加健康。

我们的工作不是强化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帮助人们找到表达哀思与爱的恰当方式。”

林佑宁补充道:

“沈女士的实践正好印证了我在医院观察到的情况——那些能够开放讨论死亡、参与告别准备的家庭,在失去亲人后的心理调适能力明显更强。”

茶歇结束后,下一场发言正好轮到林佑宁。

他整理了一下领带,对沈熹微轻声说:

“请祝我好运。”

沈熹微微笑点头:

“您一定会很出色。”

林佑宁的发言题目是《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医疗系统与殡葬业的衔接点》。

他站在讲台上,自信从容,完全不见之前的谦逊低调。沈熹微惊讶于他对殡葬行业的深入了解,尤其是他对不同告别仪式对生者心理影响的分析,精准而深刻。

“在太平间工作十年,我见证过太多不同形式的告别。”

林佑宁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沈熹微,

“我发现,那些能够反映逝者个性与价值的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治愈。

我们需要的不是标准化的告别,而是真正有温度的送别。”

这些话直击沈熹微内心。

多年来,她一直秉持着同样的理念,却很少遇到如此理解她工作价值的人。

发言结束后,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林佑宁回到座位时,沈熹微真诚地称赞:

“非常精彩的发言,特别是关于个性化仪式对生者心理重建的作用,我深有同感。”

“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是我的荣幸。”

林佑宁眼中闪着愉悦的光彩。

中午的自助餐会上,他们自然而然地坐在了一起。

交谈中,沈熹微了解到林佑宁的背景

——医学硕士毕业后,他本可以选择更“光鲜”的科室,却主动申请了太平间管理岗位,这一干就是十年。

“当初很多人都反对我的选择,包括我的家人。”

林佑宁切着盘中的食物,语气平静,

“但他们不明白,这个岗位让我看到了生命最真实的模样。我负责的不只是遗体,还有生者的心灵。”

沈熹微感同身受:

“我选择殡葬行业时也面临过类似情况。

大学同学大多进入了时尚行业,而我却成了‘与死亡打交道的人’。”

“但您不觉得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吗?”

林佑宁放下刀叉,认真地看着她,

“时尚潮流转瞬即逝,而我们做的,是帮助人们在最脆弱的时刻找到力量和安慰。”

沈熹微点头,心中涌起难得的知遇之感。

五年来,除了公司同事,她很少遇到真正理解她职业选择的人。

即使是闺蜜姜悦,虽然支持她,却难以从专业角度理解她的工作价值。

下午的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意外地点名邀请沈熹微分享实践经验。

她稍作迟疑,在林佑宁鼓励的目光中站了起来。

“我是沈熹微,一名殡葬礼仪师。”

她深吸一口气,感受到场内一些与会者投来的异样目光,但很快镇定下来,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流程的完美,而是理解每个家庭独特的需求。”

她讲述了一个案例:

一位老奶奶去世后,子女们为葬礼形式争执不休。

沈熹微没有简单采用常规方案,而是花时间聆听每个家庭成员的回忆,发现老奶奶生前最爱海边落日。

最终,她设计了一场以“落日”为主题的告别式,会场布置成暖橙色,每位亲友分享一段与老人看落日的记忆。

“仪式结束后,大儿子告诉我,这是他们兄弟姐妹多年来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回忆母亲。”

沈熹微的声音轻柔却有力,

“死亡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告别。一个有温度的告别,是治愈哀伤的第一步。”

...

她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坐下时,她注意到林佑宁眼中毫不掩饰的赞赏。

“您把工作中的感性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他低声说。

论坛结束前,与会者交换联系方式。

林佑宁递给沈熹微一张设计简洁的名片,上面除了联系方式,还印着一行小字:“生命有尊严,告别需温度”。

“这句话说得真好。”

沈熹微指着那行小字说。

“是我从事这一行的初心。”

林佑宁微笑道,

“下周我们医院有个小型研讨会,关于临终关怀的,不知沈女士是否有兴趣参加?我觉得您的实践经验会对我们的讨论很有价值。”

沈熹微犹豫了一下。

通常她会婉拒这类额外社交,但今天的交流让她感到难得的专业共鸣。

她接过名片,也递上自己的:“我很乐意,请把具体信息发给我。”

散会后,他们并肩走向会议中心大门。秋日的夕阳透过玻璃幕墙洒进大厅,在地面上拉长了两人的影子。

“需要我送您一程吗?”

林佑宁礼貌地问。

“不用了,谢谢。我坐地铁很方便。”

沈熹微婉拒道。

“那好,路上小心。”

林佑宁顿了顿,补充道,

“今天与您的交流非常愉快,沈女士。

在这个领域,能找到理念相同的同行不容易。”

“我也深感荣幸。”沈熹微真诚地说。

走出会议中心,晚风已带着凉意。

沈熹微裹紧风衣,向地铁站走去。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顾怀瑾发来的消息:

“会议结束了吗?周晨阳正好在附近,可以顺路接你。”

沈熹微回复:

“已经结束了,我正坐地铁回去,不麻烦周助理了。”

刚放下手机,姜悦的电话就打了进来:

“微微,论坛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帅气的教授啊?”

沈熹微失笑:

“你是小说写多了,学术论坛哪来那么多浪漫邂逅。”

“那可说不准!你可是我们之中最有气质的,要不是选了那个行业,早就...”

姜悦突然刹住话头,

“哎呀,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知道。”

沈熹微淡淡一笑,

“不过确实认识了一位有趣的先生,是医院太平间的管理员,对殡葬行业很有见解。”

“太平间管理员?”

姜悦的声音带着诧异,

“听着有点吓人,不过总比我家那位强,他连恐怖片都不敢看。”

地铁上,沈熹微翻阅着今天的会议笔记,脑海中不时回放着与林佑宁的对话。

确实,能遇到一个真正理解她工作意义的人,实属难得。

这种专业上的共鸣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兴奋。

回到家,她将论坛资料整理归档,发现林佑宁的名片滑落出来。

她拿起名片,犹豫片刻后,将其存入了通讯录。

刚保存完毕,手机响起提示音,是一条新的微信好友申请。

点开一看,验证信息写着:“林佑宁,今天的论坛交流很愉快。”

沈熹微通过申请后,林佑宁很快发来消息:

“感谢沈女士今日的分享,这是下周研讨会的资料,您可能会感兴趣。”

随后发来的是一份精心准备的PDF文件,不仅包含会议信息,还有相关参考文献。

沈熹微粗略浏览,发现其中几篇正好与她最近研究的哀伤辅导课题相关。

“谢谢您,资料非常有用。”她回复道。

“不客气。有机会希望能参观您的‘归途’公司,学习更多实践经验。”

林佑宁回复的速度很快,似乎正好在看手机。

沈熹微略微迟疑,然后回复:

“欢迎您有空来参观指导。”

放下手机,她走到窗前,望着城市夜景。

今天与林佑宁的交流让她想起了刚入行时的热情与理想。

五年过去,日常工作的琐碎有时会磨灭那种初心,而今天的论坛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

她想起顾怀瑾,那个与她世界截然不同的男人。

他能理解这种专业共鸣的价值吗?

还是只会用他惯常的商业思维来衡量这种交流的“效益”?

手机再次响起,这次是顾怀瑾:

“明天晚上有空吗?发现一家不错的餐厅,想带你去尝尝。”

沈熹微嘴角不自觉扬起微笑,回复道:

“好的,把地址发给我。”

她同时期待着明天的晚餐和下周的研讨会,感觉自己的生活正悄然展开新的维度。

而这一切,都始于今天这场论坛,始于那个温文尔雅的太平间管理员。

窗外,城市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每一盏灯后都有着不同的生命故事。

沈熹微想,或许生命的丰富就在于这些不期而遇的联结,

无论是与逝者的告别,还是与生者的相遇,都值得用心对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