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风波的余烬逐渐冷却,校园生活被期末的紧张与忙碌重新填满。
图书馆的灯光依旧明亮,空气中漂浮著书页的油墨香和细碎的翻书声,仿佛之前的惊涛骇浪,只是一段突兀的插曲,如今旋律已回归平稳的节奏。
林清颜坐在熟悉的位置上,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专注于她的文学理论笔记。
考研初试成绩已经公布,她以优异的分数顺利进入复试圈,这给了她莫大的信心,也让她更能沉下心来,准备接下来的挑战。
偶尔抬头,视线掠过前排那个挺拔的背影,心中便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安稳感。
沈亦舟的博士答辩日期临近,他比以往更加忙碌,但无论实验进行到多晚,他总会出现在图书馆,仿佛这不仅是习惯,更是一种必需。
两人之间的相处,也因共同经历过那场风波,而褪去了最后一层若有似无的薄纱,变得更加自然、笃定。
无需刻意寻找话题,有时只是一个眼神的交汇,或是一杯悄然递过来的温热奶茶,便已诉尽千言万语。
这天傍晚,沈亦舟难得比林清颜早到一些。
她抱著书本走近时,看到他正微微侧头,望着窗外逐渐沉落的夕阳,眼神有些放空,似乎沉浸在思绪里。
暖橙色的光线,勾勒出他清晰的侧脸轮廓,柔和了平日里那份属于理科生的冷峻。
林清颜轻轻落座,没有打扰他。
过了一会儿,沈亦舟似乎察觉到她的到来,转回头,目光落在她脸上,那眼神里带着一丝尚未完全收回来的悠远,随后化作浅浅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笑意。
“来了?”他低声说,嗓音因长时间的沉默而略显沙哑。
“嗯。”林清颜点点头,从包里拿出水杯,喝了一小口,“实验还顺利吗?”
“还行,最后一组数据的拟合度比预想中好。”沈亦舟简洁地回答,习惯性地将手边一份她可能需要的参考文献,往她的方向推了推。
短暂的沉默后,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重新埋首于书本或电脑,而是继续看着她,仿佛有话要说。
林清颜察觉到这份不同寻常的停顿,抬起眼,带着询问的神色。
沈亦舟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支她早已眼熟的黑色钢笔,沉吟片刻,才开口,声音比刚才更低沉了几分:“这段时间,谢谢你。”
林清颜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他指的是周澜事件前后的那段日子。
她弯了弯唇角,摇摇头:“没什么,我也没能做什么。”
“不,”沈亦舟的语气很肯定,“你在,就不一样。”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更准确的表达,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已然漫上暮色的天空,然后缓缓转回,郑重地落在林清颜眼中,“林清颜,我以前觉得,实验室是避风港。只要埋头在数据和公式里,外界的一切纷扰都可以隔绝。”
他的话语坦诚而直接,让林清颜的心跳不由自主地漏了一拍。
她安静地听着,知道这对于一向内敛克制的沈亦舟来说,已是极难得的情感流露。
“那里安静,纯粹,一切都有逻辑可循,变量可控。”他继续说道,像在陈述一个思考已久的结论,“但经过这次的事情,我发现不是这样的。实验室也会有风波,数据也会被篡改,人心……远比物理定律复杂。”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经历过事态炎凉后的清明,却并不消沉。
接着,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无比柔和而专注:“现在我发现,有你在的地方,才是真正的避风港。”
这句话他说得很轻,却像一块温润的玉石,稳稳地投入林清颜的心湖,漾开层层叠叠的涟漪。
一股暖流自心底涌起,迅速蔓延至四肢百骸。
她不是第一次,感受到他无声的关怀,却是第一次听他如此清晰地用语言定义她的存在对于他的意义。
不是惊天动地的告白,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分量。
它关乎信任,关乎依赖,关乎在经历现实的动荡后,对何为“安宁”的重新确认。
林清颜感觉脸颊有些发热,她垂下眼帘,掩饰着内心的波澜,手指悄悄攥紧了衣角。
她想说些什么,却觉得任何话语在这一刻都显得苍白。
最终,她只是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弯起眼睛,给了他一个无比清晰而温暖的笑容。
所有的理解、感动与悄然滋长的更多喜欢,都融在了这个笑容里。
沈亦舟看着她的笑颜,紧抿的唇角也松动开来,化为一个浅淡却真实的弧度。
他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自然地转向她正在复习的内容,指着笔记上一处复杂的理论脉络,低声问:“这个部分,需要我帮你理顺一下逻辑吗?虽然是文科,但结构分析或许能借鉴。”
“好啊。”林清颜欣然应允,将笔记本往他那边挪了挪。
两人之间的空气,重新流动起来,却比之前更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亲近与默契。
他们低声交流着,头几乎凑在一起,窗外的夜色彻底笼罩下来,图书馆的灯光将他们的身影柔和地笼罩在一个温暖的光圈里。
之后的日子,这种默契有增无减。
沈亦舟会在林清颜复试前,主动扮演考官,提出各种可能的专业问题,用他理科生的逻辑帮她梳理答题要点;
而林清颜则会在沈亦舟为答辩稿焦头烂额时,细心地帮他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措辞是否得当,用她中文系的敏感润色那些过于硬核的表述。
他们仿佛成了彼此最坚实的战友,在各自攀登学业高峰的路上,相互扶持,彼此照亮。
一个周末的下午,沈亦舟突然对林清颜说:“带你去个地方。”
林清颜有些意外,跟着他走出图书馆,穿过熟悉的校园小径,来到了物理学院大楼。
这是林清颜第一次踏入他的“主场”。
实验室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息,混合著金属、电路板和某种清洁剂的味道。
仪器安静地运行着,发出低微的嗡鸣,各处摆放着她看不懂的复杂设备和线路。
沈亦舟领着她走到一个靠窗的工作台前,台面上收拾得异常整洁,电脑、几本厚厚的专业书、还有一些零散的元件井然有序地摆放着。
“这就是我平时待得最多的地方。”沈亦舟指了指那个座位,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分享秘密基地般的郑重。
林清颜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充满他痕迹的空间。
她看到电脑旁边放着一个简单的笔筒,里面除了几支笔,还插着一朵早已干透、但形态依旧保存完好的小雏菊——正是她之前某次夹在书里送给他的那一朵。
她的心轻轻一动。
沈亦舟顺着她的目光看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解释道:“看着它,做实验累的时候,会觉得……没那么枯燥。”
他开始向她简单介绍旁边一些仪器的用途,虽然那些专业名词林清颜大多听不懂,但她听得很认真。
他说话的时候,眼神专注,神情是沉浸在热爱领域里特有的光芒。
林清颜静静地看着他,忽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之前所说的“避风港”的含义。
这里曾是他精神世界的锚点,是他追逐真理的孤独战场。
而现在,他将这个曾经无比私密的领域,向她敞开。
“以前觉得这里足够安静,足够安全。”沈亦舟介绍完,转过身,背靠着工作台,目光扫过整个实验室,最后回到林清颜脸上,温声道,“但现在觉得,这里还是太冷硬了。比不上……”他顿了顿,没有说完,但意思不言而喻。
比不上有你在的图书馆那个角落,比不上和你并肩走过的校园小径,比不上任何有你在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平凡瞬间。
林清颜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来往的学生。
从这个角度望去,校园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她回过头,对沈亦舟说:“这里视野很好。”顿了顿,又轻声补充,“能理解你为什么喜欢这里。不过,以后如果你觉得这里太安静,或者遇到想不通的难题,随时可以来找我。虽然我不懂物理,但……我可以当个听众。”
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像一阵春风,吹散了实验室里固有的清冷气息。
沈亦舟深深地看着她,点了点头:“好。”
没有过多的言语,一个“好”字,便是一份承诺,一种确信。
他们都知道,彼此的“避风港”,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而是成为了对方身边的那个位置。
无论是图书馆的书香,还是实验室的仪器嗡鸣,亦或是未来可能面临的任何未知环境,只要彼此在场,便是归处。
离开实验室时,华灯初上。
两人并肩走在回荡着晚风的校园里,影子在路灯下被拉得很长,时而交叠,时而分开,最终又紧紧相依。
林清颜想起沈亦舟送她的那对淡蓝色耳机,她现在学习时常常戴着。
优异的降噪功能,为她隔绝了外界的纷扰,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世界。
而沈亦舟之于她,又何尝不是一副最有效的“降噪耳机”?他的存在,让她内心的怯懦与不安渐渐沉寂,让她有勇气去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更清晰的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她悄悄侧过脸,看着他被路灯光晕柔和了的脸部线条,心中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喜悦。
风波过后,他们不仅没有被冲散,反而在彼此的港湾里,找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连接。
这一次,她确信,他们的船帆已经修补得更加坚韧,足以携手驶向更远的未来。
而所谓的“修炼”之路,关于爱与自我成长的课题,也因为有了对方的参与,而变得充满了温暖的亮色。