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围观大唐的日常 > 第6章 第 6 章

围观大唐的日常 第6章 第 6 章

作者:寒潭白月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15:27 来源:文学城

延英殿内,气氛像是被寒气凝住了一样令人窒息。

安史之乱……安禄山……二者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

李隆基揉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目光扫过面带忧色的群臣,最终落在了张九龄身上,声音沙哑地问道:“子寿,前几月所议张守珪讨契丹一事……那个叫安禄山的胡将,如今身在何处?”

张九龄心中叹息,起身回奏:“陛下,您忘了,安禄山征讨契丹失败被押送至京,按律本该处死,只是……陛下天恩,已下旨将其赦免放归了,算算时间,如今怕是已经到幽州地界了。”

“回去了?”李隆基眉头紧锁,指节无意识地重重敲击着御案,“哦对,是给放回去了。”

当初张九龄力谏要斩安禄山,称其貌有反相,狼子野心,不杀必为后患。当时他是如何回应的来着?

李隆基揉着额角艰难回忆,是了,是他言之凿凿地说安禄山是忠诚良善之人,认为张九龄危言耸听,执意把人放了回去。一想到此,李隆基心里顿时升起铺天盖地的悔意。

他沉吟片刻,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急切,对着群臣道:“可有法子再召回来,然后……杀之?”

张九龄微微叹了一声:“陛下,军令岂是儿戏?既已赦免放归,无故再召,反复无常,非但有损朝廷威信,更恐寒了边关将士之心啊。”

李隆基语塞,也明白已经错失了最名正言顺的机会,只得烦躁地挥挥手:“罢了。”

“眼下虽已错失良机,然时间尚且充裕,还远未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不如……”

萧嵩跟着接话,话语有片刻中断,沉稳坚毅的面容上闪过一抹决绝的狠厉,“不如秘敕张守珪,令其频遣安禄山领兵出击,胡虏凶悍,战事无常,一旦失利,便可依军规将他押回长安问斩。如此也算名正言顺,旁人亦无话可说。”

安禄山好歹也是有官职在身的杂号将军,不是无名无姓之辈,更是张守珪收养的义子,因为几句尚不知真假的心语就杀了他,难免引人猜疑,甚至动摇军心。

不远处的韩休听到这里,不由得发出一声冷哼。

“安禄山此人,能得张守珪赏识收为义子,皆因其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若依萧令公之法,遣其出战,败了自然好说。可万一他不但未败,反而再建新功,届时又该寻何种理由制裁他?莫非还要奖赏其战功,再加官晋爵不成?”

萧嵩闻言,也不管这会是不是在御前,当即面色一沉,反唇相讥:“哦?如此说来,韩尚书必有更高明的见解了?萧某愿闻其详!”

韩休顿时语塞,其实他也没有更万全的法子,只是方才听萧嵩侃侃而谈,就不由自主地想找个理由驳一驳他。

两人前几个月才因政见不合闹得不可开交,双双被罢相处罚,韩休在那之后,也多次告诫自己遇事要戒急用忍,切勿与人争执,但一遇到萧嵩这老对头,就忍不住想刺两句……

韩休迅速收敛心神,略一思忖,转向李隆基,肃容道:“陛下,依那萧青梧所言,若安禄山真是日后霍乱大唐之人,则非但不能允其掌兵,更应就此将其雪藏,绝不可再予其任何积累声望、培植势力的机会!”

李隆基听他这番话,目光微凝,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韩休深吸一口气,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古往今来,凡行叛乱之举者,无一不是手握重兵、党羽众多之徒。只要断绝其掌兵之途,使其远离权力中枢,如一介富家翁般被圈养看管起来,无兵无势,纵有滔天野心,亦不过是无根浮萍,徒呼奈何!此乃釜底抽薪之策。”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届时,其人生死,皆在陛下股掌之间,又何须再寻什么阵前失利的由头?”

李隆基默然不语,心中反复权衡着萧嵩与韩休的计策,只觉左右为难,难以决断。

两人说得各有道理,难分对错。让安禄山频频领兵,杀他的借口是有了,却也可能反令其借军功坐大,弄巧成拙。就此雪藏是个非常聪明的法子,可谁能断言,今日压下安禄山,他日不会冒出第二个、第三个“安禄山”?

选择了一条路就要承担背后的风险,所幸,他还有许多时间去仔细筹谋。

李隆基深深叹出一口气,胸中纷乱如麻,他绕着御案缓缓踱了两圈,方才重新落座。

他环视着众臣,声音低沉,神情莫辨:“诸卿对此女之事,如何看待?尔等以为,其所言……有几分可信?”

一阵沉默过后,高力士谨慎开口:“陛下,这凭空听见人腹内心语,实在是亘古未有的奇事。然观萧青梧所言,事事具体,句句分明,不似信口胡诌之语。眼下渤海战报未至,她所言是否属实,仍需验证。老奴愚见,不妨暂观其变,待两月后军报传来,再行定夺。”

其余众臣纷纷附议,所言皆与高力士大同小异。在真假未辨之前,萧青梧绝不能动,不仅如此,还要放在眼皮子底下天天看着,以待探听到其他有关国事的讯息。

朝议在一片诡异莫测的气氛中散去。

众臣依序躬身退出延英殿,李隆基突然道:“李卿,暂留片刻,朕尚有要事相商。”

李林甫正往外走的步子一顿,心中顿时掀起惊涛骇浪,后背瞬间沁出一层冷汗。

他极力维持着面上的平静,重新回到殿中,垂首躬身道:“陛下有何吩咐?”

李隆基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深沉难辨,沉默了良久,方才缓缓开口:“李卿。”

李林甫的腰弯得更低了些:“请陛下吩咐。”

李隆基并未立刻发作,他只是用那双深邃难测的眼睛打量着李林甫,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剖开他的皮囊,看清内里的忠奸。

“萧青梧所言……”李隆基语速缓慢,带着一种不容错辨的威压,“朕,暂且信你。朕不是不辨是非的昏君,不会为着还未发生的事迁怒于你,更不会因为一个预言枉杀忠臣,你暂且安心,无需多想。”

李林甫闻言,心中巨石并未落下,反而提得更高。

李林甫了解陛下就像他了解自己的左右手,他这么说,并不代表真的信任自己,就此饶过他,陛下只是为了稳住他,以便更好地监视驱使。

他立刻深深揖礼,语气恳切甚至带上了几分哽咽:“陛下明鉴!臣对陛下、对大唐之忠心,天地可表!臣无陛下无以至今日,陛下对臣有大恩,臣此生绝不会做出任何有负陛下之事!”

李隆基虚虚一抬手,止住了他的动作,脸上看不出喜怒:“朕深知李卿之才,于政务上亦是勤勉得力,卿且先安心办好眼下差事,莫要多想,亦不必为此等无稽之谈忧惧。朕既然说了信你,就不会再因几句虚无缥缈之语而疑你。”

“是!臣定当鞠躬尽瘁,以报陛下天恩!”李林甫连声应道,心中却是一片冰凉。他知道,如今的自己不要说仕途上还能不能再进一步,就是性命都只在陛下一念之间。

他再清楚不过,萧青梧所说的话已在陛下心中扎下一根刺,那几句似是而非的话如同夺命的咒语勒在他脖子上,只等天子一个念头,就能夺去自己的性命。

“行了,你去吧。”李隆基挥了挥手,语气疲惫,像是已经接受了他的表态。

“臣,告退。”李林甫保持着躬身的姿势,一步步退出了延英殿,直到殿门外,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他才惊觉内里的衣裳已被冷汗浸湿。

望着李林甫消失的背影,李隆基脸上的温和迅速褪去,转为一片沉郁的深思。他确实欣赏李林甫办事的干练和手腕,许多棘手之事交予他总能处理得妥帖,他如同自己肚子里的蛔虫,总能最精准地猜中自己的心思,每办一事都完美符合自己的心意。

也正因如此,他此前确有擢升其入主中枢的想法,然而……

李隆基心里冷哼,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在没有更进一步的消息之前,他的确不会杀李林甫。没了李林甫,总会有他人补上来,再换个人来,他又怎知这人是忠是奸?

与其整天揣度,不如把李林甫稍作贬抑,放在身边继续办差,毕竟,论起知根知底,还有谁能比一个底牌尽露、终日惶惶之人更值得“信任”?

——

散朝之后,官员们三三两两离去,大多沉默不语,面色凝重,仿佛还沉浸在方才延英殿内那诡异莫测的气氛中。

裴耀卿快走几步,赶上了前方步履略显沉缓的张九龄,与他并肩而行。两人沉默地走了一段,宫道空旷,只闻靴履踏在残雪上的细微声响。

裴耀卿侧目看了看张九龄凝重的面色,无声地叹了口气,开口便是宽慰之语:“子寿兄,往后的事既已被点破,便不会再发生了,你不必过于挂怀。”

他指的显然是被李林甫陷害贬谪一事,试图先安抚友人可能存在的情绪。

张九龄微微摇头,语气低沉:“个人荣辱得失,与国家大事相较,实不足道。”他心中所虑,早已远超自身,哪里还有心情去考虑那些小事。

裴耀卿见他如此,知他心系更重,心中感怀敬佩,一时无言。

走了几步,裴耀卿突然想起一事,他环顾四周,确认无人能听闻,这才将声音压得更低,轻声说道:“昨日我隐约听闻,高将军与陈将军竟亲自率了一队龙武军精锐,突然去了掖庭宫那等地方,阵仗颇大,风声鹤唳……那架势,分明是奉了圣令去处置……”

他顿了顿,目光中带着沉思与不解:“按常理,既然出动了精锐,断无轻易放过之理,怎地最终竟是雷声大雨点小,非但没动静,今日反倒将人提到了御前来了?这……莫非昨日在掖庭发生了什么变故?抑或是陛下临时改了决定?”

张九龄闻言,面色凝重地摇了摇头,声音同样很轻:“此事确实蹊跷,高陈二位将军皆是果决之人,陛下既已下决心,断无空手而回之理。其中定然发生了我等不知的变故,使得陛下临时改变了主意。”

他沉吟片刻,继续说道:“或许……她昨日在掖庭内又吐露了某些更惊人的话,让两位将军和陛下不得不暂留其性命。”

裴耀卿眉头紧锁,忧心忡忡:“此女心语,关乎国运,亦关乎我等身家性命,是福是祸,实难预料啊。”

张九龄脚步未停,目光依旧望着前方冰冷的宫墙,仿佛能穿透砖石,看到昨日掖庭中那暗流汹涌的一幕。

他微微叹了口气,目光抬高望向远处宫墙之上的一方蓝天,内心沉如寒铁,不知所措。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第 6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