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图书馆的第三排 > 第27章 原点的回响

图书馆的第三排 第27章 原点的回响

作者:協生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1 20:11:40 来源:文学城

重逢的喜悦如同春日融雪,悄然浸润了返校后的日子。

图书馆第三排靠窗的位置,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阳光依旧,书页翻动的声音依旧,只是空气中流淌的默契较之从前更添几分沉淀后的温润。

林清颜将从家乡带来的、带着阳光气息的茶叶送给沈亦舟,他接过时,指尖短暂相触,一切尽在不言中。

异地期的思念与独处,仿佛一场恰到好处的淬炼,让他们的关系更具韧性。

然而,学业的道路并非总是阳光普照。

研一下学期伊始,林清颜便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挑战——硕士论文选题。

导师希望她能在现当代文学中的“记忆书写”领域找到切入点,这个方向看似广阔,却也如同迷雾森林,让她一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径。

文献浩如烟海,理论盘根错节,几个初步构思,在与导师讨论后都被指出或缺乏新意,或边界模糊。

焦虑如同细密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缠绕上来,尤其在看到同门同学似乎都已确定了清晰方向时,那种落后于人的不安感愈发强烈。

这晚,她又一次在图书馆,对着满屏的文献摘要和零碎的笔记发呆,思路如同陷入泥沼,越是挣扎,越是混沌。

原本计划阅读的书页,半天没有翻动一页。

沈亦舟察觉到她的异常安静和眉宇间挥之不去的烦躁。他没有立刻出声询问,只是将自己手边的温水轻轻推到她面前。

闭馆铃声响起,两人并肩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春寒料峭,夜风带着凉意。

林清颜裹紧了外套,终于忍不住,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沮丧,开口道:“我的论文选题……好像卡住了。”

沈亦舟放慢脚步,侧头看她:“卡在哪里?”

“感觉哪儿都卡住了。”林清颜叹了口气,试图梳理混乱的思绪,“导师给的方向是‘记忆书写’,但这个范围太大了。我想做点有新意的,又怕驾驭不了;

想找个小切口,又觉得视野太窄……看了很多文献,好像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够深入。

脑子里一团乱麻。”

她越说越觉得气馁,这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比纯粹的课业难题更让人煎熬。

沈亦舟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也没有立刻给出建议。

直到她倾诉完,他才沉吟片刻,问:“你最初对这个方向感兴趣,是因为什么?”

这个问题,让林清颜愣了一下。

最初?

她回想起选定这个大方向时,是因为读到几篇关于创伤记忆与叙事疗愈的文章,被文字背后那种试图用书写对抗遗忘、重建秩序的力量所打动。

那种源自生命深处的共鸣,才是她最初的动力。

“好像……是因为觉得记忆很神奇,它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塑造着现在,甚至指向未来。

文学中的记忆书写,像是在时间的河流里打捞碎片,试图拼凑出某种意义。”她努力捕捉着那份最初的触动。

“嗯。”沈亦舟点了点头,“那就先回到这个‘原点’。别被庞大的理论和别人的框架吓住。”

他的话语简洁,却像一阵微风,轻轻吹散了迷雾的一角。

但具体该如何“回到原点”,林清颜依然感到迷茫。

沈亦舟没有再多说,只是将她送到宿舍楼下,如常道别:“早点休息。”

回到安静的宿舍,林清颜的情绪依然有些低落。

洗漱后躺在床上,脑海里还是不断闪现著文献标题和导师的建议,纷乱如麻。

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学术这条路。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提示收到新邮件。

发件人是沈亦舟。

时间显示是午夜十二点半。

他还没睡?

她点开邮件,没有冗长的开场白,标题只有两个字:“文献”。正文更是简洁得惊人:

**“别怕,思路不清时,回到原点。

附件里是一些可能相关的前沿综述和理论边界梳理,或可参考。不必有压力,慢慢看。”**

附件是一个整理得极其工整的PDF文档,大小适中。

林清颜下载打开,瞬间被惊呆了。

文档目录清晰,分为几个部分:“记忆研究关键理论谱系(简明图示)”、“现当代文学中记忆书写的主要范式与代表作”、“跨学科视角:神经科学、社会学对‘记忆’的近期研究摘要”、“潜在创新点:未被充分讨论的记忆维度(附相关案例)”。

每一部分下面都列举了核心文献,包括作者、出处、关键词,甚至还有几句极其精炼的内容提要或点评,直指核心争议或价值所在。

这绝非临时起意能够完成。

这需要对相关领域有相当的了解,并进行了大量的检索、阅读和筛选。

他是在她晚上诉说困境后,回到实验室(或宿舍),连夜为她整理了这份资料!

他没有直接告诉她该做什么选题,而是为她绘制了一张详尽的“地图”,帮她梳理脉络,开阔视野,将那个庞大而模糊的“记忆书写”领域,分解成了清晰可辨的板块和路径。

林清颜靠在床头,借着手机的光亮,一页页翻看这份沉甸甸的文档。

那些困扰她的迷雾,似乎在这些条分缕析的梳理中渐渐散去。

她看到了自己之前忽略的理论连线,发现了一些从未听过,却极有意思的小众研究方向,比如关注“嗅觉记忆”在文学中的呈现,或是“集体记忆”在数字时代的变迁。

更重要的是,沈亦舟在一个潜在创新点的注释里写道:“可结合你曾提过的对‘日常细节’与‘情感质地’的敏感度进行探索。”

他竟然记得她随口说过的话,并将它与学术思考联系起来!

这份资料,不仅是学术上的雪中送炭,更是一次无声的鼓励和认可:他相信她有能力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的声音。

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她立刻回覆邮件,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为一句:“收到了。谢谢你,沈亦舟。这太重要了。”

几乎是瞬间,收到了回覆,依旧简短:“嗯。早点睡。”

他仿佛一直在电脑那头等着,确认她收到并安心。

林清颜放下手机,心中所有的焦虑和不安,都被一种巨大而温暖的力量抚平。

她重新拿起那份文档,仔细阅读起来,思路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虽然具体选题尚未浮现,但那种无路可走的窒息感已经消失了。

她知道,只要沿着他帮她梳理的脉络沉下心去探索,一定能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小径。

她在博客里写下:

**“人在迷茫时,最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张标明方位的地图,和一盏照亮脚下第一步的灯。

他给了我地图,也点亮了灯。

原来,‘回到原点’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辨认出发的方向。学术之路漫漫,幸而有你,并肩而行。”**

而此时的实验室里,沈亦舟关掉了文献数据库的页面,电脑屏幕上换成了复杂的模拟程序界面。

他看了一眼邮件里她那句简短的感谢,嘴角泛起一个几不可察的弧度,然后重新投入到自己的运算中。

对他而言,帮助她梳理思路,就像解决一道复杂的物理难题,需要的是清晰的逻辑、足够的耐心,以及对“变量”(她的兴趣与特长)的精准把握。

而看到她重燃斗志,便是最好的反馈。

夜色深沉,两个年轻人在各自的灯下,为着彼此的梦想和共同的未来,默默努力着。

前方的路或许仍有挑战,但他们都已学会,如何成为对方最坚实的依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