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九月,秋意已染透枝头。
远处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近处的街道车水马龙。
这座繁华的城市,即将成为她们新的家园。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云舒问道。
“先去学校报到,然后好好逛逛北京。”
苏晚笑着说,“对了,我还想看看北京的香山,听说很美。”
“好啊,我们到时一起去。”
“嗯!” 苏晚用力点头,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夕阳西下,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并肩走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
画室里的星光,终于照亮了远方的路。
苏晚拖着行李箱走进重点美院的校门时,梧桐叶正簌簌落下,铺成一条金黄的小径,空气中除了熟悉的松节油气息,还多了几分自由与热烈的味道。
报到处的学长学姐热情地接过她的行李,帮她指引宿舍方向。
“设计学院在三号教学楼,你的宿舍在 6 栋 109,室友应该都到齐啦。” 学姐笑着递来一张校园地图,上面用荧光笔圈出了画室、图书馆和食堂的位置。
推开109宿舍的门,三个女生正围坐在一起整理东西。看到苏晚进来,最靠近门口的女生立刻站起来:“你就是苏晚吧?我叫陈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 她扎着高马尾,笑容明媚得像窗外的阳光。
靠窗的女生推了推眼镜,温柔地打招呼:“我是林知夏,以后咱们就是室友啦。” 坐在书桌前正在画速写的女生抬起头,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沈念。”
苏晚放下行李,心里涌起一股暖意。集训营的集体生活让她习惯了热闹,而眼前这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孩,让她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大家好,我是苏晚。”
收拾完宿舍,陈曦拉着苏晚和林知夏去逛校园。
路过设计学院的展厅时,苏晚忍不住停下脚步。展厅里陈列着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有大胆前卫的装置艺术,有细腻灵动的插画设计,还有充满创意的产品模型。
苏晚站在一幅名为《时光碎片》的平面设计前,久久挪不开眼 —— 画面用拼贴的手法将老照片、旧票据与现代元素融合,光影交错间,竟让她想起了高中教室的那些光斑。
“这是上届学姐的毕业设计,听说还拿了全国设计大赛的金奖呢。”
陈曦在一旁介绍道,“咱们设计专业竞争可激烈了,专业课作业多到熬夜是常事,不过能做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再累也值。”
苏晚点点头,指尖轻轻划过展厅的玻璃。
她想起集训营里那些熬夜改画的夜晚,想起北京复试时画下的《时光》,忽然觉得,这里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地方。
开学第一课是《设计基础》,老师是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教授。
他拿着教案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打破了苏晚对大学课堂的想象:“设计不是闭门造车,是观察生活、表达自我的过程。
这节课的作业,用三天时间,以‘初见’为主题,完成一幅平面设计作品,下周一交。”
走出教室时,苏晚心里既兴奋又忐忑。
大学的设计课不像集训营那样有明确的绘画要求,更强调创意与表达,这对她来说是挑战,也是全新的体验。
接下来的三天,苏晚几乎泡在了画室和校园里。
她背着速写本,走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清晨的图书馆门口,学长学姐们捧着书匆匆走过;午后的湖边,情侣们并肩散步,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傍晚的篮球场,男生们挥汗如雨,欢呼声此起彼伏。
她画下梧桐叶的脉络,画下图书馆的玻璃窗,画下湖边的芦苇荡,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第四天清晨,她早起去画室,路过操场时,看到晨跑的学生迎着朝阳奔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他们身上,形成斑驳的光斑。
那一刻,苏晚忽然有了灵感。
她想起高一晨读课的阳光,想起集训营天窗下的光影,想起北京胡同里的暖阳 —— 这些 “初见” 的瞬间,那些照亮过她的光,不就是最好的设计素材吗?
回到画室,苏晚拿出画纸和画笔。
她没有用复杂的色彩,而是以黑白灰为基调,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不同场景的光斑:高中教室的课桌上,粉笔灰在光斑里飞舞;集训营的画架旁,颜料在光影中晕开;大学校园的梧桐树下,落叶与光斑交织。
画面的中心,她画了一只伸出的手,指尖触碰着光斑,旁边用娟秀的字体写着:“每一次初见,都是光的馈赠。”
周一的专业课上,苏晚的作品被老师点名展示。
投影仪将画面投在大屏幕上,教室里一片安静。“这幅作品很有温度。” 教授的声音带着赞许,“光影的运用细腻而有层次,画面背后有故事,有情感,这正是设计最珍贵的东西。”
同学们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苏晚的脸颊微微发烫,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是她在大学设计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而这条路,她要坚定地走下去。
专业课的学习越来越忙碌,苏晚常常和室友们一起在画室熬夜。
陈曦擅长创意构思,总能想出天马行空的点子;林知夏做事严谨,对细节的把控堪称完美;沈念则精通软件操作,能把想法完美地呈现在电脑上。
她们常常为了一个设计方案争论到深夜,却又在彼此遇到瓶颈时互相鼓励。
有次做 “城市记忆” 主题的小组设计,苏晚负责画面的光影部分,却总也找不到满意的感觉。深夜的画室里,只剩下她和沈念。沈念看着她愁眉苦脸的样子,递来一杯热咖啡:“别急,我们换个思路。你想想,你心中的城市记忆是什么?是声音,是味道,还是画面?”
苏晚捧着咖啡,脑海里闪过家乡的青石板路,高中校园的老槐树,还有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是光影,” 她忽然说道,“小时候夏天的傍晚,阳光透过老家的葡萄架,落在地上的光斑;高中教室的晨光,落在陆星沉指尖的样子;还有北京复试时,美院校园里的暖阳。”
沈念眼睛一亮:“那我们就以‘光影中的城市记忆’为核心,把不同场景的光斑融合起来,再加入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
那天晚上,她们一起查找资料,修改设计方案,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苏晚看着电脑屏幕上逐渐成型的设计图,心里充满了感动。原来,好的设计不仅需要个人的才华,更需要团队的默契与支持。
十一月初,学校举办 “新生设计展”,苏晚和室友们的小组作品《光影城市》成功入选。开展那天,展厅里人头攒动。苏晚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看着观众们驻足讨论,心里既紧张又自豪。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苏晚?”
苏晚回头,看到赵幼姬站在不远处,穿着一件灰色的大衣,手里拿着一本画册。
“我来北京参加设计论坛,听说你们学校办新生展,就过来看看。” 赵幼姬笑着走近,目光落在《光影城市》上。
赵幼姬: “这幅作品是你做的?进步真快,光影的运用比以前更成熟了。”
“是和室友们一起做的。” 苏晚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我在做乡村振兴相关的视觉设计,希望能用设计为乡村带来一些改变。” 赵幼姬的眼神里带着坚定,“你呢?以后想往哪个方向发展?”
“我想做有更好的设计,” 苏晚抬起头,眼里闪烁着光芒,“就像教授说的,用设计表达情感,传递力量。”
赵幼姬点点头,递给她一张名片:“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以后在设计上遇到问题,或者有好的想法,都可以跟我交流。”
苏晚接过名片,指尖触到卡片的质感,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集训营时给的建议,如今的鼓励与支持,赵幼姬就像一位引路人,在她的设计道路上给予了太多帮助。也因为赵幼姬,选择了设计。
展览结束后,苏晚和室友们一起去庆祝。
陈曦举起奶茶:“为了我们的《光影城市》,也为了我们未来的设计梦,干杯!”
“干杯!” 四个女孩的杯子碰在一起,笑声在奶茶店回荡。
苏晚喝了一口奶茶,甜意在舌尖散开,心里却比奶茶更甜。不过真的好甜啊,知道七分糖了。
苏晚知道,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无数的挑战与机遇,但只要身边有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对设计的热爱与坚持,她就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回到宿舍时,苏晚收到了一条微信,是林筱曼发来的:“晚晚,我这次会好好复读的!
苏晚:“曼曼,你一定可以的。”
林筱曼:“对了,晚晚,你知道吗?那个…那个….陆星沉好像也在北京,听说他读的是什么医学专业。”
苏晚看到 “陆星沉” 三个字时,心里没有了当初的波澜,只剩下一种淡淡的欣慰。她回复道:“陆星沉也很优秀,真为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