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小说。有同名电影但没有看过。继承文学著作一以贯之的大胆剧情,比较开放吧,感情也与现实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有骂的也有夸的。
我看完,没有感觉。一直以来,我对这些文学经典都抱着低下限(只有不恶心到我,一般可以接受)、“不信任”(这个的意思是阅读过程中不会对主角或配角抱有三观相合的信任,以至于他们的所有举动都不会令我意外)的心态。看这类书通常也是为了提升B格(也可以认为是文学素养之类的),逼着自己看,连解闷都不算。
相较之下,我对网文的期待值要高很多,以及对网文的要求也高很多。这样似乎有些病态。举一个例子,我在看网文的时候一般不接受“非双洁”,但看文学小说的时候一点也不在乎,你喜欢几个人都无所谓,就像文学小说与现实挂钩,我不相信现实中有几个至死不渝的、恰到好处的爱情。但网文不一样,它像是幻想曲,无论是虐文还是甜文都要刻骨铭心(有时也会变质到产生很多工业糖精)。文学小说是平淡的生活,但网文是心动不止的初恋。这样形容吧。
继续聊《廊桥遗梦》,它很短,传统小说定义上它是中篇小说,但我们这些看网文多年的,这几万字的小说只能算小短篇吧哈哈。但也很难看进去,不为啥。它有点儿意识流,主要剧情很少,对很多物件的刻画比较多,但我一点也不在乎角色们带了啥行李以及这些行李有啥用。看这本书,就像在一堆杂物里找毛线(主线),勉强根据线索把故事编织成一件粗糙的毛衣。
段评的书友人很少,一面觉得他们厉害,一面又觉得他们硬夸。因为看了实在没感觉。哪怕情节有些去世俗化,那也在炸裂榜上排不上号。但如果真的一点突出点都没有,本人也不可能看完吧。
女主喜欢上男主是必然的。男主身上有她久违的自由,在他与她相处的四天里,她又能重新做自己,可以爱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菜,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被说闲话。
文里有一段话,“我们正在放弃自己驰骋的天地,组织起来,矫饰感情。效率、效益还有其他种种头脑里想出来的花样。既然失去了自由驰骋的场地,牛仔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山上的狮子和大灰狼也消失了。给旅行者留下的余地不多了。”
女主被“家庭”束缚太久,她快忘记自己是来自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姑娘,被困在没有梦想只有茶米油盐的小镇上。没有男主的话,可能一辈子就忙忙碌碌这样过吧。
但男主出现了,短暂的光让她又活了过来。我觉得“爱”其实是假象,也是所有美好的寄托。四天之后的二十二年,她甚至不敢回忆,因为没有可能的未来会让人崩溃。责任似乎是自由的反义词,她的梦醒了,那不勒斯姑娘只是过去,她还是那个每一顿饭必须要做肉、穿着保守、用化妆品也会被丈夫说闲话的家庭主妇。
一切都是没有解的。在做选择的时候,她一定已经知道了。离开是不可能的,割舍不下她的前半生以及压在她身上的责任,除非男主强行带走她。
我不理解男主为什么会喜欢上女主的。不过有两段话我做了标记。
“他喜欢文字和形象,“蓝色”是他最喜欢的词之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喜欢蓝色这个词,但转念一想在英文里,蓝色即blue。忧虑、悲伤、错误。嘚,注定是无解的感情对吧。他是个摄影家,诗人,小说家,最后的牛仔。对这些敏感很正常。
(如此一想,我是个失败的作者,因为我的内心无法对文字保持百分之百的汹涌澎湃。不止如此,我还坑了好多。哈哈。)
“他在国外旅行的座右铭是“问三次路”,因为他发现三次回答即便都是错的也能逐步把你引上你要去的地方。在这里也许两次就够了。”这句似乎无关情感却与人生哲理相关。没尝试过,这知道呢。我似乎还没有总结出座右铭。。。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了一个城市。以后,我也要写这座城。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去,因为在地球另一端。信我能漂洋过海,还不如信我能爬上珠穆朗玛。
一不小心就说了这么多,明明说不喜欢看的,结果还是巴拉巴拉这么多感想。看进去就行,不要浪费我两小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